教态的心理效应与课堂教学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o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态,是指教师教学的姿态,包括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在课堂上,教师的教态变化既是完成教学活动或传递某种信息的需要,也是其内在教学状态或心理状态的综合体现。教师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注意,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感情,要掌握一定的教态的变化技能。
  
  一、走动
  
  教师在课堂上走动,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及时了解情况,督促检查学习等,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如果方式不当,也可能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拖延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应讲究走动的方式、方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有所控制 教师在课堂上的走动要有所控制,具体来说,一是要控制走动的次数,不能满堂课走个不停;二是要控制走动的姿势,要轻松徐缓、自然大方,脚步落地很重或擦地而行等都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 方便教学 走动的区域或停留的位置要方便教学。以在讲台周围走动为宜,不能离开黑板太远,以防不能及时板书,拖延教学时间。在学生中间边走边讲时,不要停留在教室后端,因为这样对前半部学生来说教师的声音是从后面传来的。有的学生难免要扭头或转身,影响听课效果。
  3. 考虑学生心理 一般来说,学生在做练习或试卷时,不喜欢教师在他们中间走来走去,更不喜欢教师在自己身边或身后停下来。因为这时学生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教师的走动会造成他们的紧张情绪,干扰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在走动时机的把握上要考虑学生的心理,以防引起学生厌烦。
  4. 面向全体 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检查指导、答疑解惑时,要面向全体,注意关心到每一个学生。如果教师的走动范围只限于教室的某一区域,或只在少数学生身边停留,那么其他学生就可能觉得受到冷落,产生不满或妒忌。所以,即使因为时间有限,教师只能在局部走动,无法关照到每一个学生时,也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将从少数学生中了解到的问题改作具体普遍意义的问题,面对全班进行解答。
  
  二、手势
  
   手势,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因为手势既可以传情达意,又可以摹形状物,能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力。
  在课堂上,教师手势的运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掌握分寸 课堂上教学不同于戏剧表演,教师手势的动作幅度要掌握分寸,不宜夸张,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使学生过多地注意其手势,而分散了对讲授内容的注意。
  2. 繁简适度 教师的手势不能过于简单,缺乏变化。如果老是重复那几个有限的动作,就会显得呆板、乏味;但也不能过于复杂,变化频繁,使学生眼花缭乱、琢磨不定,好似打哑语一般,这样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三、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与口头语言相比,其作用往往更有感染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神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注视学生 注视学生是传达教学信息,建立双向交流,缩短心理距离、增强讲解效果的需要。注视学生也是教师的一种坦然、自信和投入的表现,相反,如果过多地盯着讲稿,会给学生造成一种羞涩、拘谨、缺乏自信或准备不足的感觉;如果两眼不时向窗外瞟去,则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当然,注视学生也不是要求教师一味盯着学生看。除了要对某个学生发出指示性信息,或观察学生的反应外,过多地盯着学生看,会使学生觉得“ 意味深长”,感到不自在或紧张。
  2. 炯炯有神 教师的目光应该炯炯有神,充满活力,给学生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如果学生看到教师双目无神、无精打采,就会感到扫兴,打不起精神来。另外,炯炯有神是要求教师能用眼睛“说”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增强教学感染力。
  四、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教师教态的主要成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 自然真实 教师的面部表情变化是内心情绪感受的真实流露,应与教师的语言讲解有着自然的关联,这样,才能使学生觉得合情合理,激起共鸣。如果脱离教学内容的感情蕴意,“ 情过其言”地乱加发挥,就会给学生以装腔作势的感觉。
  2. 亲切庄重 教师的面部表情应该和蔼可亲,使学生感受到关心、爱护、理解。那些表情过于严肃,从头到尾板着面孔的教师,或居高自傲、盛气凌人的教师,通常不受学生喜爱。另外,教师还应当注意亲切中要保持庄重,如果过于随便,就容易失去学生的信赖和敬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对话,作为一种师生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不仅应存在于教学之中,而且也应存在于学校心理辅导之中.正是通过辅导老师与来访学生之间所进行的有意义的言语对话,使来访学生从中
软糖实验心理学家把一些四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里,然后给这些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可以吃软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软糖;如果等20分钟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学习、考试、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生活消费等方面问题的困扰.
团体心理辅导课主要是以心理自我训练为主,在目的上、内容上、要求上、任务上和教学方法、形式上与其他活动课程有所不同,近两年来,通过担任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教学,对如何上好团体心理辅导课我体会如下:    一、教师洗脑充电是上好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必要条件     在心理辅导课教学中,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教师的不良心理必然会通过“ 移情”作用投射到学生身上,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效
"少一倍的孩子,多一倍的关爱",以此为特色的"小班化"教育越来越为人瞩目.这一教育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充分程度的关注,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