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语文,对于很大一部分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比较头疼的学科,和数学、英语相比较,语文的高分显得是那么遥不可及。特别是今年的中招考试和高招考试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他们平时学习刻苦、各科成绩优异,但却在此次语文考试中失利,以致于和心目中的名校失之交臂。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灵活”地学习语文。
那么,怎样才是“灵活”地学习语文呢?《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说得真好!归根结底,那些平时对课本知识胸有成竹、背诵如流的学生,在越来越重视实践性的考试中失利,原因就是缺少语文实践能力!就如初一终考中的一道选择题:“王勇(登陆、登录)了淘宝的官方网站。”结果改卷下来失分严重,好多学生都说,怎么平时上网就没在意这两个字呢?
现代大语文教学理念提倡,要把语文学习扩展到课外、校外,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要改革课堂教学,强化课堂教学同生活的联系,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局面。据此,我把自己的语文教学思路定为:
一、吸取传统的教学模式精华,重视学习方法的结合运用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传统的预习、复习、总结三部曲的基础上,课内的知识点要能够融会贯通。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学会记课堂笔记,在听课或阅读时在书上“圈、点、勾、划、批注”,把中心句、关键词、过渡、照应和结构层次、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重点、难点等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并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写在旁边,这样边阅读边思考,效果会更好。另外还要及时地复习与总结,学会写反思。其实,反思自己前后的学习效果,就是一种很好的将知识融汇贯通的过程。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建立有趣而又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单调的校园教学模式所带来的结果,给我们以深思;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让我们不断反思:如何让学生爱学、会学、并学有所得?如何点燃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钥匙?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真谛?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业务水平,充分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能更新教材,要从学识上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比如多媒体的巧妙利用就很关键: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用课件展示的大幅背影图片以及低沉、幽怨的钢琴曲,把学生拉回到父子别离的画面中;学完这一课后,还可以再次同样运用课件展示朱自清的另外一篇名作《荷塘月色》,以便于对作者写法特色以及写作背景的进一步了解。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好的课堂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为一节课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优化作业,让作业活起来,特别是在节假日多给学生留一些实践性的、探索性的作业,让学生“动”起来。
其次,教师要用真诚、和善、言行一致的待人原则与学生相处,用高尚的信仰、追求来引导学生,以身示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仰慕感、敬爱感。
三、加强阅读,让课内外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各类课外读物无不关涉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优秀书刊,既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也增加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广泛地阅读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而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刺激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这样,课内外学习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可以采用“引”、“扶”、“教”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即在课堂前用几分钟时间搞“名著推荐”和“好书读后感”活动;“扶”,即教师推荐学生应读和能吸引他们的名著、杂志;“教”,即教师教会学生怎样阅读,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做摘抄、写读后感、随笔等,并每周抽时间让学生背诵积累阅读到的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样,学生对阅读就越来越有兴趣了。
有时,经典名著也可以换做其他形式来阅读。例如今年的暑假作业中有一项是读《水浒》、《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但是《水浒》篇幅较长,我便建议学生可以先用看电视连续剧的形式了解,闲暇时再品味一下书中对人物的细致刻画。我想,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学习,这样知识才会牢固,不致于像今年的中招语文考试那样,连让你概述《西游记》中金角大王的故事都不会了。
四、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丰富教学内涵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百科全书。在生活实践中开展语文教学活动,那么我们的学习就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就会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的内心在色彩斑斓的生活空间翱翔,观察生活,体验知识,加深感悟。
要让学生确立“生活即课文”、“生活处处皆语文”的观念。生活为学生亲近语文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交往,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还有形形色色的标语、广告、题联、题诗以及小品、相声磁带、VCD等,无不与语文息息相关。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我经常选一些中外著名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或者是获奖的中学生作文,收集成册上传至邮箱,以便学生下载打印阅读。另外,课余我也让学生自己安排时间,看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百家讲坛等节目,这也是进行语文积累的一种方式,并指导他们阅读理解赏析作品的知识与方法。有读有练、多读多练才是作文成功之路。
初中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后,我发现:学生明显地爱学习了,自信心增强,有自己的见解,学习的渠道和空间拓宽了,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也随之提高。“抓住课内外一切可以学语文的机会学语文,抓住一切可以用语文的机会用语文。”我相信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孩子们不仅会爱上语文,他们的生活也会更加五彩斑斓、多姿多彩!
语文,对于很大一部分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比较头疼的学科,和数学、英语相比较,语文的高分显得是那么遥不可及。特别是今年的中招考试和高招考试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他们平时学习刻苦、各科成绩优异,但却在此次语文考试中失利,以致于和心目中的名校失之交臂。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灵活”地学习语文。
那么,怎样才是“灵活”地学习语文呢?《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说得真好!归根结底,那些平时对课本知识胸有成竹、背诵如流的学生,在越来越重视实践性的考试中失利,原因就是缺少语文实践能力!就如初一终考中的一道选择题:“王勇(登陆、登录)了淘宝的官方网站。”结果改卷下来失分严重,好多学生都说,怎么平时上网就没在意这两个字呢?
现代大语文教学理念提倡,要把语文学习扩展到课外、校外,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要改革课堂教学,强化课堂教学同生活的联系,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局面。据此,我把自己的语文教学思路定为:
一、吸取传统的教学模式精华,重视学习方法的结合运用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传统的预习、复习、总结三部曲的基础上,课内的知识点要能够融会贯通。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学会记课堂笔记,在听课或阅读时在书上“圈、点、勾、划、批注”,把中心句、关键词、过渡、照应和结构层次、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重点、难点等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并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写在旁边,这样边阅读边思考,效果会更好。另外还要及时地复习与总结,学会写反思。其实,反思自己前后的学习效果,就是一种很好的将知识融汇贯通的过程。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建立有趣而又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单调的校园教学模式所带来的结果,给我们以深思;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让我们不断反思:如何让学生爱学、会学、并学有所得?如何点燃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钥匙?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真谛?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业务水平,充分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能更新教材,要从学识上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比如多媒体的巧妙利用就很关键: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用课件展示的大幅背影图片以及低沉、幽怨的钢琴曲,把学生拉回到父子别离的画面中;学完这一课后,还可以再次同样运用课件展示朱自清的另外一篇名作《荷塘月色》,以便于对作者写法特色以及写作背景的进一步了解。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好的课堂导入语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为一节课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优化作业,让作业活起来,特别是在节假日多给学生留一些实践性的、探索性的作业,让学生“动”起来。
其次,教师要用真诚、和善、言行一致的待人原则与学生相处,用高尚的信仰、追求来引导学生,以身示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仰慕感、敬爱感。
三、加强阅读,让课内外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各类课外读物无不关涉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优秀书刊,既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也增加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广泛地阅读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而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刺激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这样,课内外学习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可以采用“引”、“扶”、“教”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即在课堂前用几分钟时间搞“名著推荐”和“好书读后感”活动;“扶”,即教师推荐学生应读和能吸引他们的名著、杂志;“教”,即教师教会学生怎样阅读,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做摘抄、写读后感、随笔等,并每周抽时间让学生背诵积累阅读到的精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样,学生对阅读就越来越有兴趣了。
有时,经典名著也可以换做其他形式来阅读。例如今年的暑假作业中有一项是读《水浒》、《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但是《水浒》篇幅较长,我便建议学生可以先用看电视连续剧的形式了解,闲暇时再品味一下书中对人物的细致刻画。我想,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学习,这样知识才会牢固,不致于像今年的中招语文考试那样,连让你概述《西游记》中金角大王的故事都不会了。
四、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丰富教学内涵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百科全书。在生活实践中开展语文教学活动,那么我们的学习就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就会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的内心在色彩斑斓的生活空间翱翔,观察生活,体验知识,加深感悟。
要让学生确立“生活即课文”、“生活处处皆语文”的观念。生活为学生亲近语文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交往,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还有形形色色的标语、广告、题联、题诗以及小品、相声磁带、VCD等,无不与语文息息相关。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我经常选一些中外著名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或者是获奖的中学生作文,收集成册上传至邮箱,以便学生下载打印阅读。另外,课余我也让学生自己安排时间,看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百家讲坛等节目,这也是进行语文积累的一种方式,并指导他们阅读理解赏析作品的知识与方法。有读有练、多读多练才是作文成功之路。
初中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后,我发现:学生明显地爱学习了,自信心增强,有自己的见解,学习的渠道和空间拓宽了,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也随之提高。“抓住课内外一切可以学语文的机会学语文,抓住一切可以用语文的机会用语文。”我相信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孩子们不仅会爱上语文,他们的生活也会更加五彩斑斓、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