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或许是童年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幸福可能是历经岁月磨砺后的成熟与睿智;幸福也许是知足常乐的平常心平常事;幸福也许是对生活、对事业永不言弃的执著……于勤中人而言,幸福是一种健康、平和、宽容、大度、崇高、自信、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是一种“家”的归属感,是勤中人能“仰起头走路”的自豪感。
在学校走强中亲历幸福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原常州市第九中学现常州市勤业中学工作。十余年来,我见证着勤中由名不见经传到闻名常州,亲历了勤中人从默默无闻到在同行中崭露头角,体验着那份无上的光荣和自豪。
总不能忘记初为人师时的一些尴尬:第一次从家长口中听到“九中九中,大门朝东。流氓成堆,打架成风……”这样直白的顺口溜,让我简直无地自容,再多的解释也是徒劳;周围的亲朋问起在哪所学校教书时,我总要费一番口舌向他们说明九中在哪里;同学聚会时:别人很得意地说起自己的学校:常州市第一中学、无锡市天一中学、苏州市木渎中学……我只能默不做声;参加市里的教研活动,同行们交流时,我总是怯怯地不敢、不善表达自己的想法,好像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一截……也还记得学校里的一幕幕:学校开教工大会,台上开大会台下开小会的“自由”;踩着铃声进教室、到点立马赶回家的“潇洒”;课间聊聊天、嗑嗑瓜子的“悠闲”;做好做不好一个样,没有争先恐后,没有责任与压力,安于现状……工作的头两年,凭借着新鲜感和不服输的冲劲,我还有斗志,有理想,但渐渐地,我被“主流”了。
2002年,借着迁址更名和新课改的东风,学校像是重获新生。“天道酬勤,业精于勤”的学校精神开始熏染师生的心灵,“勤文化”慢慢积淀着她的底蕴。那时,我们有幸成为新课改的实验学校,有幸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有幸与教授、专家“零距离”接触。那时,我们的教育理念最新,我们的设施设备最新,我们的校本课程最新。不知从何时起,“让勤中人仰起头走路”渐渐成为勤中人的共同愿景。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勤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融入勤中大家庭之中。
2006年10月起,我校有序开展了责任意识大讨论。每个教职工都结合自己的工作,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撰写心得体会,并发表在PDS平台上,和他人共享学习体会。在全校大会上,李国珍、潘钟灵、张丽杰等老师讲述了他们自己的故事,从朴实的言语中我们学到了如何将“责任”两字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他们就是楷模,是领路人,用一言一行诠释着“责任”两个字。作为青年教师的我,更是受益匪浅,时刻比照自己的言行,寻找差距,努力做个敢担当、负责任的教师。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讨论、学习,我明显感觉到大家不一样了:不是比谁准时到而是比谁来得早,不是上完课就了事而是尽可能地与学生多交流,不是一到点就回家而是无偿给学生个别辅导……更多的勤中人有那样一种状态:做不好事,则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自觉、勤勉”的校训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并让每个勤中人付诸于行动。这些年,勤中人脚踏实地,勤奋肯干,“学”“研”兼修,静候花开。工夫不负有心人,勤中人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一项项荣誉接踵而至;勤中人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你们的花样跳绳真牛”,“你们的优秀毕业生比例比同类学校高出很多”,“你们的学生怎么那么能说会道、自信阳光”,“你们的‘菜园子’太美了”……勤中得到了家长的信任,近些年来,不仅生源没有流失,很多学区外的家长还慕名把孩子送来。身为勤中人,我怎能不幸福?
在专业发展中追求幸福
学校发展是教师发展的助推器。身为勤中人,我知道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我,才能跟上学校迅猛发展的步伐。教师的发展之路是没有止境的。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优教师、教育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知道应该自觉地修炼自己,不断地反思、创新,不断丰富自我、强大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立言、立功、立德”的至高境界,在不断追求人生的自我完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幸福。
工作十余年,我一直积极寻求当学生的机会,因为我始终觉得只有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苦与乐。2001年我取得江苏教育学院自学本科学历,2009年取得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当坐在教室里聆听教授们的授课时,我常会不自觉地想到自己的课堂,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如何让学生能享受课堂学习的愉悦?我学会更多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学生着想,学会在课堂上换位思考。在南师大学习期间,我的导师马宏佳教授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深深打动着我感染着我。论文上极其细致的圈划批注(连错别字都不放过),思路枯竭时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面谈、引导,由于身体、工作等原因想放弃时马老师的激励鼓励……我何其有幸有这样一位良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将是我为人师的幸福追求。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必须走进高校,勤中独特的“研修一体化”教师培训模式让每个勤中人都把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享受着学习的过程。不知从何时起,我只要上网就必定要去校园网的“教师博客”看看、写写,留下些什么,有时是经验分享,有时是教学反思,有时是观课评课……日积月累,PDS平台成了我知识的储存器和管理器,刻录着我专业成长轨迹,积淀着我教育教学的智慧,帮助我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我在省“师陶杯”论文评比、省德育论文比赛、市教研室论文比赛都曾获过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重在平时的网络教研相关联。
学校2009年开始推进的展评学习法研究,我一直是全身心投入,并带领组员全员参与。一次次的听、评课,一次次的跨学科主题教研活动,一次次教学实践中的反复斟酌研究,我感觉自己对展评学习法认识日渐深入:“三段五模块”不是固定的流程,对于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科我们可以灵活调整、自由组合;“模式”不是要僵化课堂,不是要一成不变,相反,模式的魅力就在于“活”,有“灵气”;学生“自主”不是意味着学生可以自学,不需要老师了,相反,在课堂中老师适时的提供“支架”、预设的“引领”是必不可少;整理巩固环节一定要有,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必须得有个自我整理、建构知识的过程,况且整理归纳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利用寒、暑假,学校特别聘请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来校讲课,为每一位老师开好开齐九个系列的教育理论课程,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平时,学校倡导自主阅读,这些年,阅读成了我们许多老师的习惯。在《不抱怨的世界》中,我学会怎样克服消极心态,积极向上地对待每一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生;从《学校的挑战》中,我看到了一个个精彩实用的案例,学会了普通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做研究;《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使我的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有方有法,张弛有度……利用PDS平台以及勤中教师沙龙,我可以方便快捷地和他人交流分享读书心得。
在勤中,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是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总是竭尽所能地铺路搭桥。身在勤中,我怎能不幸福?
在团队文化中共创幸福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在勤中,“隐形的翅膀”就是团队的力量,就是失败时的鼓励与鞭策,就是紧张时温暖的一个眼神……
2009年秋学期,对于我们化学备课组而言可谓多事之秋。我刚做组长,对于教研组的日常工作还很生疏。我们的老组长并不因为自己的卸任而袖手旁观,在很多事情,诸如安排一学期的规划、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处理教研组和学校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毫无保留地给予我许多指点与帮助。可当我刚有些上手,却生病住院了,不得不暂时丢下教研组和两个班的教学工作。组内最年长和最年轻的两位老师毅然决然地挑起了一个年级8个班的化学教学重任,除了正常的上课外,他们还要做好分层、补偿教学工作。这样繁重的工作,并没有影响整个化学教学的进度,课堂教学依然井然有序。当时,组内另一位成员正在休产假,当她听说这样的情况后,放弃了休息,二话不说就来上班了,解决了组内的燃眉之急。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在10月初承担了一次全市教研活动。为了办好这次市教研活动,我们组的老师不顾教学工作的累与苦,多次上课、听课、评课、磨课。最终,我们的展示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的流程及课件的制作等方面,都博得了大家的好评。
2011年12月28日,是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作为教科室主任助理,我第一次主持全校的跨学科主题教研活动。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在这次活动中能精彩“亮相”,我下足了功夫:我跟着潘栋老师听课、磨课,为的是能明白课堂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地揣摩毛校长制定的“勤中新课堂复习课教学模式”,旨在深入理解其本质;主持台词写了改、改了再写;重拾初中物理课本,了解《机械能内能》这一章节的知识结构……尽管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我还是很紧张,在台上突然间大脑“短路”,竟忘了接下来要说什么,尴尬的杵在讲台前,脸一下子红了起来。慌乱中,我看到了潘主席,她用温暖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说:“没关系,定心点。”我好像一下子清醒过来,理顺了思路,又继续下去。紧张的“考试”终于结束了,毛校长说:“挺好的,做一个PPT就更好了。”钱燕萍老师说:“就这样,你会越来越老练。”……虽然只是片言只语,却是暖暖的,充满了力量。
勤中,就是催化剂,让我这些年得以迅速成长。在这里,我获得了常州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争先创优先进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常州市教育局考核优秀、嘉奖,获得常州市中青年化学教师基本功竞赛二等奖,我们化学教研组获得常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会小家”称号,所带班级获市教育局“先进团支部”、“先进班集体”称号,发表论文6篇,各级各类获奖论文十余篇。
勤中就是我们的另一个家,是我们飞翔的隐形翅膀。身在勤中,我怎能不幸福?
(徐晓春,常州市勤业中学,213016)
在学校走强中亲历幸福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原常州市第九中学现常州市勤业中学工作。十余年来,我见证着勤中由名不见经传到闻名常州,亲历了勤中人从默默无闻到在同行中崭露头角,体验着那份无上的光荣和自豪。
总不能忘记初为人师时的一些尴尬:第一次从家长口中听到“九中九中,大门朝东。流氓成堆,打架成风……”这样直白的顺口溜,让我简直无地自容,再多的解释也是徒劳;周围的亲朋问起在哪所学校教书时,我总要费一番口舌向他们说明九中在哪里;同学聚会时:别人很得意地说起自己的学校:常州市第一中学、无锡市天一中学、苏州市木渎中学……我只能默不做声;参加市里的教研活动,同行们交流时,我总是怯怯地不敢、不善表达自己的想法,好像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一截……也还记得学校里的一幕幕:学校开教工大会,台上开大会台下开小会的“自由”;踩着铃声进教室、到点立马赶回家的“潇洒”;课间聊聊天、嗑嗑瓜子的“悠闲”;做好做不好一个样,没有争先恐后,没有责任与压力,安于现状……工作的头两年,凭借着新鲜感和不服输的冲劲,我还有斗志,有理想,但渐渐地,我被“主流”了。
2002年,借着迁址更名和新课改的东风,学校像是重获新生。“天道酬勤,业精于勤”的学校精神开始熏染师生的心灵,“勤文化”慢慢积淀着她的底蕴。那时,我们有幸成为新课改的实验学校,有幸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有幸与教授、专家“零距离”接触。那时,我们的教育理念最新,我们的设施设备最新,我们的校本课程最新。不知从何时起,“让勤中人仰起头走路”渐渐成为勤中人的共同愿景。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勤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融入勤中大家庭之中。
2006年10月起,我校有序开展了责任意识大讨论。每个教职工都结合自己的工作,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撰写心得体会,并发表在PDS平台上,和他人共享学习体会。在全校大会上,李国珍、潘钟灵、张丽杰等老师讲述了他们自己的故事,从朴实的言语中我们学到了如何将“责任”两字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他们就是楷模,是领路人,用一言一行诠释着“责任”两个字。作为青年教师的我,更是受益匪浅,时刻比照自己的言行,寻找差距,努力做个敢担当、负责任的教师。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讨论、学习,我明显感觉到大家不一样了:不是比谁准时到而是比谁来得早,不是上完课就了事而是尽可能地与学生多交流,不是一到点就回家而是无偿给学生个别辅导……更多的勤中人有那样一种状态:做不好事,则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自觉、勤勉”的校训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并让每个勤中人付诸于行动。这些年,勤中人脚踏实地,勤奋肯干,“学”“研”兼修,静候花开。工夫不负有心人,勤中人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一项项荣誉接踵而至;勤中人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你们的花样跳绳真牛”,“你们的优秀毕业生比例比同类学校高出很多”,“你们的学生怎么那么能说会道、自信阳光”,“你们的‘菜园子’太美了”……勤中得到了家长的信任,近些年来,不仅生源没有流失,很多学区外的家长还慕名把孩子送来。身为勤中人,我怎能不幸福?
在专业发展中追求幸福
学校发展是教师发展的助推器。身为勤中人,我知道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我,才能跟上学校迅猛发展的步伐。教师的发展之路是没有止境的。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优教师、教育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知道应该自觉地修炼自己,不断地反思、创新,不断丰富自我、强大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立言、立功、立德”的至高境界,在不断追求人生的自我完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幸福。
工作十余年,我一直积极寻求当学生的机会,因为我始终觉得只有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苦与乐。2001年我取得江苏教育学院自学本科学历,2009年取得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当坐在教室里聆听教授们的授课时,我常会不自觉地想到自己的课堂,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如何让学生能享受课堂学习的愉悦?我学会更多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学生着想,学会在课堂上换位思考。在南师大学习期间,我的导师马宏佳教授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深深打动着我感染着我。论文上极其细致的圈划批注(连错别字都不放过),思路枯竭时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面谈、引导,由于身体、工作等原因想放弃时马老师的激励鼓励……我何其有幸有这样一位良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将是我为人师的幸福追求。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必须走进高校,勤中独特的“研修一体化”教师培训模式让每个勤中人都把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享受着学习的过程。不知从何时起,我只要上网就必定要去校园网的“教师博客”看看、写写,留下些什么,有时是经验分享,有时是教学反思,有时是观课评课……日积月累,PDS平台成了我知识的储存器和管理器,刻录着我专业成长轨迹,积淀着我教育教学的智慧,帮助我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我在省“师陶杯”论文评比、省德育论文比赛、市教研室论文比赛都曾获过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重在平时的网络教研相关联。
学校2009年开始推进的展评学习法研究,我一直是全身心投入,并带领组员全员参与。一次次的听、评课,一次次的跨学科主题教研活动,一次次教学实践中的反复斟酌研究,我感觉自己对展评学习法认识日渐深入:“三段五模块”不是固定的流程,对于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科我们可以灵活调整、自由组合;“模式”不是要僵化课堂,不是要一成不变,相反,模式的魅力就在于“活”,有“灵气”;学生“自主”不是意味着学生可以自学,不需要老师了,相反,在课堂中老师适时的提供“支架”、预设的“引领”是必不可少;整理巩固环节一定要有,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必须得有个自我整理、建构知识的过程,况且整理归纳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利用寒、暑假,学校特别聘请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来校讲课,为每一位老师开好开齐九个系列的教育理论课程,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平时,学校倡导自主阅读,这些年,阅读成了我们许多老师的习惯。在《不抱怨的世界》中,我学会怎样克服消极心态,积极向上地对待每一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生;从《学校的挑战》中,我看到了一个个精彩实用的案例,学会了普通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做研究;《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使我的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有方有法,张弛有度……利用PDS平台以及勤中教师沙龙,我可以方便快捷地和他人交流分享读书心得。
在勤中,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是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总是竭尽所能地铺路搭桥。身在勤中,我怎能不幸福?
在团队文化中共创幸福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在勤中,“隐形的翅膀”就是团队的力量,就是失败时的鼓励与鞭策,就是紧张时温暖的一个眼神……
2009年秋学期,对于我们化学备课组而言可谓多事之秋。我刚做组长,对于教研组的日常工作还很生疏。我们的老组长并不因为自己的卸任而袖手旁观,在很多事情,诸如安排一学期的规划、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处理教研组和学校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毫无保留地给予我许多指点与帮助。可当我刚有些上手,却生病住院了,不得不暂时丢下教研组和两个班的教学工作。组内最年长和最年轻的两位老师毅然决然地挑起了一个年级8个班的化学教学重任,除了正常的上课外,他们还要做好分层、补偿教学工作。这样繁重的工作,并没有影响整个化学教学的进度,课堂教学依然井然有序。当时,组内另一位成员正在休产假,当她听说这样的情况后,放弃了休息,二话不说就来上班了,解决了组内的燃眉之急。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在10月初承担了一次全市教研活动。为了办好这次市教研活动,我们组的老师不顾教学工作的累与苦,多次上课、听课、评课、磨课。最终,我们的展示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的流程及课件的制作等方面,都博得了大家的好评。
2011年12月28日,是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作为教科室主任助理,我第一次主持全校的跨学科主题教研活动。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在这次活动中能精彩“亮相”,我下足了功夫:我跟着潘栋老师听课、磨课,为的是能明白课堂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地揣摩毛校长制定的“勤中新课堂复习课教学模式”,旨在深入理解其本质;主持台词写了改、改了再写;重拾初中物理课本,了解《机械能内能》这一章节的知识结构……尽管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我还是很紧张,在台上突然间大脑“短路”,竟忘了接下来要说什么,尴尬的杵在讲台前,脸一下子红了起来。慌乱中,我看到了潘主席,她用温暖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说:“没关系,定心点。”我好像一下子清醒过来,理顺了思路,又继续下去。紧张的“考试”终于结束了,毛校长说:“挺好的,做一个PPT就更好了。”钱燕萍老师说:“就这样,你会越来越老练。”……虽然只是片言只语,却是暖暖的,充满了力量。
勤中,就是催化剂,让我这些年得以迅速成长。在这里,我获得了常州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争先创优先进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常州市教育局考核优秀、嘉奖,获得常州市中青年化学教师基本功竞赛二等奖,我们化学教研组获得常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会小家”称号,所带班级获市教育局“先进团支部”、“先进班集体”称号,发表论文6篇,各级各类获奖论文十余篇。
勤中就是我们的另一个家,是我们飞翔的隐形翅膀。身在勤中,我怎能不幸福?
(徐晓春,常州市勤业中学,21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