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剩余劳力转移规律的新思考

来源 :人口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s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一、催人深思的七大信号 近几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1978年到1986年,全国农业人口比重年平均下降速度只有0.256%,慢于世界平均水平,转移的劳力比农业新增劳力要少。同时期,全国新增农业劳力7648万人,比转移出去的劳力多1600多万人。更为
其他文献
<正> 一、提出人口现代化的必要性 经过十几年来的艰苦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一基本国策,人口意识、人均观念已相当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从反映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指标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等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从反映人口素质的主要指标来看,婴儿死亡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文盲率以及每万人中受过初中、高中、大学教育的人口比例等指标都有较大改善。总之,人口增长速度得到
<正> 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现象的空间属性的科学,它以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地域特征和空间差异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十九世纪,德国与法国地理学家所作的尝试与探索,奠定了近代人口地理学的基础。本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口问题的日益突出,加速了人口地理学的发展。进入80年代以后,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又
<正> 1990年,宜昌市主持召开了全省八个大中城市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交流会,同年5月,又在本市主办了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经验交流会。下面介绍宜昌的经验: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努力创造齐抓共管的大气候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以及城市经济的繁荣,来宜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全市有暂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计6.7万。近几年来,宜昌市多次
<正> 针对当前人口出生高峰,各地都加强了对婚育人群的生育管理,特别是加强了人口计划的管理,不少地方在年度人口计划中,还实行“双轨”控制,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年度人口计划还是时有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早婚早育的冲击和影响。早婚早育的治理问题长期进展不大,甚至陷入当前困境,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婚姻管理措施软化,婚姻管理同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不配套,致
<正> 中国人口学培训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将于今年5—6月份在京联合举办三期“人口国情与计划生育讲习班”。这是该两单位从1990年以来连续第三年联合举办以计划生育干部为主要对象的短期培训班。中国人口学培训中心是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联合设立的以承担中国国内和国际短期培训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培训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是国家教委所属重点高校中唯一培训人口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系,并是全国唯一具有人口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全
<正> 十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十年来,党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主张解放思想,逐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过去被打人“冷宫”的人口研究和人口工作在这十年中也得以逐步恢复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回顾十年来人口学和人口
<正> 劳动力参与率(以下简称劳参率)是测度劳动适龄人口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对劳参率的研究有助于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大城市由于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口状况,因此,对大城市人口劳参率的研究,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求平衡有重要意义。
<正> 1992年2月25日至28日,全国1990年人口普查科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张塞、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彭佩云、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孙兢新,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邬沧萍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张纯元教授、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罗纳德·霍斯特曼先生出席了开幕式。与会代表约90余人,他们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人口普查实际工作者。在这次讨论会上宣读了近百篇论文,
<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经过十年的实践考验,证明是伟大的,科学的,正确的。它已经和正在产生的伟大成果,证明它是我党“新长征”的起点。它不仅是否定过去那种“左”的路线的转折点,而且是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里程碑。它不仅为全面发展国民经济规划出宏伟蓝图,而且把实行计划生育制定为基本国策。
<正> 任何一个社会的生育率往往低于它的生育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值。社会通过种种力量(如晚婚、节育)对人们的性、孕行为进行限制,还通过种种因素(如人工流产、哺乳)来影响怀孕的结果和产后不育期长度。所有这些因素都直接对生育率起决定作用。而种种对生育率起最终决定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必须通过这些因素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