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策红利接踵而至,下一步,商业银行如何把握机遇,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呢?
“大银行不服务小微企业就没有未来”。某银行行长在6月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了这么一句话,获得李克强总理的高度赞许。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
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7月5日起,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共约7000亿元,用于相关银行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项目,开拓小微企业市场,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6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货币政策、监管考核、内部管理、财税激励、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23条短期精准发力、长期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这可谓是央行在这个夏日为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下了两场酣畅淋漓的“解暑之雨”。
近年来,商业银行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硕果累累,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一个较难突破的瓶颈。这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企业自身层面,小微企业缺乏合格的抵押担保,经营管理的制度欠缺规范,风险抵御能力较弱。二是外部环境方面,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还处于构建过程中,为小微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有限;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的成本较高,再加上为应对监管对资产质量和资本金的考核,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内在积极性较低。
为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2016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普惠金融提升到我国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普惠金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普惠金融服务机构、产品创新、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和教育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2017年5月,原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印发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的通知》,推动大中型银行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得性,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从组织架构上引导商业银行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专业性。随后,大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陆续挂牌成立,并在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设立了专门的委员会,推进全行小微金融业务的政策制定、产品研发、风险管理、考核指标等工作,并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设置了专人专岗。
商业银行是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正规军”,也是“主力军”。2018年一季度,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76万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3.97万亿元,占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重为75.5%。可以说,商业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为金融机构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引导的作用更为明显,2018年一季度发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7.46万亿元,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占比中达31.1%。
政策红利接踵而至,下一步,商业银行如何把握机遇,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呢?
首先,优化小微信贷流程。当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经通过成立事业部或独立部门的形式,对小微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借鉴“淡马锡模式”,打造信贷工厂,使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从产品设计、贷款申请、贷款审批到发放贷款、风险控制、贷后管理等环节实现标准化、批量化的操作。但在實际运行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推进的信贷工厂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客户覆盖面有限;信贷产品单一;审批权限流程复杂;贷后管理效果欠佳等。从富国银行的经验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工厂体系可以改善的方面包括:运用数据驱动型的目标市场营销,用信用记分卡对申请人进行风险评估,吸引低风险的小微企业客户;改变传统的担保模式,综合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信息进行考察,提供有条件的信用贷款,提高服务小微企业的效率。
其次,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对于商业银行来讲,风险控制是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关键。随着数字普惠金融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风险控制短板有望得到弥补。具体而言,从监管层面,可以建立健全小微企业的征信系统和征信报告共享平台,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小微企业的贷款审批提供重要依据,避免由于信息采集面有限、覆盖人群有限、数据孤岛等因素,导致数据失真、审核效率低下、信息欺诈等问题的产生;从银行层面,可以运用数字化的新技术手段,建立多维度的信用分析和评估模型,整合来自多渠道的数据,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筛选出还款意愿和能力较高的小微企业客户,将可能产生不良贷款或发生骗贷行为的客群排除在外,降低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信用风险。
最后,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防风险、去杠杆、严监管是贯穿我国2018年金融工作的主题。6月24日央行发布的定向降准措施,以及25日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意见》,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资本压力。但同时,央行也严格要求了定向降准的资金运用方向,金融机构使用降准资金支持“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的情况将纳入人民银行宏观审慎评估,防止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资金“脱实向虚”。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专门的统计核算机制,明确小微企业业务部门(或事业部)与其他部门或分支机构的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反映小微企业业务部门(或事业部)的真实经营状况;完善专门针对小微企业业务的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机制,将资源配置与小微企业业务发展状况相匹配,引导商业银行各级机构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意识和能力。
“大银行不服务小微企业就没有未来”。某银行行长在6月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了这么一句话,获得李克强总理的高度赞许。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措施。
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7月5日起,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共约7000亿元,用于相关银行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项目,开拓小微企业市场,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6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货币政策、监管考核、内部管理、财税激励、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23条短期精准发力、长期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这可谓是央行在这个夏日为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下了两场酣畅淋漓的“解暑之雨”。
近年来,商业银行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硕果累累,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一个较难突破的瓶颈。这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企业自身层面,小微企业缺乏合格的抵押担保,经营管理的制度欠缺规范,风险抵御能力较弱。二是外部环境方面,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还处于构建过程中,为小微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有限;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的成本较高,再加上为应对监管对资产质量和资本金的考核,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内在积极性较低。
为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2016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普惠金融提升到我国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普惠金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普惠金融服务机构、产品创新、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和教育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2017年5月,原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印发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的通知》,推动大中型银行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得性,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从组织架构上引导商业银行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专业性。随后,大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陆续挂牌成立,并在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设立了专门的委员会,推进全行小微金融业务的政策制定、产品研发、风险管理、考核指标等工作,并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设置了专人专岗。
商业银行是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正规军”,也是“主力军”。2018年一季度,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76万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3.97万亿元,占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重为75.5%。可以说,商业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为金融机构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引导的作用更为明显,2018年一季度发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7.46万亿元,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占比中达31.1%。
政策红利接踵而至,下一步,商业银行如何把握机遇,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呢?
首先,优化小微信贷流程。当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经通过成立事业部或独立部门的形式,对小微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借鉴“淡马锡模式”,打造信贷工厂,使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从产品设计、贷款申请、贷款审批到发放贷款、风险控制、贷后管理等环节实现标准化、批量化的操作。但在實际运行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推进的信贷工厂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客户覆盖面有限;信贷产品单一;审批权限流程复杂;贷后管理效果欠佳等。从富国银行的经验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工厂体系可以改善的方面包括:运用数据驱动型的目标市场营销,用信用记分卡对申请人进行风险评估,吸引低风险的小微企业客户;改变传统的担保模式,综合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信息进行考察,提供有条件的信用贷款,提高服务小微企业的效率。
其次,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对于商业银行来讲,风险控制是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关键。随着数字普惠金融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风险控制短板有望得到弥补。具体而言,从监管层面,可以建立健全小微企业的征信系统和征信报告共享平台,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小微企业的贷款审批提供重要依据,避免由于信息采集面有限、覆盖人群有限、数据孤岛等因素,导致数据失真、审核效率低下、信息欺诈等问题的产生;从银行层面,可以运用数字化的新技术手段,建立多维度的信用分析和评估模型,整合来自多渠道的数据,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筛选出还款意愿和能力较高的小微企业客户,将可能产生不良贷款或发生骗贷行为的客群排除在外,降低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信用风险。
最后,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防风险、去杠杆、严监管是贯穿我国2018年金融工作的主题。6月24日央行发布的定向降准措施,以及25日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意见》,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资本压力。但同时,央行也严格要求了定向降准的资金运用方向,金融机构使用降准资金支持“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的情况将纳入人民银行宏观审慎评估,防止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资金“脱实向虚”。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专门的统计核算机制,明确小微企业业务部门(或事业部)与其他部门或分支机构的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反映小微企业业务部门(或事业部)的真实经营状况;完善专门针对小微企业业务的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机制,将资源配置与小微企业业务发展状况相匹配,引导商业银行各级机构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