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编辑校对人才已成为重要的出版人才资源,各传统出版社、互联网出版单位、文化传媒企业对编辑校对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建设、服务、管理和生产第一线需要,在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笔者所在的单位作为新闻出版行业内重点高职院校就开设了出版与电脑编辑技术专业,为社会输送了不少优秀的编辑校对人才,实践经验有以下几方面。
一、工学结合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高职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革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现状,大力引进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旨在培养职业人才。它充分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资源,重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以及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将学校课堂的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与企业的实践体验学习紧密结合,从而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工作室制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了订单培养、项目驱动、工学交替、工作室制、顶岗实习、“2+1”模式等多种典型形式,下面笔者结合我院出版与电脑编辑专业的建设实际,对工作室制模式在高职层次编辑校对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做一些思考。
(一)工作室制模式的理解
工作室制模式是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托工作室,以辅助教学和承接生产技术项目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各项任务,充分实现产、学、研相融合,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它的建立和开展将对实践型教学起到有力的补充作用,既保证了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企业均可从工作室的建立中受益。首先,工作室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与各自专业特点相契合的实习实训环境,丰富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对于解决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好地达到就业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其次,由于工作室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发挥的空间,提高了教师对教学科研的热忱,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并有利于教师市场理念的形成。从企业角度来看,工作室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的应用场所和实训生产基地,减少了资金的投入,创造了效益。工作室的建立为学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得专业教学效果可以得到全面检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得到提升,实现了学生理性认识到实践应用能力的拓展。
为了确保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必须要认真做好工作室软硬件的建设,即需配备过硬的师资,齐全的设备,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充足的资源。
工作室的师资要求有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由于需带领学生顺利完成各项教研任务,因此还应具备承接项目和完成工作室各项任务的能力,注重对工作室学生进行各项能力的培养,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给予指导。所以,一般会选择在行业拥有较高知名度,具备高级职称、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工作室的负责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与才能,为工作室发展开拓出一条特色之路。工作室教学的顺利开展与配备齐全的设备息息相关,设备不仅是开展工作的坚实基础,也是完成承接项目的有力保证。同时,工作室建设还须要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此外工作室应具备丰富的资源,如信息资源、资料资源、资金资源等。
工作室所承担的技术项目主要来源于企业。一方面,工作室的发展需要与企业进行横向的合作,工作室为其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的实际问题并获取相应报酬。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可将专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企业实际问题中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问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也得以很好的提升。
另外,各高职院校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各工作室的运作可采用不同的模式,以实现校企合作、教研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工作室制模式的应用
笔者所在的高职学院将工作室制模式引入编辑校对人才的培养当中。该工作室空间面积为100平方米,工作室空间根据出版单位编辑校对的工作、学习特点,划分为版面编辑区、选题策划区、校对区、会议区等。学院一次性提供场地、建设资金,经费来源为项目、课题等经费,先后投入约2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场地装修,购置空调、照明设备、计算机、办公设备、专业软件、打印复印设备、专业资料等。组建了工作室师资团队,由系部任命一名工作室负责人,并要求负责人具备高级职称,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专业实践和科研能力。团队其他成员以学院专业教师为主,面向社会吸收热爱本学科教学实践的教师作为成员,聘请出版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制定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如编校工作室管理制度、编校工作室成员职责,编校工作室实训项目书等,切实保障工作室制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
编校工作室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做好统筹安排,开展教学、科研、实践活动。采用开放式的工作形式,通过出版企业引进编辑校对实践项目,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为了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选拔具有一定专业发展目标及能力的学生成为工作室成员组建工作区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编校任务。在实战中,师生做中学,学中做,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并且熟悉了未来的工作环境,提前进入专业角色,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同时工作室实现创收。编校工作室在教学时段主要充当编校实训室的角色,专业教师在工作室完成相应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利用工作室已完成的实战项目或模拟项目作为实训任务分配给各组完成,比如将出版社的校对书稿分给四组的同学,每组同学分别完成一校、二校、三校、通读检查,然后四组交换任务。通过实战或模拟项目的实训教学,可以对全班同学的编校实践技能进行较好的培训。编校工作室同时为编辑校对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编校技术等的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了空间支撑。有项目时做项目,没项目时做研究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或者二者有机结合同时进行,编校工作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和工学结合。
研究与实践表明,在高职层次编辑校对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工作室制模式是可行的、有效的。在将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工作室制教学体制,积极推进工作室制教学,做到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谷溪.高职院校实施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职业与教育,2008,(8).
[2]杜学森.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天津滨海高职教育,2007,(1).
[3]张技术.工作室建设与发展模式探讨[J].设计艺术,2008,(6).
[4]汪婧.关于对高职院校专科学历编辑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现代企业教育,2012,(6).
课题名称: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产业集群高校对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编辑校对专业为例》,一般课题,编号10YB356。
作者简介:刘敏,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出版与传播系出版教研室主任 副教授,邮编:330038
一、工学结合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高职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革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现状,大力引进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旨在培养职业人才。它充分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资源,重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以及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将学校课堂的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与企业的实践体验学习紧密结合,从而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工作室制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了订单培养、项目驱动、工学交替、工作室制、顶岗实习、“2+1”模式等多种典型形式,下面笔者结合我院出版与电脑编辑专业的建设实际,对工作室制模式在高职层次编辑校对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做一些思考。
(一)工作室制模式的理解
工作室制模式是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托工作室,以辅助教学和承接生产技术项目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各项任务,充分实现产、学、研相融合,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它的建立和开展将对实践型教学起到有力的补充作用,既保证了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企业均可从工作室的建立中受益。首先,工作室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与各自专业特点相契合的实习实训环境,丰富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对于解决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好地达到就业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其次,由于工作室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发挥的空间,提高了教师对教学科研的热忱,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并有利于教师市场理念的形成。从企业角度来看,工作室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的应用场所和实训生产基地,减少了资金的投入,创造了效益。工作室的建立为学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得专业教学效果可以得到全面检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得到提升,实现了学生理性认识到实践应用能力的拓展。
为了确保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必须要认真做好工作室软硬件的建设,即需配备过硬的师资,齐全的设备,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充足的资源。
工作室的师资要求有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由于需带领学生顺利完成各项教研任务,因此还应具备承接项目和完成工作室各项任务的能力,注重对工作室学生进行各项能力的培养,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给予指导。所以,一般会选择在行业拥有较高知名度,具备高级职称、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工作室的负责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与才能,为工作室发展开拓出一条特色之路。工作室教学的顺利开展与配备齐全的设备息息相关,设备不仅是开展工作的坚实基础,也是完成承接项目的有力保证。同时,工作室建设还须要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此外工作室应具备丰富的资源,如信息资源、资料资源、资金资源等。
工作室所承担的技术项目主要来源于企业。一方面,工作室的发展需要与企业进行横向的合作,工作室为其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的实际问题并获取相应报酬。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可将专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企业实际问题中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问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也得以很好的提升。
另外,各高职院校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各工作室的运作可采用不同的模式,以实现校企合作、教研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工作室制模式的应用
笔者所在的高职学院将工作室制模式引入编辑校对人才的培养当中。该工作室空间面积为100平方米,工作室空间根据出版单位编辑校对的工作、学习特点,划分为版面编辑区、选题策划区、校对区、会议区等。学院一次性提供场地、建设资金,经费来源为项目、课题等经费,先后投入约2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场地装修,购置空调、照明设备、计算机、办公设备、专业软件、打印复印设备、专业资料等。组建了工作室师资团队,由系部任命一名工作室负责人,并要求负责人具备高级职称,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专业实践和科研能力。团队其他成员以学院专业教师为主,面向社会吸收热爱本学科教学实践的教师作为成员,聘请出版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制定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如编校工作室管理制度、编校工作室成员职责,编校工作室实训项目书等,切实保障工作室制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
编校工作室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做好统筹安排,开展教学、科研、实践活动。采用开放式的工作形式,通过出版企业引进编辑校对实践项目,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为了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选拔具有一定专业发展目标及能力的学生成为工作室成员组建工作区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编校任务。在实战中,师生做中学,学中做,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并且熟悉了未来的工作环境,提前进入专业角色,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同时工作室实现创收。编校工作室在教学时段主要充当编校实训室的角色,专业教师在工作室完成相应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利用工作室已完成的实战项目或模拟项目作为实训任务分配给各组完成,比如将出版社的校对书稿分给四组的同学,每组同学分别完成一校、二校、三校、通读检查,然后四组交换任务。通过实战或模拟项目的实训教学,可以对全班同学的编校实践技能进行较好的培训。编校工作室同时为编辑校对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编校技术等的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了空间支撑。有项目时做项目,没项目时做研究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或者二者有机结合同时进行,编校工作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和工学结合。
研究与实践表明,在高职层次编辑校对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工作室制模式是可行的、有效的。在将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工作室制教学体制,积极推进工作室制教学,做到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谷溪.高职院校实施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职业与教育,2008,(8).
[2]杜学森.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天津滨海高职教育,2007,(1).
[3]张技术.工作室建设与发展模式探讨[J].设计艺术,2008,(6).
[4]汪婧.关于对高职院校专科学历编辑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现代企业教育,2012,(6).
课题名称: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产业集群高校对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编辑校对专业为例》,一般课题,编号10YB356。
作者简介:刘敏,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出版与传播系出版教研室主任 副教授,邮编:33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