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诸城市月、季、年日照时数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其变化特征,更好地指导太阳资源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用诸城市1961~2010年的日照时数记录,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分析月、季、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4月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其余各月均呈递减趋势,其中8月日照时数递减最明显,其次是6月。②四季日照时数总体呈递减趋势,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各季日照时数均为波动变化。③年日照时数总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以57.97小时每10年的速率减少,近10年日照时数偏少尤为明显。
一、引言
日照是指太阳在一地实际照射的时数。在以给定时间,日照时数定义为太阳直接辐照度达到或超过120瓦·米-2(W·m-2)的那段时间总和,以小时(h)为单位,也称实照时数[1]。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越来越密集,城市大气中的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3] 。近来不少学者对太阳辐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的气候变化进行过研究。李哓文、李维亮等[4]通过对中国55个辐射站1961-1990年30年间地面太阳辐射变化趋势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大部分地面总辐射呈下降趋势。买苗、曾燕等[5]利用黄河流域及周边146个气象站1960~2000年逐月日照百分率资料,分析发现流域日照百分率的下降表现得非常明显,遍布整个流域的中、下游。郭军、任国玉[6]利用天津地区4个站1961~2003年日照时数分析,发现近40年天津地区日照时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张智、林莉等[7]用银川市1952~2004年的日照时数进行研究,发现银川市年、季、月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贾金明、吴建河等[8]利用河南31个站1954~2005年的日照资料分析了河南及濮阳市的日照变化特征,发现河南省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135h。石慧兰,王新堂等[9]通过分析德州市1954~2005年日照、云量等气象要素得出德州市日照时数平均10年减少105.0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10年降低2.4%。
日照时数变化是引发气候变化的重要气象因子之一,也是表征一个地方光照条件优劣和热量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8-9]。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利用十分迫切,而太阳能已经被国际公认为是未来最有竞争性的能源之一。2010年根据诸城市对太阳能资源的使用现状与要求,依据所处的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周边环境、影响因素,对太阳能资源进行了评估。为此对诸城市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更好地指导太阳资源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资料与方法
选取诸城市1961~2010年的日照时数资料,计算出各月,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和冬(12月至次年2月)的季、年日照时数的时间序列。用线性趋势倾向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气候变化趋势,S=a+bs,其中b为线性趋势,b>0表示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b<0表示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函数系数由最小二乘法求得,分析月、季、年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得出其变化规律。
三、日照时数变化分析
1.月日照时数变化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1、2、11、12月日照时数较少,在172.4小时到178.7小时之间,12月日照时数最少;7~10月变化较为平稳,在200.2小时到209.2小时,3~6月日照时数较其它月份明显偏高,5月为峰值,是258.8小时。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86.4小时。从各月日照时数变化率来看,除2~4月日照变化率为正,其余各月均为负值,其中8月日照时数递减最明显,以10.324小时每10年速度递减,其次是6月,以9.159小时每10年的速度递减。
表1 各月日照时数(单位:hh)及变化率(单位:每10年)
2.季日照时数变化分析
春季日照时数变化:春季平均日照时数为233.9小时,以1.307小时每10年递减。从春季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图略)可以看出, 1961年、1962年、1965~1968年、1971年、1972年、1974~1976年、1978年、1979年、1981年、1982年、1993~1997年、2000年、2001年、2005年、2006年、2009年日照时数比季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份均比季平均值偏少,偏多年份为26年,偏少年份为24年;1965年出现极大值,为273.4小时,1963年出现极小值,为194.7小时。虽日照时数比季平均日照时数偏多年份多于偏少年份,但日照时数总体呈递减趋势,说明日照时数变化大,分布不均,近10年日照时数减少较为显著。
夏季日照时数变化:夏季平均日照时数为216.8小时,以8.088小时每10年的速率递减。从图2夏季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可以看出, 1962~1969年、1972~1974年、1977~1983年、1992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0年、2009年日照时数均在季平均值偏多,1984~199其余年份均比季平均值偏少,偏多年份与偏少年份相同;最大值出现在1969年,为273.2小时,最小值出现在2003年,为163.1小时,两者相差110.1小时。虽然日照时数偏多年份与偏少年份相同,但日照时数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其中8月份的贡献最大,以10.324小时、每10年的速度递减,近10年日照时数减少最为显著。
秋季日照时数变化:秋季季平均日照时数为197.9小时,以4.206小时每10年的速率递减。从秋季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图略)可以看出, 1963年、1965~1973年、1976~1980年、1991~1995年、1997年、1998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10年日照时数均比季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份比季平均值偏少,偏多年份为26年,对于偏少年份,最大值出现在1965年,为238.1小时,最小值出现在1985年,为145.9小时,两者相差92.2小时。虽然日照时数比季平均日照时数偏多年份多于偏少年份,但日照时数总体呈递减趋势,日照时数呈明显的波动变化,分布极为不均,近10年日照时数减少较为明显。
冬季日照时数变化:冬季平均日照时数为173.7小时,以5.149小时每10年的速率递减。从图2冬季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可以看出, 1961~1967年、1969年、1970年、1973年、1975~1977年、1979~1982年、1993~1996年、1998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10年日照时数均比季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份日照时数比季平均值偏少,最大值出现在1965年,为238.1小时,最小值出现在1985年,为145.9小时,两者相差92.2小时。虽然日照时数比季平均日照时数偏多年份多于偏少年份,但日照时数总体呈递减趋势,且近10年日照时数偏少明显,说明日照时数分布不均。
综上所述得出:四季日照时数总体呈递减趋势,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分别以8.088小时、5.149小时、4.206小时和1.307小时每10年的速率递减。夏季递减非常明显,春季最小。各季日照时数均为波动变化,近10年日照时数减少尤为明显。
图2 诸城四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
3.年日照时数变化分析
诸城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68.0小时,以57.97小时每10年的速率减少。从图3可以看出,1961~1963年、1965~1973年、1977~1981年、1983年、1993~1995年、1997年、1999年、2009年日照时数均比季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份日照时数比季平均值偏少,偏多年份为24年,偏少年份为26年。最大值出现在19 95年,为2799.3小时,最小值出现在2003年,为2111.3小时,两者相差688.0小时。日照时数偏多年份偏多主要集中在60~70年代和90年代,偏少年份主要集中在80年代后期和00年代,近10年日照时数偏少尤为明显,只有2009年偏多,其余均为偏少。年日照时数总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
四、结论
1.除2~4月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其余各月均呈递减趋势,8月日照时数递减最为明显。
2.四季日照时数总体呈递减趋势,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分别以8.088小时、5.149小时、4.206小时和1.307小时每10年的速率递减。夏季递减非常明显,春季最小。各季日照时数均为波动变化,近10年日照时数减少尤为明显。
3.年日照时数总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以57.97小时每10年的速率减少,60、70年代日照时数以偏多为主,80时代中后期、90年代后以日照时数偏少为主,近10年尤为明显。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薛德强.济南的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J],气象,1996,22(2):3-6.
[3] 李明香,才荣辉,金魏.营口市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的特征分析[J].辽宁气象,1999(3),(1):10-15.
[4]李晓文,李维亮,周秀骥.中国近30年太阳輻射状况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8,9(1):24-31.
[5]买苗,曾燕,邱新法等.黄河流域近40年日照百分率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2005,32(5):62-66.
[6]郭军,任国玉.天津地区近4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气象科技,2006,34(4):415-420.
[7]张智,林莉,孙银川等.银川市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6,23(2):344-348.
[8]贾金明,吴建河,徐巧真等.河南日照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气象科技,2007,35(5):655-660.
[9]石慧兰,王新堂,邵志勇等.鲁西北52年日照变化特征及原因[J].气象,2007,33(2):93-97.
[10]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36-39.
一、引言
日照是指太阳在一地实际照射的时数。在以给定时间,日照时数定义为太阳直接辐照度达到或超过120瓦·米-2(W·m-2)的那段时间总和,以小时(h)为单位,也称实照时数[1]。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越来越密集,城市大气中的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3] 。近来不少学者对太阳辐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的气候变化进行过研究。李哓文、李维亮等[4]通过对中国55个辐射站1961-1990年30年间地面太阳辐射变化趋势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大部分地面总辐射呈下降趋势。买苗、曾燕等[5]利用黄河流域及周边146个气象站1960~2000年逐月日照百分率资料,分析发现流域日照百分率的下降表现得非常明显,遍布整个流域的中、下游。郭军、任国玉[6]利用天津地区4个站1961~2003年日照时数分析,发现近40年天津地区日照时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张智、林莉等[7]用银川市1952~2004年的日照时数进行研究,发现银川市年、季、月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贾金明、吴建河等[8]利用河南31个站1954~2005年的日照资料分析了河南及濮阳市的日照变化特征,发现河南省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135h。石慧兰,王新堂等[9]通过分析德州市1954~2005年日照、云量等气象要素得出德州市日照时数平均10年减少105.0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10年降低2.4%。
日照时数变化是引发气候变化的重要气象因子之一,也是表征一个地方光照条件优劣和热量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8-9]。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利用十分迫切,而太阳能已经被国际公认为是未来最有竞争性的能源之一。2010年根据诸城市对太阳能资源的使用现状与要求,依据所处的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周边环境、影响因素,对太阳能资源进行了评估。为此对诸城市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更好地指导太阳资源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资料与方法
选取诸城市1961~2010年的日照时数资料,计算出各月,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和冬(12月至次年2月)的季、年日照时数的时间序列。用线性趋势倾向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气候变化趋势,S=a+bs,其中b为线性趋势,b>0表示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b<0表示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函数系数由最小二乘法求得,分析月、季、年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得出其变化规律。
三、日照时数变化分析
1.月日照时数变化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1、2、11、12月日照时数较少,在172.4小时到178.7小时之间,12月日照时数最少;7~10月变化较为平稳,在200.2小时到209.2小时,3~6月日照时数较其它月份明显偏高,5月为峰值,是258.8小时。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86.4小时。从各月日照时数变化率来看,除2~4月日照变化率为正,其余各月均为负值,其中8月日照时数递减最明显,以10.324小时每10年速度递减,其次是6月,以9.159小时每10年的速度递减。
表1 各月日照时数(单位:hh)及变化率(单位:每10年)
2.季日照时数变化分析
春季日照时数变化:春季平均日照时数为233.9小时,以1.307小时每10年递减。从春季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图略)可以看出, 1961年、1962年、1965~1968年、1971年、1972年、1974~1976年、1978年、1979年、1981年、1982年、1993~1997年、2000年、2001年、2005年、2006年、2009年日照时数比季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份均比季平均值偏少,偏多年份为26年,偏少年份为24年;1965年出现极大值,为273.4小时,1963年出现极小值,为194.7小时。虽日照时数比季平均日照时数偏多年份多于偏少年份,但日照时数总体呈递减趋势,说明日照时数变化大,分布不均,近10年日照时数减少较为显著。
夏季日照时数变化:夏季平均日照时数为216.8小时,以8.088小时每10年的速率递减。从图2夏季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可以看出, 1962~1969年、1972~1974年、1977~1983年、1992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0年、2009年日照时数均在季平均值偏多,1984~199其余年份均比季平均值偏少,偏多年份与偏少年份相同;最大值出现在1969年,为273.2小时,最小值出现在2003年,为163.1小时,两者相差110.1小时。虽然日照时数偏多年份与偏少年份相同,但日照时数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其中8月份的贡献最大,以10.324小时、每10年的速度递减,近10年日照时数减少最为显著。
秋季日照时数变化:秋季季平均日照时数为197.9小时,以4.206小时每10年的速率递减。从秋季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图略)可以看出, 1963年、1965~1973年、1976~1980年、1991~1995年、1997年、1998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10年日照时数均比季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份比季平均值偏少,偏多年份为26年,对于偏少年份,最大值出现在1965年,为238.1小时,最小值出现在1985年,为145.9小时,两者相差92.2小时。虽然日照时数比季平均日照时数偏多年份多于偏少年份,但日照时数总体呈递减趋势,日照时数呈明显的波动变化,分布极为不均,近10年日照时数减少较为明显。
冬季日照时数变化:冬季平均日照时数为173.7小时,以5.149小时每10年的速率递减。从图2冬季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可以看出, 1961~1967年、1969年、1970年、1973年、1975~1977年、1979~1982年、1993~1996年、1998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10年日照时数均比季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份日照时数比季平均值偏少,最大值出现在1965年,为238.1小时,最小值出现在1985年,为145.9小时,两者相差92.2小时。虽然日照时数比季平均日照时数偏多年份多于偏少年份,但日照时数总体呈递减趋势,且近10年日照时数偏少明显,说明日照时数分布不均。
综上所述得出:四季日照时数总体呈递减趋势,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分别以8.088小时、5.149小时、4.206小时和1.307小时每10年的速率递减。夏季递减非常明显,春季最小。各季日照时数均为波动变化,近10年日照时数减少尤为明显。
图2 诸城四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
3.年日照时数变化分析
诸城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68.0小时,以57.97小时每10年的速率减少。从图3可以看出,1961~1963年、1965~1973年、1977~1981年、1983年、1993~1995年、1997年、1999年、2009年日照时数均比季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份日照时数比季平均值偏少,偏多年份为24年,偏少年份为26年。最大值出现在19 95年,为2799.3小时,最小值出现在2003年,为2111.3小时,两者相差688.0小时。日照时数偏多年份偏多主要集中在60~70年代和90年代,偏少年份主要集中在80年代后期和00年代,近10年日照时数偏少尤为明显,只有2009年偏多,其余均为偏少。年日照时数总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
四、结论
1.除2~4月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其余各月均呈递减趋势,8月日照时数递减最为明显。
2.四季日照时数总体呈递减趋势,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分别以8.088小时、5.149小时、4.206小时和1.307小时每10年的速率递减。夏季递减非常明显,春季最小。各季日照时数均为波动变化,近10年日照时数减少尤为明显。
3.年日照时数总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以57.97小时每10年的速率减少,60、70年代日照时数以偏多为主,80时代中后期、90年代后以日照时数偏少为主,近10年尤为明显。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薛德强.济南的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J],气象,1996,22(2):3-6.
[3] 李明香,才荣辉,金魏.营口市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的特征分析[J].辽宁气象,1999(3),(1):10-15.
[4]李晓文,李维亮,周秀骥.中国近30年太阳輻射状况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8,9(1):24-31.
[5]买苗,曾燕,邱新法等.黄河流域近40年日照百分率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2005,32(5):62-66.
[6]郭军,任国玉.天津地区近4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气象科技,2006,34(4):415-420.
[7]张智,林莉,孙银川等.银川市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6,23(2):344-348.
[8]贾金明,吴建河,徐巧真等.河南日照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气象科技,2007,35(5):655-660.
[9]石慧兰,王新堂,邵志勇等.鲁西北52年日照变化特征及原因[J].气象,2007,33(2):93-97.
[10]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