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不觉,悠然走进了五月。樱花已经伴着泥土散落了一地清香,雨后的虹与阳光执手,洁净了静默的湖水。究竟有多少个五月,多少帧风景,闪烁着我们如诗的情怀?
秦淮·乌衣巷 斜阳野草花中的魏晋遗风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从繁华热闹的夫子庙出发,步过秦淮河上的文德桥,撇下风韵诱人的媚香楼,往西南行数十米,便可以看到乌衣巷的题字和树立的诗碑了。巷子是窄窄的,路面用青砖铺成,两边则是矮矮的仿古建筑。
乌衣巷不远处还有一座名叫朱雀桥的石拱桥,这正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前夕阳斜”中说到的古地名。
这条曾让刘禹锡咏叹的金陵古街巷,如今是秦淮河畔的繁华之地。百姓们靠在巷子口议论着每一天的柴米油盐,唠叨着日复一日的寻常家事,人们唯有从路边立着的石碑上才知道,1600年前的这里是东晋显赫一时的王谢府邸。历经变迁后,一切已物是人非,一抹斜阳落在青灰色的瓦檐上,抖落满地璀璨,如幽然脱俗的晋时花木。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这是古人对乌衣巷内谢家府邸的描述,朴实而不失雅趣。走在乌衣巷内,两旁的建筑的墙壁一律漆成白色。古色古香的黛瓦屋顶、门窗檐楣,颇有古巷的味道。进了巷口一转弯,就可以看见“王谢古居”四个金色大字,随之而来的是一座朱门大府,高挂“王谢古居”大匾,这里无疑是传说中的王谢堂府了。
在漫长的历史记忆里,乌衣巷的主人 “王谢”几乎成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那种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大度之气依然随着秦淮河的流水荡漾到今朝。风华与衰老紧挨着,所幸乌衣巷、朱雀桥这些地名还在,那些故事还在,那些垂垂老矣的痕迹还在。显赫也好,黯然也罢,夕阳斜照下的野草花依旧淡然地享受着属于它们的时光。
扬州·瘦西湖 诗情画意夜未央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汪 沆《瘦西湖》
如果说黄浦江造就了上海的摩登与复古,西湖成就了杭州的旖旎和秀丽,松花江造就了吉林的豪爽与大气,那么,瘦西湖便是扬州的人文毓秀、风流荟萃之地。
瘦西湖位于扬州市西北部,因湖面瘦长,称“瘦西湖”。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望春楼、吟月茶楼、湖滨长廊、石壁流淙、静香书屋等景点,俨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国画长卷。湖面迂回曲折,迤逦伸展,仿佛神女的腰带,媚态动人。
花叫十二学士,也有叫妃子笑的,楼台就叫四桥烟雨、二十四桥……真是羡慕古人,连一个名字都起得如此风淡云轻,又是满满的兰郁酒气,仿佛一说出来,人就醉了一半。一半的醉是微醺,情怀盛开得正旺,也是清澈见底的阶段。再醉一些,便带点浑浊了。
游瘦西湖,最好是乘画舫。船如画,红烛明镜、木琴水酒就斜置在灯下。船也不叫船,叫舫,红颜作伴,诗酒江湖,有点日常安居的味道。
在清秀婉曲的瘦西湖两岸,缀以熔南秀北雄于一炉的扬州古典园林群,形成移步换景的山水长轴。名寺古刹和古城墙垣绵延相属,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散布其间。风韵独具的自然风光和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是镶嵌在扬州的一颗璀璨明珠。
敦煌·玉门关 一场跨越千年的守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汽车轮胎碾压砂石,发出低沉的“嘶嘶”声,这些粗粝的砂石似乎对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充满了抵触,也许停驻大漠记忆里的,依然是抑扬顿挫的马蹄声,以及那一阵阵悠远空灵的驼铃。
通往玉门关的道路是用汉长城的遗骨铺就的,两干多年的沧桑巨变让昔日的汉长城变成了断断续续的音符。由于风沙的掩埋和自然风化,长城大多已面目全非,或被夷为平地,或被削减了身躯,偶有一些烽火台孤零零地矗立在荒漠里,像散落在地上的珍珠,一颗颗连缀起项链的轮廓。
一块斑驳的碑,告诉人们眼前那座残破的城便是玉门。昔日大汉王朝的边关,如今孤独地守望在茫茫黄沙之中,属于它的时代已经远去,对于这座恪尽职守的关隘来说,跨越千年的守望仿佛只是对岁月的一种无声的抗争。春风,过于遥远,长途跋涉失散了江南的杏花春雨,数千年来,终究只能带着期盼与之对望。
城池脚下,几株骆驼刺依偎着土城壁艰难地生存着,并不巍峨的城墙多少为它遮蔽了些风沙。在荒凉的戈壁滩里,玉门关成了唯一遮风避尘的所在。
在玉门关周围,散落着一座座积薪遗址。薪,是一种用来焚烧的柴火,当有紧急军情的时候,烽火台上的士兵就点燃柴火,滚滚浓烟直冲云霄,向守城的军队报信。据说,这些烟火在三五十里外都清晰可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一座玉门关,扼守的是一个帝国的威仪,也是每个征人一生的时光。玉门,终究不缺风的光顾,春的气息依然渺远。
武汉·黄鹤楼 一朵浪花便是一个别离的故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 颢《黄鹤楼》
从崔颢洒脱的诗句里流淌出来的千古神韵,让黄鹤楼巍然屹立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头。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面对鹦鹉洲,它似一位超然脱俗的世外高人,看惯了荆楚大地云卷云舒,又仿佛历经磨难的贵族后裔,听惯了滔滔江水如泣如诉。
通过一个地下通道,拾级而上,只见一座50多米高的塔楼伫立在石台之上,楼共五层,金色琉璃瓦屋面,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展翅欲飞的仙鹤。
登临主楼,一层大厅的巨幅“白云黄鹤”陶瓷壁画气魄宏伟、形象生动,和两旁立柱上悬挂的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浑然一体,相谐相宜。扶着木质楼体,一层层踏临,每一层都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虽大同小异,但所表现的主题不同,故而在布局、装饰、陈列上千秋纷呈,让人总有耳目一新之感。
站在顶层的外廊上眺望,视野一下子开阔了,长江如灰白色飘带蜿蜒,长江桥上车辆如不断流的河在流淌。楼宇则是另一景致,在浩浩长天下静静伫立,显示城市的繁华和高度。
黄鹤楼容纳了太多别离的故事,容纳了太多深情的咏叹,如果感觉累了,它就往蛇山之巅一站,随手把几页残破的纸张洒脱地丢入滚滚东去的长江,平静地看着江面卷起一个又一个浪花。
秦淮·乌衣巷 斜阳野草花中的魏晋遗风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从繁华热闹的夫子庙出发,步过秦淮河上的文德桥,撇下风韵诱人的媚香楼,往西南行数十米,便可以看到乌衣巷的题字和树立的诗碑了。巷子是窄窄的,路面用青砖铺成,两边则是矮矮的仿古建筑。
乌衣巷不远处还有一座名叫朱雀桥的石拱桥,这正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前夕阳斜”中说到的古地名。
这条曾让刘禹锡咏叹的金陵古街巷,如今是秦淮河畔的繁华之地。百姓们靠在巷子口议论着每一天的柴米油盐,唠叨着日复一日的寻常家事,人们唯有从路边立着的石碑上才知道,1600年前的这里是东晋显赫一时的王谢府邸。历经变迁后,一切已物是人非,一抹斜阳落在青灰色的瓦檐上,抖落满地璀璨,如幽然脱俗的晋时花木。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这是古人对乌衣巷内谢家府邸的描述,朴实而不失雅趣。走在乌衣巷内,两旁的建筑的墙壁一律漆成白色。古色古香的黛瓦屋顶、门窗檐楣,颇有古巷的味道。进了巷口一转弯,就可以看见“王谢古居”四个金色大字,随之而来的是一座朱门大府,高挂“王谢古居”大匾,这里无疑是传说中的王谢堂府了。
在漫长的历史记忆里,乌衣巷的主人 “王谢”几乎成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那种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大度之气依然随着秦淮河的流水荡漾到今朝。风华与衰老紧挨着,所幸乌衣巷、朱雀桥这些地名还在,那些故事还在,那些垂垂老矣的痕迹还在。显赫也好,黯然也罢,夕阳斜照下的野草花依旧淡然地享受着属于它们的时光。
扬州·瘦西湖 诗情画意夜未央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汪 沆《瘦西湖》
如果说黄浦江造就了上海的摩登与复古,西湖成就了杭州的旖旎和秀丽,松花江造就了吉林的豪爽与大气,那么,瘦西湖便是扬州的人文毓秀、风流荟萃之地。
瘦西湖位于扬州市西北部,因湖面瘦长,称“瘦西湖”。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四桥烟雨、徐园、小金山、吹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望春楼、吟月茶楼、湖滨长廊、石壁流淙、静香书屋等景点,俨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国画长卷。湖面迂回曲折,迤逦伸展,仿佛神女的腰带,媚态动人。
花叫十二学士,也有叫妃子笑的,楼台就叫四桥烟雨、二十四桥……真是羡慕古人,连一个名字都起得如此风淡云轻,又是满满的兰郁酒气,仿佛一说出来,人就醉了一半。一半的醉是微醺,情怀盛开得正旺,也是清澈见底的阶段。再醉一些,便带点浑浊了。
游瘦西湖,最好是乘画舫。船如画,红烛明镜、木琴水酒就斜置在灯下。船也不叫船,叫舫,红颜作伴,诗酒江湖,有点日常安居的味道。
在清秀婉曲的瘦西湖两岸,缀以熔南秀北雄于一炉的扬州古典园林群,形成移步换景的山水长轴。名寺古刹和古城墙垣绵延相属,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散布其间。风韵独具的自然风光和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是镶嵌在扬州的一颗璀璨明珠。
敦煌·玉门关 一场跨越千年的守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汽车轮胎碾压砂石,发出低沉的“嘶嘶”声,这些粗粝的砂石似乎对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充满了抵触,也许停驻大漠记忆里的,依然是抑扬顿挫的马蹄声,以及那一阵阵悠远空灵的驼铃。
通往玉门关的道路是用汉长城的遗骨铺就的,两干多年的沧桑巨变让昔日的汉长城变成了断断续续的音符。由于风沙的掩埋和自然风化,长城大多已面目全非,或被夷为平地,或被削减了身躯,偶有一些烽火台孤零零地矗立在荒漠里,像散落在地上的珍珠,一颗颗连缀起项链的轮廓。
一块斑驳的碑,告诉人们眼前那座残破的城便是玉门。昔日大汉王朝的边关,如今孤独地守望在茫茫黄沙之中,属于它的时代已经远去,对于这座恪尽职守的关隘来说,跨越千年的守望仿佛只是对岁月的一种无声的抗争。春风,过于遥远,长途跋涉失散了江南的杏花春雨,数千年来,终究只能带着期盼与之对望。
城池脚下,几株骆驼刺依偎着土城壁艰难地生存着,并不巍峨的城墙多少为它遮蔽了些风沙。在荒凉的戈壁滩里,玉门关成了唯一遮风避尘的所在。
在玉门关周围,散落着一座座积薪遗址。薪,是一种用来焚烧的柴火,当有紧急军情的时候,烽火台上的士兵就点燃柴火,滚滚浓烟直冲云霄,向守城的军队报信。据说,这些烟火在三五十里外都清晰可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一座玉门关,扼守的是一个帝国的威仪,也是每个征人一生的时光。玉门,终究不缺风的光顾,春的气息依然渺远。
武汉·黄鹤楼 一朵浪花便是一个别离的故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 颢《黄鹤楼》
从崔颢洒脱的诗句里流淌出来的千古神韵,让黄鹤楼巍然屹立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头。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面对鹦鹉洲,它似一位超然脱俗的世外高人,看惯了荆楚大地云卷云舒,又仿佛历经磨难的贵族后裔,听惯了滔滔江水如泣如诉。
通过一个地下通道,拾级而上,只见一座50多米高的塔楼伫立在石台之上,楼共五层,金色琉璃瓦屋面,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展翅欲飞的仙鹤。
登临主楼,一层大厅的巨幅“白云黄鹤”陶瓷壁画气魄宏伟、形象生动,和两旁立柱上悬挂的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浑然一体,相谐相宜。扶着木质楼体,一层层踏临,每一层都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虽大同小异,但所表现的主题不同,故而在布局、装饰、陈列上千秋纷呈,让人总有耳目一新之感。
站在顶层的外廊上眺望,视野一下子开阔了,长江如灰白色飘带蜿蜒,长江桥上车辆如不断流的河在流淌。楼宇则是另一景致,在浩浩长天下静静伫立,显示城市的繁华和高度。
黄鹤楼容纳了太多别离的故事,容纳了太多深情的咏叹,如果感觉累了,它就往蛇山之巅一站,随手把几页残破的纸张洒脱地丢入滚滚东去的长江,平静地看着江面卷起一个又一个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