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越是热门,越容易反转。”这不仅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共识,也是许多普通受众的感触。但是“新闻反转”常态化,不仅会消解媒体的公信力,更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尤其那些为了追求热度和点击量,故意制造话题新闻甚至是假新闻,欺骗受众、无视法律的行为,更应加以管理和惩治。
关键词:“新闻反转”;求证精神;社会资源;媒体责任
一、为什么会发生新闻反转
首先,新闻反转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很多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心理,往往对新闻素材選取失衡,刻意突出一方当事人的讲述,而剥夺另一方当事人的话语权。再加上“标题党”的炒作,极易煽动大众的情绪,从而让新闻事态偏离原始的轨道,导致事实走样。
最容易引发受众强烈关注的是那些“公权”与“私权”产生冲突的新闻,而在处理这类新闻时,媒体和公众也容易基于过往经验形成先人为主的刻板印象。今年4月3日,网曝河南小伙在河北泊头被村支书非法拘禁长达7年,当地警方不立案。消息通篇都是河南小伙田俊杰及其家人的讲述,对于事件另一方当事人,记者选择了一笔带过。消息一出,立刻形成舆论漩涡,并且出现“一面倒”的倾向。“非法拘禁”“村支书”“黑劳工”这些关键词,将事件另一方当事人王迎军夫妇以及泊头警方都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但是根据其他媒体的进一步调查,河南小伙田俊杰在泊头生活期间,始终佩戴手机、出入自由,身上还有不少零花钱,村民都反映王迎军夫妇待他“像亲人一样”。而警方不予立案的理由,也是因为通过调查未发现王迎军有犯罪事实发生,而并非网友所说的“故意偏袒”。还有些自媒体为了热度和流量,更是会策划一些“新闻”。
其次,新闻反转还有它的客观因素。只要有新闻,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新闻反转”的现象。因为新闻事实总要经历一个从隐到显的过程,而新闻舆论也会随着新闻事实的逐渐披露,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而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又普遍存在事实审核制度不完善甚至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发布新闻,很容易出现“反转”。
二、新闻反转的危害
第一,“新闻反转”频发消解了公众对媒体的公信力。一家媒体要建立公信力,可能要经过数年的努力,要通过成千上万篇准确、权威的报道,但往往一篇反转的新闻就有可能将民众的信任摧毁殆尽。眼下,社会上经常会出现关于救助新闻的“反转”,某些求助者被公开拥有店铺、豪车,还住着大房子。这种新闻反转,对其他被救助者来说,就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前不久,河间最美继母跪求好心人救孩子的新闻,当事人就受到外界极大的质疑,很多人说这是一场策划,还有不少人劝这位继母赶紧离婚,脱离苦海。即便记者再三核实,以正视听,但公众还是报以怀疑的态度,捐款者寥寥。
第二,“新闻反转”浪费了许多社会资源。之前提到的河南小伙状告村支书非法拘禁的新闻,泊头警方为了取证,对全村200多名村民统统进行了走访,录了100多份笔录,90多份录音材料。投入的警力,比其他案件要多出数倍。
还有不少开通直播平台的主播,为了涨粉,故意发布不实信息。民众只有等警方深入调查,公布结论后,才知道事情真相如何。此前,河北沧县就发生过一起案件,某主播声称当地一个村庄挖出古墓,现场群众哄抢文物,并配发了许多村民弯腰捡拾东西的图片。后经核实,这是当地村民在地里抢收花生,该主播事后承认是为了吸引粉丝故意发布的虚假信息,其也因此被警方拘留。
三、如何应对新闻反转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要对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反转新闻”发布者给予严惩,以做效尤。“造谣的动动嘴,辟谣的跑断腿”,这种现象不能再长此以往下去。公安局、网信办、法院、检察院,可以形成合力,促进媒体界良性发展,规范大众正确、准确地发表言论。同时,权威机构以及媒体,应积极开设自己的“两微一端”,抢占舆论高地,进行有效引导。
其次,媒体人要坚守自己的新闻理想,恪尽职守,永远要保持一种求证求实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写报道,向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多方核实,不偏听偏信,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再次,广大受众要增强自己的思辨能力,不盲目跟风,学会利用新媒体多渠道求证。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公德心,不把网络当做宣泄不良情绪的出口,不使用网络暴力攻击新闻事件的当事人。
关键词:“新闻反转”;求证精神;社会资源;媒体责任
一、为什么会发生新闻反转
首先,新闻反转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很多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心理,往往对新闻素材選取失衡,刻意突出一方当事人的讲述,而剥夺另一方当事人的话语权。再加上“标题党”的炒作,极易煽动大众的情绪,从而让新闻事态偏离原始的轨道,导致事实走样。
最容易引发受众强烈关注的是那些“公权”与“私权”产生冲突的新闻,而在处理这类新闻时,媒体和公众也容易基于过往经验形成先人为主的刻板印象。今年4月3日,网曝河南小伙在河北泊头被村支书非法拘禁长达7年,当地警方不立案。消息通篇都是河南小伙田俊杰及其家人的讲述,对于事件另一方当事人,记者选择了一笔带过。消息一出,立刻形成舆论漩涡,并且出现“一面倒”的倾向。“非法拘禁”“村支书”“黑劳工”这些关键词,将事件另一方当事人王迎军夫妇以及泊头警方都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但是根据其他媒体的进一步调查,河南小伙田俊杰在泊头生活期间,始终佩戴手机、出入自由,身上还有不少零花钱,村民都反映王迎军夫妇待他“像亲人一样”。而警方不予立案的理由,也是因为通过调查未发现王迎军有犯罪事实发生,而并非网友所说的“故意偏袒”。还有些自媒体为了热度和流量,更是会策划一些“新闻”。
其次,新闻反转还有它的客观因素。只要有新闻,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新闻反转”的现象。因为新闻事实总要经历一个从隐到显的过程,而新闻舆论也会随着新闻事实的逐渐披露,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而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又普遍存在事实审核制度不完善甚至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发布新闻,很容易出现“反转”。
二、新闻反转的危害
第一,“新闻反转”频发消解了公众对媒体的公信力。一家媒体要建立公信力,可能要经过数年的努力,要通过成千上万篇准确、权威的报道,但往往一篇反转的新闻就有可能将民众的信任摧毁殆尽。眼下,社会上经常会出现关于救助新闻的“反转”,某些求助者被公开拥有店铺、豪车,还住着大房子。这种新闻反转,对其他被救助者来说,就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前不久,河间最美继母跪求好心人救孩子的新闻,当事人就受到外界极大的质疑,很多人说这是一场策划,还有不少人劝这位继母赶紧离婚,脱离苦海。即便记者再三核实,以正视听,但公众还是报以怀疑的态度,捐款者寥寥。
第二,“新闻反转”浪费了许多社会资源。之前提到的河南小伙状告村支书非法拘禁的新闻,泊头警方为了取证,对全村200多名村民统统进行了走访,录了100多份笔录,90多份录音材料。投入的警力,比其他案件要多出数倍。
还有不少开通直播平台的主播,为了涨粉,故意发布不实信息。民众只有等警方深入调查,公布结论后,才知道事情真相如何。此前,河北沧县就发生过一起案件,某主播声称当地一个村庄挖出古墓,现场群众哄抢文物,并配发了许多村民弯腰捡拾东西的图片。后经核实,这是当地村民在地里抢收花生,该主播事后承认是为了吸引粉丝故意发布的虚假信息,其也因此被警方拘留。
三、如何应对新闻反转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要对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反转新闻”发布者给予严惩,以做效尤。“造谣的动动嘴,辟谣的跑断腿”,这种现象不能再长此以往下去。公安局、网信办、法院、检察院,可以形成合力,促进媒体界良性发展,规范大众正确、准确地发表言论。同时,权威机构以及媒体,应积极开设自己的“两微一端”,抢占舆论高地,进行有效引导。
其次,媒体人要坚守自己的新闻理想,恪尽职守,永远要保持一种求证求实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写报道,向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多方核实,不偏听偏信,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再次,广大受众要增强自己的思辨能力,不盲目跟风,学会利用新媒体多渠道求证。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公德心,不把网络当做宣泄不良情绪的出口,不使用网络暴力攻击新闻事件的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