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煤炭产能仍然较大,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落后产能仍占较大比重。今年我国将力争退出产能1.5亿吨左右,同时对煤炭去产能工作思路作出重大调整,由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重点处置“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破除无效低效供给,为优质产能更好发挥作用腾出空间。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今年我国将力争退出产能1.5亿吨左右,确保8亿吨左右的去产能目标实现3年“大头落地”。
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有利于解决煤炭产业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应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着力构建促进煤炭产业发展的新机制,加快推动煤炭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去产能由“量”转向“质”
2016年以来,我国已经累计完成煤炭去产能5亿吨以上。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此前表示,随着去产能持续推进,煤炭行业运行形势有所好转。不过,不仅一些历史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而且出现了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系统性、结构性的,不能简单地通过压减总量来解决。
数据显示,我国煤炭产能仍然较大,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落后产能仍占较大比重,全国30万吨以下的煤矿数量仍有3209处、产能约5亿吨,其中,9万吨及以下的煤矿数量1954处、产能1.26亿吨,淘汰落后、提升优质产能的任务依然较重。
《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煤炭去产能的年度目标任务,并提出由总量性去产能为主转向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为主,重点处置“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破除无效低效供给,为优质产能更好发挥作用腾出空间。
“从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这是我国煤炭去产能工作思路的重大调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张有生认为,从长远角度看,煤炭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采取系统性方案来解决结构性问题。
“过去两年,煤炭去产能工作更多的是解决了总量过剩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发展质量问题。”工银国际原材料行业总分析师赵东晨指出,煤炭去产能不仅要实现供需平衡,更重要的是推动煤炭产业优化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系统性、结构性去产能,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
《通知》还明确,要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将长期停产停建、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没有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僵尸企业”,作为“十三五”后3年煤炭去产能的重点。
“‘僵尸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拦路虎’。”张有生表示,“僵尸企业”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资源闲置和浪费。如果不能尽快推动这些企业出清,煤炭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就无从谈起。
赵东晨表示,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抓手,可有效避免已经退出市场的部分产能随着行业景气回升死灰复燃,有利于确保去产能政策效果的持续性。
南北方煤矿区别对待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此前表示,随着煤炭去产能步伐加快,南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退出较多,原煤生产逐步向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的晋陕蒙地区集中,区域供应格局发生变化,对运力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煤炭铁路运输的压力加大。
《通知》明确,要统筹做好去产能和保供应等工作。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根据煤炭生产开发布局调整、主要煤运通道新增需求和能力变化,完善铁路网规划,消除运输瓶颈,保障重点区域电煤运输需求。
《通知》还明确,要适当提高南方地区煤矿产能退出标准,更多发挥北方优质先进产能作用。这意味着煤炭去产能将改变“一刀切”做法,对南北方煤矿区别对待,使去产能更加科学,也有利于促进供需动态平衡。
“南方煤炭资源禀赋远不如北方地区,如果完全按照统一标准,南方地区绝大多数煤矿都将关闭。这样一来,在现有运力条件下,南方地区煤炭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张有生表示,实现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兼顾、系统推进,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张有生指出,适当提高南方地区煤矿产能退出标准,并不意味着放任小煤矿“野蛮生长”。特别是随着煤炭价格企稳,更不能让一些已经关闭的小煤矿借机死灰复燃。
赵东晨则表示,自“十二五”以来,我国一直把推动北方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作为煤炭行业空间布局调整的主要方向,这对于推动煤炭行业集约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去产能中,继续发挥北方优质先进产能的作用,有利于优化行业空间布局,提高国内煤炭供应对需求变化的敏感度,降低绝对产能规模,实现行业瘦身健体。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根本
过去两年来,我国在煤炭去产能过程中积极推动先进产能建设,新核准建设了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优质产能比重大幅提高,煤炭产能利用率达到68.2%,同比提高8.7个百分点。
“我国煤炭产业走出‘隆冬’很大程度上是靠政策,而不是内生动力转换成功所致。”岳福斌指出,要把煤炭产业建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必须深化改革,推动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由数量型、粗放型、外力推动型向质量型、集约型、内生动力型的转变。
《通知》提出,充分利用产能置换等市场化手段,加快形成一批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安全保障能力强、环境保护水平高、单位产品能耗低的优质产能。引导煤炭企业更加注重清洁、高效、安全、绿色发展,不断提升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研究开展重点产煤地区转型发展试点。
“去产能归根到底要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张有生说,这一轮去产能中,将有一大批安全生产水平差、机械化程度低的企业淘汰出局,一大批清洁、高效、安全、绿色的矿井脱颖而出,煤炭企业由此加快转型升级。
赵东晨建议,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推进产业链的纵向整合,鼓励大型企业继续向下游电力、煤化工、铁路、航运等领域延伸布局,加强煤炭供应与下游需求衔接的紧密程度。二是要推进煤炭物流和交易网络建设,降低交易成本。三是要推动大型企业间的横向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
“当前,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煤炭经济深度融合,推进煤炭业与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协同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姜智敏认为,应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构建产业发展新机制。
同时,还要深入推进煤电一体化、煤焦一体化、煤化工、煤建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相互融合,促進产业链整体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推动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创新,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促进管理升级;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展,构建产销一体化发展机制,探索煤炭市场供需新模式、新业态。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今年我国将力争退出产能1.5亿吨左右,确保8亿吨左右的去产能目标实现3年“大头落地”。
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有利于解决煤炭产业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应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着力构建促进煤炭产业发展的新机制,加快推动煤炭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去产能由“量”转向“质”
2016年以来,我国已经累计完成煤炭去产能5亿吨以上。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此前表示,随着去产能持续推进,煤炭行业运行形势有所好转。不过,不仅一些历史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而且出现了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系统性、结构性的,不能简单地通过压减总量来解决。
数据显示,我国煤炭产能仍然较大,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落后产能仍占较大比重,全国30万吨以下的煤矿数量仍有3209处、产能约5亿吨,其中,9万吨及以下的煤矿数量1954处、产能1.26亿吨,淘汰落后、提升优质产能的任务依然较重。
《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煤炭去产能的年度目标任务,并提出由总量性去产能为主转向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为主,重点处置“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破除无效低效供给,为优质产能更好发挥作用腾出空间。
“从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这是我国煤炭去产能工作思路的重大调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张有生认为,从长远角度看,煤炭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采取系统性方案来解决结构性问题。
“过去两年,煤炭去产能工作更多的是解决了总量过剩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发展质量问题。”工银国际原材料行业总分析师赵东晨指出,煤炭去产能不仅要实现供需平衡,更重要的是推动煤炭产业优化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系统性、结构性去产能,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
《通知》还明确,要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将长期停产停建、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没有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僵尸企业”,作为“十三五”后3年煤炭去产能的重点。
“‘僵尸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拦路虎’。”张有生表示,“僵尸企业”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资源闲置和浪费。如果不能尽快推动这些企业出清,煤炭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就无从谈起。
赵东晨表示,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抓手,可有效避免已经退出市场的部分产能随着行业景气回升死灰复燃,有利于确保去产能政策效果的持续性。
南北方煤矿区别对待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此前表示,随着煤炭去产能步伐加快,南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退出较多,原煤生产逐步向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的晋陕蒙地区集中,区域供应格局发生变化,对运力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煤炭铁路运输的压力加大。
《通知》明确,要统筹做好去产能和保供应等工作。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根据煤炭生产开发布局调整、主要煤运通道新增需求和能力变化,完善铁路网规划,消除运输瓶颈,保障重点区域电煤运输需求。
《通知》还明确,要适当提高南方地区煤矿产能退出标准,更多发挥北方优质先进产能作用。这意味着煤炭去产能将改变“一刀切”做法,对南北方煤矿区别对待,使去产能更加科学,也有利于促进供需动态平衡。
“南方煤炭资源禀赋远不如北方地区,如果完全按照统一标准,南方地区绝大多数煤矿都将关闭。这样一来,在现有运力条件下,南方地区煤炭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张有生表示,实现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兼顾、系统推进,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张有生指出,适当提高南方地区煤矿产能退出标准,并不意味着放任小煤矿“野蛮生长”。特别是随着煤炭价格企稳,更不能让一些已经关闭的小煤矿借机死灰复燃。
赵东晨则表示,自“十二五”以来,我国一直把推动北方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作为煤炭行业空间布局调整的主要方向,这对于推动煤炭行业集约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去产能中,继续发挥北方优质先进产能的作用,有利于优化行业空间布局,提高国内煤炭供应对需求变化的敏感度,降低绝对产能规模,实现行业瘦身健体。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根本
过去两年来,我国在煤炭去产能过程中积极推动先进产能建设,新核准建设了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优质产能比重大幅提高,煤炭产能利用率达到68.2%,同比提高8.7个百分点。
“我国煤炭产业走出‘隆冬’很大程度上是靠政策,而不是内生动力转换成功所致。”岳福斌指出,要把煤炭产业建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必须深化改革,推动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由数量型、粗放型、外力推动型向质量型、集约型、内生动力型的转变。
《通知》提出,充分利用产能置换等市场化手段,加快形成一批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安全保障能力强、环境保护水平高、单位产品能耗低的优质产能。引导煤炭企业更加注重清洁、高效、安全、绿色发展,不断提升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研究开展重点产煤地区转型发展试点。
“去产能归根到底要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张有生说,这一轮去产能中,将有一大批安全生产水平差、机械化程度低的企业淘汰出局,一大批清洁、高效、安全、绿色的矿井脱颖而出,煤炭企业由此加快转型升级。
赵东晨建议,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推进产业链的纵向整合,鼓励大型企业继续向下游电力、煤化工、铁路、航运等领域延伸布局,加强煤炭供应与下游需求衔接的紧密程度。二是要推进煤炭物流和交易网络建设,降低交易成本。三是要推动大型企业间的横向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
“当前,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煤炭经济深度融合,推进煤炭业与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协同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姜智敏认为,应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构建产业发展新机制。
同时,还要深入推进煤电一体化、煤焦一体化、煤化工、煤建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相互融合,促進产业链整体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推动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创新,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促进管理升级;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展,构建产销一体化发展机制,探索煤炭市场供需新模式、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