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e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曾参加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资助项目“晋陕甘宁秧歌舞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习,并通过该项目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分析和借鉴该项目的经验,以“秧歌舞”为例,剖析当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创作、表演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围绕“创新”这一核心思想,论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创作和表演等方面的创新,不应只停留于内容或形式,关键是要让观念的创新融入教学、创作或表演过程中,从而真正影响到教学、创作或表演,使当前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创作或表演能够具有新的审美支点、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
  关键词:国家艺术基金;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精神
  自2014年起,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项目就设立有“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旨在资助培养特殊的、急需的、紧缺的青年艺术人才和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随着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科学化和精准化推进,相关部门对于人才培养项目有了更为明确的定位,即“从我国艺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培育专业精神、提升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能力为目标,设计了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引导、鼓励、支持艺术机构和单位提高培训质量,培养优秀艺术人才,更好地适应和跟上时代变化、实践发展、人民期待,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推动艺术事业创新发展”。由此可见,该项目的核心就是“培养人才”,因此,国家艺术基金对该项目的申报主体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的人才应符合目前我国艺术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握好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要合理规范;项目主体在实施项目方面要有必要基础。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资助项目“晋陕甘宁秧歌舞创新人才培养”活动对笔者来说是一次受益匪浅的学习经历。三个月的时间,来自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湖南等地的30名学员,共同经历了思政教育、专业理论学习、晋陕甘宁各地秧歌舞组合技能训练、田野采风、作品编创等培训环节,授课教师有国内舞蹈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型专家和教学实践型专家、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等。授课方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发散性,授课内容呈多元性、交融性、在地性。此次学习使得学员们对黄河流域民族文化有了新的认知,地理人文、专业理论、作品编创、专业教学实施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均得以提高。
  一、民族民间舞蹈(秧歌舞)的文化内涵
  民族民间舞蹈是在变化中传承、传承中发展,因此是具有现实审美意义和时代精神的。所谓传统秧歌舞,是在民间流传至今,在民间艺人之间传习,经民间艺人结合百姓喜好或社会生活需要进行表演的秧歌舞。所谓创新秧歌舞,是经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提炼与加工,走进舞蹈教室,呈现在舞台之上且符合当代观众的舞台审美需求的秧歌舞。秧歌舞是“活”的艺术,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的,是扎根在老百姓间、枝叶繁茂在社会舞台的艺术,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艺术。
  秧歌舞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生命力表现在其功能性方面,即娱神、娱人、娱身心。古时,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秧歌舞便承载着祭祀祈福的关键使命,寄托着人们取悦神明以延续生命的愿望。在特殊历史时期,秧歌舞又承载着取悦他人、鼓舞人心的历史使命,鼓舞了无数向往创造新生活的人们。新时代新气象,随着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秧歌舞从娱神、娱人进入了娱身心的阶段,承担起了审美与健康身心的新使命。广场上、公园里、文化活动中心、电视里、剧场里、教室里等,随处可见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扭秧歌的身影。人们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而舞蹈着、陶醉着。
  二、民族民间舞蹈(秧歌舞)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创新人才培养是民族民间舞蹈(秧歌舞)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晋陕甘宁秧歌舞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力践行。看似是对秧歌舞创新,实则是对舞蹈工作者创作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打破与重塑。晋陕甘宁地区均属于黄河流域,笔者通过理论学习与田野采风发现晋陕两省的民风民俗、秧歌舞原生态有相似之处又风格各异,本土秧歌舞的保护与创新工作进度不一又难度相当。以山西省为例,山西省历来被称为“民间歌舞的海洋”,经典艺术作品硕果累累。20世纪80年代的《黄河三部曲》正是从山西民间歌舞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从而将全国的舞蹈风潮引领到一个新阶段。舞剧《一把酸枣》中的舞段,很好地对山西秧歌舞元素进行了提炼与加工并精彩呈现。然而之后相关编创人员创作的舞剧中再难见到山西民间舞或山西秧歌舞的身影。
  究其根源,是优秀的舞蹈编导人才、创新型人才缺失所导致的,是固化思维、常态审美长期影响的结果。山西省内舞蹈创作人才一部分集中在歌舞团,另一部分在各大高校。留不住人才是一大现实原因,舞蹈编创人才青黄不接又是另一客观原因。编创人员创作思维固化,导致创新意识匮乏,方向明确但不知所措。优秀作品是编导人员审美情趣的终端反映,审美常态化是创新、创作的绊脚石。
  创新人才培养,是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并非盲目的创新、随意的创新或是随波逐流的创新。将“为谁创作、怎样创作、如何创新”作为创新性作品的检验标准,是非常有益的。打破常规认知、突破思维限制、提高审美情趣是创新意识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先行条件。自觉、自省是创新意识的内在驱动力,创新意识又是创新能力的自觉与自省。秧歌舞作品的创新,或有法,或无法,或法无定法,但对于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来讲,必定是从不得法到有法可依,再到有法可循。学员们将创新意识和创新之法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必定会使舞蹈编创行业百花齐放。
  新理念,新突破,新意义。本次学习以编创秧歌舞作品结项,是对学习内容的归纳与外化,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不仅为学员自己参与此次培训画上圆满的句号,又为各省带回了优秀的作品。活动更为各省培养了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编导人才,必将推动各地秧歌舞的创新性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参与此次培训的学员必定会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岗位上创造出别样的景象,为秧歌舞的创新与繁荣做出贡献。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通过参加此次培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太原师范学院舞蹈系师生的敬业精神。他们领导有方、安排合理、体贴入微,使参加培训的学员们深受感动,他们身上体现出承办方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责任与担当。学员们在年龄、工龄、职称、特长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从理论学习与探讨到田野采风的收获与分享,再到作品的创作与组合学习与排练,都承受许多压力,克服了诸多困难,这正是我辈对秧歌舞创新责任与担当的体现。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通过此次培训,笔者对秧歌舞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必定会将此次学習的内容融会贯通,努力创作出与时俱进、扎根群众、内涵深远的秧歌舞作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自愿肩负传承秧歌舞的责任与创新秧歌舞的使命,做好山西秧歌舞文化的研究,撰写相关的文章,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创新人才,为山西秧歌舞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既是文化艺术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机遇,也是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综上所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晋陕甘宁秧歌舞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顺利实施、圆满结束,为笔者展示了一个多维立体的舞蹈创新与创作画面。对笔者来讲是一次新的尝试,更是新的开始。创新意识会伴随笔者左右,笔者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将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山西秧歌舞的创新与发展、为山西舞蹈的教育教学做出贡献。相关人员应向民间学习,向生活学习,向百姓学习,注重生活中的情感积累,注重舞蹈创作的经验积累,发掘秧歌舞的普适性,探索舞蹈艺术的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是舞蹈艺术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我辈必然承担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韩子勇.艺术的成本: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为例[J].中国文艺评论,2019(12):106-111.
  [2]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申报指南[J].人文天下,2017(13):47-50.
  作者简介:
  姚鹏,韩国安养大学在读博士,山西工商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舞蹈编导、艺术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产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内洮河流域。文章在对甘肃洮砚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洮砚的产生和发展现况进行简单阐述,结合高校非遗培训,探究洮砚今后的发展创新,并希望非遗培训能对洮砚的保护与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西北民族大学非遗培训洮砚课程为例,通过非遗培训的平台思考探究洮砚的艺术价值和传承意义。  关键词:洮砚;非遗培训;特色课程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
期刊
摘 要:文章结合艺术实践,探讨了歌唱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培养问题。文章认为在歌唱感受力的培养上要完成歌者角色的转变,即由歌者向聆听者转变,在表现力的培养上,则需要做到以舞台表现为核心。  关键词:歌唱;感受力;表现力;美声男高音  歌唱是音乐表演艺术的一种,用人声表达音乐作品[1]。从声乐艺术实践的角度看,歌唱是文本符号与音响符号的综合体,歌者在演绎一首作品时,必须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坚持不懈的音响训
期刊
摘 要:钢琴曲通过音乐交织、情感牵动为观众带来特殊的情感体验。《平湖秋月》是一曲牵动人心、摄人心魄的钢琴作品,展现了中国民乐独特的民族风韵和钢琴旋律的完美结合。文章通过分析钢琴曲《平湖秋月》的创作背景,探讨《平湖秋月》的曲式结构、曲调演绎的技巧和情感表达意蕴。  关键词:《平湖秋月》;演奏技巧;钢琴曲;中国韵味  正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一直都是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备受推崇的审美代表。
期刊
摘 要:当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幼儿舞蹈创编教学的主体,其在学习幼儿舞蹈创编课程时,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难以理解幼儿舞蹈创编的内容,并将自身特点与个性融入幼儿舞蹈创作中。文章对商丘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幼儿舞蹈创编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尝试将游戏元素融入幼儿舞蹈创编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对幼儿舞蹈创编的学习兴趣,丰富舞蹈创作手段,培养学生的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游戏元素
期刊
摘 要:影视文学与剧作课作为高校影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承担着为后期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创作蓝图的任务,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视觉形象化转换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亦是对教师的课程设计水平和讲授方法的巨大挑战。文章通过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剧作课教学现状的分析,对当下影视文学教学的思路进行梳理,力图总结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影视剧作;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注:本文系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
期刊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采用分组互动的教学模式已得到了广大钢琴教师的认可,但是目前钢琴集体课的分组互动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文章通过对钢琴集体课分组互动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在分组方式、小组长职责、分组互动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集体课;分组互动  注:本文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分组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期刊
摘 要: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2012年“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加上“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自信,在这一大背景下,本项目的研究重点针对广西桂林文场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文章对桂林文场的艺术表现,包括表演形式、表演内容
期刊
摘 要:民族声乐、民族器乐、民族舞蹈是音乐学科中的三大民族音乐文化课程,这些课程在我国的普通中小学校中也开始了有效的推广,民族声乐普遍性远不及民族器乐和民族舞蹈,很少有普通高中开展民族声乐的教学。然而相对来说,民族声乐教学具有经济便捷的优势,且民族声乐教学的开展既符合课程标准又可以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提升其核心素养,意义非凡。  关键词:美育;民族声乐;普通高中;课程开展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
期刊
摘 要:沈阳故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文创产品研发的根本目标是将这些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分析,设计研发出优质的文化创意产品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再生。“盛京女团”系列文创产品围绕沈阳故宫的主题,系统地挖掘馆藏资源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潜力,强调产品与馆藏之间的联系,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助力于沈阳故宫重要历史地位的巩固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宣传。  关键词:沈阳故宫;文创产品;“盛京女团”  一、沈阳故宫博物院 
期刊
摘 要:常德丝弦在2006年被列为常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挖掘整理,并申报湖南省和全国非遗保护项目,2008年被成功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德丝弦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地方曲种,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然而迄今为止,常德丝弦在当地群众中还没有得到广泛传播。为了使这种曲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传播,文章在介绍常德丝弦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常德丝弦传承与发展的价值,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对常德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