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锐器损伤的防护措施,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危险。方法:对2006年发生的61人次护士锐器损伤原因、损伤过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损伤原因为防护意识不强,工作经验不足,缺乏严格的防护教育培训,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等。结论:避免锐器损伤,应采取积极、严格的防护措施,以减少锐器对医护人员造成的损害。
关键词 锐器损伤 原因分析 防护措施
人们关注疾病在病人中的传播,而对医护人员本身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关注极少。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面临各种职业危害。近年来已知被污染的锐器损伤后可感染20多种对健康危害大而又治疗困难的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因此,锐器损伤已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的注意。但对损伤的原因分析和防护措施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对本院2006年1~12月所发生的61名护士锐器损伤的原因及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防范措施。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市级医院61名护士,其中护士29名,护理师24名,主管护理师8名,护龄1~23年。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锐器伤调查表”,以无记名形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护龄、职称、锐器伤次数、种类及人次、锐器伤原因、伤后处理情况。调查时间为2006年1~12月,发放问卷61份,回收57份,回收率93.7%。
结果
57名护士1年中有52名发生锐器伤,共发生锐器伤281次。见表1。
不同护龄护士锐器损伤情况,见表2。
锐器伤原因,见表3。锐器损伤后处理情况,见表4。
锐器损伤原因分析:从表2看出,护士锐器伤发生率91.2%,表3看出,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锐器伤占36.8%。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由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对锐器伤的危害认识不足。②护龄越短的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比例越高,且次数多,可能与他们的基本功不扎实、技术操作欠熟练、心理素质不稳定有关。③医院护理人员编制紧张、工作量大、应急情况多、工作压力大、时间不固定、易疲劳而造成意外锐器伤。
锐器伤处理情况分析:从表4看出,锐器伤后进行规范处理的只占33.3%。可能的原因是:①部分护理人员防范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②有些护理人员不知道正确处理方法。③抢救病人时,不能及时处理,事后又未采取补救措施。
防护对策
认识锐器伤的危害,提高防护意识: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且多为高危险接触。而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特别是艾滋病(HIV)、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的感染是护理人员最重要的职业危害。调查显示,各种锐器伤中针刺伤占45.6%。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害者感染;因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被丙肝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几率为1.8%。玻璃伤虽然没有直接暴露,但护士们常常是带着伤口继续工作,若再与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物品接触,同样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因此,医院的管理者应加强护理人员岗前职业危害的教育,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危害性,树立普及性预防意识,在工作中合理设计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不将裸露针头的器具相互传递,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尽可能将其立即扔进锐器收集箱。对低年资护士加强操作技能训练,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自觉采取防护措施。如对感染病人进行操作可戴手套,虽不能防止锐器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研究表明:一个被血液感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接触的血液比未戴手套接触的血液减少50%。
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预防HBV感染的有效措施,有效率为96%~99%,并且对丁型肝炎亦有防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注射乙肝疫苗半年后要抽血检验是否产生表面抗体,如未产生抗体,需全程补种。
提高医疗护理器材的安全性能:职业安全局明文禁止将针使用后重新套针帽,但这种行为仍普遍存在,这就说明了在依靠教育改变医护人员的高危行为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其他的办法,这就是必须在提高医疗护理器材上下功夫,如:①无针头的产品: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由于其减少了针头的使用率,使得与之相关的针刺伤减少43%。②具有安全保护装置的产品:可伸缩针头的注射器,带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针头在使用后或使用时与使用者处于隔离状态,从而使针刺伤的发生率减少了76%。③个人保护产品:用于单手将针头套上针帽的装置等。④使用锐器收集箱:此方法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它的使用使针刺发生率降低50%。
正确处理锐器伤:一旦发生锐器伤同时伴有出血者,应立即从近心端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水冲洗后,用碘伏消毒,敷料包扎。被乙型肝炎病人污染的锐器伤时,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阴性者肌肉注射乙肝疫苗并随方;被HIV病人污染的锐器伤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叠氮脱氧核苷,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并定期复查。
虽然护理人员因工作环境特殊,常年接触锐器,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可以预防的。医院管理者应制定切实有效的职业防护制度,促使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落实各项防护措施,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进行风险管理,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关键词 锐器损伤 原因分析 防护措施
人们关注疾病在病人中的传播,而对医护人员本身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关注极少。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面临各种职业危害。近年来已知被污染的锐器损伤后可感染20多种对健康危害大而又治疗困难的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因此,锐器损伤已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的注意。但对损伤的原因分析和防护措施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对本院2006年1~12月所发生的61名护士锐器损伤的原因及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防范措施。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市级医院61名护士,其中护士29名,护理师24名,主管护理师8名,护龄1~23年。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锐器伤调查表”,以无记名形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护龄、职称、锐器伤次数、种类及人次、锐器伤原因、伤后处理情况。调查时间为2006年1~12月,发放问卷61份,回收57份,回收率93.7%。
结果
57名护士1年中有52名发生锐器伤,共发生锐器伤281次。见表1。
不同护龄护士锐器损伤情况,见表2。
锐器伤原因,见表3。锐器损伤后处理情况,见表4。
锐器损伤原因分析:从表2看出,护士锐器伤发生率91.2%,表3看出,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锐器伤占36.8%。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由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对锐器伤的危害认识不足。②护龄越短的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比例越高,且次数多,可能与他们的基本功不扎实、技术操作欠熟练、心理素质不稳定有关。③医院护理人员编制紧张、工作量大、应急情况多、工作压力大、时间不固定、易疲劳而造成意外锐器伤。
锐器伤处理情况分析:从表4看出,锐器伤后进行规范处理的只占33.3%。可能的原因是:①部分护理人员防范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②有些护理人员不知道正确处理方法。③抢救病人时,不能及时处理,事后又未采取补救措施。
防护对策
认识锐器伤的危害,提高防护意识: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且多为高危险接触。而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特别是艾滋病(HIV)、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的感染是护理人员最重要的职业危害。调查显示,各种锐器伤中针刺伤占45.6%。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害者感染;因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被丙肝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几率为1.8%。玻璃伤虽然没有直接暴露,但护士们常常是带着伤口继续工作,若再与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物品接触,同样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因此,医院的管理者应加强护理人员岗前职业危害的教育,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危害性,树立普及性预防意识,在工作中合理设计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不将裸露针头的器具相互传递,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尽可能将其立即扔进锐器收集箱。对低年资护士加强操作技能训练,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自觉采取防护措施。如对感染病人进行操作可戴手套,虽不能防止锐器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研究表明:一个被血液感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接触的血液比未戴手套接触的血液减少50%。
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预防HBV感染的有效措施,有效率为96%~99%,并且对丁型肝炎亦有防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注射乙肝疫苗半年后要抽血检验是否产生表面抗体,如未产生抗体,需全程补种。
提高医疗护理器材的安全性能:职业安全局明文禁止将针使用后重新套针帽,但这种行为仍普遍存在,这就说明了在依靠教育改变医护人员的高危行为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其他的办法,这就是必须在提高医疗护理器材上下功夫,如:①无针头的产品: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由于其减少了针头的使用率,使得与之相关的针刺伤减少43%。②具有安全保护装置的产品:可伸缩针头的注射器,带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针头在使用后或使用时与使用者处于隔离状态,从而使针刺伤的发生率减少了76%。③个人保护产品:用于单手将针头套上针帽的装置等。④使用锐器收集箱:此方法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它的使用使针刺发生率降低50%。
正确处理锐器伤:一旦发生锐器伤同时伴有出血者,应立即从近心端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水冲洗后,用碘伏消毒,敷料包扎。被乙型肝炎病人污染的锐器伤时,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阴性者肌肉注射乙肝疫苗并随方;被HIV病人污染的锐器伤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叠氮脱氧核苷,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并定期复查。
虽然护理人员因工作环境特殊,常年接触锐器,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可以预防的。医院管理者应制定切实有效的职业防护制度,促使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落实各项防护措施,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进行风险管理,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