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教文化以其博大精深与独特的世界观成为我国宗教文化中独特的风景线,道家插画又是其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成,本文就这个宗教与艺术问题展开新视觉研究。
关键词:道家经典;插图;整合研究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通常被视为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各种习俗的积淀,从许多方面反映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内核。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站在一个新起点。本文从时下传播方式对道家经典名著进行重新解读,立意于挖掘道家源远流长的经典著作中的图像文化,对其进行艺术整合与系統梳理,使之转化成适用于当今图画形式的新元素,整合成为全新面貌的静态插图语言进行多种形式的运用,在当今社会得以新的发展与传播[1]。
在中国,插画经历了原始洞穴壁画、含有配图内容的印刷书籍、刻板画谱、宗教插图、绘画性传统插图等阶段,记录了本土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艺术等方面。其在绘画中具体表现有:在宣传教义的《太平经》中已有完整的插画人物和构图;《道藏》中附有大量插图对内容进行说明或叙述故事,充分地诠释了道家思想;全真教徒黄望公的《富春山居图》、倪瓒的《紫芝山房序图》在画中推动了中国画的“逸格”。道家插画属于中国传统插画大系统中的一支,又有着其自身鲜明特色,始终围绕道家文化思想展开,是体现道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都可以看着插画在源头与道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日后的道家艺术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戴敦邦《中国道教神话人物图集》以半国画半插画的形式一一展现了道教神话人物形象。《图解道教》以500幅手绘插画,近百张示意图表全面解读道教。《道教符咒选讲》以图配文字的形式,介绍包括驱邪制鬼、祈福保身、养身修炼、设醛召神等内容的261则重要法术。而以道教为切人点的美术作品,大多以配图的形式出现,系统的展现道家的插画作品还属凤毛菱角[2]。
从这些作品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道家经典著作中具有插图特的几个方面:第一:完整的人物与构图。在被称为真正的道教开教经典《太平经》中对人物和完整的场景进行了绘制,其中对人物和周围的场景进行了明确的分布与排列体现了早期的构图与构成性。黄望公的《富春山居图》在画面中把一幅形象的山水长卷进行了写意的表达,体现了独特的对形体的表达模式。第二:连续故事性。道教经典著作中有大量的体现道教世界观的论述,而这些内容常常是通过神仙传说故事进行叙述。《道藏》中大量叙事性绘图与现代插画有着对于叙事的清晰逻辑性。第三:思想性。道家文化中思想性博大精深,除了文字以及民间流传之外,图像流传也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生动形象的表达了道家思想中对于天地人的世界观。而其题材中常常出现道教传说故事、教义思想、仙神排位等内容,与插图形象直接生动的表现风格又不谋而合。所以研究传统道家经典,从中吸收其图像表现形式规律与今天图像表达方式进行整合具有重要意义[3]。
道家插画在网络媒体的传播满足了社会中人们回归自我的心灵诉求、艺术化审美要求。对于道家文化的传播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与现代插画语言的对话,探索传统文化新的传播链以及反思传统传播方式与当今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将传统文化用当代流行方式进行传承,形成传统文化传播价值链,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把内涵、艺术形式与传播方式有机结合,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其原始性、多样性、丰富性的进行挖掘与再现。通过插画这种具有强大承载力的艺术载体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深加工,使其思想、道德、风格、艺术性得以很好的体现。其次在艺术形式上,通过古今的整合进行在创作,注入了现代插画的审美风格可以让道家图像作品得以被当今年前受众所接受。其整合出的艺术作品以适应当今媒体发展特点的新的形势,以新的形式在当今主流媒体中进行传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长期持久的发展和传承。再次,道家插画中对于道家文化思想中慢生活理念的传播对当今社会人群的忙碌浮躁进行调试与净化[4-40]。
本文立意于挖掘道家源远流长的文化整合成一种通俗易懂,易于传播的艺术形式,再使之与当今的插图形式进行结合,传播。把内涵、艺术形式与传播方式有机结合,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其原始性、多样性、丰富性的进行挖掘与再现,通过插画这种具有强大承载力的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深加工,使其思想、道德、风格、艺术性得以很好的体现。探索传统文化与时下流行和流传广泛的传播形式相结合,在传播媒介中去检验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下新媒介的融合程度是否保留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及传播受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效率等当今文化传播遇到的众多新问题[11-12]。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作者简介:朱艳秋,1985年生,女,硕士,研究方向:造型艺术。
附记:本文为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2017年度科研项目《道家插画在移动网络平台的传播研究》(项目编号WLWH17-38)的阶段性成果;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度科研项目《四川宗教建筑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QYYJC16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继禹编.中华道藏[M].华夏出版社,1992.
[2]董沛文编.道书全集[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10
[3]陈全林、周易参注译.道外藏书[M].巴蜀书社,1992.
[4]许宜兰.道经图像研究[M].巴蜀书社,2009.
[5]戴敦邦.戴敦邦道教人物画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李凇.道教美术新论[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7]王宜峨.道教美术史话[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8]彭澎.插画艺术文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吴振韩、顾媛媛.数字媒体插画艺术设计风格[M].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
[10]安宝江.插图与插画的流源溯考[M].装饰,2008.
[11]廖礼平.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M].唯实,2010.
[12]王宜峨.道教的造像艺术[M].中国道教,1989.
关键词:道家经典;插图;整合研究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通常被视为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各种习俗的积淀,从许多方面反映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内核。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站在一个新起点。本文从时下传播方式对道家经典名著进行重新解读,立意于挖掘道家源远流长的经典著作中的图像文化,对其进行艺术整合与系統梳理,使之转化成适用于当今图画形式的新元素,整合成为全新面貌的静态插图语言进行多种形式的运用,在当今社会得以新的发展与传播[1]。
在中国,插画经历了原始洞穴壁画、含有配图内容的印刷书籍、刻板画谱、宗教插图、绘画性传统插图等阶段,记录了本土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艺术等方面。其在绘画中具体表现有:在宣传教义的《太平经》中已有完整的插画人物和构图;《道藏》中附有大量插图对内容进行说明或叙述故事,充分地诠释了道家思想;全真教徒黄望公的《富春山居图》、倪瓒的《紫芝山房序图》在画中推动了中国画的“逸格”。道家插画属于中国传统插画大系统中的一支,又有着其自身鲜明特色,始终围绕道家文化思想展开,是体现道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都可以看着插画在源头与道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日后的道家艺术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戴敦邦《中国道教神话人物图集》以半国画半插画的形式一一展现了道教神话人物形象。《图解道教》以500幅手绘插画,近百张示意图表全面解读道教。《道教符咒选讲》以图配文字的形式,介绍包括驱邪制鬼、祈福保身、养身修炼、设醛召神等内容的261则重要法术。而以道教为切人点的美术作品,大多以配图的形式出现,系统的展现道家的插画作品还属凤毛菱角[2]。
从这些作品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道家经典著作中具有插图特的几个方面:第一:完整的人物与构图。在被称为真正的道教开教经典《太平经》中对人物和完整的场景进行了绘制,其中对人物和周围的场景进行了明确的分布与排列体现了早期的构图与构成性。黄望公的《富春山居图》在画面中把一幅形象的山水长卷进行了写意的表达,体现了独特的对形体的表达模式。第二:连续故事性。道教经典著作中有大量的体现道教世界观的论述,而这些内容常常是通过神仙传说故事进行叙述。《道藏》中大量叙事性绘图与现代插画有着对于叙事的清晰逻辑性。第三:思想性。道家文化中思想性博大精深,除了文字以及民间流传之外,图像流传也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生动形象的表达了道家思想中对于天地人的世界观。而其题材中常常出现道教传说故事、教义思想、仙神排位等内容,与插图形象直接生动的表现风格又不谋而合。所以研究传统道家经典,从中吸收其图像表现形式规律与今天图像表达方式进行整合具有重要意义[3]。
道家插画在网络媒体的传播满足了社会中人们回归自我的心灵诉求、艺术化审美要求。对于道家文化的传播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与现代插画语言的对话,探索传统文化新的传播链以及反思传统传播方式与当今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将传统文化用当代流行方式进行传承,形成传统文化传播价值链,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把内涵、艺术形式与传播方式有机结合,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其原始性、多样性、丰富性的进行挖掘与再现。通过插画这种具有强大承载力的艺术载体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深加工,使其思想、道德、风格、艺术性得以很好的体现。其次在艺术形式上,通过古今的整合进行在创作,注入了现代插画的审美风格可以让道家图像作品得以被当今年前受众所接受。其整合出的艺术作品以适应当今媒体发展特点的新的形势,以新的形式在当今主流媒体中进行传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长期持久的发展和传承。再次,道家插画中对于道家文化思想中慢生活理念的传播对当今社会人群的忙碌浮躁进行调试与净化[4-40]。
本文立意于挖掘道家源远流长的文化整合成一种通俗易懂,易于传播的艺术形式,再使之与当今的插图形式进行结合,传播。把内涵、艺术形式与传播方式有机结合,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其原始性、多样性、丰富性的进行挖掘与再现,通过插画这种具有强大承载力的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深加工,使其思想、道德、风格、艺术性得以很好的体现。探索传统文化与时下流行和流传广泛的传播形式相结合,在传播媒介中去检验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下新媒介的融合程度是否保留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及传播受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效率等当今文化传播遇到的众多新问题[11-12]。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作者简介:朱艳秋,1985年生,女,硕士,研究方向:造型艺术。
附记:本文为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2017年度科研项目《道家插画在移动网络平台的传播研究》(项目编号WLWH17-38)的阶段性成果;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度科研项目《四川宗教建筑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QYYJC16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继禹编.中华道藏[M].华夏出版社,1992.
[2]董沛文编.道书全集[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10
[3]陈全林、周易参注译.道外藏书[M].巴蜀书社,1992.
[4]许宜兰.道经图像研究[M].巴蜀书社,2009.
[5]戴敦邦.戴敦邦道教人物画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李凇.道教美术新论[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7]王宜峨.道教美术史话[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8]彭澎.插画艺术文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吴振韩、顾媛媛.数字媒体插画艺术设计风格[M].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
[10]安宝江.插图与插画的流源溯考[M].装饰,2008.
[11]廖礼平.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M].唯实,2010.
[12]王宜峨.道教的造像艺术[M].中国道教,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