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点体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正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各省级政府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等通力合作,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形成协同机制,为有效阻击疫情提供了有效经验。与此同时,慈善组织也纷纷行动起来,参与到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去。从募集资金、物资,到动员、招募志愿者,再到深入基层开展疫情防控宣传等,均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担当和组织力。
中国高校基金会作为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力量,虽其主要职能集中在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但在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冲破了高校界限,依托其特有的资源与自身优势,在汇聚资源、精准支援、公开透明、公益引导等方面均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体现了特色,展现了力量,是高校治理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了特殊的力量。
一、“互联网+”慈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一)慈善主体存在的问题——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提升
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不少官方慈善组织应接不暇,尤其是湖北和武汉红十字会等均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先是“卖菜门”,再是“回单门”,接着是“莆田系门”,引起社会热议。湖北和武汉红十字会原有的工作人员取消年假投入抗疫,并从武汉市统计局抽调的30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物资清点和登记,同时招募了近50位志愿者协助开展工作,但仍然出现捐赠物资不能及时公布、迅速分发的情况。后续,当武汉城投、九州通医药物流公司、武汉市统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专业公司和部门接手此事后,只用两个小时就完成了所有入库、仓储、分派等工作。可见,慈善组织的组织协调能力尚待进一步提升,未能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反而导致在疫情发生的初期无法及时完成物资供给,拉长供需周期。
(二)慈善行为存在的问题——捐赠行为的盲目性
面对疫情,很多社会组织都在积极响应捐赠的号召,大家除了捐款,还联系各地及海外供应商采购物资,提供物资捐赠。媒体报道社会捐助了不少物资,可医院却在微博呼救物资“不是告急,是没有了”。湖北红十字会后来发出申明表示,确因工作失误导致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是N95口罩,而是KN95口罩,这种型号产品不能用于一线医护人员防护。虽然之后慈善组织和求助医院反复向社会发布各种公告,但仍旧有很多不符合医用标准的捐赠物资被送到了慈善组织,导致需要的东西进不来,不需要的东西却堆积如山的情况。捐赠行为的盲目性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同时也影响了需求物资的供应速度。
(三)慈善监管机制的缺失——信息发布不及时、不透明
“红十字会目前物资的分配有接受捐赠、仓储、分派这三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却没有一个是透明的”[1]。随着抗疫形势的不断严峻,各大医院求助信息也不断通过各类平台进行传播,于此同时,捐赠的物资亦持续增加,公众对于捐赠物资等使用愈发关注。公众关心的不仅是对于这些物资的处理、分配等是否符合《慈善法》或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规定,更关注这些物资的捐赠信息、分发信息、库存信息等是否及时向社会公众透明公开。这次疫情可以说是把红十字会推向了风口浪尖,许多社会热点话题都来自于数据信息不透明并且对于决策未达成共识而爆发的矛盾。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互联网+”慈善的应对策略
(一)针对慈善主体的应对策略——加强慈善组织的协调能力,合理资源配置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慈善组织要运用平时所掌握的应对知识,学习政府公告,了解实时信息,如捐赠物资的分类,哪些是急需物资,哪些是其他捐赠,如何处理定向捐赠和非定向捐赠,调配权的归属等,并充分利用所有可以发动的人力资源,合理利用招募措施,引入志愿者共同参与,特别是引进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合理分组,相互协作,根据物资需求和接收情况,优化资源配置。
(二)针对慈善行为的应对策略——搭建联合联动平台,实现网络捐赠精准对接
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互联网+”慈善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筹集速度快,这些特点如何在面对疫情这样的紧急情况下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互联网+”的应用使得筹款的便捷性和效率都得到大幅度提升,“慈善组织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支付宝等工具进行网络筹款,这不仅为微公益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公众进行小额捐赠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筹款的效率”[2]。其次,需要进行供需信息的精准对接,快速搭建联合联动平台,如信息征集小组、物资采购小组、物资分配小组、物资对接小组、捐赠咨询小组等,快速而有序地进行数据整理、归集、采购、运输、共享,实现“互联网+”捐赠與慈善组织精准对接。再次,慈善组织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的自媒体特点进行宣传,特别是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设置专门的信息滚动板块,实时更新求助信息、捐赠进度、捐赠平台等,做好信息公开的同时也可提高组织的社会知名度与形象。
(三)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线上线下协作机制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慈善组织应第一时间联系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建立线上线下协作机制,制定并发布应急预案,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措施和绿色通道等。例如,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可以先进行线上筹款项目,然后在10个工作日以内到民政部门备案。对于物资采购超过规定金额的,可以实行先采购再尽快完善报备手续等方式。当前,单靠政府、企业和慈善组织单一方面的力量,在抗击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整合资源,推动政府、企业和慈善组织的跨界合作,尤其是线上线下多方的协作机制,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发展方向,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需要。
(四)慈善组织整体部署,长期规划慈善项目
抗击疫情的第一阶段是紧急援助、采购物资、发放物资,疫情整体得到控制之后,仍有更多的慈善救助需求,如“疫后心理重建、疫病宣防、疫后受感染或殉职医护人员及子女教育生活”[3]等。慈善组织要整体部署,通过调研充分估算救助需求,制定1年、3年乃至10年-20年的规划,长期规划慈善项目的推进进度、筹集金额及受益群体等,合理利用现有的网络慈善平台或社交媒体,实时披露捐赠资金、物资等的流向及使用信息,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增强公众参与慈善的热情,为疫情后的受灾群体实现慈善救助。
三、高校基金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思考
高校基金会具有一般慈善组织的普遍特点,同时也因其筹募对象相对固定,社会联系广泛,资金使用方向明确,在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展现出了组织、动员、平台、合作、中介等多方面的优势,高校基金会凭借高校和校友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般慈善组织在组织抗疫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可以更为有效地集中资源、定点支援,在抗疫工作中发挥了不的特殊作用。
新时代,高校基金会参与高校主要工作与公共食物责无旁贷,要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加强党建、敢于担当、有所作为,培育志愿力量,保持与提升中国特色高校基金会的制度优势。新时代,高校基金会更需要主动作为,不断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和专业化内涵,全面提升筹款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新时代,高校基金会更需要当仁不让、率先垂范,努力成为慈善公益文化的倡导者、引领者,不断将公益文化有机融入到大学文化,使之成为大学育人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区块链技术在疫情爆发之下有何“用武之地”?丨米林财经抗疫专题第一期》,https://www.sohu.com/a/371885740_ 100191548,2020-02-10,搜狐网。
[2]《公益慈善概论》,邓国胜主编,第24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版。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互联网+"慈善的应对策略研究》,张群芳、邵培樟,《经营与管理》,2021-01-15。
作者简介:程思遥,浙江大学,硕士毕业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传播、公共管理等。
中国高校基金会作为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力量,虽其主要职能集中在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但在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冲破了高校界限,依托其特有的资源与自身优势,在汇聚资源、精准支援、公开透明、公益引导等方面均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体现了特色,展现了力量,是高校治理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了特殊的力量。
一、“互联网+”慈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一)慈善主体存在的问题——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提升
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不少官方慈善组织应接不暇,尤其是湖北和武汉红十字会等均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先是“卖菜门”,再是“回单门”,接着是“莆田系门”,引起社会热议。湖北和武汉红十字会原有的工作人员取消年假投入抗疫,并从武汉市统计局抽调的30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物资清点和登记,同时招募了近50位志愿者协助开展工作,但仍然出现捐赠物资不能及时公布、迅速分发的情况。后续,当武汉城投、九州通医药物流公司、武汉市统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专业公司和部门接手此事后,只用两个小时就完成了所有入库、仓储、分派等工作。可见,慈善组织的组织协调能力尚待进一步提升,未能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反而导致在疫情发生的初期无法及时完成物资供给,拉长供需周期。
(二)慈善行为存在的问题——捐赠行为的盲目性
面对疫情,很多社会组织都在积极响应捐赠的号召,大家除了捐款,还联系各地及海外供应商采购物资,提供物资捐赠。媒体报道社会捐助了不少物资,可医院却在微博呼救物资“不是告急,是没有了”。湖北红十字会后来发出申明表示,确因工作失误导致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是N95口罩,而是KN95口罩,这种型号产品不能用于一线医护人员防护。虽然之后慈善组织和求助医院反复向社会发布各种公告,但仍旧有很多不符合医用标准的捐赠物资被送到了慈善组织,导致需要的东西进不来,不需要的东西却堆积如山的情况。捐赠行为的盲目性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同时也影响了需求物资的供应速度。
(三)慈善监管机制的缺失——信息发布不及时、不透明
“红十字会目前物资的分配有接受捐赠、仓储、分派这三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却没有一个是透明的”[1]。随着抗疫形势的不断严峻,各大医院求助信息也不断通过各类平台进行传播,于此同时,捐赠的物资亦持续增加,公众对于捐赠物资等使用愈发关注。公众关心的不仅是对于这些物资的处理、分配等是否符合《慈善法》或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规定,更关注这些物资的捐赠信息、分发信息、库存信息等是否及时向社会公众透明公开。这次疫情可以说是把红十字会推向了风口浪尖,许多社会热点话题都来自于数据信息不透明并且对于决策未达成共识而爆发的矛盾。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互联网+”慈善的应对策略
(一)针对慈善主体的应对策略——加强慈善组织的协调能力,合理资源配置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慈善组织要运用平时所掌握的应对知识,学习政府公告,了解实时信息,如捐赠物资的分类,哪些是急需物资,哪些是其他捐赠,如何处理定向捐赠和非定向捐赠,调配权的归属等,并充分利用所有可以发动的人力资源,合理利用招募措施,引入志愿者共同参与,特别是引进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合理分组,相互协作,根据物资需求和接收情况,优化资源配置。
(二)针对慈善行为的应对策略——搭建联合联动平台,实现网络捐赠精准对接
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互联网+”慈善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筹集速度快,这些特点如何在面对疫情这样的紧急情况下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互联网+”的应用使得筹款的便捷性和效率都得到大幅度提升,“慈善组织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支付宝等工具进行网络筹款,这不仅为微公益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公众进行小额捐赠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筹款的效率”[2]。其次,需要进行供需信息的精准对接,快速搭建联合联动平台,如信息征集小组、物资采购小组、物资分配小组、物资对接小组、捐赠咨询小组等,快速而有序地进行数据整理、归集、采购、运输、共享,实现“互联网+”捐赠與慈善组织精准对接。再次,慈善组织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的自媒体特点进行宣传,特别是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设置专门的信息滚动板块,实时更新求助信息、捐赠进度、捐赠平台等,做好信息公开的同时也可提高组织的社会知名度与形象。
(三)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线上线下协作机制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慈善组织应第一时间联系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建立线上线下协作机制,制定并发布应急预案,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措施和绿色通道等。例如,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可以先进行线上筹款项目,然后在10个工作日以内到民政部门备案。对于物资采购超过规定金额的,可以实行先采购再尽快完善报备手续等方式。当前,单靠政府、企业和慈善组织单一方面的力量,在抗击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整合资源,推动政府、企业和慈善组织的跨界合作,尤其是线上线下多方的协作机制,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发展方向,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需要。
(四)慈善组织整体部署,长期规划慈善项目
抗击疫情的第一阶段是紧急援助、采购物资、发放物资,疫情整体得到控制之后,仍有更多的慈善救助需求,如“疫后心理重建、疫病宣防、疫后受感染或殉职医护人员及子女教育生活”[3]等。慈善组织要整体部署,通过调研充分估算救助需求,制定1年、3年乃至10年-20年的规划,长期规划慈善项目的推进进度、筹集金额及受益群体等,合理利用现有的网络慈善平台或社交媒体,实时披露捐赠资金、物资等的流向及使用信息,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增强公众参与慈善的热情,为疫情后的受灾群体实现慈善救助。
三、高校基金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思考
高校基金会具有一般慈善组织的普遍特点,同时也因其筹募对象相对固定,社会联系广泛,资金使用方向明确,在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展现出了组织、动员、平台、合作、中介等多方面的优势,高校基金会凭借高校和校友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般慈善组织在组织抗疫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可以更为有效地集中资源、定点支援,在抗疫工作中发挥了不的特殊作用。
新时代,高校基金会参与高校主要工作与公共食物责无旁贷,要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加强党建、敢于担当、有所作为,培育志愿力量,保持与提升中国特色高校基金会的制度优势。新时代,高校基金会更需要主动作为,不断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和专业化内涵,全面提升筹款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新时代,高校基金会更需要当仁不让、率先垂范,努力成为慈善公益文化的倡导者、引领者,不断将公益文化有机融入到大学文化,使之成为大学育人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区块链技术在疫情爆发之下有何“用武之地”?丨米林财经抗疫专题第一期》,https://www.sohu.com/a/371885740_ 100191548,2020-02-10,搜狐网。
[2]《公益慈善概论》,邓国胜主编,第24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版。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互联网+"慈善的应对策略研究》,张群芳、邵培樟,《经营与管理》,2021-01-15。
作者简介:程思遥,浙江大学,硕士毕业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传播、公共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