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uce_8_8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发展对于收入差距有着重要影响,但是传统研究通常只分析金融某一个或两个维度的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事实上金融发展存在多个维度,只考虑金融某一个维度的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可能存在片面性。文章以东亚国家为例,从金融准入、金融深化、金融稳定和金融自由化四个维度考察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东亚地区而言,金融准入、金融深化和金融稳定的提高均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金融自由化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其发展阶段不相适应金融自由化则会扩大收入差距。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差距;金融准入;金融深化;金融稳定;金融自由化
  一、 绪论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收入差距的不断增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增长,各国国内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收入最高的1%人群所获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大幅上升。从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东亚地区曾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还在减少贫困和收入差距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从90年代起,这一情况开始发生改变。东亚各国的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国内收入差距却呈现出逐步扩大趋势。
   经济增长和贫困减少一直是东亚各国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更使经济社会公平发展成为东亚各国制定政策的重要目标。收入差距的不断增加会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增加社会矛盾,引发政治动荡,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如何解决收入差距的增加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金融发展是影响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传统研究中,通常只考虑了金融发展某一个或两个维度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事实上,金融发展存在多个维度,只考虑一个或两个维度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到的结果会存在片面性。因此,本文在以往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把金融发展分为金融准入、金融深化、金融稳定和金融自由化四个维度,从多维度角度考察东亚地区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二、 东亚地区收入差距变化历程
   东亚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0年之前和1990年之后。1990年之前东亚经济实行的是增长与社会公平并行,不仅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还致力于国民收入分配的改善。1990年之后,东亚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收入差距却不断恶化,各国的基尼系数均有所上升,一些国家的基尼系数一度超过国际警戒线。
   1990年之前东亚地区收入差距的缩小主要得益于当时的政府政策。二战之后,东亚各国处于动荡时期,政治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东亚各国的领导们为保证其政治的稳定性,需要获得公众的广泛支持,因此在政策制订上以共同分享为原则,使社会各阶层均能从经济增长中受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东亚各国和地区都做出了不同的努力,如中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实行了广泛的土地改革;印度尼西亚通过大米和肥料价格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马来西亚实行了明确的福利分享计划以改善马来西亚人的经济状况;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实施了大规模的公共住房计划;在一些东亚国家,政府还帮助发展工人合作社、鼓励发展中小型企业。东亚国家种种政策都旨在保证使所有人都能够分享到增长果实,从而也使得国内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真正实现了社会公平。
   1990年之后,东亚各国开始进行民主化转型,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东亚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在民主化转型之前,东亚大多是威权或半民主制政体,虽然政商关系饱受诟病,但却促进了经济增长。政府确保了对经济增长的政治承诺,使得大多数人都能享有发展所带来的利益,保证了社会的相对平等。但是1990年之后,在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影响下,东亚各国政体开始由威权制向民主制转变。在经济上解除管制,推行市场自由化,减少政府干预。这些政策的实施导致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而企业主导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原本在政府强力干预下所产生的公平增长模式荡然无存。另外,东亚许多国家虽然进行了市场自由化改革,但却没有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络,1997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亚的许多企业都进行了大量的裁员,大量的普通民众陷入困顿之中,但是由于社会保障的缺失,大部分员工都无法获得失业救济。
   三、 东亚地区金融发展现状
   1. 金融准入。金融准入是指企业或个人进入和参与金融市场的程度。其常用的衡量指标有每10万个成年人所拥有的ATM机个数、每10万个成年人所拥有的银行账户数和每10万个成年人所拥有的银行分支个数。东亚在金融准入方面的平均表现高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但低于世界其他地区。如2014年,在每10万个成年人所拥有的银行分支个数方面,世界平均水平为13.4,高等收入国家为21.3,中等收入国家为11.9,低收入国家为3.1,而东亚地区的平均水平为10.8。东亚内部也存在着较大差异,2014年,日本每10万个成年人所拥有的银行分支个数是33.9,高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香港是22.7,韩国是17.4,中国是8.1,而较低者如越南和缅甸,仅为3.8和3.1。
   2. 金融深化。金融深化通常指的是政府放松对金融市场的过度干预,使利率和汇率能够自动反映资金和外汇供求状况的变化。其常用衡量指标有私营部门的国内信贷占GDP的比率、银行部门提供的国内信贷占GDP的比率和M2占GDP的比率等。东亚地区在金融深化方面表现较好,如在私营部门信贷方面,东亚地区平均水平高于世界其他收入水平相同的地区,且增长速度较快。以日本为例,日本私营部门的国内信贷占GDP的比率在1960年是56.3%,到2014年增長到187.5%,增长了233.3%。在银行信贷方面,截止至2014年,东亚的银行部门提供的国内信贷占GDP的比率高达126.9%,仅次于欧元区的145%,高于高收入国家的107.2%。在货币化程度方面,东亚地区也表现较好,截止至2014年,东亚M2占GDP的比率为186.2%,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3. 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是指一个国家面对外来冲击时金融体系的稳定程度,通常用监管资本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和股价指数的波动性来衡量。其中,监管资本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衡量的是银行系统的稳定性,监管资本是由监管当局所规定的银行部门必须持有的资本,监管资本越高,银行违约的概率就越低,即银行系统越稳定;股价指数的波动性衡量的是股票市场的稳定性,股票价格的波动性越高意味着股票市场越不稳定。东亚地区金融市场稳定性,尤其是银行系统稳定表现较好,原因在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国纷纷加强了对银行系统的管制。1998年,东亚的监管资本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仅为11.8%,但到2013年就上升至16.3%,而同一时期,高收入国家监管资本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的平均水平为15.9%。但在股票市场稳定方面,东亚地区表现较差,2013年,东亚股价指数波动性为17.2%,而高收入国家为16.1%,中等收入国家为14.6%,低收入国家仅为9.4%。    4. 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是指一国政府放松资本管制,允许资本自由流动。东亚各国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曾纷纷进行自由化改革,放松外汇市场管制,允许资本自由流动。但是东亚各国在放松金融管制的同时,却没有加强对金融监管的建设,大批的资金流向了容易产生泡沫的投机领域,最终导致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危机过后,东亚各国吸取之前的教训,开始加强对国内金融体系的管制,关闭无力偿还债务的金融机构,对银行不良债权进行清理,并进行了银行结构重组,对具有潜在能力的金融机构进行注资。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东亚各国的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均有所下降,风险加权资本的充足率则不断上升,银行资本的收益率也有所增加。
   四、 东亚地区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1. 金融准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金融准入的放开有利于私营企业进入金融市场,减少金融市场的垄断,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对于东亚地区而言,企业获取融资普遍较为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但是中小企业与当地的就业直接相关,如印度尼西亚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了97.2%的就业,泰国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了77.9%的就业。因此金融准入的放开将促使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加,减少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进而提高人民工资水平,减少收入差距。金融准入的增加能减少贫困人口的信贷约束,提高其获得贷款的机会,从而增加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资,降低收入差距。在亚洲成年人缺少金融账户的原因调查中发现,缺少资金、开设和维持账户的固定成本过高和距离太远是影响人们获取金融账户的三大原因。较远的距离对人们享有金融服务造成了直接障碍,银行分支机构在地理位置上分布的相对集中,使贫困人口无法直接从信贷增长中获益。为此,东亚各国增加了银行分支和ATM机的设置,使偏远地区的人们也能享受到金融发展所带来的福利。
   2. 金融深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外部融资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东亚地区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获得外部融资时常常受到限制。Ayyagari和Beck(2015)发现,亚洲地区的企业融资有超过75%来自留存收益,其次银行贷款,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所占比例非常小,而在能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仅为8.2%。对于东亚企业而言,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重要原因在于抵押品要求,以印度尼西亚为例,高达18%的企业在申请银行贷款时都要求有严格的抵押品准备。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也显示,在世界范围内有75%的企业在获取贷款或信贷额度时被要求担保品,但是这一比例在亚洲地区高达88%。银行信贷约束将阻碍企业的发展,进而对居民收入产生影响。东亚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而银行贷款更是企业的第二大融资渠道。短期内,即使金融市场的准入放开,私营企业能够提供的贷款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银行贷款仍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企业信貸的增加,尤其是中小企业信贷的增加将直接对当地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影响,促进人们收入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从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3. 金融稳定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一国金融稳定状况会对居民实际收入和物价水平产生直接影响。Jeanneney和Kpodar(2008)认为,金融动荡会导致贫困人口利益减少,从而部分抵消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利益。金融不稳定对贫困人口造成的伤害更大,因为贫困人口更容易受到银行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支付系统遭到破坏和银行无端关闭时,由于存款被冻结,人们无法转移自己的资产,可能导致以前的积蓄化为乌有。此外,当银行陷入困境时,小额贷款会最先受到限制,因为这些贷款所能带来的利益较少,借款人也相对缺乏谈判能力。同时,金融不稳定还会对投资和价格等造成不良影响。在投资方面,由于金融不稳定会引发利率波动增加,从而会导致投资减少,进而损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在价格方面,由于贸易品的价格是由国外价格和名义汇率决定的,而非贸易品的价格是由国内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因此金融动荡会对汇率和国内信贷产生影响,进而引发价格波动。而无论是经济增长减少还是价格波动增加,都对贫困人口不利,可能导致一国的收入差距加大。
   4. 金融自由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Kunieda等(2014)认为,如果一国金融市场是封闭的,那么金融发展会减少收入不平等;相反,如果一国或地区的金融市场是开放的,那么金融发展会增加收入不平等。因为在金融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和贸易的开放会使经济体更加容易受到外部资本的冲击,从而引发金融动荡。东亚各国曾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放开金融市场管制,允许资本自由流动。虽然金融自由化改革在初期为东亚国家带来了利益,促使了东亚国家经济的繁荣,也对其金融稳定埋下了隐患。资本市场过早开放使东亚各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大幅度增加,而松弛的金融监管环境则加剧了这一情况,最终导致了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危机过后,东亚各国反思之前的行为,加强了金融市场的管制,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经受住了考验,受到的危机影响相对较小。
   五、 政策启示
   从东亚地区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可以看出,政府要想充分发挥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需要在多个方面下功夫。
   1. 增加地区的金融准入程度。开设和维持账户的固定成本过高和距离金融机构的距离太远是导致成年人缺少金融帐户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可以对银行进行补贴,促使银行减少对贫困人口开设和维持帐户费用的收取,同时在人口稀少的偏远地区增加银行分支机构和ATM机的设置。目前全国实行的银联服务也很好的增加了贫困人口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不同银行之间存款的跨行提取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此外,成本和物理距离上的障碍还可以通过科技来解决,目前已经广泛开设的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使人们可以利用手机客户端和网络平台进行金融交易,极大的缓解了偏远地区金融机构有限的问题。
   2. 适度放松信贷管制。东亚地区的信贷管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贷款金额的限制;二是存在较为严格的抵押品要求。在贷款金额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东亚地区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取的贷款非常有限。在抵押品要求方面,东亚地区银行常常要求提供企业提供一定的资产作为担保,但是大部分银行又不接受流动资产作为担保,对企业借贷造成了极大限制。因此,如果政府能够制定一定的政策促使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同时放松对企业的抵押品要求,如对于信誉较高的企业实施减少抵押比例,或者接受以流动资产作为担保等,将更有利于企业从银行获得信贷融资。    3. 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监管结构不当会造成金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无效率,银行信贷的盲目扩张,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损害貧困人口的利益。而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从而使经济社会的运行稳定,社会福利提高,因此可以起到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政府在制定金融市场监管政策时,首先要尽可能的降低银行业的风险,确保储蓄者和投资者的利益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保护;其次,要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使得贷款的发放能够公平有效的进行;第三,不要对某一行业进行过度集中的贷款发放,以减少贷款风险。
   4. 实施稳健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在世界各国普遍开放的全球化背景下,金融自由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在制定对外政策时所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东亚地区的金融自由化程度相对较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又使得东亚各国都加强对国内的资本管制。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自由化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东亚地区要想实现与世界市场经济进行接轨,就必须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但是,东亚地区在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时不能盲目的全面放开,应该认真学习他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验,在充分了解自身状况的基础上,逐渐放开的金融领域,以避免引发金融动荡。
  参考文献:
  [1] Ayyagari, M.
其他文献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企业纷纷组建企业战略联盟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战略联盟的存在是以内部企业相互信任为基础,合理的机制设计将保证战略联盟的稳定与持久。文章采用演化博弈论对战略联盟中各个企业的行为建模,研究了联盟内部采取合作策略企业数量与采取投机策略企业数量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惩罚机制,战略联盟中采取投机策略行为的企业数目维持将较低比例,战略联盟主要成员将会采取合作策略实现
摘要:文章首先回归了文献中对“分享经济”的定义,然后依据双边市场理论和搜寻匹配理論给出了自己对于分享经济的定义。文章认为分享经济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通过平台将用户群体中的供给、需求信息整合起来并有效匹配,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模式。根据这一定义,文章认为分享经济应具有以个体间交易为主、涉及领域广泛以及对数据分析和网络条件要求苛刻三个特点。关键词:分享经济;双边市场;搜寻匹配理论;网络与
摘要: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现状呈现出投资者和基础资产多元化、盘活银行信贷资产存量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等市场化约束机制逐渐形成的特点。文章指出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当前所在发展阶段、市场约束机制、监管机制和政策措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信用评级;市场化;金融创新一、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现
摘要:文章以2007-2014年在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独立董事比例,管理层持股比例和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等三个视角作为公司治理的代理变量,考察了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呈现显著正相关;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对于企业绩效呈现显著不相关;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也呈现显著正相关。关键词:企业绩效;公司治理;独立董事制度;管理层持股
摘要:产业升级成为中国经济结构优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制造业面对成本优势渐失的必然选择。税收负担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的产业导向,也深刻的影响着产业升级的路径。文章通过分析行业税收负担和产业升级之间的作用机制,随后以1995年至201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5个行业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行业税收负担对于产业升级存在负面的影响
摘要:农村金融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农村金融依然是地方金融体系最为薄弱的环节。文章以四川省为例,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涉农信贷、金融机构、涉农保险、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农村金融;土地流转;金融创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 四川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农村金融是四川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发展的
摘要:文章选取2010-2013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管理者薪酬、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结构确实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部分经验证据表明,对于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较高的创业板公司来说,公司治理结构越好,盈余管理的空间越小,审计质量越高。关键词:治理结构;审计质量;盈余管理一、 引言本文将以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较高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一
摘要:文章以过去信托行业何以获得爆发式增长、目前信托行业缘何迫切转型创新、“供给侧改革”的时代风口和“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风向提供了哪些突围方向为逻辑线索,重点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信托行业的新思维和新机遇。文章发现,围绕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给信托行业带来资产证券化、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产业并购、投贷联动以及农地流转信托四类创新业务机遇
摘要:随着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域的形成,冀乡村旅游业客观地演化为京津冀冀乡村生态功能区域的生态经济增长极。然而,由于该区域交通、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的无规划或滞后性以及该区域政府的财政资金不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制度法治化,不但要运用PPP投融资模式,从自然的生态制度和制度的生态制度进行制度完善,还要从金融系统的生態化出发,构建生态PPP投融资法治制度。关键词:京津冀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生态PPP投融
摘要:文章基于中美贸易摩擦背景,在理论和文献回顾基础上,计算了中美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GL指数,探讨了影响中美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并针对贸易摩擦的冲击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由于近年来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限制,导致两国高科技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且呈不断下降趋势。为减少贸易摩擦对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的负面影响,中国企业应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出口的学习效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