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和想象力: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视点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gna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奇心和想象力要从娃娃抓起,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视点。科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跨学科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科幻教育是好奇心和想象力培育的重要抓手,具有四大核心理念: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导向,课程内容以科学“大概念”为逻辑基础和教学设计的依据,课程实施倡导富有想象力的思想实验,课程评价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性评价。该文以科幻教育为例梳理了当下好奇心和想象力培育的主要模式,提出了将科幻教育和创客教育、STE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融合发展的思路,构建了科幻教育跨学科的5E教学范式,为好奇心和想象力等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 好奇心;想象力;核心素养;科幻教育;认知工具理论;后现代课程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1]。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①,“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科学精神”的重点和主要表现之一[3]。众多科学家的成功实践表明,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构成他们成功的最核心的素养。
  然而受“五唯”顽瘴痼疾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受到束缚,想象力贫乏。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教育内卷化愈演愈烈。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中国学生成绩优异,但学习时间长,居参赛国家前列;学习效率低,国际排名靠后[4]。《中国儿童想象力危机报告》显示,“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而冒险性和想象力弱”[5],好奇心和想象力随年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不显著。新高考改革后,理科科目特别是物理学科的选考人数相比以往大幅下滑,产生了“理科萎缩”现象[6],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不高令人担忧。作为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好奇心和想象力如何在中小学落地生根是新时代中小学面对的重大挑战。
  近几年,指向好奇心和想象力培育的科幻教育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受到青少年的欢迎,特别是有的省市将科幻教育融入中高考试题的举措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如2015年北京市中考作文续写科幻小说《超级智能住宅》;2016年高考作文题浙江省的“虚拟与现实”和北京市的“神奇的书签”;2021年中考作文浙江衢州的“火星上的科幻故事”和广东深圳的“这创意,让我激动不已”,给科幻创作尽情发挥的空间。南方科技大学发布的《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认为“科幻教育无论是一种事业还是产业,都有望成为下一个发展的增长点”[7]。科幻教育触及了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好奇心和想象力,力克当前教育唯分数、唯升学的弊端,为中小学课堂注入了源头活水。有关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研究国内外已经有许多成果。加拿大教育学家基兰·伊根的认知工具理论认为,“人类想象力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五种明显的认知系统(方式)—身体认知、神话认知、浪漫认知、哲学认知与讽喻认知,每一种认知系统(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工具箱’”[8]。基兰·伊根据此提出了富有想象力的教育实践方案。南方科技大学吴岩教授认为,好奇心和想象力与人的认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幻教育就是用来提升想象力的。他提出科幻教育小学以保护儿童好奇心、让想象力自由发挥为主,初中以发展科学思维为主,高中以发展批判性思维为主[9]。
  目前,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方面的核心素养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科幻教育作为好奇心和想象力培育的抓手、路径和教学模式开始受到学界重视,但现有的科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很少。本文以基兰·伊根的认知工具理论和美国学者小威廉·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为指导,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以科幻教育为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维度阐释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培育的核心理念,梳理了当下科幻教育实施的主要模式,提出了将科幻教育和创客教育、STE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融合发展的思路,构建了科幻教育跨学科的5E教学范式,为好奇心和想象力等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视野。

二、好奇心和想象力: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诉求


  (一)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内涵
  好奇心是“个体对新异和未知事物想知的倾向,是个体重要的内部动机之一”[10]。好奇心是个体重要的心理品质,具有主动性、反应性和持续性等心理特征。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经验和记忆表象加工改造和重新编码而产生新的意象或觀念的心理过程,属于人的高级认知活动。“想象力是一种先天综合的能力”[11],处在各种心理过程交叉融通的十字路口。想象力是创造的内在生理、心理机能,是人类创新的原生动力,是创造力形成的前提条件。
  儿童期是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逐渐退化,需要不断的鼓励、奖赏和激励。徐春玉教授认为10岁之前是“好奇心教育”阶段,应实行以培养和保护好奇心为核心的教育模式[12]。阿西莫夫建议,儿童应该尽早阅读科幻作品,在9岁或10岁,不能晚于11岁。有“钢铁侠”之称的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是一位硬核科幻迷,他把童年看过的科幻小说全部写进了SpaceX。其中,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是他创立 SpaceX 的灵感基础。这位科技“狂人”在SpaceX重型猎鹰火箭搭载的特斯拉跑车里,放了一套微缩版的《银河帝国:基地》,马斯克以此方式向他的偶像致敬。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从五岁开始就梦想着去太空旅行。在看完电影October Sky后,贝佐斯与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讨论了创建航天公司的事宜。2000年蓝色起源成立,2021年7月20日该公司首次提供亚轨道观光旅行服务,贝佐斯作为第一批乘客成功飞向太空。   (二)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和细化。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将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并“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3]。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高考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1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是中小学的使命担当。教育部制定了“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眼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认为“创造性思维由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价值取向三个因素决定”[15]。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将好奇心和想象力作为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关键指标之创新精神的考查要点[16]。好奇心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是创造的基本动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人类社会不断创新和持续前进的基本动力,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新时代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出的新诉求。

三、基于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科幻教育模式: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视点


  科幻是科学幻想的简称,是“科学创建的浪漫故事”,它用幻想艺术的方式,描绘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影响。科幻最初是以小说形式出现在欧洲的一种特殊的类型文学,如今,科幻已从小说发展到影视、动漫、游戏、教育、创意设计、主题公园等各个领域,并成为一种新文化和一个高速增长的产业。科幻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核心,以提升学习者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跨学科学习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理论基础:后现代课程观
  美国学者小威廉·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总结了后现代课程的“3S”特征,强调“我们需要将科学(Science)的理性与逻辑、故事(Story)的想象力与文化,以及精神(Spirit)的感觉与创造性结合起来”[17]。科幻教育天然地具有后现代课程的“3S”特点:科学性、故事性和精神性。
  小威廉·E.多尔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4R”标准:丰富性、回归线、关联性和严密性。丰富性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18]。多尔认为“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19]。回归性是一个不断循环的思想运动,也是创造意义的重要途径,“是指人类将思想回转到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数学意义上的循环”[20]。多尔强调“对话是回归的绝对必要条件:没有反思——由对话引起——回归就会变得肤浅而没有转变性;那将不是反思的回归,而只是重复”[21]。关联性包含教育联系和文化联系,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中,对观点、意义和价值之间的联系不断地探求。严密性是不确定性和诠释性的组合,“严密性意味着有目的地寻找不同的选择方案、关系和联系”[22]。
  科幻是指向未来的叙事形式和思考方式,科幻教育与传统教育侧重点不同,传统教育传授给学生既定的知识和技能,习惯于聚合思维,是封闭的、统一的、线性的、可预测的。科幻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用想象引领创新,用创新拓展我们对未来的领导力,偏向于发散思维,是开放的、多元的、非线性的、不确定性的。
  (二)基本理念:以科幻教育为例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导向
  科幻教育目标的设定趋向开放性和生成性,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导向。“好的故事应具有足够的不确定性以诱使读者参与到对话中来”[23]。不确定性意味着选择的多样性和系统的开放性,是丰富性的前提。科幻教育具有“足够的不确定性”正是这门后现代课程的魅力所在,也是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源泉。好奇心和想象力是科幻与生俱来的基因,科幻是科学与幻想碰撞的火花,是科学创新呈现的载体。科幻教育具有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天然优势,科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呵护人的好奇心,激发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最终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根据基兰·伊根的认知工具理论,科幻教育在不同年龄段应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以持续保持和系统发展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婴幼儿时期,以身体认知、神话认知为主,科幻教育要让儿童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自由伸展,给孩子提供一个欢乐的童年;在小学阶段,要融合身体认知、神话认知、浪漫认知三种认知方式,科幻教育应该在保护好奇心、激发想象力的前提下,逐渐让孩子体会到理性思维的光辉;在中学阶段,要从浪漫认知方式逐步向以哲学认知方式为主转变,科幻教育应该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各种知识建立有机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神奇;在大學及以后的学习阶段,以哲学认知、讽喻认知为主,科幻教育应该努力使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各种实际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2.课程内容:以科学“大概念”作为课程组织的逻辑基础和教学设计的依据
  多尔认为后现代课程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差异性,“课程模式是非线性、非序列性的,但它由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24]。“随我们注意力的转移而不断变化中心的复杂的马赛克”[25]。科幻教育课程内容的“意义网络”或“马赛克”的中心就是科学“大概念”。大概念是最有普适价值的自然法则或认知框架,能够统领和关照较大区域内的一系列相关问题[26]。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哈伦女士(Wynne Harlen)在她主编的《科学教育的原则与大概念》一书中明确提出了14个科学大概念[27]。科学大概念是一个知识的聚集点,让学生的学习被赋予意义,同时又会成为新知识的增长点。科学大概念在未来持续对学生发生作用,可以系统地发展和持续保持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目前,对于科学大概念的研究有许多成果,如美国《下一代科学标准》中所提到的13个学科核心概念以及5个跨学科概念都属于不同层次的科学大概念。我国《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18个主要概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强调“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2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索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预防走失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1000名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0名,观察组患者在入院时除进行常规住院患者评估外利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对分值<27分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利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估前后的护理安全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对照组采用常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无缝隙护理策略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价值,进一步实现优质护理。方法选取我院需行择期手术的患者126名,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无缝隙护理策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应激症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应激症状出现率为33.33%,患者满意率为65.08%,而干预组实施无缝隙护理后期症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分别为:12.70%和98.41,比较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
期刊
【摘要】目的: 为深入探讨和了解护理干预对出院高血压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以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的145例高血压出院患者随机分成2组,干预组76例,对照组69例,对照组为出院后不再干预性护理,干预组为继续性的健康护理干预,1年后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复查调查。结果: 干预组的高血压患者依从性的百分比是78.9%,对照组的护理依从性是53.4%,二者有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干
期刊
【摘要】目的:评估进入消化内科就诊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诊断以及药物疗效情况。方法: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因患上消化道出血而入本院消化内科施行诊疗的病人65例为调研对象,将其分成实验组(33例)、对比组(32例),两组都先向病人予以常规性治疗,实验组增用血凝酶+奥美拉唑展开联治,对比组则静脉注入止血敏展开治疗,评比两种内科疗法的医疗实施作用。结果:两组病人全部得以确诊,确诊率是100.00
期刊
【摘要】目的:进行疝气手术中优质护理效果的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24例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进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预后效果、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结果:观察组具有5.34%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具有23.24%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
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以互联网络为外延,借助多种方法实现对图形、文本、音频以及图像和视频的综合处理。信息技术融入到音乐教学课堂,能够提供多样化教学信息以更生动的交互方式把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得到极大丰富,音乐课程的建设水平与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一、信息时代音乐教学典型模式  (一)音乐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  该教学模式中,音乐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是开
期刊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影响了新技术的应用和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因此,将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互联网+思政教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常态。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互联网+”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的三个方面的保障性决策建议。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趋向  (一)教学模式的多
期刊
为了提升法学教育教学效果,需要从社会需求、人才诉求、教学资源等多个维度出发,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行差异化教学探索,通过错位发展和个性培养,营造出多维度的现代法学人才生态。本文从教育信息化的视角,探讨基于“BOPPPS+云教学平台+翻转课堂”的创新模式,借此提升法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交互性、个性化学习和群体智慧发展。比如,“智能云教学平台”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就同步实现了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并衍生
期刊
摘要:近年来,在双职工家庭的增加及教育减负呼声的双重叠加之下,“三点半之困”成为困扰学生及家长的教育难题,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课后服务是治理该难题的重要举措。已有研究对课后服务理论及实践有关问题进行论述,但仍缺乏针对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分析。该文基于全国6省12市32县(区)的实地调查,对学生的课后服务满意度进行探究,结果发现:学生对课后服务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生个体因素如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健康
期刊
摘要: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树人的路径之一就是“以文化人”,而培养“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则是外国语言文化教育首要的教学目标。我国当下一些学校结合校本特色和区域特色,在外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相关课程的混合式教育模式的探索。该文立足广府文化的岭南文化课程采用“平台在线学习+线下面授”的混合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实验,通过线下教育为主、线上教育为辅的混合式教育,多门课程交叉进行岭南文化的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