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2014年—2018年的获批课题、发表论文、获批成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进行分析,医院科研实力薄弱;高水平学科数量不足;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與医院党委提出的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区域医学中心不相匹配。根据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和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有关要求,院党委应切实履行党管人才责任,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不断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积极推动学科建设,不断增强医院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技工作;学科建设;科技创新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一所大型省属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编制床位4150张,年门急诊量近300万人次,出院患者近21万人次。2018年位居香港艾力彼中国顶级医院竞争力百强榜第63位,地级市排行榜第2位。本文对2014年—2018年开展的科技工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归纳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科技工作发展建议,为医院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科技工作开展情况
1.1 科研课题获批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专项基金,获项目数的多少常作为衡量一个单位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3]。2014年—2018年医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4项,分别是2014年26项,2015年34项,2016年26项,2017年30项,2018年28项。其中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1项,面上项目74项,青年基金68项,应急管理1项。累计获资助经费5 802.6万元。
1.2 发表论文情况
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是衡量研究机构科研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客观反映医疗机构科研产出力及科研绩效[4-5]。2014年-2018年发表论文总数4759篇,其中SCI 1045篇,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有17篇。
1.3 成果获批情况
成果获批数量的多少、等级高低,是评价一个研究机构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6]。2014年—2018年共获批各类成果198项,其中省部级12项,厅级60项,市级132项。
1.4 学科建设情况
学科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医院发展建设的核心竞争力。2014年—2018年,临床医学进入ESI排名前1%,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获评省“十三五”重点学科。麻醉学和血液病学获“十二五”科教兴卫工程“优秀重点学科”称号。麻醉学获得“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临床医学中心、血液病学和肿瘤学获“科教强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妇产医学被评为省妇幼健康重点学科。目前省级以上各类重点学科共有9个,是江苏长江以北地区省级重点学科最多的医院。
1.5 人才培养情况
人才建设在医院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显著。2014年—2018年,1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级人才132人。新增中华医学会分会副主委1人;中国医师协会分会副主委2人;江苏省医学会主任委员3人,候任主任委员2人,副主任委员41人次;中华医学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委员及组员80人次;江苏省医学会委员112人次。
2 存在问题
2.1 科研实力薄弱,有待加强
结合医院地位,近年来获批国家级课题数量偏少,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能力不足,未主持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杰青等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论文发表数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是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偏少。获批成果数量不足,尤其是缺乏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2.2 高水平学科数量不足,整体发展尚不协调
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不平衡。近年来新增加的重点学科主要集中在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例如麻醉学、血液病学、肿瘤学。医院优势学科、重点学科比例不高,学科发展不平衡,有部分学科尚未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诊疗技术和研究方向,新的学科增长点尚未形成。
2.3 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
高层次人才总量仍然偏少,国家级人才、学术大师、领军人才不多,有个别学科的人才断层现象已经显现。学术型医生的培养机制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尚不完善。
3 下一步发展建议
3.1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梳理全院科学研究和医疗技术引进和创新的优势方向,促进不同学科间相近方向的整合和融合,加大对交叉合作方向的支持力度,力争今后五年在国家科技进步奖取得突破,获得省级成果数量明显增加;围绕国家卫健委颁布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力争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实现突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和“杰青”或“优青”的申请中取得新成绩;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总量上实现新的突破。完善科技论文奖励措施,提高论文发表的质量,努力在高影响因子论文发表上再创新记录。高度重视专利申请和专利转化应用工作,拓展横向合作力度,提升争取横向经费能力,促进科研工作人员与企业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发展格局。
3.2 学科建设
积极制定并贯彻落实医院学科发展战略,实行学科建设计划,促进学科全面发展。要做好重点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积极发挥传统重点学科的引领作用,带动相关弱势学科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探索建立相关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间的合作共赢机制,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专业间的交叉合作以及多学科联合技术攻关,以形成新的学科建设增长点。
3.3 人才建设
关键词:科技工作;学科建设;科技创新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一所大型省属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编制床位4150张,年门急诊量近300万人次,出院患者近21万人次。2018年位居香港艾力彼中国顶级医院竞争力百强榜第63位,地级市排行榜第2位。本文对2014年—2018年开展的科技工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归纳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科技工作发展建议,为医院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科技工作开展情况
1.1 科研课题获批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专项基金,获项目数的多少常作为衡量一个单位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3]。2014年—2018年医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4项,分别是2014年26项,2015年34项,2016年26项,2017年30项,2018年28项。其中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1项,面上项目74项,青年基金68项,应急管理1项。累计获资助经费5 802.6万元。
1.2 发表论文情况
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是衡量研究机构科研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客观反映医疗机构科研产出力及科研绩效[4-5]。2014年-2018年发表论文总数4759篇,其中SCI 1045篇,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有17篇。
1.3 成果获批情况
成果获批数量的多少、等级高低,是评价一个研究机构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6]。2014年—2018年共获批各类成果198项,其中省部级12项,厅级60项,市级132项。
1.4 学科建设情况
学科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医院发展建设的核心竞争力。2014年—2018年,临床医学进入ESI排名前1%,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获评省“十三五”重点学科。麻醉学和血液病学获“十二五”科教兴卫工程“优秀重点学科”称号。麻醉学获得“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临床医学中心、血液病学和肿瘤学获“科教强卫工程”医学重点学科。妇产医学被评为省妇幼健康重点学科。目前省级以上各类重点学科共有9个,是江苏长江以北地区省级重点学科最多的医院。
1.5 人才培养情况
人才建设在医院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显著。2014年—2018年,1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级人才132人。新增中华医学会分会副主委1人;中国医师协会分会副主委2人;江苏省医学会主任委员3人,候任主任委员2人,副主任委员41人次;中华医学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委员及组员80人次;江苏省医学会委员112人次。
2 存在问题
2.1 科研实力薄弱,有待加强
结合医院地位,近年来获批国家级课题数量偏少,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能力不足,未主持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杰青等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论文发表数量虽然逐年增加,但是高影响因子论文数量偏少。获批成果数量不足,尤其是缺乏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2.2 高水平学科数量不足,整体发展尚不协调
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不平衡。近年来新增加的重点学科主要集中在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例如麻醉学、血液病学、肿瘤学。医院优势学科、重点学科比例不高,学科发展不平衡,有部分学科尚未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诊疗技术和研究方向,新的学科增长点尚未形成。
2.3 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
高层次人才总量仍然偏少,国家级人才、学术大师、领军人才不多,有个别学科的人才断层现象已经显现。学术型医生的培养机制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尚不完善。
3 下一步发展建议
3.1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梳理全院科学研究和医疗技术引进和创新的优势方向,促进不同学科间相近方向的整合和融合,加大对交叉合作方向的支持力度,力争今后五年在国家科技进步奖取得突破,获得省级成果数量明显增加;围绕国家卫健委颁布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力争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实现突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和“杰青”或“优青”的申请中取得新成绩;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总量上实现新的突破。完善科技论文奖励措施,提高论文发表的质量,努力在高影响因子论文发表上再创新记录。高度重视专利申请和专利转化应用工作,拓展横向合作力度,提升争取横向经费能力,促进科研工作人员与企业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发展格局。
3.2 学科建设
积极制定并贯彻落实医院学科发展战略,实行学科建设计划,促进学科全面发展。要做好重点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积极发挥传统重点学科的引领作用,带动相关弱势学科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探索建立相关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间的合作共赢机制,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专业间的交叉合作以及多学科联合技术攻关,以形成新的学科建设增长点。
3.3 人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