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互联网已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在对学生发挥积极性的同时,也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将对互联网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影响与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法律素养;影响
[中图分类号] 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3-0110-03
计算机自诞生起便對人们的生活方式起到一定影响,人们对计算机也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更大挑战,互联网上五花八门的观点、千奇百怪的现象难免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影响,笔者将分别从互联网对大学生起到的影响和基于互联网下促进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有效对策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基于互联网发展下对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造成了诸多影响。首先,计算机的传播特点会导致信息泛滥现象出现,信息垃圾会使学生道德意识逐渐弱化;网络文化的形象化、直接化均会对学生思维方式形成一定影响;互联网的隐蔽性会增加学生违法行为;互联网虚拟性会导致学生非人性化倾向的出现。下文将分别从这些方面来阐述。
(一)计算机的传播特点会导致信息泛滥现象出现
互联网的应用在强化村民意识的同时也会导致其民族意识进一步弱化,从网络“新人类”身上会发现较强的国际色彩,这是由于互联网本身打破了传统空间的限制,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发展情况下,民族意识会逐渐弱化,不利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此同时还对其价值观、道德观念产生一定影响。
(二)网络文化的形象化、直接化均会对学生思维方式形成一定影响
计算机网络信息具有一定丰富性,进一步开拓学生眼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新鲜事物所具备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的爆炸,各种冗余信息会对学生产生干扰,经研究发现,计算机网络在学生生活、学习中占据了较大比例,致使学生阅读量充分减少,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造成一定影响,导致学生难以写出漂亮的汉子、流畅的作文。
(三)互联网的隐蔽性会增加学生违法行为
互联网的使用会使学生违法行为进一步增加,在一人一机环境下,学生不需与其他人打交道,导致其行为难以被约束。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的身份得到有效隐蔽,不易察觉,网络隐蔽性也会导致网上犯罪率逐渐增大,黑客入侵案件逐渐增多。
(四)互联网虚拟性会导致学生非人性化倾向的出现
网络是由各个地方站点连在起来,从而形成一个虚拟空间,导致许多学生不愿回到真实世界里,与此同时,人们在信息社区中也越来越依赖网络,致使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困难,学生个人也会产生孤僻、紧张等不良症状,甚至还有些人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无法真正面对社会现实,举个例子:基于网恋现象,无法感知网络后面是一个怎样的人,但依然许多人会去追求符号化的情爱快感。就目前来看,互联网会对学生造成诸多影响,若不加以管理便会导致更多危害产生。
二、基于互联网下促进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传统教育模式
为促进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应对传统教育模式加以转变。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与大众传媒具有显著差异,具有交互性、平等性。通过互联网我们能看到各种重大事件的发生,这便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总而言之,互联网不仅对传播者获取信息方式加以转变,同时也加强了人的参与力度,对学生思想水平提出了一定挑战,导致实际效果不尽人意。基于网络时代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关系越来越平等,就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而言,旨在培养学生是非判断能力,使学生学会鉴别,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丰富来促进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
(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对于学生逃避现实的现象,应加强对学生社会化教育力度,让学生对虚拟社会、真实社会的进行区别,对社会的复杂性深入分析,使其勇敢面对现实世界存在的问题,投入到积极改造社会工作之中。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加强社会与青年间的交往,构建和諧的人际交往关系,并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对具备心理障碍的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辅导,进一步提升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三)做好网上文明行为规范建设
网络社会伦理规则应贯穿在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对网络伦理规范进行分析探讨,对网络主体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及基本原则进行明确,促进网络伦理的有效构建。
与此同时,应加大对“网德”教育力度,构建一套可行的道德规范,切忌因网络隐蔽性来随心所欲,进一步增强其道德判断能力,对学生合理指导,促进学生道德自律的形成。
(四)加强大学生组织建设
网络社会中虚拟组织相对较多,包括:职业类、社交类、娱乐类、学术类。网络组织既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也可影响其健康成长,经笔者研究,虚拟组织将会对现实社会造成一定冲击,基于这种情况下我们应主动了解网络组织、加强各组织间的联系,采取有效方法应用到实际管理中,通过这些组织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五)加强网络管理力度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犯罪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已逐渐成为网络社会毒瘤。世界各国均已开始实施网络立法工作,加强对犯罪现象的阻止。就目前来看。网络立法工作对网络犯罪依然呈现出滞后性,无法阻止犯罪的发生。学生本身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致使陷入网络犯罪深渊,此外,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导致学生人身安全、个人隐私、心理健康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基于这种情况下,应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加强对学生的保护。
(六)建立班级网络环境管理平台
根据目前的状况来看,比较合适高校班主任实施网络化班级日常管理的就是以网络技术为交流的方法。普通的教师就只会上网,发邮件、还有就是文字的编辑,这样就能够非常方便的在互联网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管理软件,通过发布信息积累起与个人主页和个人的网站。班主任也可以利用它来建立班级的写作园地,就例如说;网络小报、德育的专题、留言板等等发表看法的共同场所。要利用好班主任。全体学生其它教科的老师来进行参与到日志的记录当中来,这其中的信息量和真实性的日志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就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也会促使活动更加的有趣和生动。这种日志可以随时都能够让每一个成员都看到,并且可以对在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分析探讨,这样相互之间的学习都可以大大的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同时也能加深同学之间的沟通和相互了解学习。班主任在利用博客进行建立学生的档案时要能够及时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度,这样下来学生就可以利用博客来记录好每一天的所有想法和构思,还有就是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一些内容,教师和家长都可以定期的检查好学生在每个阶段的想法和思想、还有就是学习的情况,以及学生自己的知识形成的认识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互联网对大学生造成的诸多影响进行了分析,为促进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应采取多种对策,如:对传统教育模式加以转变、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做好网上文明行为规范建设、加强大学生组织建设、加强网络管理力度。通过有效策略来促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形成,为我国教育行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成晓曼. 网络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路径选择和对策[J]. 荆楚学刊,2016,(01).
[2]刘红. 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方法与途径[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11).
[3]马闯. 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现状与推进路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4.
[责任编辑:谭晓影]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法律素养;影响
[中图分类号] 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3-0110-03
计算机自诞生起便對人们的生活方式起到一定影响,人们对计算机也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更大挑战,互联网上五花八门的观点、千奇百怪的现象难免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影响,笔者将分别从互联网对大学生起到的影响和基于互联网下促进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有效对策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基于互联网发展下对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造成了诸多影响。首先,计算机的传播特点会导致信息泛滥现象出现,信息垃圾会使学生道德意识逐渐弱化;网络文化的形象化、直接化均会对学生思维方式形成一定影响;互联网的隐蔽性会增加学生违法行为;互联网虚拟性会导致学生非人性化倾向的出现。下文将分别从这些方面来阐述。
(一)计算机的传播特点会导致信息泛滥现象出现
互联网的应用在强化村民意识的同时也会导致其民族意识进一步弱化,从网络“新人类”身上会发现较强的国际色彩,这是由于互联网本身打破了传统空间的限制,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发展情况下,民族意识会逐渐弱化,不利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此同时还对其价值观、道德观念产生一定影响。
(二)网络文化的形象化、直接化均会对学生思维方式形成一定影响
计算机网络信息具有一定丰富性,进一步开拓学生眼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新鲜事物所具备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的爆炸,各种冗余信息会对学生产生干扰,经研究发现,计算机网络在学生生活、学习中占据了较大比例,致使学生阅读量充分减少,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造成一定影响,导致学生难以写出漂亮的汉子、流畅的作文。
(三)互联网的隐蔽性会增加学生违法行为
互联网的使用会使学生违法行为进一步增加,在一人一机环境下,学生不需与其他人打交道,导致其行为难以被约束。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的身份得到有效隐蔽,不易察觉,网络隐蔽性也会导致网上犯罪率逐渐增大,黑客入侵案件逐渐增多。
(四)互联网虚拟性会导致学生非人性化倾向的出现
网络是由各个地方站点连在起来,从而形成一个虚拟空间,导致许多学生不愿回到真实世界里,与此同时,人们在信息社区中也越来越依赖网络,致使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困难,学生个人也会产生孤僻、紧张等不良症状,甚至还有些人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无法真正面对社会现实,举个例子:基于网恋现象,无法感知网络后面是一个怎样的人,但依然许多人会去追求符号化的情爱快感。就目前来看,互联网会对学生造成诸多影响,若不加以管理便会导致更多危害产生。
二、基于互联网下促进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传统教育模式
为促进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应对传统教育模式加以转变。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与大众传媒具有显著差异,具有交互性、平等性。通过互联网我们能看到各种重大事件的发生,这便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总而言之,互联网不仅对传播者获取信息方式加以转变,同时也加强了人的参与力度,对学生思想水平提出了一定挑战,导致实际效果不尽人意。基于网络时代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关系越来越平等,就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而言,旨在培养学生是非判断能力,使学生学会鉴别,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丰富来促进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
(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对于学生逃避现实的现象,应加强对学生社会化教育力度,让学生对虚拟社会、真实社会的进行区别,对社会的复杂性深入分析,使其勇敢面对现实世界存在的问题,投入到积极改造社会工作之中。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加强社会与青年间的交往,构建和諧的人际交往关系,并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对具备心理障碍的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辅导,进一步提升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三)做好网上文明行为规范建设
网络社会伦理规则应贯穿在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对网络伦理规范进行分析探讨,对网络主体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及基本原则进行明确,促进网络伦理的有效构建。
与此同时,应加大对“网德”教育力度,构建一套可行的道德规范,切忌因网络隐蔽性来随心所欲,进一步增强其道德判断能力,对学生合理指导,促进学生道德自律的形成。
(四)加强大学生组织建设
网络社会中虚拟组织相对较多,包括:职业类、社交类、娱乐类、学术类。网络组织既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也可影响其健康成长,经笔者研究,虚拟组织将会对现实社会造成一定冲击,基于这种情况下我们应主动了解网络组织、加强各组织间的联系,采取有效方法应用到实际管理中,通过这些组织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五)加强网络管理力度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犯罪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已逐渐成为网络社会毒瘤。世界各国均已开始实施网络立法工作,加强对犯罪现象的阻止。就目前来看。网络立法工作对网络犯罪依然呈现出滞后性,无法阻止犯罪的发生。学生本身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致使陷入网络犯罪深渊,此外,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导致学生人身安全、个人隐私、心理健康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基于这种情况下,应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加强对学生的保护。
(六)建立班级网络环境管理平台
根据目前的状况来看,比较合适高校班主任实施网络化班级日常管理的就是以网络技术为交流的方法。普通的教师就只会上网,发邮件、还有就是文字的编辑,这样就能够非常方便的在互联网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管理软件,通过发布信息积累起与个人主页和个人的网站。班主任也可以利用它来建立班级的写作园地,就例如说;网络小报、德育的专题、留言板等等发表看法的共同场所。要利用好班主任。全体学生其它教科的老师来进行参与到日志的记录当中来,这其中的信息量和真实性的日志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就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也会促使活动更加的有趣和生动。这种日志可以随时都能够让每一个成员都看到,并且可以对在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分析探讨,这样相互之间的学习都可以大大的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同时也能加深同学之间的沟通和相互了解学习。班主任在利用博客进行建立学生的档案时要能够及时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度,这样下来学生就可以利用博客来记录好每一天的所有想法和构思,还有就是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一些内容,教师和家长都可以定期的检查好学生在每个阶段的想法和思想、还有就是学习的情况,以及学生自己的知识形成的认识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互联网对大学生造成的诸多影响进行了分析,为促进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应采取多种对策,如:对传统教育模式加以转变、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做好网上文明行为规范建设、加强大学生组织建设、加强网络管理力度。通过有效策略来促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形成,为我国教育行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成晓曼. 网络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路径选择和对策[J]. 荆楚学刊,2016,(01).
[2]刘红. 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方法与途径[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11).
[3]马闯. 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现状与推进路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4.
[责任编辑:谭晓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