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提升家庭幸福感和社会贡献率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tian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的第七部分集中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这既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在新时代实践中的重大收获,更是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认真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内涵,全面领会倡导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意义,以及深入认知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路径,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的时代价值。

一、理解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内涵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提出要“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既明确阐明了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核心内容,又围绕家庭建设从人类文明、社会主义和新风尚三个角度帮助我们加深了对此核心内容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这一科学概念的核心内容包含三点:一是从爱人、爱家和爱国三个层面体现出来的情感风尚;二是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风尚;三是人人有责、一起参与、共建共享的体制风尚。其中,情感风尚是新时代家庭文明的基石,家庭文明的建设意味着要使新时代家庭越来越充满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对家庭的挚爱和对国家的热爱。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家庭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爱的意识和能力的建设。精神风尚是新时代家庭文明的方向。向上意味着进取,向善意味着崇德。这些年评选出来的“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和“五好家庭”都代表着新时代家庭文明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并转化为推动更广泛的家庭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体制风尚是新时代家庭文明的路径,共建共享是一种建立在家庭成员没有等级之分、权势之别的新型地位关系之上的家庭建设机制。民主、平等与彼此尊重是家庭运行的基本遵循,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拥有一样的责任和机会参与家庭事务、做出应有贡献和分享家庭发展的成果。当然,共建共享还体现为家庭和社会的开放合作、彼此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利益互惠,即家庭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和对“家国同构”的爱国精神的发扬光大。
  人类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聚合,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了人类在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在学术界普遍承认的十二个古文明中,华夏文明是唯一完整延续至今的原生文明。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民族家庭文明,拥有十分厚重的通过物质、精神和制度形式展现出来的建设与发展成果。如血脉亲情、家乡意识、家国情怀等都是中华民族家庭文明的独特构成和对世界家庭文明的民族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把“爱国爱家、相亲相爱” 纳入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使新风尚在和历史的连接中,体现出历史的积淀与民族的积累。同时,又在汇聚中华民族在家庭文明领域发明创造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理解与建构,把国家繁荣发展与家庭幸福美满联系在一起,对“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进行了新的诠释與发展。
  对家庭文明进行社会发展阶段划分,强调家庭文明的社会属性,是一种家庭文明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显然,“爱国爱家、向上向善”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社会制度根源是社会主义,是对封建主义家庭文化和资本主义家庭文化的双重超越。所以我们要抛弃以代际等级森严、性别地位悬殊、缺乏民主平等为代表的封建主义家庭文化糟粕,还要警惕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亲情利益化、家庭暴力化等来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错误思潮和意识倾向对家庭文明的侵蚀,在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中充分彰显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先进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还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站在新时代的时间维度来看,“爱国爱家”“共建共享”等都体现了新时代对家庭建设的价值取向、理论认知和实践期待。中国举全国之力对疫情期间人民生命安全的关爱和防护、对两千多万家庭的全社会精准扶贫脱贫、对家庭建设与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以及为把家庭建设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进行统筹部署与实施,都让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感受到更多的家庭获得感和幸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越性及其对家庭的巨大红利,进而又激发人民用爱凝聚力量确保各自家庭的正常运行,减少国家的政策负担,甚至还在需要的时候牺牲小家的利益去顾全国家的大局,主动融合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自觉地把家庭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转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从家庭幸福的共建共享转向基层社会治理红利的共建共享。家国同构的民族情怀已经升华为家国互惠、爱国当先,甚至为国舍家的新时代家庭文明风尚。

二、领会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意义


  “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这一科学概念不仅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而且对家庭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它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且还为世界家庭文明在当代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值得仿效的中国经验。
  第一,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育人意义。在《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关于“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二十一段论述中,共有七段阐述了新风尚的育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告诉我们,新时代对家庭的教育功能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家庭和学校、政府、社会要共担责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形成育人全链条。充分发挥新时代家庭的育人功能离不开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和支撑。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也是我国各类家庭教育政策有效实施的情感基础、精神力量和机制保障。
  第二,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价值意义。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传统文化、现代意识和后现代思潮的碰撞都在家庭制度和文化当中表现出来。如何引领家庭文明的健康发展并使其外化为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服务,已经成为新时代与价值取向变革和思想道德提升密切相关的时代话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倡导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科学地解答了这个时代话题,对新时代家庭价值体系的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以及对新时代思想道德升华的家庭贡献,都有着深刻的理论启迪作用和实践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一方面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另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生活,转化为新时代家庭文明的内涵和标杆,从而形成家庭文明新风尚和传统家庭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高度融合和积极互动,保持个人精神、家庭精神和国家精神的高度统一,保持个人价值追求、家庭价值追求和国家价值追求的高度一致。   第三,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治理意义。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家庭文明一样,我国家庭文明也面临着随着国家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凸显出来的许多挑战,例如亲情利益化、反哺意识与参与意识淡化、结婚生育热情走低、婚姻稳定性下降、家庭民主平等关系格局不够牢固、家庭追求与国家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脱节,等等。这些挑战不仅增加国家在宏观公共政策投入和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压力,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外部参与和作用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文明建设的论述就十分明确地阐述了倡导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对家庭内部治理效能和家庭外部治理参与的思想逻辑和实践意义。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社会要帮助妇女“做对社会有责任、对家庭有贡献的新时代女性”,引导男性“要同妻子分担养老育幼等家庭责任,共担家务劳动”。在乡村家庭文明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优良家风在推进乡村社会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2017 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等都纳入到了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中,对家庭的婚姻关系和代际关系的协同治理、城乡家庭发展特别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全覆盖的统筹规划和均衡配套,以及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之间的双向作用予以协调和推动。可以说,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提出,为新时代家庭内部治理明确了主要内容和基本遵循,为新时代家庭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外部参与明确了时代责任和作用领域,为新时代家庭和基层社会之间的合作治理和互惠叠加注入了思想动力和实践方略。
  第四,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文化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这一科学论述中,我们感受到和提升了这种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源于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积淀与传承。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家庭意识和家庭发展及其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大贡献,充分证明了这种家庭文明的优越性和生命力。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还来自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巨大成就。这包括家庭建设与发展成果在内的巨大成就,也有力地证实了以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作为基础性支撑的中国家庭文明的先进性和内发力。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更产生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三个注重”家庭思想及其对家庭建设重大实践的洗礼和升华,它是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家庭事业发展的重大思想收获,是在由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的世界舞台下对中国家庭文明油然而生的重要文化自信。所有这些又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向往和期待以及对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信心和自觉。

三、形成 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路径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论述呈现出知行合一、务实实干的理论风格,给我们很具体地指明了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路径。
  第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负起领导责任,切实把家庭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中国共产党有着关心人民家庭幸福、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的优良传统。在建党百年的辉煌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家庭文明的传承与升华留下许多闪光的节点和伟大的作为。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的开展、《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的推出、2021 年4 月8 日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以及全国妇联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座谈会的召开,还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加强家庭建设”一节的设立以及对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进行的政策布局,都充分说明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已经负起领导责任,并在理论学习和宣传、思想认识提升和政策设计转化、全社会动员和各种活动展开等方面都显示出与以往不一样的理论高度、政策力度和社会广度。显然,各级党委和政府思想上重视、理论上提升,把家庭文明建设纳入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甚至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来检测中心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已成为构筑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首要途径。
  另外,领导干部的带头参与和以身示范也非常重要。带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以实际行动在个人家庭空间和社区社会范围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这些不仅要成为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和公共职责,还要融入职务提拔、先进表彰和述职评估的条件和标准之中。
  第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指导、督促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门除了开展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以外,还要拓展部门功能,建构系统化、立体化、常态化和基层化的工作格局,要制定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方案,要建立在城乡设点的调查研究机制,为部门工作提供专项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的支持,还要通过一定机制和程序的建立来评估指导和督促的效果,强化指导和督促的作用。
  第三,工會、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在这方面,各级妇联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及时设立主管家庭、儿童工作的专门部门,全力推动家庭立法,强化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和家庭教育研究会的调研和智力支持,不仅提高工作层次,转向更多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构,而且抓住关键领域,注重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所有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和推广。另外,还要重视社科联、文联、科协等更多群众团体的作用发挥,重视在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中群众团体之间优势互补的合作,放大共谋联动的工作效果。
  第四,既要结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要深入城乡基层,在和民生工程建设的并行中、在各个家庭生活空间层面,细化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工作。实际上,每一个家庭都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主战场和前沿地带。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更是推进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主体力量,有着不可推卸的主体责任。要通过一定的工作机制激励、社会环境影响、外部力量支持,强化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共建共享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把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变成全社会都重视、所有家庭都参与的新时代社会治理和家庭发展的一种新风尚。
其他文献
家庭教育千头万绪需抓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做人的教育,其核心是品德教育。在《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的第三部分,即“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他对于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做好品德教育的丰富而深刻的论述值得广大父母和家庭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一、少年儿童成长最需要品德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