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本文针对中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监管策略。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12.044
食用农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质量和安全性直接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影响。针对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法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对生产源头的监管力度不强、食用农产品加工标准不高、监管人才缺失及监管设备落后等问题。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监管策略。
1 中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生产源头的监管力度不强
针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监管是决定农产品自身质量的根本。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环境污染问题对于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土壤中的镉、镍等重金属都将导致食用农产品自身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是导致食用农产品中存在化学残留、安全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结合现状来看,相关的监管部门并没有将针对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的监管重视起来,这样的状况将导致食用农产品质量的整体下降。
1.2食用农产品加工标准不完善
在进行售卖或食用的过程中,农产品多数需要做进一步的加工,但结合现有数据来看,我国现有体系中食用农产品加工标准仅有500余项,这一数值与食用农产品的种类仍存在较大差距。如果没有完善的标准进行控制,任由加工商滥用各类食品添加剂,那么食用农产品自身的质量和安全性自然难以保证。
1.3监管人才缺失,监管设备落后
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监管人员应结合相关标准对农产品在各个方面的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但由于政府在财力、人力上的不足,基层监管人才的配备并不能满足这一工作的开展需求。同时,除了检测和预防之外,基层监管机构仍应根据现有问题提出可行的质量保障方案,而由于监管设备过于老旧,监管人员难以借助这些设备来提升实际的监管效率,监测结果的科学性难以保证。
2 监管策略
2.1加强对生产源头的监管
针对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的监管工作,应结合以下几点内容来展开:一是控制环境污染问题。监管单位应组织人员对生产地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分析耕地中重金属污染残留的来源,并根据具体的调查结果制定完善的治理方案,确保食用农产品的质量不会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二是减少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监管部门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限制农药使用总量,并针对毒性较高的农药实施定点销售、实名购买制度,避免这些化学物质的使用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三是通过资源化利用对农产品种植及养殖废料进行处理。监管人员应辅助相关种植或养殖人员,合理地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地膜、秸秆等进行二次回收与利用。
2.2 完善食用农产品标准
一是扩大标准覆盖范围。在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及销售过程中,因为农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具体生产标准的制定难以全面覆盖到所有农产品。国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结合现存争议点及标准缺失部分进行完善,确保食用农产品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都能做到有据可依;二是针对新型食品添加剂及时进行验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厂家经常会通过食品添加剂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保质期及食用风味等,监管单位必须组织专家对新的食品添加剂进行验证,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应用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同时应在标准中对这些添加剂的用法用量做进一步说明。
2.3加大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资金投入
为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能更有效的展开,当地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具体扶持办法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在人力上进行扶持。专业监管人员的缺乏是导致食用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政府应号召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进来,并通过优厚的薪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二是更新监管设备。针对土壤状况的检测、农产品生产数据的收集等都需要相应设备的支持,因此,当地政府应结合现阶段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开展需求,对原有的监管设备进行更新和替换,确保这些设备能辅助监管人员工作。
3 结语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应通过强化针对生产源头的监管力度、完善食用农产品相关标准、加大资金投入三方面展开。此外,监管单位及监管人员应能充分结合市场上出现的新型生产技术、加工工艺、加工材料等制定完善的监管方案,确保这项工作的开展能对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进行全面的监管。
参考文献
[1]于战平.中国食用农产品質量安全保障的特殊性与现实策略[J].南方农村,2012,(05).
[2]梅星星.中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制度变迁轨迹[J].世界农业,2017,(02).
作者简介:李清锐,本科学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杨国红,本科学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张兴国,大专学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12.044
食用农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质量和安全性直接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影响。针对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法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对生产源头的监管力度不强、食用农产品加工标准不高、监管人才缺失及监管设备落后等问题。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监管策略。
1 中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生产源头的监管力度不强
针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监管是决定农产品自身质量的根本。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环境污染问题对于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土壤中的镉、镍等重金属都将导致食用农产品自身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是导致食用农产品中存在化学残留、安全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结合现状来看,相关的监管部门并没有将针对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的监管重视起来,这样的状况将导致食用农产品质量的整体下降。
1.2食用农产品加工标准不完善
在进行售卖或食用的过程中,农产品多数需要做进一步的加工,但结合现有数据来看,我国现有体系中食用农产品加工标准仅有500余项,这一数值与食用农产品的种类仍存在较大差距。如果没有完善的标准进行控制,任由加工商滥用各类食品添加剂,那么食用农产品自身的质量和安全性自然难以保证。
1.3监管人才缺失,监管设备落后
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监管人员应结合相关标准对农产品在各个方面的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但由于政府在财力、人力上的不足,基层监管人才的配备并不能满足这一工作的开展需求。同时,除了检测和预防之外,基层监管机构仍应根据现有问题提出可行的质量保障方案,而由于监管设备过于老旧,监管人员难以借助这些设备来提升实际的监管效率,监测结果的科学性难以保证。
2 监管策略
2.1加强对生产源头的监管
针对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的监管工作,应结合以下几点内容来展开:一是控制环境污染问题。监管单位应组织人员对生产地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分析耕地中重金属污染残留的来源,并根据具体的调查结果制定完善的治理方案,确保食用农产品的质量不会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二是减少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监管部门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限制农药使用总量,并针对毒性较高的农药实施定点销售、实名购买制度,避免这些化学物质的使用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三是通过资源化利用对农产品种植及养殖废料进行处理。监管人员应辅助相关种植或养殖人员,合理地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地膜、秸秆等进行二次回收与利用。
2.2 完善食用农产品标准
一是扩大标准覆盖范围。在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及销售过程中,因为农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具体生产标准的制定难以全面覆盖到所有农产品。国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结合现存争议点及标准缺失部分进行完善,确保食用农产品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都能做到有据可依;二是针对新型食品添加剂及时进行验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厂家经常会通过食品添加剂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保质期及食用风味等,监管单位必须组织专家对新的食品添加剂进行验证,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应用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同时应在标准中对这些添加剂的用法用量做进一步说明。
2.3加大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资金投入
为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能更有效的展开,当地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具体扶持办法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在人力上进行扶持。专业监管人员的缺乏是导致食用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政府应号召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进来,并通过优厚的薪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二是更新监管设备。针对土壤状况的检测、农产品生产数据的收集等都需要相应设备的支持,因此,当地政府应结合现阶段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开展需求,对原有的监管设备进行更新和替换,确保这些设备能辅助监管人员工作。
3 结语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应通过强化针对生产源头的监管力度、完善食用农产品相关标准、加大资金投入三方面展开。此外,监管单位及监管人员应能充分结合市场上出现的新型生产技术、加工工艺、加工材料等制定完善的监管方案,确保这项工作的开展能对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进行全面的监管。
参考文献
[1]于战平.中国食用农产品質量安全保障的特殊性与现实策略[J].南方农村,2012,(05).
[2]梅星星.中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制度变迁轨迹[J].世界农业,2017,(02).
作者简介:李清锐,本科学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杨国红,本科学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张兴国,大专学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