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暴力调节暴力态度在特质愤怒与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vbqjxti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考察大学生特质愤怒、暴力态度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特质愤怒量表、暴力态度问卷和攻击性问卷对991名大学生进行测量。

结果

(1)大学生在特质愤怒、暴力态度和攻击量表上的得分分别为(17.99±3.94)分、(3.52±2.20)分和(70.12±14.67)分。(2)大学生特质愤怒水平、暴力态度和攻击行为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r=0.172~0.835,均P<0.01);(3)特质愤怒对攻击行为既有直接影响,也通过暴力态度产生间接影响,特质愤怒对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为0.53,以暴力态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为0.13,总效应为0.66,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0%。(4)亲子暴力经历对暴力态度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在未遭受亲子暴力群体中,暴力态度可以中介特质愤怒对攻击行为的影响(β=0.28,P<0.01),而在经历亲子暴力群体中暴力态度的中介效应不显著(β=-0.24,P=0.23,SIE=-0.166,P=0.28)。

结论

暴力态度在特质愤怒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受到亲子暴力经历的调节。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DISC1基因多态性位点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中的差异以及多态性位点与DISC1基因表达水平的关联。方法选择闽南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各40例,提取外周血RNA,利用RT-PCR检测DISC1基因的表达;提取外周血DNA后利用特异性引物对不同的多态性位点进行扩增,测序后基因分型。结果rs6675281位点的基因型均为纯合子CC,没有检测到其他基因型;rs821616位点的基因型包括A
目的探讨抑郁和冲动性对暴力服刑人员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自杀意念量表(SIOSS)、中文版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11)对423名暴力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自杀意念者约占暴力服刑人员总人数的17.04%。有自杀意念组在抑郁和冲动性总分及其维度(注意力冲动性、运动性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上的得分[分别为(11.60±7.08)分,(6
目的探讨焦点解决短程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6月承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焦点解决短程治疗进行心理干预,每周2~3次,每次30~45 min。干预前后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与5-HT1BR基因(rs6298),5-HT2AR基因(rs6311、rs6313)及5-HT2BR基因(rs765458)交互作用的关联。方法提取281例伴随冲动性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病例组)和281名身心健康的对照者(对照组)基因组DNA,采取TapMan探针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型的技术检测病例组及对照组所选取的位点基因型;采用χ2检验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3年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构建能够预测3年内复发的个体预后指数方程。方法前瞻性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 058例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随访患者的复发情况,于2016年1月1日完成随访工作,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复发率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进
目的探讨晨重夕轻抑郁症患者脑局部自发神经活动的能量特征。方法招募20例晨重夕轻抑郁症患者、20例非晨重夕轻抑郁症患者和20位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均匹配的健康对照,进行3.0 T静息态磁共振扫描。比较三组受试脑区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值,在方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Alphasim进行多重比较矫正,将差异
目的评价不同弗明汉血管危险因素与中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5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体检中心普查的中老年人71例,分别采用弗明汉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评分(FCVDRP)、弗明汉10年卒中风险评分(FSRP)和弗明汉10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险评分(FCHDRP)进行血管负荷评估,并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数字符号转换测验(DST)评估其认知功能。分析不同弗明汉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