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论语》浅谈

来源 :文史月刊·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guo1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随即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热,如西学热、国学热等,尤其是对国学的追捧,大有趋之若鹜之态。本文着重以国学典籍《论语》中孔子在做人与为学两方面的言行为依据,阐述阅读国学典籍能给我们带来的为人与为学的价值与作用。以启发世人应以一颗踏实之心态对待经典,对待学问,对待浮躁,这也是做人的基本素质,而不要盲目追风,因为学问是通过踏实的学习和研究获得的。通过国学典籍的学习和研究,学会如何为学与为人,这是当代学习和研究国学经典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 国学 论语 为学 为人
  国学一词争议很大。众所周知的是国学一词来自日本,它是日人在应对外来文化上的一种自觉。为什么会有此文化自觉?深层的原因是本民族文化遇到了异质而强大的文化形态,从而引起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觉醒和保护。近代中国学人如章太炎、邓实、刘师培等文化保守主义者在举国西化的浪潮中,阐扬国粹自有其积极的贡献。但从另一面说为什么会有此一文化的觉醒。是因为中华民族遇到了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变局,那就是近百年来西方列强以强势的工业文明给东方农业文明以强大的冲击。在这一强大的异质文明面前中华民族文化几近失语。为何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在近代落后了呢?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里?中华民族该何去何从?这些问题时刻萦绕着中国学者,等待着解答。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随即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热,如西学热、国学热等,尤其是对国学的追捧,大有趋之若鹜之态。政府在海外大搞孔子学院;各知名高校忙建国学院;书商大肆宣传国学;社会培训机构增添国学班;舆论媒体鼓噪着遴选国学大师;一时间人们竞相以谈国学为荣,真是热闹非常!学术界关于国学如何界定?国学的范围是什么?国学是否可以成为一门学科等等相关问题的争论此起彼伏,不能罢休。这些争论意气之争多,学术思想之争少。无谓的争论只会使人对厚重的文化多了份轻薄,而非让人增进对文化传统的“温情与敬意”。故泛泛的谈论国学的意义和作用是不足以餍人心得。不如具体到某一部典籍来管窥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来的切实。故本文抱着求实的态度来品味经典,借以抛砖引玉,就正于弘扬创承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人。
  一般学界认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根本或主流。孔子开创的儒学深远而广泛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宋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可见孔子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近代史学家柳诒征先生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先生这就话高度的评价了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贡献。现在,孔子伟大的思想业已得到世界顶级学者的认可。曾经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吸收孔夫子的学问。我们要研究国学,不如就从最有影响力的典籍——《论语》开始,汲取古人的智慧,来滋润我们的心灵。《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重要的资料,在这里我们可以亲切的感受到孔子人格的不朽、思想的博大。《论语》一书汇集了孔子与弟子诸如在孝道、为政、问士、问仁、成人、问学、交友等方面的资料。本文打算重点谈谈孔子在为人与为学两方面给我们的启示。为人与为学可说是人生处世的两大支柱。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做真人”可以说做一道德的人、修养的人,简单说就是培植良善品格。“求真”则是教人要分清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简单说就是培养人客观的求知精神。中国古人教人要品学兼修,为学与为人合一。正如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篇》)学以养人,人以彰学,为人、为学交相辉映。
  一、以德立国的思想
  如何为人,何以处世?是人生在世必须解决的问题。中国古人特别注重人的道德养成。《左传》中叔孙豹说:“人生有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此之谓三不朽。”《尚书》中说“正德、利用、厚生、为民。”中国古人对人德性的重视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行方式,如我们经常说“德高望重”、“德才兼备”、“以德服人”等等。《论语》中就有许多讨论德性养成的材料。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需依德行事。一国之主要懂得民心向背、民为国本的道理,则国家对人民就该有信誉。这可从孔子与弟子子贡的对话中看出,在德目里信的重要意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篇》)。同样,个人要能在社会交往中立足也得讲信用,否则,人无信不立。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篇》)。人要是待人处世没有信用必将寸步难行。而德性的培养得从小培养。中国人常说,三岁看到大。人一出生就在家庭里成长,故道德的培养应从家庭开始。因此古人很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士大夫家庭,古书里有很多家训、戒子之类的书。汤用彤先生说:“中国立国,首重孝悌。故教育之实,始自家庭;而道德之源,肇于孝悌。孝悌之士,未闻丧邦;道德之儒,罕至偾事。道德为立国之本,实世界所公认。”
  1.孝悌为德之本
  中国古代社会实行政教合一,大倡以孝治天下。一般认为这一思想的发端是《孝经》,而实则《孝经》对孝的提倡来源于《论语》。《论语》开篇就说到孝的意义。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为孔子后学所作的《大学》更是把孝的思想推广化,把儒家以教代政的政治理念普遍化。这可由《大学》“八条目”来解释。而“八条目”的根本在于修身。
  2.自律的道德要求
  儒家把人的存在看成是道德的存在。儒家孟子讲人区别于禽兽者几希,就是高度的肯定人得道德主体性。宋儒陆九渊说:“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这一思想的发端在《论语》中可以找到。孔子说:“人者仁也。”而这种对人的肯定是建立在“反求诸己”的内省功夫之上,而非外在的法律法规的逼迫。它包含着伟大而深刻的思想,就是对每个人内心道德法则的敬意和尊重。可谓是心同此理,西方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也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长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儒家启迪人通过内省的功夫来建立自己的道德主体。这一思想可由以下几句话得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篇》)
  为什么有些人没有此种道德自觉性能?主要是由于没有意识到通过“内省”“内讼”的功夫能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光辉,内心更加充实。“为仁由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在于,道德主体性的挺立完全是可以由自己做主事情。只有在此层高度上才可以理解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意。
  3.以修德润身泽人
  孔子弟子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篇》)。就“恕”一面来说,这是从消极的意义来表达孔子之道。“恕”侧重于表达对人应有的最基本的尊重。这一原则的经典表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篇》)。如今,这一句话已成为国际社会中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黄金律。即使是“恕道”也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因为人在无意有意之间有把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式施加给别人的倾向。故在此意义上,要做到恕道也实属不易。此层可由子贡与孔子的两次对话来体会到: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
  上面是从消极层面说孔子之道,从积极一面来说,孔子之道可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来表达。孔子一生以追求仁,践行仁为终极理想。此层意境更高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追求仁得人不仅能成就自己,还要想办法成就他人。用《中庸》的话来表达就是不仅能“尽己之性”,而且能“尽人之性”。使人人各尽其才。孔子说如能这样,则可以得到“圣者”的美誉。孔子认为有志于仁德确属难能可贵,但还要学习,如果不知学习就会“其蔽也愚”。
  二、学习:态度-方法-乐趣
  1.为何要学习
  人一出生,就不知不觉地受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孟母三迁”的典故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环境必然有助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人之所以优异与其它生灵,主要在于人类能学习、善于学习。而学习就要持一定的态度,有学习的方法。通过学习使人远离愚昧,使人知书达礼、温柔敦厚。用宋儒张载的话来说为学在于“变化气质”。人不学习就会有很多弊病,正如孔子所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共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篇》)
  2.学习态度
  孔子认为学习文化应恪守客观的求知精神。大家知道,要提倡科学,必须先培养求知的态度,即于事物问题上求个真是真非。这就要求钻研学问要实事求是、一丝不苟、踏踏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孔子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篇》)史学家章学诚有句治学名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如此的学习态度,方有助于奠定扎实的学术成果。在中国先哲来看,做人和学问实是是二而一的事,学品益高,则学问愈深。故孔子特倡“为己之学”。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这里的“为己之学”指道德修养的学问,这与西方注重知识论形态的哲学不同。从中也可看出中国哲学自己有自身的特色。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道德形态的哲学或伦理哲学。而这一求实态度反映的是一颗“谦虚”的心灵。故学习者应抱有一种谦虚、虔诚的求学态度。下列材料正体现了这一态度: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篇》)
  3.学习的方法
  学人每以被评价为“好学深思”而引以为荣。故学思并用,不可偏废。学人务使两者互相发明,相得益彰。故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孔子以自己的学习历程告诫我们,没有扎实的知识积累,只是漫天乱想,即使劳神苦思也必然无所得。不如学有积淀,然后困心衡虑必有所得。然要学有专长,则泛观博览,返之于约,不二法门。博览能使自己开阔眼界,能培养贯通的能力,为能“约”(即“专”)打下基础。而“约”是学有所守,以此学问的基点进行深入钻研并能洞悉精微,成一家之言。如何学有专长,这里引用现代治学思想史的大家余英时先生的话:“先选定自己的专业领域,再就研究题目相关范围选出一两部最主要的经典,下切实的功夫,以之为基础,以后再随新研究题目扩大到其它经典。”除学习得法,学有所守,更得有持之以恒的苦读笔耕,在学问上方能日有进境。
  4.学习之乐
  宋明儒者喜让人寻孔颜之乐,所乐何事?求诸《论语》,可知,孔颜之乐乐在安贫乐道。我们可由下面两句话体会此“乐”。学习之乐可由孔子与其高弟颜回的人生体会来理解他们所乐何事。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又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孔子、颜回之乐不在锦衣玉食,而在志仁行义,躬行其德。如何在此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拜物世界里潜心做学问,这是在考验我们是否对学问有忠诚和诚敬,是否把此当成一种高尚的事业来对待,而不只是“为稻粱谋”。正因为志在于学,学习才不至于是一种苦差事,学习中才有无限之乐 。好学的先哲孔子正是能沉浸于学问中,才发出了“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篇》)这样的感慨。
  作者简介:
  吕波(1968——),男,榆林学院政法学院历史学副教授;李海宝,(1982——),男,榆林学院政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助教。
  本文系榆林市科技局产学研合作项目:国学教育与书香榆林工程建设的一部分,项目编号为:2011SKJ14。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政法学院)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目的:探讨乡镇卫生院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7年12月期间接诊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的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专家余文森先生曾经提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rn高,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多个方面,从而实
【摘 要】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在胃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进行胃镜检查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胃镜检查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经对比分析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价值。  1.2 护
摘 要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高校促进实践育人,完善个人成长成才发展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对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存在困境以及合理参与方式与途径等三个方面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为进一步深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供基本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者 社区文化 研究综述  一、志愿者的科学内涵  (一)
电力资源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作为一种商品,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用户享用了电力资源之后进行缴费。在这个过程中,供电企业会进行电费回收和管理。供电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理解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运用知识能力等。如何通过rn广泛而有序的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应该引起语
很多人都知道南朝历史上有个大名鼎鼎的皇帝——梁武帝萧衍.他曾4次舍身同泰寺,公卿百官们不得不交巨额“还俗费”赎这个皇帝老儿,前后共计“四万万钱”.rn皇帝向大臣“敲竹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改变。然而,英语课堂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更新并非一日之功,初中英语教学课堂rn仍存在诸多不足有待改进。
目的:研究分析对颅脑损伤患者坠积性肺炎患者采用术后综合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样本为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80例颅脑损伤患者坠积性肺炎患者,遵循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