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国际视野观察,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表达了较高的战略视野和政治领导力,设计了适配的智慧治理架构,探索了智慧项目的各类建设模式,各个智慧项目也表达了广泛的新兴技术要素及其应用。
对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与认识
智慧城市建设方略与路径
宁波是为数不多“城市整体”规划的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作为主要利益相关方制订和参与决策,设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制(例如2010年即成立的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了智慧城市规划发展研究院等;在市级政府推进建设两年后,又广泛引导各县(市)区开展试点探索,自上而下地推进覆盖全市的智慧建设,形成了“顶层设计”模式。在智慧城市治理方面,宁波表现了强大的政治投入,除制订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设立相应组织管理外,还建立了智慧城市推进与过程的各类管理机制,制订了绩效测度和评估论证程序,因而有助于提高项目决策和治理水平,表现出较高的智慧治理成熟度。在推进实施方面,制订了一系列中期和年度的行动计划,如2013年就有《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2013年智慧交通项目建设计划》启动智慧交通一期15个具体项目等,并且依据绩效测度和评估程序的例行年度检查。
【启示】 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较慎密的推进思路,触及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深度内容;同时,培育了一支高度敬业的建设队伍,设置了创建智慧城市工作的绩效评价、实施目标管理及其工作流程,构成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要素。
破解体制难题,探索最佳实践
在整合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上,宁波市通过“云管端”的架构,构成数字化的“城市空间”。如2013年以来提升了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实施了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和信息安全等三大工程,构建了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目前正在启动建设城市公共物联网建设。在软件与数据基础建设方面,当初政府强力推进、多年悉心建设出台的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信用数据库和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破解了其他城市目前仍然面临的数据统一体制难题。
在提高城市的开放度上,政务数据开放已成为多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配置,也因而创造出开放数据产业的巨大机遇;但政务数据开放在各国都是一个过程,会受到当时体制及利益的强大约束。宁波认识到信息整合共享的难度和重要性,分别以政府行文的方式,形成了包括基础数据库等政务云平台的共享机制建设和智慧应用系统信息共享机制创新,在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是具有先进性的。笔者于2014年底参加对宁波各区县市年度智慧城市建设的考评中,对海曙区政府数据的开放及其社会应用水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协同合作的建设-投资模式上,各国智慧城市投资-建设的主要模式为政企合作模式(PPP)。宁波智慧城市发展资金来源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筹款,但突出了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以重要领域重大项目带动智慧城市整体建设的特点非常鲜明,政企合作模式中的“公有”部分也表达得比较充分,如2013年全年确立的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10个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在城市网络信息公共服务的i-Ningbo建设中,还探索了可持续的建设-投资-运营模式。宁波关于智慧项目建设主体的探索又是多元的,例如省级示范试点“智慧健康”,主要由政府(市卫生局)主导建设;而省级示范试点“智慧物流”则较多地体现社会力量的投入。
【启示】 宁波在智慧城市设计、投资建设、治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以及新兴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均具比较鲜明的先行特点,其中不乏具先进性、可复制性的要素和案例,应当提炼出可资借鉴的智慧城市建设“最佳实践”。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政府主导建设投资模式下,如何达成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仍需探索。
研究创新,指导实践
宁波在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即表达了对这个新领域专业研究的高度重视,较早地设立了市级智慧城市研究机构,独立制订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参与部委、中国工程院和省市的相关重大课题研究,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2014年宁波被列为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从一个新的视角按“国际惯例”来重新审视智慧建设的若干重要课题,例如对利益相关方、智慧治理、融资建设、价值评估、商业模式等的重新诠释,并有机会对诸如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发展、衡量智慧建设投资的社会回报等国内关注相对较弱的领域进行探讨。
【启示】 智慧城市需要理论指导。宁波先行开展了基于政府、企业、学术机构“三螺旋”架构的智慧城市研究模式,并参与和指导智慧城市实践,可资后来者借鉴参考。另一方面,相信宁波实践会对中欧智慧城市比较研究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智慧产业与智慧经济
“智慧经济”是智慧建设的重要维度。2009欧盟提出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六维度”概念。笔者在2014年对新加坡“智慧国”建设考察和参加巴塞罗那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等的国际交流中,深感国际同行也多寄希望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附加值的智慧(经济)产出,并探求解决智慧建设投资回报(ROI)的难题。智慧经济的技术分量,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表现的产业能力,也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期待。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全球十强信息经济体》报告,成功创建“智慧国家”的新加坡形成了“知识密集型经济”,引人注目地名列第二。国内浙江省20个智慧示范试点,都部署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容;2014年杭州提出“智慧经济”发展目标;《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更是浓墨重彩地提出了“智能制造推广工程”等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和“互联网经济培育工程”等智慧产业倍增发展行动。
宁波重视智慧产业的发展.连续3届宁波智慧城市博览会总计获得61个智慧城市项目落地,投资总额超过280亿元;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两化融合示范为契机,达成新增的较高比例信息消费,拉动智慧产业发展;探索了以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例如德国SAP公司、宁波中之杰共建“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提升企业信息管理水平。 【启示】 在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并重的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产业或智慧经济,必将是持续关注的重要维度,也是调动各利益攸关方积极性、达成智慧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兴技术推进“智慧的产业化”,可持续的智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模式等,都应当结出累累硕果。
从宁波的先行和全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的项目建设来看,我们所期待的智慧城市建设“浙江军团”的崛起包括:涌现一批优秀的智慧城市示范案例;提供若干领域的行业或部颁智慧项目标准;广获认可的浙江省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卓有成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融资建设模式、业务运营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发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大型平台和系统软件;具知识产权及推广价值;改善民生、可感知体验、有公民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政府数据公开,形成开放的数据资产;专业理论建树上,有量化数据支持的学术论文专著和科研项目成果;促进城市经济和相关产业增长;智慧城市建设人才辈出等等。
期待“宁波智慧2.0”
“智慧城市”建设,似乎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人都在谈论它,每一次城市会议都会涉及它;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却从一开始便与众不同。从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探索、破解、创新、传道,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先行者的开拓,为后来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示范:提供了一个当下智慧城市的标杆、构筑了强大而现实的智慧愿景、形成了组建立体建设队伍的架构(笔者所见国内敬业能力最强的智慧城市建设管理队伍)、甚至可资借鉴各类智慧项目的评价模型、从而精确了建设目标、优化了建设方案,诸如此类悄然融化在国内众多后续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对此,人们应当对宁波智慧城市的先行探索表达由衷的谢意。
但人们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预期却不会丝毫减弱。在智慧城市建设百舸争流的今天,追兵渐近,后来居上,宁波是有压力的:如何让市民、企业有更多更好的智慧感受和体验?智慧项目建设投资的PPP合作模式如何深化?智慧产业如何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政府如何协同力量表达足够的智慧建设动员力?俨然是期待宁波的“智慧2.0”了。我们已认识到,智慧城市没有定式,破解城市难题的智慧路径也不一而同,智慧建设的结果将是最严峻的考验。
我们有理由期待宁波智慧建设的更臻完美:
期待智慧项目有更多可体验、可感知的内容。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者和市民等,都期待看到智慧建设带来的直接好处;另一方面,智慧建设的后来者,也瞄准着宁波先行的标杆示范,例如,如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表达的城市新型“智慧”。
期待技术红利(或智慧红利),创造城市发展新引擎。国际经验指出,新技术应用的规模、复杂性以及较高昂的投资成本,都会是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我们期待在宁波智慧建设中,考验的技术应用效果,特别是考验各类新兴技术的经济效果,观察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引领若干高端领域“中国制造”崛起的可能性。
期待宁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宁波智慧建设在多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可复制性,应当通过适当的营销和宣传、通过表征城市国际地位的旗舰项目(如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人才汇聚之地、技术集成与社会融合的标杆等),获得国际智慧城市建设大奖。
开放的数据作为城市重要资产。开放数据作为新兴资产类型,需要象其他资产一样地核算、管理和精心配制,支撑与实体经济并行的“第二经济”(麦肯锡,2003)。智慧城市建设积累的数据有望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如何开发基于可信数据集的新业务与新服务广受关注。而智慧技术将通过开放数据,支持包容性的经济(inclusive economy),为市民和企业创造新的机会。如果说,国际智慧城市理事会将人们平常谈论的诸多智慧建设项目,定义为城市管理当局的“责任领域”,延揽为政府“自己份内”的工作,那么在当今的中国城市建设中,长期主掌公共数据的政府,有义务开放各类政务和业务数据,还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期待宁波部署更多“可公开”的公共数据和信息开放,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提供开放的数据平台,并在管理上设置具数据与分析中心的CDO(首席数据官)角色,支持和辅助未来城市的智慧决策。
(作者系浙江省智慧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浙江省杭电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经信智慧城市规划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对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与认识
智慧城市建设方略与路径
宁波是为数不多“城市整体”规划的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作为主要利益相关方制订和参与决策,设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制(例如2010年即成立的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了智慧城市规划发展研究院等;在市级政府推进建设两年后,又广泛引导各县(市)区开展试点探索,自上而下地推进覆盖全市的智慧建设,形成了“顶层设计”模式。在智慧城市治理方面,宁波表现了强大的政治投入,除制订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设立相应组织管理外,还建立了智慧城市推进与过程的各类管理机制,制订了绩效测度和评估论证程序,因而有助于提高项目决策和治理水平,表现出较高的智慧治理成熟度。在推进实施方面,制订了一系列中期和年度的行动计划,如2013年就有《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2013年智慧交通项目建设计划》启动智慧交通一期15个具体项目等,并且依据绩效测度和评估程序的例行年度检查。
【启示】 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较慎密的推进思路,触及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深度内容;同时,培育了一支高度敬业的建设队伍,设置了创建智慧城市工作的绩效评价、实施目标管理及其工作流程,构成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要素。
破解体制难题,探索最佳实践
在整合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上,宁波市通过“云管端”的架构,构成数字化的“城市空间”。如2013年以来提升了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实施了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和信息安全等三大工程,构建了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目前正在启动建设城市公共物联网建设。在软件与数据基础建设方面,当初政府强力推进、多年悉心建设出台的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信用数据库和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破解了其他城市目前仍然面临的数据统一体制难题。
在提高城市的开放度上,政务数据开放已成为多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配置,也因而创造出开放数据产业的巨大机遇;但政务数据开放在各国都是一个过程,会受到当时体制及利益的强大约束。宁波认识到信息整合共享的难度和重要性,分别以政府行文的方式,形成了包括基础数据库等政务云平台的共享机制建设和智慧应用系统信息共享机制创新,在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是具有先进性的。笔者于2014年底参加对宁波各区县市年度智慧城市建设的考评中,对海曙区政府数据的开放及其社会应用水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协同合作的建设-投资模式上,各国智慧城市投资-建设的主要模式为政企合作模式(PPP)。宁波智慧城市发展资金来源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筹款,但突出了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以重要领域重大项目带动智慧城市整体建设的特点非常鲜明,政企合作模式中的“公有”部分也表达得比较充分,如2013年全年确立的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10个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在城市网络信息公共服务的i-Ningbo建设中,还探索了可持续的建设-投资-运营模式。宁波关于智慧项目建设主体的探索又是多元的,例如省级示范试点“智慧健康”,主要由政府(市卫生局)主导建设;而省级示范试点“智慧物流”则较多地体现社会力量的投入。
【启示】 宁波在智慧城市设计、投资建设、治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以及新兴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均具比较鲜明的先行特点,其中不乏具先进性、可复制性的要素和案例,应当提炼出可资借鉴的智慧城市建设“最佳实践”。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政府主导建设投资模式下,如何达成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仍需探索。
研究创新,指导实践
宁波在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即表达了对这个新领域专业研究的高度重视,较早地设立了市级智慧城市研究机构,独立制订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参与部委、中国工程院和省市的相关重大课题研究,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2014年宁波被列为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从一个新的视角按“国际惯例”来重新审视智慧建设的若干重要课题,例如对利益相关方、智慧治理、融资建设、价值评估、商业模式等的重新诠释,并有机会对诸如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发展、衡量智慧建设投资的社会回报等国内关注相对较弱的领域进行探讨。
【启示】 智慧城市需要理论指导。宁波先行开展了基于政府、企业、学术机构“三螺旋”架构的智慧城市研究模式,并参与和指导智慧城市实践,可资后来者借鉴参考。另一方面,相信宁波实践会对中欧智慧城市比较研究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智慧产业与智慧经济
“智慧经济”是智慧建设的重要维度。2009欧盟提出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六维度”概念。笔者在2014年对新加坡“智慧国”建设考察和参加巴塞罗那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等的国际交流中,深感国际同行也多寄希望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附加值的智慧(经济)产出,并探求解决智慧建设投资回报(ROI)的难题。智慧经济的技术分量,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表现的产业能力,也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期待。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全球十强信息经济体》报告,成功创建“智慧国家”的新加坡形成了“知识密集型经济”,引人注目地名列第二。国内浙江省20个智慧示范试点,都部署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容;2014年杭州提出“智慧经济”发展目标;《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更是浓墨重彩地提出了“智能制造推广工程”等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和“互联网经济培育工程”等智慧产业倍增发展行动。
宁波重视智慧产业的发展.连续3届宁波智慧城市博览会总计获得61个智慧城市项目落地,投资总额超过280亿元;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两化融合示范为契机,达成新增的较高比例信息消费,拉动智慧产业发展;探索了以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例如德国SAP公司、宁波中之杰共建“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提升企业信息管理水平。 【启示】 在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并重的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产业或智慧经济,必将是持续关注的重要维度,也是调动各利益攸关方积极性、达成智慧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兴技术推进“智慧的产业化”,可持续的智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模式等,都应当结出累累硕果。
从宁波的先行和全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的项目建设来看,我们所期待的智慧城市建设“浙江军团”的崛起包括:涌现一批优秀的智慧城市示范案例;提供若干领域的行业或部颁智慧项目标准;广获认可的浙江省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卓有成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融资建设模式、业务运营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发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大型平台和系统软件;具知识产权及推广价值;改善民生、可感知体验、有公民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政府数据公开,形成开放的数据资产;专业理论建树上,有量化数据支持的学术论文专著和科研项目成果;促进城市经济和相关产业增长;智慧城市建设人才辈出等等。
期待“宁波智慧2.0”
“智慧城市”建设,似乎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人都在谈论它,每一次城市会议都会涉及它;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却从一开始便与众不同。从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探索、破解、创新、传道,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先行者的开拓,为后来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示范:提供了一个当下智慧城市的标杆、构筑了强大而现实的智慧愿景、形成了组建立体建设队伍的架构(笔者所见国内敬业能力最强的智慧城市建设管理队伍)、甚至可资借鉴各类智慧项目的评价模型、从而精确了建设目标、优化了建设方案,诸如此类悄然融化在国内众多后续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对此,人们应当对宁波智慧城市的先行探索表达由衷的谢意。
但人们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预期却不会丝毫减弱。在智慧城市建设百舸争流的今天,追兵渐近,后来居上,宁波是有压力的:如何让市民、企业有更多更好的智慧感受和体验?智慧项目建设投资的PPP合作模式如何深化?智慧产业如何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政府如何协同力量表达足够的智慧建设动员力?俨然是期待宁波的“智慧2.0”了。我们已认识到,智慧城市没有定式,破解城市难题的智慧路径也不一而同,智慧建设的结果将是最严峻的考验。
我们有理由期待宁波智慧建设的更臻完美:
期待智慧项目有更多可体验、可感知的内容。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者和市民等,都期待看到智慧建设带来的直接好处;另一方面,智慧建设的后来者,也瞄准着宁波先行的标杆示范,例如,如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表达的城市新型“智慧”。
期待技术红利(或智慧红利),创造城市发展新引擎。国际经验指出,新技术应用的规模、复杂性以及较高昂的投资成本,都会是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我们期待在宁波智慧建设中,考验的技术应用效果,特别是考验各类新兴技术的经济效果,观察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引领若干高端领域“中国制造”崛起的可能性。
期待宁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宁波智慧建设在多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可复制性,应当通过适当的营销和宣传、通过表征城市国际地位的旗舰项目(如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人才汇聚之地、技术集成与社会融合的标杆等),获得国际智慧城市建设大奖。
开放的数据作为城市重要资产。开放数据作为新兴资产类型,需要象其他资产一样地核算、管理和精心配制,支撑与实体经济并行的“第二经济”(麦肯锡,2003)。智慧城市建设积累的数据有望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如何开发基于可信数据集的新业务与新服务广受关注。而智慧技术将通过开放数据,支持包容性的经济(inclusive economy),为市民和企业创造新的机会。如果说,国际智慧城市理事会将人们平常谈论的诸多智慧建设项目,定义为城市管理当局的“责任领域”,延揽为政府“自己份内”的工作,那么在当今的中国城市建设中,长期主掌公共数据的政府,有义务开放各类政务和业务数据,还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期待宁波部署更多“可公开”的公共数据和信息开放,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提供开放的数据平台,并在管理上设置具数据与分析中心的CDO(首席数据官)角色,支持和辅助未来城市的智慧决策。
(作者系浙江省智慧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浙江省杭电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经信智慧城市规划研究院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