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见多识广的银河系人民来说,四处飘荡的“霍金号”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流行的见解认为,很久以前,地球大限将至,留守于此的智能体们经过协商,决定顺安天命。与世诀别之际,他们发射了最后一艘宇宙飞船,作为给远方友邻的遗赠。这倒也并不令人意外。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喜欢向我们汪洋的星海抛掷纪念品的文明。然而,与他们此前竭尽全力送出太阳系的金属唱片、深空探测器、特斯拉跑车等玩意儿不同,担当起谢幕表演重任的,是一架轮椅车。据信,车体由特殊材质铸成,坚韧致密、温润平和,可以经受亿万年时光冲刷而不改初心,任由星际间各色事物磨砺而矢志不渝。作为地球智能体代表的斯蒂芬·威廉·霍金博士就安静靠在轮椅车上,星尘仆仆地向着宇宙尽头遨游而去。
盡管令人困扰,但有理由相信,这是经过慎重考虑后作出的决定。
吹毛求疵者以为,轮椅车的造型太过清奇,除了体现出某种艺术品味之外,并没有什么必须如此的原因,至于与车身一体的霍金博士的雕像,也不能被看作名副其实的宇航员,所以霍金号充其量可算探测器之流,而非宇宙飞船。不过根据《可推测宇宙第2F次膨胀期旅行家手册》的说法,《银河系交通工具规范》虽屡经修改,却从未对飞行器的造型提出过明确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证据表明,霍金博士为地球最后的遗赠所做的贡献,不仅仅包括他那流传千古的形象,还包括他的声音,乃至思想。
早期的报告主要来自星际浪人。比起在阔大辽远的星际间肆意流传的许多不着边际的传说,关于霍金号的故事显得朴素而靠谱得多。据说,在大半部分时间里,这架奇妙的太空轮椅都处于自由漂行的状态,只有在必要之时,动力系统才被激活,对运动轨迹做出最低限度的调整,以免在未来被某颗质量过大的星体俘获成永久的卫星,或者被黑洞吞噬,后一种可能性令人浮想联翩,毕竟霍金博士毕生思索的对象之一正是黑洞。
出于对这位杰出人类的敬意,同时也出于对已经寂灭的地球文明的尊重,银河系的高阶智能体之间达成了一项共识:禁止任何人对霍金号采取内部勘察或全维度透视,这意味着,除了霍金号自身的所言所行,大家没有其他依据可以弄清它的所思所想和意欲何往。正是这一点,促成了霍金号的传奇。事实上,这艘代表了地球寂灭前最高技术成就的太空轮椅,尽管在出发前已经饱经世故,在之后的漫长旅行中又阅尽沧桑,但它却如此平心静气、沉默寡言,只是在途中偶遇其他的智能体时,才会以其标志性的电子合成音友好地问候道:
“时间都去哪儿了?”
不难想见,那些初次与霍金号相遇的人们,猛然闻听此语,必然会感到惊愕、茫然、悸动、怅惘、迷惑或者恼怒,而不论人们出于何种复杂难言的心情,给予怎样的反应,霍金号都只是寂寞不语,停留片刻后便不辞而别,直到与下一个过客萍水相逢,抛出同样的问题。
毋庸置疑,霍金号的形象是令人感到亲切的,但它在银河系里一遍遍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却让人多少有些不安。
在胸怀雅量的人看来,这句话大概是一种虚心的讨教,是地球智能体在退出舞台前的最后疑虑。这个偏安于银河一隅的微渺族群,在经历了懵懂无知、鲁莽冲撞、忏悔自新、成熟稳健之后,虽已冲破不少迷思,却仍对此生的意义感到不解,于是在大劫将至之时,发此一问。孤独的使者从此上路,告别已然陨灭的山河故土,披星戴月,不懈求索,期待有朝一日,与高士大贤相逢,一旦点破迷津,便将用那干燥而凛冽的电子音,唱起超度经文,令四方亡魂了却残念,苦海脱升。
对于心气高傲之辈,这句话却仿佛某种挑战,是对他们世世代代所取得的光辉成就的质疑。确实,就连银河系最伟大的智者,也坦承生命的有限,明白时光的永逝和伟业的速朽,故而欣然与死亡相伴。以此,霍金号更像是明知故问,以故作谦卑之态,映衬出他人的愚妄无知,显示自己的高妙。
至于嬉笑放浪之徒,则对此心领神会,宣称霍金号纯然是一种行为艺术,证明了远在太阳系,也有幽默感的存在。人类从如许众多的不凡同类中,独独挑中了霍金博士那令人悲伤的面容,和滤去了哀苦和愤懑的金属合成音,来作为自己的终极形象,无疑在谦逊、自嘲和豁达中取得了平衡,也为寂寥空茫、疲乏多辛的老宇宙平添了一份欣悦。
少数热衷神秘主义的人,则试图破解这片言微语中的玄机。有的说,当银河系也寂灭之后,霍金号还将带着人们给予他的千千万万种回答,继续到河外星系飘荡,继续追问,直到这意味深长的仪式在银河各处重复到一定次数后,就将有“光锥凿壁者”降生,击碎时间的幻象,令一切逝者复返,万物得大光明。也有的说,霍金号所找寻的,乃是隐藏在时间尽头的宇宙之弦,一遍遍地追问与回答,正如琴弦的反复调音,终有一日,音准校正,早已化为粒子烟云的人类,就将向全宇宙的听众一诉衷肠。
尽管引起了这种种争论,永远只是对“时间去哪儿了”这一件事感到好奇的霍金号,终于还是以其专注、安详、淡然、勇毅且基本无害的处世态度,赢得了银河系大多数智能体的信任或基本的谅解。通常,当霍金号正在漂来的消息传出,哪怕还需要千百年才能相遇,有充分的准备来迎接那迎头一问,但当恭候已久的接收器中响起那毫无悬念的电子合成音,人们仍然感到久违的酥麻之感,仿若命门中的某个机关被触碰,往事便潮涌波翻,已被遗忘卷走的泥沙碎瓦都漫灌而回,此生之短促与刹那之恒远交融一体,令人黯然神伤,却又有些许快慰。尽管不合时宜的理性主义者宣称,所谓“霍金号欣快症”完全不具备智能体病理学方面的可解释性,但许多人仍然为之感动,并因此回报以诚挚的祝福,祈祷这位孤寂的使者一路远离凶险,得成正果。
关于霍金号究竟何时从银河系的视野中消失这一点,至今也无定论。比较可靠的研究表明,当银河智能体联盟进入第二繁荣期后,相关的目击报告开始骤减。就像它的出现一样,霍金号的消失也同样神秘难解。也许它找到了满意的答案,洞晓了时间的去向,回到了风雨如晦的故园。也许它终于没有逃脱万物的宿命,浸没在了某个深不可见的时空涟漪中。也许它遍走了银河而未能如意,终于远走他乡,到河外星系去探秘寻幽,并在求取真经之后,回到我们这个可爱又无奈的老银河,给我们讲讲它的所见所闻。毕竟,宇宙如此深不可测,这种事也并非不可能吧。在众多的民间传说中,有一个最令我中意:
话说有一日,霍金号飘落到一颗孤零零的星球边缘,一位长袍老者正在那里凝望,远处那延绵数亿光年的空间里,连一颗星星都没有。霍金号来到老人身旁,和他并肩打量了一会(大概有一万年的样子吧),然后发出了问候。
“时间都去哪儿了?”
老者点点头:“逝者如斯夫。”
“Haha。”在干燥而凛冽的电子笑声中,斯蒂芬·威廉·霍金博士驱车向前,迈入了那片虚空。
流行的见解认为,很久以前,地球大限将至,留守于此的智能体们经过协商,决定顺安天命。与世诀别之际,他们发射了最后一艘宇宙飞船,作为给远方友邻的遗赠。这倒也并不令人意外。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喜欢向我们汪洋的星海抛掷纪念品的文明。然而,与他们此前竭尽全力送出太阳系的金属唱片、深空探测器、特斯拉跑车等玩意儿不同,担当起谢幕表演重任的,是一架轮椅车。据信,车体由特殊材质铸成,坚韧致密、温润平和,可以经受亿万年时光冲刷而不改初心,任由星际间各色事物磨砺而矢志不渝。作为地球智能体代表的斯蒂芬·威廉·霍金博士就安静靠在轮椅车上,星尘仆仆地向着宇宙尽头遨游而去。
盡管令人困扰,但有理由相信,这是经过慎重考虑后作出的决定。
吹毛求疵者以为,轮椅车的造型太过清奇,除了体现出某种艺术品味之外,并没有什么必须如此的原因,至于与车身一体的霍金博士的雕像,也不能被看作名副其实的宇航员,所以霍金号充其量可算探测器之流,而非宇宙飞船。不过根据《可推测宇宙第2F次膨胀期旅行家手册》的说法,《银河系交通工具规范》虽屡经修改,却从未对飞行器的造型提出过明确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证据表明,霍金博士为地球最后的遗赠所做的贡献,不仅仅包括他那流传千古的形象,还包括他的声音,乃至思想。
早期的报告主要来自星际浪人。比起在阔大辽远的星际间肆意流传的许多不着边际的传说,关于霍金号的故事显得朴素而靠谱得多。据说,在大半部分时间里,这架奇妙的太空轮椅都处于自由漂行的状态,只有在必要之时,动力系统才被激活,对运动轨迹做出最低限度的调整,以免在未来被某颗质量过大的星体俘获成永久的卫星,或者被黑洞吞噬,后一种可能性令人浮想联翩,毕竟霍金博士毕生思索的对象之一正是黑洞。
出于对这位杰出人类的敬意,同时也出于对已经寂灭的地球文明的尊重,银河系的高阶智能体之间达成了一项共识:禁止任何人对霍金号采取内部勘察或全维度透视,这意味着,除了霍金号自身的所言所行,大家没有其他依据可以弄清它的所思所想和意欲何往。正是这一点,促成了霍金号的传奇。事实上,这艘代表了地球寂灭前最高技术成就的太空轮椅,尽管在出发前已经饱经世故,在之后的漫长旅行中又阅尽沧桑,但它却如此平心静气、沉默寡言,只是在途中偶遇其他的智能体时,才会以其标志性的电子合成音友好地问候道:
“时间都去哪儿了?”
不难想见,那些初次与霍金号相遇的人们,猛然闻听此语,必然会感到惊愕、茫然、悸动、怅惘、迷惑或者恼怒,而不论人们出于何种复杂难言的心情,给予怎样的反应,霍金号都只是寂寞不语,停留片刻后便不辞而别,直到与下一个过客萍水相逢,抛出同样的问题。
毋庸置疑,霍金号的形象是令人感到亲切的,但它在银河系里一遍遍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却让人多少有些不安。
在胸怀雅量的人看来,这句话大概是一种虚心的讨教,是地球智能体在退出舞台前的最后疑虑。这个偏安于银河一隅的微渺族群,在经历了懵懂无知、鲁莽冲撞、忏悔自新、成熟稳健之后,虽已冲破不少迷思,却仍对此生的意义感到不解,于是在大劫将至之时,发此一问。孤独的使者从此上路,告别已然陨灭的山河故土,披星戴月,不懈求索,期待有朝一日,与高士大贤相逢,一旦点破迷津,便将用那干燥而凛冽的电子音,唱起超度经文,令四方亡魂了却残念,苦海脱升。
对于心气高傲之辈,这句话却仿佛某种挑战,是对他们世世代代所取得的光辉成就的质疑。确实,就连银河系最伟大的智者,也坦承生命的有限,明白时光的永逝和伟业的速朽,故而欣然与死亡相伴。以此,霍金号更像是明知故问,以故作谦卑之态,映衬出他人的愚妄无知,显示自己的高妙。
至于嬉笑放浪之徒,则对此心领神会,宣称霍金号纯然是一种行为艺术,证明了远在太阳系,也有幽默感的存在。人类从如许众多的不凡同类中,独独挑中了霍金博士那令人悲伤的面容,和滤去了哀苦和愤懑的金属合成音,来作为自己的终极形象,无疑在谦逊、自嘲和豁达中取得了平衡,也为寂寥空茫、疲乏多辛的老宇宙平添了一份欣悦。
少数热衷神秘主义的人,则试图破解这片言微语中的玄机。有的说,当银河系也寂灭之后,霍金号还将带着人们给予他的千千万万种回答,继续到河外星系飘荡,继续追问,直到这意味深长的仪式在银河各处重复到一定次数后,就将有“光锥凿壁者”降生,击碎时间的幻象,令一切逝者复返,万物得大光明。也有的说,霍金号所找寻的,乃是隐藏在时间尽头的宇宙之弦,一遍遍地追问与回答,正如琴弦的反复调音,终有一日,音准校正,早已化为粒子烟云的人类,就将向全宇宙的听众一诉衷肠。
尽管引起了这种种争论,永远只是对“时间去哪儿了”这一件事感到好奇的霍金号,终于还是以其专注、安详、淡然、勇毅且基本无害的处世态度,赢得了银河系大多数智能体的信任或基本的谅解。通常,当霍金号正在漂来的消息传出,哪怕还需要千百年才能相遇,有充分的准备来迎接那迎头一问,但当恭候已久的接收器中响起那毫无悬念的电子合成音,人们仍然感到久违的酥麻之感,仿若命门中的某个机关被触碰,往事便潮涌波翻,已被遗忘卷走的泥沙碎瓦都漫灌而回,此生之短促与刹那之恒远交融一体,令人黯然神伤,却又有些许快慰。尽管不合时宜的理性主义者宣称,所谓“霍金号欣快症”完全不具备智能体病理学方面的可解释性,但许多人仍然为之感动,并因此回报以诚挚的祝福,祈祷这位孤寂的使者一路远离凶险,得成正果。
关于霍金号究竟何时从银河系的视野中消失这一点,至今也无定论。比较可靠的研究表明,当银河智能体联盟进入第二繁荣期后,相关的目击报告开始骤减。就像它的出现一样,霍金号的消失也同样神秘难解。也许它找到了满意的答案,洞晓了时间的去向,回到了风雨如晦的故园。也许它终于没有逃脱万物的宿命,浸没在了某个深不可见的时空涟漪中。也许它遍走了银河而未能如意,终于远走他乡,到河外星系去探秘寻幽,并在求取真经之后,回到我们这个可爱又无奈的老银河,给我们讲讲它的所见所闻。毕竟,宇宙如此深不可测,这种事也并非不可能吧。在众多的民间传说中,有一个最令我中意:
话说有一日,霍金号飘落到一颗孤零零的星球边缘,一位长袍老者正在那里凝望,远处那延绵数亿光年的空间里,连一颗星星都没有。霍金号来到老人身旁,和他并肩打量了一会(大概有一万年的样子吧),然后发出了问候。
“时间都去哪儿了?”
老者点点头:“逝者如斯夫。”
“Haha。”在干燥而凛冽的电子笑声中,斯蒂芬·威廉·霍金博士驱车向前,迈入了那片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