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武汉是全国首个提出将政务服务中心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旨在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在业界看来,网络和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在多大的舞台上“跳舞”,取决于作为引导者的政府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和理解有多深。
或许,概念真的变化太快了。
在许多城市还没完全来得及“无线化”、“数字化”的时候,却发现“智慧化”已迫不及待。“智慧或者说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把城市发展和管理好。我们要真正讲求实效,并把人的智慧、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城市发展管理结合起来。”在2013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经济学家成思危认为,建设智慧城市首先需要善治的政府。
建设智慧城市当以政务为先,武汉“市民之家”就是典型案例,其信息系统建设基于“数据整合”理念,采用云服务技术,构建全市统一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实现行政审批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
“一站式政务”有多快?
在武汉大道和三环线的交汇处,“市民之家”就坐落在路旁。由于建筑外观是亮丽的红色,也被当地人昵称为“红房子”。
刚刚续签完港澳通行证的李晴正要离开。“嗯,很快办完了,挺顺利的。”她对记者说。
对李晴来说,去年10月才开始运行的“市民之家”还有点陌生,这个设计精巧的建筑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展览馆。她一大早便赶来了,做好了排长队等审批的打算,随身带了IPAD准备消磨时间。
不过,一切并非想象的那样。
“来了后直接取号,所有手续一站办完。”李晴说:“自助续签的流程很方便,排队没多久就轮到我了。”
时间有了空余,她便想再到展示馆参观,午饭可直接到楼下餐厅。“听说这儿有城市书吧,还有各种智慧购物以及智慧家居的体验,我也准备都去看看。”李晴说。
这只是“市民之家”便民服务的一个方面。如何形容它呢?你可以说,它是一个标志性建筑,也可以说是类似“苹果应用商店”的政务平台,或者也可以称为“超级政务航母”。
这里有50个行政审批部门,6个公共资源交易单位,10家公共服务单位,67家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具有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规划展示、综合政府、行政电子检查和中介及商务配套服务等六大功能。
据了解,目前武汉市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47个市直部门,以及武汉海关,湖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湖北省外汇管理局等中央在汉单位在“市民之家”设立了318个窗口,集中办理426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其中,武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整体入驻,设立了32个审批窗口。
目的只有一个,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具体特点解读为“三个一”:一楼式办公、一窗式收费、一站式服务。也就是说,政务服务中心使得原来关于企业和市民的行政审批事项,从原来跑多个地方、多个部门,聚合为到中心提交一次材料,一站式解决。
“我们希望给企业和市民提供规范、透明和高效的服务。”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市民之家”的一站式服务,既方便了企业和市民,又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公室主任黄长清表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则是民生优先,目前已实施了20多个示范项目,也就是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和市民。
记者观察到,大厅内除了总咨询中心,还设有政府自助行政服务机(AGM),这台机器集成二代身份证识别、申报资料扫描、表单二维码、申报表单生成等技术设备,还有办事指南、办件进展、办事预约、自助填表、自助申报等功能。
“政务智慧的关键是提升服务理念,比如你进入大厅,就有短信通知你,去哪个窗口、如何操作等。”武汉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管理处处长钱辉表示,“市民之家”会“聪明地”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带来了全新的推送服务体验。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州数码)承担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总设计和总集成项目。这家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张西说,武汉“市民之家”是全国首家以集成推送式服务为特征的政务中心。一旦进入申报流程,所有相关单位立刻将“服务”打包,集中在为申报者定制的网页上操作,包括最新办件、常用事项、办事日历、资料柜等具体内容,申报者无须到中心门户网站查询,通过身份证或组织机构代码证认证即可进入个性化页面,并通过手机短信实现全程导引服务,这是审批服务推送给前端使用者的最佳形式。
数据共享有多难?
据神州数码介绍,现在“市民之家”信息系统已与全市66个入驻部门实现了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同时与15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16个街乡镇和3000多个社区网络全部连通,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服务体系。
但一个信息系统需要技术和内容的双重支撑。
武汉“市民之家”之所以能实现高效而透明的服务,技术日新月异给了太多的选择,更关键的还是理念的变化。在业界看来,网络和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在多大的舞台上“跳舞”,取决于作为引导者的政府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和理解有多深。
神州数码董事郭为曾指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信息融合,政府相关部门是否愿意提供开放的数据,这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具体应用项目要落地所面临的挑战。
智慧城市建设包括城市智能化、管理优化的方方面面,绝非一个部门或一个公司之力能完成,整个产业链涉及到政府、运营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内容及业务提供商,还有终端用户。而这些资源、数据整合的决策能量,无疑掌握在政府的手中。
对于技术主导的信息产业界而言,仅靠市场推动这样的工程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没有哪个部门会主动把自己的数据拿出来。”
部门间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则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难题。业内分析认为,最大障碍并非是同级部门之间的沟通,而在于垂直领导部门的权力控制,像一些部门常常以需要向上级部门申请为由婉拒放开数据。
除了数据获取困难,数据质量也参差不齐。“当前信息系统整合的主要困难,是由于数据类型的不同和数据生成规范的不同,这就需要统一包括编码和接口程序等在内的各种标准,否则数据共享无法实现。”一位业界人士说,要实现城市政务系统“智慧化”,关键是要打通政府各部门的数据库,实现文件、信息的共享。 “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项目一启动,首先就需要与每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连通。提供数据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再处理。”张西表示,数据再处理后的系统甚至可以成为整个城市的公共基础数据平台。
武汉之所以能够做到打通实现数据共享,并走在全国前列,根本原因在于决策层对各部门实施“治庸问责”密切相关。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由此展开了以顶层设计和推进实施为主的关键部署。
2011年,武汉被科技部列为国家863“智慧城市”项目的两个试点城市之一,同年率先向全球征集顶层设计方案。2012年4月,中国工程院最新确立的“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名单出炉,武汉在列。同时,武汉市还将智慧城市建设写入“十二五”规划蓝图,并成立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领导小组,两个办公室分别设在武汉市科技局和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公室,前者负责对顶层设计,后者则负责项目落地。
“如今,武汉在全国率先与国家有关部委、省级相关职能部门实现互联互通,构筑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级政务网络构架。我们考察了深圳、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的政务中心,还没有一家做到如此大规模的数据打通。”张西举例说,仅武汉市工商局每月的统计报表搜集、分析和处理的时间,就由过去整整两天时间下降为30分钟。黄长清还说,一座城市实现智慧管理的目标,就是要给市民和企业提供更好的软环境。调查资料显示,现在武汉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保留339项,下放和委托215项,调整为日常监管事项135项,取消106项;与清理前的748项相比,共减少了409项。
“智慧政府”蛋糕有多大?
武汉“市民之家”的运行,令人感到政府与市民的沟通方式开始由管理转向服务,但这只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
“智慧城市是一种理念,是人们对居住城市各个方面需求的表述,应该说包括智慧政府,交通,医疗,教育等。"全国安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席顾问刘希清表示,他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除了考虑城市自身定位,还需要结合自身问题以及产业优势来推进。比如,北京和天津定位就不同,北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
在黄长清看来,建设智慧城市必须满足3个标准:首先着眼民生,也就是要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其次从市场出发,任何一个信息化项目必须老百姓喜欢,产品才能卖得出去;第三是要考虑营运成本,也就是采用这项技术是否会增加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例如一个RFID芯片需要近20元钱,而采用二维码技术则不到1分钱。
他希望武汉的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可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给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给城市带来活力。
武汉本身在光通信器件、系统和网络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是中国宽带互联网的八大节点之一,中国新一代高速环网唯一的五环交汇地,因而在建设智慧城市上具有先发优势。
但黄长清有长远的考虑,他认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新的建设模式和应用需求,会催生出跨越领域、具有融合特征的新型产业,而新兴产业发展也会带动原有传统产业升级。这不仅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还能应对高度城市化过程中的种种挑战。
此外,智慧城市还将推动各个纵向行业解决方案的发展,推动以服务金融,电信,企业,政府和公共事业,教育,卫生等行业为目标客户的传统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
例如通信产业较为发达的新加坡,早前就已采取 “市民、企业、政府”合作模式推行电子政府,政府牵头建立“以市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府体系,市民和企业则有权力随时随地参与所有政府机构的事务,与政府互动。
2011年6月,新加坡再度推出“电子政府2015”,在这一规划拉动下,新加坡居民家庭宽带普及率在2011年已达85%,资讯通信产业产值也在2011年达到830亿新币,相当于4100亿元人民币。
现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方将智慧城市建设提上日程。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国内现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2012年底全国开建智慧城市的城市数量超过400个,预计前期网络和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未来1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市值将高达20万亿元,这足以媲美传统制造业。
智慧城市建设将撬动巨大的投资市场。需要警觉的是,概念提出容易,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如武汉“市民之家”由于其功能特殊性,自诞生以来,就承载了市民对政府的期许和信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政府在市民心中的形象。“压力很大,不少市民认为这个地方什么都可以实现。这的确是我们的目标,但许多功能还在完善中,仍希望听到更多的批评和建议,也会将好的服务坚持下去。”钱辉表示。
刘希清认为,智慧城市的技术进步和服务创新需要管理制度的创新作保障。中国城市化发展依然面临众多问题,例如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城市管理混乱、交通拥堵等现象,即便很多城市已建立起电子政务平台,大部分仍处于闲置状态,而使用中的平台更多是彼此割裂的“信息孤岛”。
可以预见的是,从“智慧城市”到“智慧中国”,一个庞大的市场蓝图正在逐步展开。如郭为所言:“这并非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关键在于通过合作共赢让城市更有智慧,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更幸福。”
圆 桌
刘希清
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席顾问
蔡晓兵
Esri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及首席咨询专家
对于智慧城市,目前业界并没有确切定义。然而城市终究是人的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政府开放理念与意识。以下则是本刊就智慧城市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与专家进行的深度讨论。
支点:如何理解智慧城市的概念?
刘希清:“智慧城市”是一种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的一种综合表述;也是当代人类对他们居住、生活、工作的城市的管理效率、运行质量所提出的一种总需求。简言之,智慧城市就是可以充分展示人类智慧、发展人类智慧,并用不断发展的人类智慧来管理和发展城市,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并有文化创意的城市环境。 蔡晓兵:对智慧城市的理解,角度不同,说法也不同。但共同点则是城市不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健全的基础设施是必须的,若提升到智慧的层面看,城市和作为城市生活主体的人所产生的各种实时非实时的信息及时处理、分析和加工利用的能力,信息综合与分享的能力,信息化互动协同的能力,则是一个城市智慧化的更为关键的要素。
支点:智慧城市的实施需要哪些方面或者部门的配合?
刘希清:智慧城市已经喊了两三年,现在由住建部提出指标体系,至少是已经开始找到了一个落地点。但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部门牵头来做,还需要各个其他部门合作的问题,实际上这是整个国家的事情。
那么例如国务院是否应该成立一个智慧城市小组或者办公室?办公室可能设在住建部,工信部,公安部都要参加。比如没有公安部,如何做平安城市?没有卫生部,如何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并非简单地将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都加起来,还需要一系列支撑体系,包括技术人才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也包括了体制机制,例如公安部负责什么,工信部负责什么,不能老打架,不能争权争利。
支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信息公开和信息打通上应该承担何种责任?
蔡晓兵:应该说政府在很多年以前就开始非常重视这件事情,并一点点在做。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发改委主持来做的四库工程,建立法人库、人口库、经济数据库和自然资源数据库等,这是在全国范围和规模的数据库。
再涉及到一些职能部门也有信息互通的需求,因为在城市的日常管理和运营业务中,往往单一的信息是不够的,比如城市应急,洪水,暴雨来了以后,气象,交通,环保都需要协同。协同的基础是信息打通,很多的部门在过去的一些建设工作中,也都在将信息互通作为比较重要的目标推进和实现,只不过不同的地区的目标实现的程度不同。
作为政府来讲,首先是有这种意识,也有这种需求,现在一些非常先进的技术也可以帮助政府相关的不同的部门可以非常方便地在门户环境中进行信息分享,分享本身将成为简单易行的事情。
支点:科技为社会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但若人的服务意识还未达到,也无法发挥技术的价值,在您看来,如何调和这种矛盾?
刘希清:这并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前我负责做平安城市,曾经讲过安防信息化,那么信息化是手段,安防是目的,同理,智慧城市的目的是建设,需要网络技术等手段,但城市规划建设才是目的。没有信息技术无法建设智慧城市,但只有信息技术而不理解建设的目的也没有用,一定要透彻了解需求。应用和服务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先导,国家管理和制度创新则是保障,智慧城市是很好的理念和模式,真正需要将其建立起来,不是短期的事情。
蔡晓兵: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首先意识非常重要,没有意识,再好的系统都没用。一方面需要去提高服务意识,反过来从技术来讲,一个好的环境和平台则可以帮助那些有意愿去学习和改进的人。如果他们工作效率提高了,就会更加乐于在这样的环境和平台上去提供良好的服务。现在逐渐也有各种信息化的手段,包括计算机,网络环境,智能终端等使用起来越来越方便,使用者甚至都无需接受专门培训就可以很好地工作,他也会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提供更好的服务。
或许,概念真的变化太快了。
在许多城市还没完全来得及“无线化”、“数字化”的时候,却发现“智慧化”已迫不及待。“智慧或者说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把城市发展和管理好。我们要真正讲求实效,并把人的智慧、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城市发展管理结合起来。”在2013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经济学家成思危认为,建设智慧城市首先需要善治的政府。
建设智慧城市当以政务为先,武汉“市民之家”就是典型案例,其信息系统建设基于“数据整合”理念,采用云服务技术,构建全市统一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实现行政审批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
“一站式政务”有多快?
在武汉大道和三环线的交汇处,“市民之家”就坐落在路旁。由于建筑外观是亮丽的红色,也被当地人昵称为“红房子”。
刚刚续签完港澳通行证的李晴正要离开。“嗯,很快办完了,挺顺利的。”她对记者说。
对李晴来说,去年10月才开始运行的“市民之家”还有点陌生,这个设计精巧的建筑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展览馆。她一大早便赶来了,做好了排长队等审批的打算,随身带了IPAD准备消磨时间。
不过,一切并非想象的那样。
“来了后直接取号,所有手续一站办完。”李晴说:“自助续签的流程很方便,排队没多久就轮到我了。”
时间有了空余,她便想再到展示馆参观,午饭可直接到楼下餐厅。“听说这儿有城市书吧,还有各种智慧购物以及智慧家居的体验,我也准备都去看看。”李晴说。
这只是“市民之家”便民服务的一个方面。如何形容它呢?你可以说,它是一个标志性建筑,也可以说是类似“苹果应用商店”的政务平台,或者也可以称为“超级政务航母”。
这里有50个行政审批部门,6个公共资源交易单位,10家公共服务单位,67家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具有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规划展示、综合政府、行政电子检查和中介及商务配套服务等六大功能。
据了解,目前武汉市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47个市直部门,以及武汉海关,湖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湖北省外汇管理局等中央在汉单位在“市民之家”设立了318个窗口,集中办理426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其中,武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整体入驻,设立了32个审批窗口。
目的只有一个,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具体特点解读为“三个一”:一楼式办公、一窗式收费、一站式服务。也就是说,政务服务中心使得原来关于企业和市民的行政审批事项,从原来跑多个地方、多个部门,聚合为到中心提交一次材料,一站式解决。
“我们希望给企业和市民提供规范、透明和高效的服务。”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市民之家”的一站式服务,既方便了企业和市民,又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公室主任黄长清表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则是民生优先,目前已实施了20多个示范项目,也就是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和市民。
记者观察到,大厅内除了总咨询中心,还设有政府自助行政服务机(AGM),这台机器集成二代身份证识别、申报资料扫描、表单二维码、申报表单生成等技术设备,还有办事指南、办件进展、办事预约、自助填表、自助申报等功能。
“政务智慧的关键是提升服务理念,比如你进入大厅,就有短信通知你,去哪个窗口、如何操作等。”武汉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管理处处长钱辉表示,“市民之家”会“聪明地”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带来了全新的推送服务体验。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州数码)承担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总设计和总集成项目。这家公司的高级技术顾问张西说,武汉“市民之家”是全国首家以集成推送式服务为特征的政务中心。一旦进入申报流程,所有相关单位立刻将“服务”打包,集中在为申报者定制的网页上操作,包括最新办件、常用事项、办事日历、资料柜等具体内容,申报者无须到中心门户网站查询,通过身份证或组织机构代码证认证即可进入个性化页面,并通过手机短信实现全程导引服务,这是审批服务推送给前端使用者的最佳形式。
数据共享有多难?
据神州数码介绍,现在“市民之家”信息系统已与全市66个入驻部门实现了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同时与15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16个街乡镇和3000多个社区网络全部连通,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服务体系。
但一个信息系统需要技术和内容的双重支撑。
武汉“市民之家”之所以能实现高效而透明的服务,技术日新月异给了太多的选择,更关键的还是理念的变化。在业界看来,网络和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在多大的舞台上“跳舞”,取决于作为引导者的政府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和理解有多深。
神州数码董事郭为曾指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信息融合,政府相关部门是否愿意提供开放的数据,这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具体应用项目要落地所面临的挑战。
智慧城市建设包括城市智能化、管理优化的方方面面,绝非一个部门或一个公司之力能完成,整个产业链涉及到政府、运营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内容及业务提供商,还有终端用户。而这些资源、数据整合的决策能量,无疑掌握在政府的手中。
对于技术主导的信息产业界而言,仅靠市场推动这样的工程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没有哪个部门会主动把自己的数据拿出来。”
部门间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则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难题。业内分析认为,最大障碍并非是同级部门之间的沟通,而在于垂直领导部门的权力控制,像一些部门常常以需要向上级部门申请为由婉拒放开数据。
除了数据获取困难,数据质量也参差不齐。“当前信息系统整合的主要困难,是由于数据类型的不同和数据生成规范的不同,这就需要统一包括编码和接口程序等在内的各种标准,否则数据共享无法实现。”一位业界人士说,要实现城市政务系统“智慧化”,关键是要打通政府各部门的数据库,实现文件、信息的共享。 “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项目一启动,首先就需要与每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连通。提供数据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再处理。”张西表示,数据再处理后的系统甚至可以成为整个城市的公共基础数据平台。
武汉之所以能够做到打通实现数据共享,并走在全国前列,根本原因在于决策层对各部门实施“治庸问责”密切相关。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由此展开了以顶层设计和推进实施为主的关键部署。
2011年,武汉被科技部列为国家863“智慧城市”项目的两个试点城市之一,同年率先向全球征集顶层设计方案。2012年4月,中国工程院最新确立的“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名单出炉,武汉在列。同时,武汉市还将智慧城市建设写入“十二五”规划蓝图,并成立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领导小组,两个办公室分别设在武汉市科技局和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公室,前者负责对顶层设计,后者则负责项目落地。
“如今,武汉在全国率先与国家有关部委、省级相关职能部门实现互联互通,构筑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级政务网络构架。我们考察了深圳、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的政务中心,还没有一家做到如此大规模的数据打通。”张西举例说,仅武汉市工商局每月的统计报表搜集、分析和处理的时间,就由过去整整两天时间下降为30分钟。黄长清还说,一座城市实现智慧管理的目标,就是要给市民和企业提供更好的软环境。调查资料显示,现在武汉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保留339项,下放和委托215项,调整为日常监管事项135项,取消106项;与清理前的748项相比,共减少了409项。
“智慧政府”蛋糕有多大?
武汉“市民之家”的运行,令人感到政府与市民的沟通方式开始由管理转向服务,但这只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
“智慧城市是一种理念,是人们对居住城市各个方面需求的表述,应该说包括智慧政府,交通,医疗,教育等。"全国安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席顾问刘希清表示,他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除了考虑城市自身定位,还需要结合自身问题以及产业优势来推进。比如,北京和天津定位就不同,北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
在黄长清看来,建设智慧城市必须满足3个标准:首先着眼民生,也就是要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其次从市场出发,任何一个信息化项目必须老百姓喜欢,产品才能卖得出去;第三是要考虑营运成本,也就是采用这项技术是否会增加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例如一个RFID芯片需要近20元钱,而采用二维码技术则不到1分钱。
他希望武汉的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可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给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给城市带来活力。
武汉本身在光通信器件、系统和网络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是中国宽带互联网的八大节点之一,中国新一代高速环网唯一的五环交汇地,因而在建设智慧城市上具有先发优势。
但黄长清有长远的考虑,他认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新的建设模式和应用需求,会催生出跨越领域、具有融合特征的新型产业,而新兴产业发展也会带动原有传统产业升级。这不仅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还能应对高度城市化过程中的种种挑战。
此外,智慧城市还将推动各个纵向行业解决方案的发展,推动以服务金融,电信,企业,政府和公共事业,教育,卫生等行业为目标客户的传统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
例如通信产业较为发达的新加坡,早前就已采取 “市民、企业、政府”合作模式推行电子政府,政府牵头建立“以市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府体系,市民和企业则有权力随时随地参与所有政府机构的事务,与政府互动。
2011年6月,新加坡再度推出“电子政府2015”,在这一规划拉动下,新加坡居民家庭宽带普及率在2011年已达85%,资讯通信产业产值也在2011年达到830亿新币,相当于4100亿元人民币。
现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方将智慧城市建设提上日程。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国内现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2012年底全国开建智慧城市的城市数量超过400个,预计前期网络和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未来1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市值将高达20万亿元,这足以媲美传统制造业。
智慧城市建设将撬动巨大的投资市场。需要警觉的是,概念提出容易,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如武汉“市民之家”由于其功能特殊性,自诞生以来,就承载了市民对政府的期许和信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政府在市民心中的形象。“压力很大,不少市民认为这个地方什么都可以实现。这的确是我们的目标,但许多功能还在完善中,仍希望听到更多的批评和建议,也会将好的服务坚持下去。”钱辉表示。
刘希清认为,智慧城市的技术进步和服务创新需要管理制度的创新作保障。中国城市化发展依然面临众多问题,例如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城市管理混乱、交通拥堵等现象,即便很多城市已建立起电子政务平台,大部分仍处于闲置状态,而使用中的平台更多是彼此割裂的“信息孤岛”。
可以预见的是,从“智慧城市”到“智慧中国”,一个庞大的市场蓝图正在逐步展开。如郭为所言:“这并非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关键在于通过合作共赢让城市更有智慧,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更幸福。”
圆 桌
刘希清
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席顾问
蔡晓兵
Esri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及首席咨询专家
对于智慧城市,目前业界并没有确切定义。然而城市终究是人的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政府开放理念与意识。以下则是本刊就智慧城市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与专家进行的深度讨论。
支点:如何理解智慧城市的概念?
刘希清:“智慧城市”是一种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的一种综合表述;也是当代人类对他们居住、生活、工作的城市的管理效率、运行质量所提出的一种总需求。简言之,智慧城市就是可以充分展示人类智慧、发展人类智慧,并用不断发展的人类智慧来管理和发展城市,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并有文化创意的城市环境。 蔡晓兵:对智慧城市的理解,角度不同,说法也不同。但共同点则是城市不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健全的基础设施是必须的,若提升到智慧的层面看,城市和作为城市生活主体的人所产生的各种实时非实时的信息及时处理、分析和加工利用的能力,信息综合与分享的能力,信息化互动协同的能力,则是一个城市智慧化的更为关键的要素。
支点:智慧城市的实施需要哪些方面或者部门的配合?
刘希清:智慧城市已经喊了两三年,现在由住建部提出指标体系,至少是已经开始找到了一个落地点。但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部门牵头来做,还需要各个其他部门合作的问题,实际上这是整个国家的事情。
那么例如国务院是否应该成立一个智慧城市小组或者办公室?办公室可能设在住建部,工信部,公安部都要参加。比如没有公安部,如何做平安城市?没有卫生部,如何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并非简单地将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都加起来,还需要一系列支撑体系,包括技术人才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也包括了体制机制,例如公安部负责什么,工信部负责什么,不能老打架,不能争权争利。
支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信息公开和信息打通上应该承担何种责任?
蔡晓兵:应该说政府在很多年以前就开始非常重视这件事情,并一点点在做。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发改委主持来做的四库工程,建立法人库、人口库、经济数据库和自然资源数据库等,这是在全国范围和规模的数据库。
再涉及到一些职能部门也有信息互通的需求,因为在城市的日常管理和运营业务中,往往单一的信息是不够的,比如城市应急,洪水,暴雨来了以后,气象,交通,环保都需要协同。协同的基础是信息打通,很多的部门在过去的一些建设工作中,也都在将信息互通作为比较重要的目标推进和实现,只不过不同的地区的目标实现的程度不同。
作为政府来讲,首先是有这种意识,也有这种需求,现在一些非常先进的技术也可以帮助政府相关的不同的部门可以非常方便地在门户环境中进行信息分享,分享本身将成为简单易行的事情。
支点:科技为社会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但若人的服务意识还未达到,也无法发挥技术的价值,在您看来,如何调和这种矛盾?
刘希清:这并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前我负责做平安城市,曾经讲过安防信息化,那么信息化是手段,安防是目的,同理,智慧城市的目的是建设,需要网络技术等手段,但城市规划建设才是目的。没有信息技术无法建设智慧城市,但只有信息技术而不理解建设的目的也没有用,一定要透彻了解需求。应用和服务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先导,国家管理和制度创新则是保障,智慧城市是很好的理念和模式,真正需要将其建立起来,不是短期的事情。
蔡晓兵: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首先意识非常重要,没有意识,再好的系统都没用。一方面需要去提高服务意识,反过来从技术来讲,一个好的环境和平台则可以帮助那些有意愿去学习和改进的人。如果他们工作效率提高了,就会更加乐于在这样的环境和平台上去提供良好的服务。现在逐渐也有各种信息化的手段,包括计算机,网络环境,智能终端等使用起来越来越方便,使用者甚至都无需接受专门培训就可以很好地工作,他也会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