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地化解矛盾,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是“枫桥经验”的精神实质和价值所在。50多年来,“枫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典范。为有效传承并发扬这一优秀经验成果,不断拓展“枫桥经验”新的时代内涵,日照市司法局抢抓发展机遇,在实践中完善“三项机制”,强化“四个保障”,打造“五个品牌”,有效提高了矛盾纠纷化解水平,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完善“三项机制”,构建人民调解“新常态”
一是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各乡镇(街道)实行三级网格划分,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一级中网格,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二级小网格,各自然村以500人口为一个单位,划分为三级微网格。每个微网格确定一名网格管理员,负责本网格内的民情信息上报和矛盾纠纷化解,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同时作为法治宣传员、维稳信息员、特殊人群管理员的“四员一责”职能。在一级中网格(乡镇街道)和二级小网格(社区)分别安装数字化网络电视,实现与矛盾纠纷调解的实时对接,对重大或疑难矛盾纠纷实施在线调解,有效提高了矛盾纠纷化解效率。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受理各类纠纷3491件,调处成功3458件,调处成功率达99%,排查纠纷1546件,预防纠纷927件,通过排查预防纠纷,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3件4人次,防止群体性上访16件133人次,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构建一站式调解服务机制。按照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在县级层面,各区县司法局全部建成集“法律服务咨询解答、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困难群众维权扶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四大基本功能于一体的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乡镇(街道)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村居(社区)设立司法行政工作室,汇集各医疗纠纷、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等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集中统一办公,搭建一站式调解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在物业管理、环境保护等行业性专业性强、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行业设立相应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不断健全和完善第三方调解机制。通过窗口化办公,一站式调解,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来访,提升了人民调解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
三是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东港区为试点,建立“1+N”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机制。“1”,即建立1个区县矛盾纠纷调解指挥中心,履行热线受理、分析研判、协调指挥、分类督办、监督检查等职能,全面掌控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形成了人民调解快速反应和全程督导平台。“N”,即在区县各级各层面建立由乡镇(街道)调委会、村(社区)调委会以及各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等组成的N个调委会,形成互联互通、上下衔接、左右配合的“大调解”网络体系。同時积极整合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司法鉴定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法律服务组织,全方位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二、强化“四个保障”,夯实人民调解“新根基”
一是夯实阵地保障。按照新一轮基层基础建设提档升级规划要求,我们坚持“三个同步”推进人民调解阵地建设。一是与区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同步,建设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办公用房不低于60 m2。二是与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同步,建设人民调解工作室,面积不低于40 m2。三是与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同步,建设人民调解室,面积不低于30 m2。同时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室建设中采取“1+X”方式运行,即一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管理办公室带多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室,单个调解室面积不低于30 m2。目前,所有区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80%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工作室都打造成“前台后场”模式,前台设人民调解工作窗口,引导群众到调解室调解纠纷,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二是落实经费保障。各区县在认真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以奖代补”“以案定补”等措施,多方解决调解经费问题。莒县按照案件难易、复杂程度分别给予调解员每件60-150元的补贴。东港区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调委会补助经费等均由区财政承担。五莲县积极争取县财政支持,获得每年50万元的人民调解专项资金,由县司法局统一支配,案件补贴标准提高到100-460元/件。岚山区的个案补贴为100-180元/件,乡镇(街道)人民调委会工作补助经费由乡镇(街道)财政按照人口规模给予保障。各区县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补贴标准,极大地调动了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强化队伍保障。通过争取政府购买和财政补贴相结合方式,积极发展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在乡镇(街道)调委会,各区县结合退伍士兵专项公益性岗位招聘工作,为每个乡镇(街道)司法所配备2-3名公益性岗位人员,专职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大大充实了基层调解队伍。在村(社区),以乡镇(街道)固定补贴的方式,为每个村(社区)聘用1名专职调解员,由乡镇(街道)司法所统一管理。各区县抓住村级换届选举的有利时机,提前会同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对人民调解员人选进行考察调整,确保在换届选举后配齐配强村级人民调解员队伍。
四是加强信息化保障。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互联网+”思维,积极创新人民调解工作平台,构建矛盾纠纷快速处置机制,推出并运行基于大数据支撑的“智慧调解”信息系统,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发展,打通了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依托“公众通”“调务通”“公务通”三个板块,通过电脑和手机端同步操作,实现矛盾纠纷的排查预防、分析研判、案件办理和稳定情况每日“零报告”等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宏观上实时掌握辖区内矛盾纠纷的类型、时间、地点等信息,实现了人民调解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数据化。
三、打造“五个品牌”,开创人民调解“新局面”
一是沙盘调解。在农村,相邻关系牵连的事项众多,如房屋间隔、道路通行、排水、采光、树木、土地等,都可能引发纠纷。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受条件限制,说不清、道不明,难以将争议事项描述清楚。调解员需先到现场查看,再制定调解方案,无形中增加了成本。针对这一情况,莒县司法局夏庄司法所所长庄乾山,在多年从事调解工作中摸索出一套独创绝技一一“沙盘调解法”。他根据当事人反映的问题,通过沙盘再现纠纷现场,直观明了,利用沙盘制定调解方案,使双方当事人通过沙盘摆设,陈述己方意见,最终达成协议,既省时又省力,提高了调解效率。 莒县夏庄镇东黄河圈村的老赵因为邻里排水纠纷,到镇司法所向庄乾山诉起了苦。原来,赵家与王家东西相邻,赵家居西,而王家正好往西边排水。老赵担心长时间排水影响自家房屋安全,就将与王家相邻处堵上了坎。这一堵,王家没法排水了,赌气在赵家堵坎的旁边挖了一个深坑排水。有一回,老赵的拖拉机不小心陷进了大坑,和老王理论不成,双方大打出手。“先别急,你拿着这些模具到沙盘上摆一摆,把现场还原下。”庄乾山指了指旁边一个长2.4米、宽1.6米的沙盘。没多大工夫,老赵将现场情况重现,哪里是房屋,哪里是坑,哪里是坎,一目了然。庄乾山也联系了另一名当事人老王来到司法所。“谁对谁错在沙盘上打眼一看就明白了,再争就是不论理了。”老王说。庄乾山一边向当事人讲明法律规定,分析利害关系,同时在沙盘中展示出调解后的现场效果,双方当即接受了调解建议:两家共同填平大坑,各自用石块将门前的排水沟砌好;共同出资在西边修一水簸箕,以保护赵家房屋安全。就这样,剑拔弩张的两位老邻居在沙盘边握手言和。沙盘调解启用以来,己成功调解纠纷100余起,在“老庄”的沙盘上,双方当事人从“敌人”变成了朋友,对调解结果都非常满意。像这样的调解方法庄乾山还有很多种,他依据自己20多年的调解经验,总结出《模范调解二十四法》,印刷1000余冊免费发放给广大基层调解员,大大提高了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
二是大嫂调解。为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妇女干部立足家庭、感情细腻、热心公道的工作优势,市司法局与市妇联联合,为每个村(社区)选聘了1名“大嫂调解员”。新聘任的“大嫂调解员”来自基层、生活工作在基层,带着“一股子乡土味儿”,以邻家大嫂身份参与到纠纷的解决,在具体调解纠纷时,与矛盾纠纷双方比较熟悉,有利于把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防范在早期、解决在萌芽状态,成为化解源头矛盾,谋求社会和谐的“调和剂”。东港区三庄镇贺家庄村的王桂淑就是其中的一员,由于她工作认真、性格热情爽朗,在2014年被聘为贺家庄村的“大嫂调解员”。每当村民之间发生矛盾或纠纷时,王桂淑都会第一时间找到双方了解情况,寻找症结所在,然后耐心、细致的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在调解的过程中,有时矛盾双方情绪比较激动,也会将火发到调解员身上,王桂淑针对这种情况也总结出了一套解决方法。“不能以暴制暴,有时候会采取迂回措施,你在那里蹦跳,我不理你,我上一边去。”王桂淑说,先冷处理,等对方火消了,她再去做工作。为了进一步和睦邻里关系,在闲暇之余,王桂淑也会将一些发生过矛盾的村民组织起来,教他们跳跳广场舞,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增进相互感情。自从有了“大嫂调解员”,基层60%的矛盾纠纷都由她们调解完成,今年以来,全市由大嫂调解员参与调解的案件达1000余件,真正发挥了女性“半边天”的作用,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三是首席调解。为解决制约基层调解人员瓶颈,各区县从在基层长期工作过的老党员、老教师、老政法干警中选聘了工作资历深、有一定法律常识、热心调解工作的老同志为专职调解员,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分派到各乡镇(街道)担任“首席调解员”。这些专职调解员定期到辖区司法所上班,除负责重点疑难纠纷案件化解的同时,还担负着为党委政府收集舆情进行分析研判,同时还担任乡镇(街道)调解工作的工作指导员和业务培训员,实现了人民调解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
四是专业调解。根据矛盾纠纷发生的行业规律和专业特点,各区县司法局分别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人社局、教育局、卫计委等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离岗老干部担任各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的专职调解员;从重点行业和部门中筛选聘用资深专家和技术骨干,成立矛盾纠纷化解专家顾问团,由区县指挥中心依据矛盾纠纷的性质和行业特点,随时调度派遣,参与矛盾纠纷调处;东港区还在教育、卫生、旅游、城市管理等10个行业区域设立了专业性调委会,分别聘用3-5名专家型人员专职从事调解工作,大大增强了纠纷调处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提高了人民调解的公信力。
五是律师调解。近两年来,在全市各级法院、信访部门全部建立了律师坐班调解制度,及时为当事人化解纠纷。今年以来,在全市部署开展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采取政府采购、自主选派等形式,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与全市3029个村(社区)签订常年法律顾问合同,实现了法律顾问在村(社区)的全覆盖。各顾问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按照要求,通过定期坐班、随叫随到的形式,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及时参与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提升了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
“岁月不居,‘枫桥经验’长青。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探索多元化的矛盾和纠纷调处新机制,前延矛盾排查新触角,创新纠纷化解新模式,完善基层治理新功能,切实将矛盾和纠纷消灭在萌芽,化解在基层,不断书写新时代日照‘枫桥经验’的新篇章。”日照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桂伟满怀信心地说。
一、完善“三项机制”,构建人民调解“新常态”
一是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各乡镇(街道)实行三级网格划分,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一级中网格,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二级小网格,各自然村以500人口为一个单位,划分为三级微网格。每个微网格确定一名网格管理员,负责本网格内的民情信息上报和矛盾纠纷化解,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同时作为法治宣传员、维稳信息员、特殊人群管理员的“四员一责”职能。在一级中网格(乡镇街道)和二级小网格(社区)分别安装数字化网络电视,实现与矛盾纠纷调解的实时对接,对重大或疑难矛盾纠纷实施在线调解,有效提高了矛盾纠纷化解效率。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受理各类纠纷3491件,调处成功3458件,调处成功率达99%,排查纠纷1546件,预防纠纷927件,通过排查预防纠纷,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3件4人次,防止群体性上访16件133人次,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构建一站式调解服务机制。按照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在县级层面,各区县司法局全部建成集“法律服务咨询解答、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困难群众维权扶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四大基本功能于一体的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乡镇(街道)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村居(社区)设立司法行政工作室,汇集各医疗纠纷、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等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集中统一办公,搭建一站式调解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在物业管理、环境保护等行业性专业性强、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行业设立相应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不断健全和完善第三方调解机制。通过窗口化办公,一站式调解,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来访,提升了人民调解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
三是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东港区为试点,建立“1+N”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机制。“1”,即建立1个区县矛盾纠纷调解指挥中心,履行热线受理、分析研判、协调指挥、分类督办、监督检查等职能,全面掌控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形成了人民调解快速反应和全程督导平台。“N”,即在区县各级各层面建立由乡镇(街道)调委会、村(社区)调委会以及各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等组成的N个调委会,形成互联互通、上下衔接、左右配合的“大调解”网络体系。同時积极整合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司法鉴定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法律服务组织,全方位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二、强化“四个保障”,夯实人民调解“新根基”
一是夯实阵地保障。按照新一轮基层基础建设提档升级规划要求,我们坚持“三个同步”推进人民调解阵地建设。一是与区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同步,建设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办公用房不低于60 m2。二是与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同步,建设人民调解工作室,面积不低于40 m2。三是与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同步,建设人民调解室,面积不低于30 m2。同时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室建设中采取“1+X”方式运行,即一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管理办公室带多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室,单个调解室面积不低于30 m2。目前,所有区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80%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工作室都打造成“前台后场”模式,前台设人民调解工作窗口,引导群众到调解室调解纠纷,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二是落实经费保障。各区县在认真落实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以奖代补”“以案定补”等措施,多方解决调解经费问题。莒县按照案件难易、复杂程度分别给予调解员每件60-150元的补贴。东港区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调委会补助经费等均由区财政承担。五莲县积极争取县财政支持,获得每年50万元的人民调解专项资金,由县司法局统一支配,案件补贴标准提高到100-460元/件。岚山区的个案补贴为100-180元/件,乡镇(街道)人民调委会工作补助经费由乡镇(街道)财政按照人口规模给予保障。各区县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补贴标准,极大地调动了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强化队伍保障。通过争取政府购买和财政补贴相结合方式,积极发展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在乡镇(街道)调委会,各区县结合退伍士兵专项公益性岗位招聘工作,为每个乡镇(街道)司法所配备2-3名公益性岗位人员,专职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大大充实了基层调解队伍。在村(社区),以乡镇(街道)固定补贴的方式,为每个村(社区)聘用1名专职调解员,由乡镇(街道)司法所统一管理。各区县抓住村级换届选举的有利时机,提前会同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对人民调解员人选进行考察调整,确保在换届选举后配齐配强村级人民调解员队伍。
四是加强信息化保障。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互联网+”思维,积极创新人民调解工作平台,构建矛盾纠纷快速处置机制,推出并运行基于大数据支撑的“智慧调解”信息系统,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发展,打通了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依托“公众通”“调务通”“公务通”三个板块,通过电脑和手机端同步操作,实现矛盾纠纷的排查预防、分析研判、案件办理和稳定情况每日“零报告”等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宏观上实时掌握辖区内矛盾纠纷的类型、时间、地点等信息,实现了人民调解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数据化。
三、打造“五个品牌”,开创人民调解“新局面”
一是沙盘调解。在农村,相邻关系牵连的事项众多,如房屋间隔、道路通行、排水、采光、树木、土地等,都可能引发纠纷。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受条件限制,说不清、道不明,难以将争议事项描述清楚。调解员需先到现场查看,再制定调解方案,无形中增加了成本。针对这一情况,莒县司法局夏庄司法所所长庄乾山,在多年从事调解工作中摸索出一套独创绝技一一“沙盘调解法”。他根据当事人反映的问题,通过沙盘再现纠纷现场,直观明了,利用沙盘制定调解方案,使双方当事人通过沙盘摆设,陈述己方意见,最终达成协议,既省时又省力,提高了调解效率。 莒县夏庄镇东黄河圈村的老赵因为邻里排水纠纷,到镇司法所向庄乾山诉起了苦。原来,赵家与王家东西相邻,赵家居西,而王家正好往西边排水。老赵担心长时间排水影响自家房屋安全,就将与王家相邻处堵上了坎。这一堵,王家没法排水了,赌气在赵家堵坎的旁边挖了一个深坑排水。有一回,老赵的拖拉机不小心陷进了大坑,和老王理论不成,双方大打出手。“先别急,你拿着这些模具到沙盘上摆一摆,把现场还原下。”庄乾山指了指旁边一个长2.4米、宽1.6米的沙盘。没多大工夫,老赵将现场情况重现,哪里是房屋,哪里是坑,哪里是坎,一目了然。庄乾山也联系了另一名当事人老王来到司法所。“谁对谁错在沙盘上打眼一看就明白了,再争就是不论理了。”老王说。庄乾山一边向当事人讲明法律规定,分析利害关系,同时在沙盘中展示出调解后的现场效果,双方当即接受了调解建议:两家共同填平大坑,各自用石块将门前的排水沟砌好;共同出资在西边修一水簸箕,以保护赵家房屋安全。就这样,剑拔弩张的两位老邻居在沙盘边握手言和。沙盘调解启用以来,己成功调解纠纷100余起,在“老庄”的沙盘上,双方当事人从“敌人”变成了朋友,对调解结果都非常满意。像这样的调解方法庄乾山还有很多种,他依据自己20多年的调解经验,总结出《模范调解二十四法》,印刷1000余冊免费发放给广大基层调解员,大大提高了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
二是大嫂调解。为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妇女干部立足家庭、感情细腻、热心公道的工作优势,市司法局与市妇联联合,为每个村(社区)选聘了1名“大嫂调解员”。新聘任的“大嫂调解员”来自基层、生活工作在基层,带着“一股子乡土味儿”,以邻家大嫂身份参与到纠纷的解决,在具体调解纠纷时,与矛盾纠纷双方比较熟悉,有利于把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防范在早期、解决在萌芽状态,成为化解源头矛盾,谋求社会和谐的“调和剂”。东港区三庄镇贺家庄村的王桂淑就是其中的一员,由于她工作认真、性格热情爽朗,在2014年被聘为贺家庄村的“大嫂调解员”。每当村民之间发生矛盾或纠纷时,王桂淑都会第一时间找到双方了解情况,寻找症结所在,然后耐心、细致的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在调解的过程中,有时矛盾双方情绪比较激动,也会将火发到调解员身上,王桂淑针对这种情况也总结出了一套解决方法。“不能以暴制暴,有时候会采取迂回措施,你在那里蹦跳,我不理你,我上一边去。”王桂淑说,先冷处理,等对方火消了,她再去做工作。为了进一步和睦邻里关系,在闲暇之余,王桂淑也会将一些发生过矛盾的村民组织起来,教他们跳跳广场舞,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增进相互感情。自从有了“大嫂调解员”,基层60%的矛盾纠纷都由她们调解完成,今年以来,全市由大嫂调解员参与调解的案件达1000余件,真正发挥了女性“半边天”的作用,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三是首席调解。为解决制约基层调解人员瓶颈,各区县从在基层长期工作过的老党员、老教师、老政法干警中选聘了工作资历深、有一定法律常识、热心调解工作的老同志为专职调解员,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分派到各乡镇(街道)担任“首席调解员”。这些专职调解员定期到辖区司法所上班,除负责重点疑难纠纷案件化解的同时,还担负着为党委政府收集舆情进行分析研判,同时还担任乡镇(街道)调解工作的工作指导员和业务培训员,实现了人民调解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
四是专业调解。根据矛盾纠纷发生的行业规律和专业特点,各区县司法局分别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人社局、教育局、卫计委等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离岗老干部担任各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的专职调解员;从重点行业和部门中筛选聘用资深专家和技术骨干,成立矛盾纠纷化解专家顾问团,由区县指挥中心依据矛盾纠纷的性质和行业特点,随时调度派遣,参与矛盾纠纷调处;东港区还在教育、卫生、旅游、城市管理等10个行业区域设立了专业性调委会,分别聘用3-5名专家型人员专职从事调解工作,大大增强了纠纷调处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提高了人民调解的公信力。
五是律师调解。近两年来,在全市各级法院、信访部门全部建立了律师坐班调解制度,及时为当事人化解纠纷。今年以来,在全市部署开展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采取政府采购、自主选派等形式,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与全市3029个村(社区)签订常年法律顾问合同,实现了法律顾问在村(社区)的全覆盖。各顾问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按照要求,通过定期坐班、随叫随到的形式,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及时参与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提升了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
“岁月不居,‘枫桥经验’长青。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探索多元化的矛盾和纠纷调处新机制,前延矛盾排查新触角,创新纠纷化解新模式,完善基层治理新功能,切实将矛盾和纠纷消灭在萌芽,化解在基层,不断书写新时代日照‘枫桥经验’的新篇章。”日照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桂伟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