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那坡县境内。自称为“敏”的黑衣壮族由于长期居住在偏僻、贫瘠的大石山区,在婚姻、宗教和生产、生活等方面沿袭着原汁原味的族群习俗。他们崇拜黑色,把黑色作为服装颜色和民族标记,这个“以黑为美”的民族以独特的民风民俗被人类学家誉为壮族的“活化石”。
最近我有幸走近白云山中的黑衣壮,感受到了黑衣壮族人的别样风情。在我下榻的宾馆前台便有“黑衣壮族风情园”的广告宣传资料,我打电话过去,对方热情回应。既然是“风情园”必定类似公园,我想当然地这样认为。于是我简单收拾一下行李,稍事休息后,我就坐车奔赴黑衣壮风情园。风情园名叫“吞力屯”,应该是壮语的音译。到了风情园,我看到岩石垒成的长墙,中间有一个园拱的门,穿过石拱门,吞力屯便在眼前了。原来想象中的“黑衣壮风情园”也就是一个黑衣壮民聚居的自然村。
以黑为美的神奇部落黑衣壮传统文化中最直观的就是他们的服装和佩饰。据那坡县长期研究黑衣壮的学者介绍:黑衣壮以“黑”作为穿着的标记和民族的标记,首先与历史上土司制度的规定有关,在明清土司统治壮族时期,规定凡土民只准穿黑、蓝两色;其次,黑衣壮由来的传说也决定了黑衣壮服饰的形成和延续;黑衣壮至今仍然保留着穿黑色的传统,主要的原因是“以黑为美”的审美观深入人心。同时,穿戴上的实用性与款式大方朴素美观有机地结合,完善了黑衣壮服饰文化的内涵。
在屯口,我发现有不少黑衣壮族姑娘们在迎接来访的各地游人,一袭的家织布黑衣。妇女的服装更具特色,无论老少,都喜欢穿右盖大襟和葫芦状矮脚圆领的紧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腰系黑布做的大围裙,头戴黑布大头巾。其围裙既宽且长,戴时,能系周身一圈有余,裙底垂到小腿;围裙不仅能用来装饰,如将裙角往上打个三角形系在前腰间,以示潇洒美丽;还可以把裙底翻上来当包袱用。相传在中国最早掌握纺织技术的是壮族人,黑衣壮至今都沿用着最古老的纺织术。妇女头巾也是用自己纺织染成的长条黑布折成,银簪、银链等物品的装饰更使她们黑中闪艳。黑衣壮妇女佩戴的银项圈,两端都制成鱼形状,有如双鱼对吻。双鱼对吻银项圈是黑衣壮妇女婚嫁时必备之物,说明黑衣壮有鱼图腾崇拜的信仰。黑衣壮女子的佩饰中最漂亮的是头花。妇女在成年后要绾髻,插上班簪、头笼、头叉、头花后用玉环珠缠绕头花;头花一般有六朵,未婚女青年或已婚但尚未落夫家才能戴;已落夫家的妇女只戴头叉。黑衣壮妇女的佩饰较多,耳环、耳坠、玉珠、项链、项圈、手镯、戒指都必不可少;大多来自家传或是出嫁时从娘家带来的“浮财”。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多数妇女喜欢将自己的门牙镶成金色,以表示她们的美和其身份、地位的不俗。黑衣壮男人穿的是前盖大襟上衣,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这种装束便于他们进行劳动和在山里行走。传统的男装头上还缠着圈成数圈的黑布头巾,腰间系一条红布或红绸的带子,以示驱鬼赶邪,兼有显示男人威武神勇气概之意。
说到“黑衣壮”为何以黑为美,这里面还流传着一个神话般的传说:古时有外族入侵族群,“黑衣壮”奋起抵抗,但由于势单力薄,节节败退,眼见就有灭族之灾。当晚,首领侬老发梦见祖宗拿着一束蓝靛草对他说:“它能帮助你们。”侬老发一点即悟,当即传令下去:全族人用蓝靛把衣服染成黑色!是夜,全身皆黑的族人在黑夜掩护下奇袭敌军,把敌人杀了个落花流水。胜利保卫家园的族人一致决定:世世代代都着这带来吉祥的黑衣。
游览黑衣壮的故乡,吸引人的还有他们的建筑。依山傍林的小山丘上,一排排、一行行的小木房错落有致。他们的居所用木材、石头建成,分三层,屋顶为双斜面。虽然这种干栏式民居在我国南方其它少数民族地区也能见到,但是像在黑衣壮居住的那坡这样连成片,建筑风格统一的却很少见。屯子很干净,石头铺就的路面,房屋都是新近装修过的,黑衣壮人的民居建筑下面为打磨过的坚固石柱支撑,上面用木头搭建楼房,呈“凹”形。下面放养着牲口,上面住人。房屋的内部结构也都是大同小异,房子的后半部分是卧室,前半部分很宽敞,不做任何分隔,左边是厨房,中间是饭厅,右边是客厅。房屋旁边都用石头围出一块菜地,各种各样的菜蔬长势喜人,绿油油的,惹人喜爱。我拿着相机,一面走一面拍。屯子里的大人都很热情,都会邀请我去他们家吃饭,你大可随意走进屯里的任何一家,他们都会热情地倒茶端凳子,认真地回答你的提问。他们的热情让远离家的我们感觉到一种温暖。
黑衣壮民的生活是自给自足的,自己种的粮食、蔬菜,自己养的家禽、家畜,自家织的布做的衣裤和鞋子。我在一家黑衣壮的客厅里,就看有一匹匹的棉布,自家织的,花格的、纯色的,当然,最多的是黑色的,织得十分精致,还摆放着一些手工做的布鞋、背兜,黑色的布面上都绣着花草,工艺虽不能和机器生产的产品比,却别有一番情趣。虽然生活的环境是艰苦的,但在我眼里,勤劳的黑衣壮民的生活是富足的。不论大人孩子,脸上都挂着满足和恬静的笑。家家的炉灶上,都挂满了一条条腌好的猪肉,利用柴火热度熏腊肉。这样自给自足的生活在我眼里很有情味。
黑衣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族群。屯子的中央有一新建的歌舞场,每逢有外来游客,黑衣壮人就穿着黑色的服装,踏着召唤的鼓点,从各自的干栏木楼里走出来,奔向村头简易的操场。这情景,就像一群群黑色的蝴蝶从树林里飞出,扑向灿烂绽开的花丛,整个村寨都变得美丽而又神奇。他们给游客表演献红舞、祝寿舞、黑枪舞、捶布舞和团结舞等舞蹈。这些舞蹈都源于他们的生活,有的反映他们抗击异族入侵的战争;有的反映他们接人待物的礼仪;有的反映他们对老人的尊敬;有的反映他们捶布做新衣、准备去见情人的喜悦。演员们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他们用娴熟的舞步表达着一种古朴的情怀,大山的神韵通过他们灵动的舞姿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据说,在那坡县的一些黑衣壮聚居的村屯,从3岁小孩到古稀老人都能够伴着古乐,翩翩起舞。
在大山里,山一座连着一座,到处是黑黝黝的石头,“九分石头一分土”是他们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村屯里没有招待外人的客栈,但热情的黑衣壮人欢迎你去任何一个家庭居住。黑衣壮目前仍过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等传统节日。在“风流节”等传统节日中,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来到百年老树下或大草坪上相会,红美带是黑衣壮族青年男女重要的定情物和吉祥物,把写有自己生辰八字的红美带抛入大簸箕中,经搅和后各人自己抽出一个,得出的红美带上写有的名字就是你的梦中情人。青年男女通过“红线传情”对唱情歌、互赠信物而情定终身。歌声里寄寓了黑衣壮的生活理想,也流淌着他们优秀灿烂、色彩斑斓的历史文化,体现着他们坚忍、乐观、简朴、勤勉的优秀品质。
黑衣壮至今严格执行族内婚制,但绝对禁止近亲结婚。其主要原因是恪守祖先传统遗制,为了保持族群纯“黑”的纯正传统。千百年来,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也是其族内婚长期存在的原因。迄今为止,黑衣壮青年男女多喜欢在本屯本村找对象。青年男女虽然可以通过歌圩等场合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要经过媒聘、定命、纳币等一系列礼仪。婚礼是奇特而有趣的,婚礼在夜间进行,新娘出家门时,其父、兄不能看其出门。新娘出门后,不得回头看娘家,更不能往回走。否则,被视为不吉之兆。新娘到了男方家,过门入洞房后,对送入洞房的饭菜,只能象征性地吃一点点。至午夜鸡叫头遍时,新娘必须悄悄地和伴娘返回娘家。此后,每个月,由男方的妹妹或姐姐到女方家接新娘去男方家帮工二至三日,小住二三日后,新娘又返回娘家与父母兄弟共同生活。如是三到五年,直到新娘怀孕将要生子,新娘才到男方家定居下来,至此,夫妻始得朝夕相处。
现在,黑衣壮许多年轻人平时穿戴得比较随便,从原来的“全黑”过渡到“上蓝下黑白头巾”的所谓第二代服饰了。但每逢传统节日庆典或有外人来做客时,他们的穿戴仍旧非常认真,服装和佩饰一丝不苟。特别是女孩子们都要自己或互相精心打扮一番。
最近我有幸走近白云山中的黑衣壮,感受到了黑衣壮族人的别样风情。在我下榻的宾馆前台便有“黑衣壮族风情园”的广告宣传资料,我打电话过去,对方热情回应。既然是“风情园”必定类似公园,我想当然地这样认为。于是我简单收拾一下行李,稍事休息后,我就坐车奔赴黑衣壮风情园。风情园名叫“吞力屯”,应该是壮语的音译。到了风情园,我看到岩石垒成的长墙,中间有一个园拱的门,穿过石拱门,吞力屯便在眼前了。原来想象中的“黑衣壮风情园”也就是一个黑衣壮民聚居的自然村。
以黑为美的神奇部落黑衣壮传统文化中最直观的就是他们的服装和佩饰。据那坡县长期研究黑衣壮的学者介绍:黑衣壮以“黑”作为穿着的标记和民族的标记,首先与历史上土司制度的规定有关,在明清土司统治壮族时期,规定凡土民只准穿黑、蓝两色;其次,黑衣壮由来的传说也决定了黑衣壮服饰的形成和延续;黑衣壮至今仍然保留着穿黑色的传统,主要的原因是“以黑为美”的审美观深入人心。同时,穿戴上的实用性与款式大方朴素美观有机地结合,完善了黑衣壮服饰文化的内涵。
在屯口,我发现有不少黑衣壮族姑娘们在迎接来访的各地游人,一袭的家织布黑衣。妇女的服装更具特色,无论老少,都喜欢穿右盖大襟和葫芦状矮脚圆领的紧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腰系黑布做的大围裙,头戴黑布大头巾。其围裙既宽且长,戴时,能系周身一圈有余,裙底垂到小腿;围裙不仅能用来装饰,如将裙角往上打个三角形系在前腰间,以示潇洒美丽;还可以把裙底翻上来当包袱用。相传在中国最早掌握纺织技术的是壮族人,黑衣壮至今都沿用着最古老的纺织术。妇女头巾也是用自己纺织染成的长条黑布折成,银簪、银链等物品的装饰更使她们黑中闪艳。黑衣壮妇女佩戴的银项圈,两端都制成鱼形状,有如双鱼对吻。双鱼对吻银项圈是黑衣壮妇女婚嫁时必备之物,说明黑衣壮有鱼图腾崇拜的信仰。黑衣壮女子的佩饰中最漂亮的是头花。妇女在成年后要绾髻,插上班簪、头笼、头叉、头花后用玉环珠缠绕头花;头花一般有六朵,未婚女青年或已婚但尚未落夫家才能戴;已落夫家的妇女只戴头叉。黑衣壮妇女的佩饰较多,耳环、耳坠、玉珠、项链、项圈、手镯、戒指都必不可少;大多来自家传或是出嫁时从娘家带来的“浮财”。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多数妇女喜欢将自己的门牙镶成金色,以表示她们的美和其身份、地位的不俗。黑衣壮男人穿的是前盖大襟上衣,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这种装束便于他们进行劳动和在山里行走。传统的男装头上还缠着圈成数圈的黑布头巾,腰间系一条红布或红绸的带子,以示驱鬼赶邪,兼有显示男人威武神勇气概之意。
说到“黑衣壮”为何以黑为美,这里面还流传着一个神话般的传说:古时有外族入侵族群,“黑衣壮”奋起抵抗,但由于势单力薄,节节败退,眼见就有灭族之灾。当晚,首领侬老发梦见祖宗拿着一束蓝靛草对他说:“它能帮助你们。”侬老发一点即悟,当即传令下去:全族人用蓝靛把衣服染成黑色!是夜,全身皆黑的族人在黑夜掩护下奇袭敌军,把敌人杀了个落花流水。胜利保卫家园的族人一致决定:世世代代都着这带来吉祥的黑衣。
游览黑衣壮的故乡,吸引人的还有他们的建筑。依山傍林的小山丘上,一排排、一行行的小木房错落有致。他们的居所用木材、石头建成,分三层,屋顶为双斜面。虽然这种干栏式民居在我国南方其它少数民族地区也能见到,但是像在黑衣壮居住的那坡这样连成片,建筑风格统一的却很少见。屯子很干净,石头铺就的路面,房屋都是新近装修过的,黑衣壮人的民居建筑下面为打磨过的坚固石柱支撑,上面用木头搭建楼房,呈“凹”形。下面放养着牲口,上面住人。房屋的内部结构也都是大同小异,房子的后半部分是卧室,前半部分很宽敞,不做任何分隔,左边是厨房,中间是饭厅,右边是客厅。房屋旁边都用石头围出一块菜地,各种各样的菜蔬长势喜人,绿油油的,惹人喜爱。我拿着相机,一面走一面拍。屯子里的大人都很热情,都会邀请我去他们家吃饭,你大可随意走进屯里的任何一家,他们都会热情地倒茶端凳子,认真地回答你的提问。他们的热情让远离家的我们感觉到一种温暖。
黑衣壮民的生活是自给自足的,自己种的粮食、蔬菜,自己养的家禽、家畜,自家织的布做的衣裤和鞋子。我在一家黑衣壮的客厅里,就看有一匹匹的棉布,自家织的,花格的、纯色的,当然,最多的是黑色的,织得十分精致,还摆放着一些手工做的布鞋、背兜,黑色的布面上都绣着花草,工艺虽不能和机器生产的产品比,却别有一番情趣。虽然生活的环境是艰苦的,但在我眼里,勤劳的黑衣壮民的生活是富足的。不论大人孩子,脸上都挂着满足和恬静的笑。家家的炉灶上,都挂满了一条条腌好的猪肉,利用柴火热度熏腊肉。这样自给自足的生活在我眼里很有情味。
黑衣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族群。屯子的中央有一新建的歌舞场,每逢有外来游客,黑衣壮人就穿着黑色的服装,踏着召唤的鼓点,从各自的干栏木楼里走出来,奔向村头简易的操场。这情景,就像一群群黑色的蝴蝶从树林里飞出,扑向灿烂绽开的花丛,整个村寨都变得美丽而又神奇。他们给游客表演献红舞、祝寿舞、黑枪舞、捶布舞和团结舞等舞蹈。这些舞蹈都源于他们的生活,有的反映他们抗击异族入侵的战争;有的反映他们接人待物的礼仪;有的反映他们对老人的尊敬;有的反映他们捶布做新衣、准备去见情人的喜悦。演员们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他们用娴熟的舞步表达着一种古朴的情怀,大山的神韵通过他们灵动的舞姿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据说,在那坡县的一些黑衣壮聚居的村屯,从3岁小孩到古稀老人都能够伴着古乐,翩翩起舞。
在大山里,山一座连着一座,到处是黑黝黝的石头,“九分石头一分土”是他们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村屯里没有招待外人的客栈,但热情的黑衣壮人欢迎你去任何一个家庭居住。黑衣壮目前仍过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等传统节日。在“风流节”等传统节日中,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来到百年老树下或大草坪上相会,红美带是黑衣壮族青年男女重要的定情物和吉祥物,把写有自己生辰八字的红美带抛入大簸箕中,经搅和后各人自己抽出一个,得出的红美带上写有的名字就是你的梦中情人。青年男女通过“红线传情”对唱情歌、互赠信物而情定终身。歌声里寄寓了黑衣壮的生活理想,也流淌着他们优秀灿烂、色彩斑斓的历史文化,体现着他们坚忍、乐观、简朴、勤勉的优秀品质。
黑衣壮至今严格执行族内婚制,但绝对禁止近亲结婚。其主要原因是恪守祖先传统遗制,为了保持族群纯“黑”的纯正传统。千百年来,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也是其族内婚长期存在的原因。迄今为止,黑衣壮青年男女多喜欢在本屯本村找对象。青年男女虽然可以通过歌圩等场合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要经过媒聘、定命、纳币等一系列礼仪。婚礼是奇特而有趣的,婚礼在夜间进行,新娘出家门时,其父、兄不能看其出门。新娘出门后,不得回头看娘家,更不能往回走。否则,被视为不吉之兆。新娘到了男方家,过门入洞房后,对送入洞房的饭菜,只能象征性地吃一点点。至午夜鸡叫头遍时,新娘必须悄悄地和伴娘返回娘家。此后,每个月,由男方的妹妹或姐姐到女方家接新娘去男方家帮工二至三日,小住二三日后,新娘又返回娘家与父母兄弟共同生活。如是三到五年,直到新娘怀孕将要生子,新娘才到男方家定居下来,至此,夫妻始得朝夕相处。
现在,黑衣壮许多年轻人平时穿戴得比较随便,从原来的“全黑”过渡到“上蓝下黑白头巾”的所谓第二代服饰了。但每逢传统节日庆典或有外人来做客时,他们的穿戴仍旧非常认真,服装和佩饰一丝不苟。特别是女孩子们都要自己或互相精心打扮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