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华“剑”文化从发生到繁荣的过程进行整理与论述,证明了中华“剑”文化的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历史悠久、地位尊崇;“剑舞”更是精妙绝伦的艺术圣品,它影响深远,是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文化道德品质教育的良好教材。
【关键词】剑 武术文化 校园文化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78-02
中华“剑”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品位出众,一直深受古代统治阶层和广大文人墨客的喜爱。作为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能够促进青年人对本民族灿烂悠久历史的了解,提升青年人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豪感;能够愉悦身心、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提升个人文化品位,促进个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也是最重要的高素质青年人群的聚集地,因此也担负着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我们的高校培养出来的青年,一定要热爱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归宿感和认同感,否则很难保证他们在掌握了现代的高科技知识技能后一定会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作为本民族宝贵文化之一的中华“剑”文化在高校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弘扬自当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中华“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1根据文献考古记载,“剑”最早是由上古轩辕黄帝所造的,但也有蚩尤造剑一说。黄帝本纪曰:“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另有《孙膑兵法·势备》载:“黄帝作剑,以阵象之;羿作弓弩,以势象之;禹作舟车,以变象之;汤、武作长兵,以权象之”,此记录也证实剑这种兵器是由黄帝所造。蚩尤造剑的传说,主要根据蚩尤作五兵来展开的,《汉书-吾丘寿王传》:“古者作五兵。”颜师古注:“五兵,谓矛、戟、弓、剑、戈。”故无论是黄帝造剑还是蚩尤造剑都说明“剑”这个东西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被智慧的华夏先人研制出来了。
1.2 根据实物考古发掘显示,“剑”从萌芽到完全成型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萌芽于28945年前,旧石器时代的石镞,实物发掘在山西朔县旧石器晚期遗址 → 新石器时代的骨镞,实物发掘在浙江余姚河姆渡 → 原始社会的短剑(骨短剑,收藏实物,4000多年前;环柄玉短剑,以江苏邳县大墩子的岫岩玉剑为代表;骨梗石刃剑,实物出土于甘肃永昌鸳鸯池;青石短剑,青石质,实物出土于山东临胸西朱封遗址)→ 夏朝青铜匕首,实物出土于甘肃玉门清泉,属于火烧沟文化 →商朝铜短剑(直柄铜短剑,实物出土在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的朱开沟遗址;曲柄铜短剑,实物出土在河北青龙抄道沟);到此,“剑”已经完全成型,虽然经过秦、汉直到唐、宋、元、明、清众多朝代,上千年时间在制剑原料、工艺和装饰上有所提升,但剑型与商铜剑也相差不大。实物考古也说明“剑”文化并不是哪个英雄、神仙一夜造就的,它是我们的先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凭借勤劳和聪慧慢慢创造出来的。
2. 中华“剑”文化与政治关系密切,常伴王公贵族左右,地位尊崇。
2.1古代帝王对剑的爱好可以从陶弘景所著的《刀剑录》中对历代帝王的剑的描述中窥得一斑:
秦始皇……铸二剑,铭曰:“定秦”;汉刘季……于南山得一铁剑,铭曰:“赤霄”;文帝恒……,铸三剑,铭曰:“神龟”;武帝彻……,铸八剑,铭曰:“八服”;后汉光武秀……在南阳鄂山得一剑,文曰:“秀霸”;魏武帝曹操……于幽谷得一剑,铭曰:“孟德王”。
2.2 古代王公贵族偏爱宝剑,有的作为馈赠的礼物,有的用来征战,有的用来标明权力等。
作为礼物。据《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五年》载:二人饮食毕, 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中有七星, 价直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 ”《阖闾内传第四·元年》:越前来献三枚( 剑), 阖闾得而宝之。剑可以是伍子胥双手奉上答谢捕鱼人救命之恩的重礼;剑也可以是吴越争霸时期,吴国所收的战败国越国上供的重礼;另据《夫差内传第五·十三年》载: 子贡去, 越王送之金百镒,宝剑一,良马二。说的是越王勾践送给高级说客子贡金钱,良马和宝剑。
可见“剑”在王公贵族的心目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可以作为重礼送给极重要的人。
作为征战的武器。《吴越春秋》中载有很多将“剑”作为武器的段落,如:《夫差内传第五·十四年》: 昔楚不承供贡, 辟远兄弟之国, 吾前君阖闾不忍其恶, 带剑挺铍与楚昭王相逐于中原;《阖闾内传第四·二年》: 椒丘欣大怒, 袒裼持剑入水, 求神决战;等等。另有,汉高祖刘邦“被酒”,“夜径泽中”,遇“前有大蛇当径”,“乃前,拔剑击斩蛇”。唐王李世民说“朕提三尺剑定四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说“朕起布衣,提三尺剑”, “惟我与汝,不假尺土一民,提三尺剑,位至天子”。
不难发现,剑作为一种武器被制造出来并得到古代帝王的认可与偏爱在漫长的古代岁月里几乎就是一种常态。
作为权力的象征。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問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汉高祖刘邦曾是秦国的一个亭长,是秦朝政权的维护者,后来一次夜晚酒后斩蛇的经历使他成为了大众眼中的“赤帝子”也就是神的儿子,他当时使用的剑——斩蛇剑,也成为了神赐权力的象征,这也是他日后收取民心,反秦取得帝王之位的权力基础。 如果“斩蛇剑”是神赐权力于帝王的信物,那么“尚方宝剑”就是帝王赐权力于官员大臣的信物。将军持帝王所赐的“尚方宝剑”就拥有了统领千军万马的指挥权。元老重臣持帝王所赐的“尚方宝剑”就拥有了帝王的生死予夺之权,“尚方宝剑”当前就如同帝王亲临,可以先斩后奏。
可见,剑可以是神赐权力的象征,也可以是代表帝王行使权力的象征。
3.中华“剑”文化内涵丰富,其“剑舞”的运动形式精妙绝伦,影响深远,实属“高大上”的圣品。
剑器,脊直,双刃,以撩刺为主,风格轻灵洒脱,有剑似飞凤的说法。剑柄上佩剑穗,称为“文剑”,无剑穗的称为“武剑”。剑是冷兵器时代的一种护身短兵,号称“百兵之君”,“百兵之帅”,经过中国古代各种文化的影响,使其具有了独特的美感和意境,成为了国人心目中超脱了普通兵器属性的,值得膜拜的圣品。“剑舞”更是美的妙不可言,摄人心魄。
据《孔子家语》载:“子路戎服见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自卫乎?”这可能是关于剑舞源于春秋时期的一条有力的证明。发生在秦末的“鸿门宴”是家喻户晓的,鸿门宴中项庄拔剑起舞为酒宴助兴的故事也说明剑舞在秦汉时期已经很盛行了。至汉武帝时,皇帝钦定剑舞参加规模宏大的百戏演出,更是垫定了剑舞在艺术表演领域的地位。
剑舞在唐朝迎来了发展顶峰时期,剑舞不光在宫廷表演,更是传播到民间并迅速普及,出现全民参与的盛况。剑舞的技术、形式和理论也得到空前发展,造就了史上璀璨夺目的“盛唐剑舞文化”。
裴曼是唐朝剑舞文化的集大成者,他集军中剑舞的实用性、宫廷剑舞的观赏性和民间剑舞娱乐性于一体,自成一格。诗人苏渔诗云:“忽如裴曼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画家吴道子曾借观看裴曼剑舞激发创作激情。
由此可见中华“剑”文化在唐朝时的辉煌,剑舞更是深受朝野欢喜,成为健身、娱乐、表演艺术领域高大上的极致之选。
汉唐文化是全球华人血脉相连的纽带,是让中国人因本民族文化而自尊、自豪的基石,是一种让华人无法割舍的情怀。至今,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就是最好的明证。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和物欲横流的现状,让我们的大学生们陷入迷失与浮躁之中,对于那些轻视本族文化,面对本族历史文化失去自尊,在外人面前自轻、自贱的大学生们,我们何不借助让华人引以为荣的汉唐文化平台,以繁荣于盛唐的“剑舞”文化为抓手,通过在高校施行中华“剑”文化的继承和教育活动,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们找回自我,热爱我们的历史,热爱我们的文化,热爱我们的民族,教育他们成为爱国、爱家奋发有为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姜善平,等.论唐诗中的剑文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47-148
[2]邢金善.中國传统剑文化考论[J].南方文物,2010(3):93-97
[3]张君.剑与中国传统艺术[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10):19-20
【关键词】剑 武术文化 校园文化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78-02
中华“剑”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品位出众,一直深受古代统治阶层和广大文人墨客的喜爱。作为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能够促进青年人对本民族灿烂悠久历史的了解,提升青年人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豪感;能够愉悦身心、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提升个人文化品位,促进个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也是最重要的高素质青年人群的聚集地,因此也担负着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我们的高校培养出来的青年,一定要热爱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归宿感和认同感,否则很难保证他们在掌握了现代的高科技知识技能后一定会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作为本民族宝贵文化之一的中华“剑”文化在高校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弘扬自当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中华“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1根据文献考古记载,“剑”最早是由上古轩辕黄帝所造的,但也有蚩尤造剑一说。黄帝本纪曰:“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另有《孙膑兵法·势备》载:“黄帝作剑,以阵象之;羿作弓弩,以势象之;禹作舟车,以变象之;汤、武作长兵,以权象之”,此记录也证实剑这种兵器是由黄帝所造。蚩尤造剑的传说,主要根据蚩尤作五兵来展开的,《汉书-吾丘寿王传》:“古者作五兵。”颜师古注:“五兵,谓矛、戟、弓、剑、戈。”故无论是黄帝造剑还是蚩尤造剑都说明“剑”这个东西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被智慧的华夏先人研制出来了。
1.2 根据实物考古发掘显示,“剑”从萌芽到完全成型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萌芽于28945年前,旧石器时代的石镞,实物发掘在山西朔县旧石器晚期遗址 → 新石器时代的骨镞,实物发掘在浙江余姚河姆渡 → 原始社会的短剑(骨短剑,收藏实物,4000多年前;环柄玉短剑,以江苏邳县大墩子的岫岩玉剑为代表;骨梗石刃剑,实物出土于甘肃永昌鸳鸯池;青石短剑,青石质,实物出土于山东临胸西朱封遗址)→ 夏朝青铜匕首,实物出土于甘肃玉门清泉,属于火烧沟文化 →商朝铜短剑(直柄铜短剑,实物出土在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的朱开沟遗址;曲柄铜短剑,实物出土在河北青龙抄道沟);到此,“剑”已经完全成型,虽然经过秦、汉直到唐、宋、元、明、清众多朝代,上千年时间在制剑原料、工艺和装饰上有所提升,但剑型与商铜剑也相差不大。实物考古也说明“剑”文化并不是哪个英雄、神仙一夜造就的,它是我们的先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凭借勤劳和聪慧慢慢创造出来的。
2. 中华“剑”文化与政治关系密切,常伴王公贵族左右,地位尊崇。
2.1古代帝王对剑的爱好可以从陶弘景所著的《刀剑录》中对历代帝王的剑的描述中窥得一斑:
秦始皇……铸二剑,铭曰:“定秦”;汉刘季……于南山得一铁剑,铭曰:“赤霄”;文帝恒……,铸三剑,铭曰:“神龟”;武帝彻……,铸八剑,铭曰:“八服”;后汉光武秀……在南阳鄂山得一剑,文曰:“秀霸”;魏武帝曹操……于幽谷得一剑,铭曰:“孟德王”。
2.2 古代王公贵族偏爱宝剑,有的作为馈赠的礼物,有的用来征战,有的用来标明权力等。
作为礼物。据《王僚使公子光传第三·五年》载:二人饮食毕, 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中有七星, 价直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 ”《阖闾内传第四·元年》:越前来献三枚( 剑), 阖闾得而宝之。剑可以是伍子胥双手奉上答谢捕鱼人救命之恩的重礼;剑也可以是吴越争霸时期,吴国所收的战败国越国上供的重礼;另据《夫差内传第五·十三年》载: 子贡去, 越王送之金百镒,宝剑一,良马二。说的是越王勾践送给高级说客子贡金钱,良马和宝剑。
可见“剑”在王公贵族的心目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可以作为重礼送给极重要的人。
作为征战的武器。《吴越春秋》中载有很多将“剑”作为武器的段落,如:《夫差内传第五·十四年》: 昔楚不承供贡, 辟远兄弟之国, 吾前君阖闾不忍其恶, 带剑挺铍与楚昭王相逐于中原;《阖闾内传第四·二年》: 椒丘欣大怒, 袒裼持剑入水, 求神决战;等等。另有,汉高祖刘邦“被酒”,“夜径泽中”,遇“前有大蛇当径”,“乃前,拔剑击斩蛇”。唐王李世民说“朕提三尺剑定四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说“朕起布衣,提三尺剑”, “惟我与汝,不假尺土一民,提三尺剑,位至天子”。
不难发现,剑作为一种武器被制造出来并得到古代帝王的认可与偏爱在漫长的古代岁月里几乎就是一种常态。
作为权力的象征。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問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汉高祖刘邦曾是秦国的一个亭长,是秦朝政权的维护者,后来一次夜晚酒后斩蛇的经历使他成为了大众眼中的“赤帝子”也就是神的儿子,他当时使用的剑——斩蛇剑,也成为了神赐权力的象征,这也是他日后收取民心,反秦取得帝王之位的权力基础。 如果“斩蛇剑”是神赐权力于帝王的信物,那么“尚方宝剑”就是帝王赐权力于官员大臣的信物。将军持帝王所赐的“尚方宝剑”就拥有了统领千军万马的指挥权。元老重臣持帝王所赐的“尚方宝剑”就拥有了帝王的生死予夺之权,“尚方宝剑”当前就如同帝王亲临,可以先斩后奏。
可见,剑可以是神赐权力的象征,也可以是代表帝王行使权力的象征。
3.中华“剑”文化内涵丰富,其“剑舞”的运动形式精妙绝伦,影响深远,实属“高大上”的圣品。
剑器,脊直,双刃,以撩刺为主,风格轻灵洒脱,有剑似飞凤的说法。剑柄上佩剑穗,称为“文剑”,无剑穗的称为“武剑”。剑是冷兵器时代的一种护身短兵,号称“百兵之君”,“百兵之帅”,经过中国古代各种文化的影响,使其具有了独特的美感和意境,成为了国人心目中超脱了普通兵器属性的,值得膜拜的圣品。“剑舞”更是美的妙不可言,摄人心魄。
据《孔子家语》载:“子路戎服见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自卫乎?”这可能是关于剑舞源于春秋时期的一条有力的证明。发生在秦末的“鸿门宴”是家喻户晓的,鸿门宴中项庄拔剑起舞为酒宴助兴的故事也说明剑舞在秦汉时期已经很盛行了。至汉武帝时,皇帝钦定剑舞参加规模宏大的百戏演出,更是垫定了剑舞在艺术表演领域的地位。
剑舞在唐朝迎来了发展顶峰时期,剑舞不光在宫廷表演,更是传播到民间并迅速普及,出现全民参与的盛况。剑舞的技术、形式和理论也得到空前发展,造就了史上璀璨夺目的“盛唐剑舞文化”。
裴曼是唐朝剑舞文化的集大成者,他集军中剑舞的实用性、宫廷剑舞的观赏性和民间剑舞娱乐性于一体,自成一格。诗人苏渔诗云:“忽如裴曼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画家吴道子曾借观看裴曼剑舞激发创作激情。
由此可见中华“剑”文化在唐朝时的辉煌,剑舞更是深受朝野欢喜,成为健身、娱乐、表演艺术领域高大上的极致之选。
汉唐文化是全球华人血脉相连的纽带,是让中国人因本民族文化而自尊、自豪的基石,是一种让华人无法割舍的情怀。至今,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就是最好的明证。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和物欲横流的现状,让我们的大学生们陷入迷失与浮躁之中,对于那些轻视本族文化,面对本族历史文化失去自尊,在外人面前自轻、自贱的大学生们,我们何不借助让华人引以为荣的汉唐文化平台,以繁荣于盛唐的“剑舞”文化为抓手,通过在高校施行中华“剑”文化的继承和教育活动,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们找回自我,热爱我们的历史,热爱我们的文化,热爱我们的民族,教育他们成为爱国、爱家奋发有为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姜善平,等.论唐诗中的剑文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47-148
[2]邢金善.中國传统剑文化考论[J].南方文物,2010(3):93-97
[3]张君.剑与中国传统艺术[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1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