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事业的开创者,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这种民族使命意识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的全过程,其早年的民族使命意识主要来自于接受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与修齐治平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后的民族使命意识体现于其革命生涯的立身、行事的全过程;解放以后,毛泽东的民族使命意识主要体现于建成社会主义伟业、反对修正主义,继续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和雄心壮志中。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民族意识 理想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毛泽东的地位用“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来定位,无疑是既准确又较有新意的。毛泽东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在中华民族自一八四零年以来一步步沦落到历史谷底时,中国社会各层面不断提出和演示了不同版本的救国主张,国家却始终处于找不到出路、人们处在困惑的苦痛之中。是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大无畏的奋斗精神、不屈不挠的刚强意志,使得他和共和国的元勋和战友们一起拯救国家于水火这中,使中华民族死而复生;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民族复兴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一点都不夸张,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英雄。
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无时不刻不萦绕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我们且从毛泽东诗词的品读角度来探析其强烈的民族使命意识,探讨诗人丰富和刚强的内心世界。
一、毛泽东诗词创作的早年,体现于其中的民族使命意识主要来自于接受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与修齐治平的影响
毛泽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个体层面而言,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素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抱负,具有一种积极入世、安邦济国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楚地长大的毛泽东无限熟悉“欲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的屈原,十分敬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从求学时代起就对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毛泽东《讲堂录》)极为服膺。可以想见,从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已用一个厅男子的伟岸之躯自觉地把探索民族出路,救苍生于水火放到了自己最早也是终生不忘的人生价值追求上。
在毛泽东早年的作品中,《五古·挽易陶昌》将对亡友的悲掉之情和对国家的命运之忧很好地联合起来:“……我怀郁如焚,放歌依列嶂。列嶂青且茜,且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在这首诗中,青年毛泽东已经预感到“东海岛夷”(日本)和“北山仇怨”(俄国)是当前最主要的劲敌,甚至还预言,“二十年内中日之间必有一战”,如果在抗战时期,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对于中日之战的分析是鞭辟入里,那么在1915年的春天,毛泽东就极为敏锐地感觉到,亡友之痛痛彻心扉,国耻之恨也是切肤之痛。因此,借悼念才华横溢的好友易陶昌的英年早逝时,他的个人情感被賦予了深厚的民族使命感,发表的这首诗也激励着同辈学子。在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的《体育之研究》及其身体力行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力在践行练好身体,以强健康之躯、修贤储能,以备在以后奋发有为,解国家于水火,这种神圣使命感在二十出头的毛泽东身上是何等的明晰,组织新民学会等社团活动对履行这种使命是何等坚定!
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毛泽东更明确地将与对方的友谊与修身储能、勇担责任联系起来,“丈夫何事足萦情,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里。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这首诗勉励罗章龙和自己要做伟丈夫,不要瞻前顾后,要把宇宙看得渺小,不管苍海横流,世事纷纭,要下足修身养性的工夫,准备成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语)的天下英雄!从这里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的心胸何以了得,他的民族使命意识是何等的强烈!
在毛泽东自认为可以作为登上词坛的第一首作品《沁园春·长沙》里,我们在欣赏完绚丽、博大、生动、富于生机的湘江秋景之后,面对“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壮阔,联想到处于万物之长的人类却是不自由的,民族处于迷茫、民众处于水深火热的状况,极为自然地问了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下阙中,毛泽东历数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最后用“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结束,我们不难体会到而立之年的毛泽东早已将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的重任郑重地置于双肩,虽然对于未来的道路还不是那么明朗,但是毛泽东早年接受的民族先贤的足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世精神尤其是湖湘文化“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勇于任事,血气奋斗的当仁不让的使命意识让毛泽东具有了一个异常深厚强健的内心,在未来不长的时间里,毛泽东已经站在民族和历史的最前端,宣告一个旧社会的结束和一个新社会的来临。
二、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的民族使命意识体现于其革命生涯的立身、行事中的全过程
在成为职业的革命家后,毛泽东就一无返顾地领导中国中农红军一往直前,冲锋破阵,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不管身处何种逆境,雄心壮志是否得以施展,他的民族使命意识从未消沉过,而是越挫越勇,最终成就28年创造惊天历史的伟业。这时期的民族使命意识集中于推翻三座大山,使国家走上民主、独立,富强的道路,使中华民族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这一目标,他从一介书生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并带领着他的队伍开展了艰苦卓绝、石破天惊、波澜壮阔、天翻地覆的革命斗争。他的诗词正好成为这段历程的最好注脚,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在他的诗词里,这种民族使命意识格外明晰。
在《菩萨蛮·黄鹤楼》中,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即将失败,党的领导层却不能接受正确的意见,毛泽东心中压抑着、涌动着,“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一种从未有过的苍凉和迷茫、充满了回天无力的痛楚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但毅志坚定的毛泽东在任“滔滔”江水冲刷完这种痛楚之后,仍然告诉自己要为了中国的革命和继续的事业,要“心潮逐浪高”,不允许个人的低沉的情感长久地占据着内心,因为就算目前革命事业遇到了挫折,他永远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况且,他自信自己所持的意见是正确的。历史证明,毛泽东从他认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找到的新的出路!以后,历史就已经把握在这位身材欣长、不光会写文章、写诗词,也能指挥千军万马,做到运筹帷幄、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事家。
接着,毛泽东的诗一路高歌,将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的胜利和欣喜融入其中,体现着高昂的民族使命意识,如“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秋收起义)体现了浓烈的找到新道路后革命欣欣向荣、诗人的信心百倍的心态。可以说,从这时起,毛泽东的民族使命意识有了实际的着落点。在此之后的约十首小令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的辉煌史诗,所体现的是随后革命的势如破竹和毛泽东受到左倾挤压却绝不失望低头,越挫越勇的精神气度,如:“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人逍遁”(西江月·井冈山)的惊喜意外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敌强我弱,却以少胜多的必胜之筹算。如“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中一派军阀混战的空隙自我发展,自得修养的革命良性发展的欣慰。如“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中毛泽东个人倍受打击,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大病一场,死里逃生的经历后,尽管其个人的命运尚且不能把握,却不失革命的信心,礼赞烈士的鲜血和生命的不屈的博大情环,令人肃然起敬,而这种心胸只有根植于民众的土壤,身系民族的安危,不念个人的得失,才有可能做得到。
几首描写行军打仗的小令流畅,读起来仿佛重现当年困难情境,红军队伍却生机勃勃,令人兴奋开怀的感受,如《如梦令·元旦》中“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所体现的均是一气呵成,势如破竹的气势。这种一往直前,勇于战斗、高涨的气势来自于以毛泽东为首的工农红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为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而进行斗争,求得人民自身解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是一种自觉的将自身投入民族解放事业的正义性和正确性相结合的勇于胜利的干劲,是一种强烈的民族使命意识的体现。
如果说前面的这些小令主要体现于行军途中的过程,那么三首《十六字令·山》就集中通过描绘山之高、山之大、山之尖锐,山之气度,山之拟人化个性和定位十分鲜明地体现于这种肩负民族使命,工农红军屹立于天地之间,成为民族解放事业的最坚强的力量的形象极为深入人心,他在最后一首中写道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这种当仁不让的精神特质实质上十分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个人的诗化形象,我们不难发现,他就是最高大的拄于天地之间的那一座最雄伟的高峰!
《忆秦娥·娄山关》中诗人经过一天的急行军与激战之后,取得了自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场重大的胜利,感叹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种沉重与使命感一般人是根本承受不起的,而毛泽东却将之奋起一拔,重重地扛于肩头,继续走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结束,走到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解放战争之最后的胜利,一路凯歌,让人欣喜不已。
在《念奴娇·昆仑》中,毛泽东不忘将昆仑裁为三截后,要“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节环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集中体现着毛泽东的太平世界的崇高理想,实现天下大同的愿望,终其一生,可以认定,实现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是毛泽东一生最核心的理念,也是最高阶的民族使命意识。
在《沁园春·雪》中,毛泽东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赞叹和对祖国辉煌历史的回顾,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望。而承担创造新的历史的重任,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信心百倍,再一次当仁不让地挑在了自己的肩上,我们不由得不为之鼓掌呐喊!如果说这首《沁园春·雪》体现出我们公认的最高的艺术水准和对于民族、对于国家最华丽的礼赞和民族使命意识的体现,那么《四言诗·祭黄帝陵》中,对于始祖的召告与决心,更能体现毛泽东等一代中华俊杰对于祖先的承诺和决心。“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在这首诗中,毛泽东将这种民族使命意识召告天下,召告列祖,表明自己所从事的革命伟业的困苦,同时也表达了继续斗争的决心。
三、解放以后,毛泽东的民族使命意识主要体现于建成社会主义伟业、反对修正主义,继续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和雄心壮志
建国以后,毛泽东所写的诗词中大部是关于国家建设的主题的,在这些作品中,既有今昔的对比,也有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宏伟蓝图描绘,有对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肯定,有为社会主义事业遇到艰难险阻,勉励共产党人坚持理想,坚信共产主义事业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的意念,可以说,为了中国人民早日建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为了社会主义的事业克服暂时遇到的困难,毛泽东不断地勉励自己,鼓舞他人,体现出强烈的民族使命意识。
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毛泽东通过今昔强烈的对比,诅咒“长夜难明”、“魔怪”嚣张、“人民五亿不团圆”的昔日人民群众痛苦的经历,礼赞“一唱雄鸡天下白”的现实,表达了对于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人民群众摆脱痛苦的旧社會,过上幸福安康的新生活的与民同乐的高昂兴致。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毛泽东通过追忆曹操的伟业,用强烈的时空对比,礼赞了社会主义的中国。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写出了时代的沧桑巨变,体现了强烈的今昔对比的成就感!《七律·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虽然明显留有大跃进时期的影响,但那“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壮志与豪情,这种冲天的信心和勇气何尝不是我们任何人都需要的精神气质啊?
在《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的孙悟空,《卜算子·咏梅》中所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尤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七律·冬云》中“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的蔑视困难、敢于斗争的英勇、英雄、君子的梅,以及《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建设建成社会主义的极端紧迫感,均体现了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于国际局势的估计,认为社会主义事业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只要共产党人经受到考验,就会无往而不胜。这一时期的毛泽东虽然严重过估了当时国内出现修正主义的形势,但纯粹地看待毛泽东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中国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以及勉励共产党人坚守信念,勇于迎接斗争,展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的精神气度也可贵的,也是不容抹杀的。
毛泽东是中国近代少有的集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等多方面综合性超凡才华的旷世奇才,又是少有的王道和师道合一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正如台湾学者和评论家李敖所说,有一种特别可贵的“毛泽东精神”, “毛泽东的精神就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活得顶天立地,他一扫千余年来吾民族文弱不武的积习,他一扫百余年来自卑奴性的固疾,他不为任何敌人所吓倒,……毛泽东的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1840年以来吾民族面对保国、保种、保教三重危机的挑战而激应出的勇敢的应战的精神。” “毛泽东的精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时代愈发展,我们愈加需要毛泽东精神。”(以上引用均出自李敖《毛泽东的精神就是民族复兴的光辉道路》(世纪沙龙))毛泽东精神中,民族使命意识是又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它是面对民族处于最艰难的时刻,处于最低点的时刻,从一介平民到历经挫折,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这一过程中,至始至终都放在最重要的方面的精神气质,而且从其诗词中又有最明显的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说,毛泽东诗词中的民族使命意识是特别可贵和深刻的精神遗产,我们一定要在读诗的过程中,多多体会,大力弘扬。
参考文献:
[1] 吕祖荫著:《毛泽东诗词解读》,同心出版社,1991年版。
[2] 公木著:《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1991年版。
[3] 朱向前:《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
李艳红:女,(1978-),硕士、讲师,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基金项目:
湖南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毛泽东诗词学习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民族意识 理想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毛泽东的地位用“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来定位,无疑是既准确又较有新意的。毛泽东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在中华民族自一八四零年以来一步步沦落到历史谷底时,中国社会各层面不断提出和演示了不同版本的救国主张,国家却始终处于找不到出路、人们处在困惑的苦痛之中。是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大无畏的奋斗精神、不屈不挠的刚强意志,使得他和共和国的元勋和战友们一起拯救国家于水火这中,使中华民族死而复生;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民族复兴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一点都不夸张,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英雄。
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无时不刻不萦绕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我们且从毛泽东诗词的品读角度来探析其强烈的民族使命意识,探讨诗人丰富和刚强的内心世界。
一、毛泽东诗词创作的早年,体现于其中的民族使命意识主要来自于接受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与修齐治平的影响
毛泽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个体层面而言,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素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抱负,具有一种积极入世、安邦济国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楚地长大的毛泽东无限熟悉“欲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的屈原,十分敬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从求学时代起就对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毛泽东《讲堂录》)极为服膺。可以想见,从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已用一个厅男子的伟岸之躯自觉地把探索民族出路,救苍生于水火放到了自己最早也是终生不忘的人生价值追求上。
在毛泽东早年的作品中,《五古·挽易陶昌》将对亡友的悲掉之情和对国家的命运之忧很好地联合起来:“……我怀郁如焚,放歌依列嶂。列嶂青且茜,且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在这首诗中,青年毛泽东已经预感到“东海岛夷”(日本)和“北山仇怨”(俄国)是当前最主要的劲敌,甚至还预言,“二十年内中日之间必有一战”,如果在抗战时期,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对于中日之战的分析是鞭辟入里,那么在1915年的春天,毛泽东就极为敏锐地感觉到,亡友之痛痛彻心扉,国耻之恨也是切肤之痛。因此,借悼念才华横溢的好友易陶昌的英年早逝时,他的个人情感被賦予了深厚的民族使命感,发表的这首诗也激励着同辈学子。在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的《体育之研究》及其身体力行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力在践行练好身体,以强健康之躯、修贤储能,以备在以后奋发有为,解国家于水火,这种神圣使命感在二十出头的毛泽东身上是何等的明晰,组织新民学会等社团活动对履行这种使命是何等坚定!
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毛泽东更明确地将与对方的友谊与修身储能、勇担责任联系起来,“丈夫何事足萦情,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里。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这首诗勉励罗章龙和自己要做伟丈夫,不要瞻前顾后,要把宇宙看得渺小,不管苍海横流,世事纷纭,要下足修身养性的工夫,准备成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语)的天下英雄!从这里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的心胸何以了得,他的民族使命意识是何等的强烈!
在毛泽东自认为可以作为登上词坛的第一首作品《沁园春·长沙》里,我们在欣赏完绚丽、博大、生动、富于生机的湘江秋景之后,面对“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壮阔,联想到处于万物之长的人类却是不自由的,民族处于迷茫、民众处于水深火热的状况,极为自然地问了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下阙中,毛泽东历数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最后用“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结束,我们不难体会到而立之年的毛泽东早已将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的重任郑重地置于双肩,虽然对于未来的道路还不是那么明朗,但是毛泽东早年接受的民族先贤的足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世精神尤其是湖湘文化“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勇于任事,血气奋斗的当仁不让的使命意识让毛泽东具有了一个异常深厚强健的内心,在未来不长的时间里,毛泽东已经站在民族和历史的最前端,宣告一个旧社会的结束和一个新社会的来临。
二、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的民族使命意识体现于其革命生涯的立身、行事中的全过程
在成为职业的革命家后,毛泽东就一无返顾地领导中国中农红军一往直前,冲锋破阵,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不管身处何种逆境,雄心壮志是否得以施展,他的民族使命意识从未消沉过,而是越挫越勇,最终成就28年创造惊天历史的伟业。这时期的民族使命意识集中于推翻三座大山,使国家走上民主、独立,富强的道路,使中华民族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这一目标,他从一介书生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并带领着他的队伍开展了艰苦卓绝、石破天惊、波澜壮阔、天翻地覆的革命斗争。他的诗词正好成为这段历程的最好注脚,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在他的诗词里,这种民族使命意识格外明晰。
在《菩萨蛮·黄鹤楼》中,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即将失败,党的领导层却不能接受正确的意见,毛泽东心中压抑着、涌动着,“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一种从未有过的苍凉和迷茫、充满了回天无力的痛楚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但毅志坚定的毛泽东在任“滔滔”江水冲刷完这种痛楚之后,仍然告诉自己要为了中国的革命和继续的事业,要“心潮逐浪高”,不允许个人的低沉的情感长久地占据着内心,因为就算目前革命事业遇到了挫折,他永远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况且,他自信自己所持的意见是正确的。历史证明,毛泽东从他认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找到的新的出路!以后,历史就已经把握在这位身材欣长、不光会写文章、写诗词,也能指挥千军万马,做到运筹帷幄、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事家。
接着,毛泽东的诗一路高歌,将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的胜利和欣喜融入其中,体现着高昂的民族使命意识,如“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西江月·秋收起义)体现了浓烈的找到新道路后革命欣欣向荣、诗人的信心百倍的心态。可以说,从这时起,毛泽东的民族使命意识有了实际的着落点。在此之后的约十首小令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的辉煌史诗,所体现的是随后革命的势如破竹和毛泽东受到左倾挤压却绝不失望低头,越挫越勇的精神气度,如:“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人逍遁”(西江月·井冈山)的惊喜意外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敌强我弱,却以少胜多的必胜之筹算。如“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中一派军阀混战的空隙自我发展,自得修养的革命良性发展的欣慰。如“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中毛泽东个人倍受打击,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大病一场,死里逃生的经历后,尽管其个人的命运尚且不能把握,却不失革命的信心,礼赞烈士的鲜血和生命的不屈的博大情环,令人肃然起敬,而这种心胸只有根植于民众的土壤,身系民族的安危,不念个人的得失,才有可能做得到。
几首描写行军打仗的小令流畅,读起来仿佛重现当年困难情境,红军队伍却生机勃勃,令人兴奋开怀的感受,如《如梦令·元旦》中“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所体现的均是一气呵成,势如破竹的气势。这种一往直前,勇于战斗、高涨的气势来自于以毛泽东为首的工农红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为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而进行斗争,求得人民自身解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是一种自觉的将自身投入民族解放事业的正义性和正确性相结合的勇于胜利的干劲,是一种强烈的民族使命意识的体现。
如果说前面的这些小令主要体现于行军途中的过程,那么三首《十六字令·山》就集中通过描绘山之高、山之大、山之尖锐,山之气度,山之拟人化个性和定位十分鲜明地体现于这种肩负民族使命,工农红军屹立于天地之间,成为民族解放事业的最坚强的力量的形象极为深入人心,他在最后一首中写道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这种当仁不让的精神特质实质上十分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个人的诗化形象,我们不难发现,他就是最高大的拄于天地之间的那一座最雄伟的高峰!
《忆秦娥·娄山关》中诗人经过一天的急行军与激战之后,取得了自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场重大的胜利,感叹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种沉重与使命感一般人是根本承受不起的,而毛泽东却将之奋起一拔,重重地扛于肩头,继续走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结束,走到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解放战争之最后的胜利,一路凯歌,让人欣喜不已。
在《念奴娇·昆仑》中,毛泽东不忘将昆仑裁为三截后,要“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节环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集中体现着毛泽东的太平世界的崇高理想,实现天下大同的愿望,终其一生,可以认定,实现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是毛泽东一生最核心的理念,也是最高阶的民族使命意识。
在《沁园春·雪》中,毛泽东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赞叹和对祖国辉煌历史的回顾,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期望。而承担创造新的历史的重任,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信心百倍,再一次当仁不让地挑在了自己的肩上,我们不由得不为之鼓掌呐喊!如果说这首《沁园春·雪》体现出我们公认的最高的艺术水准和对于民族、对于国家最华丽的礼赞和民族使命意识的体现,那么《四言诗·祭黄帝陵》中,对于始祖的召告与决心,更能体现毛泽东等一代中华俊杰对于祖先的承诺和决心。“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在这首诗中,毛泽东将这种民族使命意识召告天下,召告列祖,表明自己所从事的革命伟业的困苦,同时也表达了继续斗争的决心。
三、解放以后,毛泽东的民族使命意识主要体现于建成社会主义伟业、反对修正主义,继续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和雄心壮志
建国以后,毛泽东所写的诗词中大部是关于国家建设的主题的,在这些作品中,既有今昔的对比,也有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宏伟蓝图描绘,有对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肯定,有为社会主义事业遇到艰难险阻,勉励共产党人坚持理想,坚信共产主义事业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的意念,可以说,为了中国人民早日建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为了社会主义的事业克服暂时遇到的困难,毛泽东不断地勉励自己,鼓舞他人,体现出强烈的民族使命意识。
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毛泽东通过今昔强烈的对比,诅咒“长夜难明”、“魔怪”嚣张、“人民五亿不团圆”的昔日人民群众痛苦的经历,礼赞“一唱雄鸡天下白”的现实,表达了对于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人民群众摆脱痛苦的旧社會,过上幸福安康的新生活的与民同乐的高昂兴致。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毛泽东通过追忆曹操的伟业,用强烈的时空对比,礼赞了社会主义的中国。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写出了时代的沧桑巨变,体现了强烈的今昔对比的成就感!《七律·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虽然明显留有大跃进时期的影响,但那“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壮志与豪情,这种冲天的信心和勇气何尝不是我们任何人都需要的精神气质啊?
在《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的孙悟空,《卜算子·咏梅》中所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尤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七律·冬云》中“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的蔑视困难、敢于斗争的英勇、英雄、君子的梅,以及《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建设建成社会主义的极端紧迫感,均体现了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于国际局势的估计,认为社会主义事业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只要共产党人经受到考验,就会无往而不胜。这一时期的毛泽东虽然严重过估了当时国内出现修正主义的形势,但纯粹地看待毛泽东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中国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以及勉励共产党人坚守信念,勇于迎接斗争,展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的精神气度也可贵的,也是不容抹杀的。
毛泽东是中国近代少有的集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等多方面综合性超凡才华的旷世奇才,又是少有的王道和师道合一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正如台湾学者和评论家李敖所说,有一种特别可贵的“毛泽东精神”, “毛泽东的精神就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活得顶天立地,他一扫千余年来吾民族文弱不武的积习,他一扫百余年来自卑奴性的固疾,他不为任何敌人所吓倒,……毛泽东的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1840年以来吾民族面对保国、保种、保教三重危机的挑战而激应出的勇敢的应战的精神。” “毛泽东的精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时代愈发展,我们愈加需要毛泽东精神。”(以上引用均出自李敖《毛泽东的精神就是民族复兴的光辉道路》(世纪沙龙))毛泽东精神中,民族使命意识是又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它是面对民族处于最艰难的时刻,处于最低点的时刻,从一介平民到历经挫折,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这一过程中,至始至终都放在最重要的方面的精神气质,而且从其诗词中又有最明显的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说,毛泽东诗词中的民族使命意识是特别可贵和深刻的精神遗产,我们一定要在读诗的过程中,多多体会,大力弘扬。
参考文献:
[1] 吕祖荫著:《毛泽东诗词解读》,同心出版社,1991年版。
[2] 公木著:《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1991年版。
[3] 朱向前:《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
李艳红:女,(1978-),硕士、讲师,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基金项目:
湖南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毛泽东诗词学习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