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珠孜区:特色小镇的鲁藏实践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wa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藏以来,青岛市第八批援藏干部坚持以精准脱贫为主线,以“实施产业援藏、培育产业小镇、实现产业脱贫”为重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桑珠孜区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小镇,助推当地803户4108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精准脱贫,探索出一条以培育发展产业小镇带动整乡整村精准脱贫的新路子,实现了对口援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精准脱贫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光伏小镇新生活
  从日喀则市区沿着318国道向东前行45公里,道路北侧沿途五六公里尽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一排排崭新漂亮的藏式楼房依次而建,房屋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远处的人工湖已经完工等待蓄水,宽阔的广场、平坦的道路、如茵的绿草和一排排太阳能路灯……这就是日喀则市在江当乡规划建设的光伏小镇,目前已初见雏形。
  去年12月,54岁的边巴从山沟里那破旧不堪的土坯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他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在这里,他还当上了清洁工,每月有4500元的收入,女儿还在附近开了一家藏餐馆,他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了解到,光伏小镇一期安置房,共有120平方米、160平方米、180平方米、200平方米4种户型。易地搬迁到这里的群众每人享有6万元的国家补助,基本可以满足购房需求,几乎没有经济负担,政府还为每家每户免费配置了家具家电。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安置房的屋顶都安装了光伏发电板,项目实施后,群众在用电自足的前提下,还能增加收入。
  这些屋顶发电装置每年能给户主带来多少收益?桑珠孜区发改委主任格桑告诉记者:“按照国家对扶贫光伏的政策,每户一年收益不能低于3000元,我们按照实际情况,为每户定的标准是5000元,持续25年左右。”
  日喀则市又名“日光城”,年平均日照时间长达3300小时。青岛第八批援藏干部领队、日喀则市委常委、桑珠孜区委书记潘思晓告诉记者,青岛援藏干部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与桑珠孜区政府共同规划建设江当乡“光伏小镇”,建设“光伏+设施农业扶贫示范园区”,占地总面积6.5万亩,由青岛援藏干部担任园区管委会主任,投入援藏资金5800万元,建设园区灌溉、道路和用电等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协议引进12家大中型企业,目前已有4家落地,种植枸杞1400亩,建设农业大棚226座,为易地搬迁和周边群众提供了2000个就业岗位,年人均可增收4000元以上;投入2400万元,为613户易地搬迁贫困家庭建设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示范园采用‘光伏发电+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休闲观光+光伏储能+光伏扶贫’综合性三产立体联动发展新模式,地上农业与空间光伏相结合,将实现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和新能源发电效益‘三赢’,以达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区域开发的三重目标。”格桑说。
  据了解,目前“光伏小镇”一期343户安置房全部竣工,已迁入贫困群众234户1008人。
  而园区项目建成后,村民也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已经落户园区的西藏岚泰为例,该公司在园区的项目总投资逾3.2亿元,一期项目占地1500亩,生产阶段可培训农牧民200人次,安置就业100人,每人年增收2万元;二期项目占地3000亩,生产阶段可培训农牧民800人次,安置就业600人,每人年增收3万元。
  种下萝卜,收获思想
  和边巴一样,索朗和卓嘎如今也如同生活在梦中。他们从未想到有一天能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索朗今年48岁,卓嘎45岁,他们是桑珠孜区边雄乡普鲁村的一对夫妇,没有太多的生活技能,此前生活极度贫困,一直靠着政府补助生活。
  如今,他们在边雄乡的“萝卜小镇”工作,通过为萝卜拔草等简单的劳作,每个月的收入就达到了3000元,实现了精准脱贫,找到了生活的尊严。
  “萝卜小镇”是青岛援藏干部助力当地产业发展的一个实例。
  进藏以来,第八批援藏干部组深入日喀则桑珠孜区农村调研,发现桑珠孜区边雄乡有种植萝卜的传统,但由于耕作方式传统,萝卜种植面积小、品种少、产量低。
  “青岛莱西店埠镇以种植萝卜而闻名,我们就考虑能不能借鉴莱西的经验做法,培育打造边雄乡的‘萝卜小镇’。”第八批青岛援藏干部、桑珠孜区扶贫办副主任赵瑞说。
  建设“萝卜小镇”,最关键的一招是引进现代种植技术,靠高技术作为支撑。为此,青岛市第八批援藏干部组引进新设备,引进新品种,手把手培训,使用有机肥,现代有机农业的成熟模式在这里生根发芽。
  “西藏的土地最干净,水最清,最适合发展有机农业。”赵瑞说,“我们率先在西藏推广水肥一体化新技术、萝卜高垄精播节水灌溉新技术,也是首次在西藏发展萝卜成方连片规模化种植,发展萝卜规模化种植,必将带动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边雄乡兩个村先种了150亩萝卜,目前长势很好。”
  边雄乡党委书记扎西次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村里分散种萝卜,一亩地能卖3000到4000元,“萝卜小镇”里的萝卜每亩预计产量可达3000至4000公斤,市场价能卖到2元0.5公斤,市场批发价最低也有1元,一亩地村民就有6000元到8000元的收入。并且引进青岛农业发展新技术后,成本也降低了不少,每亩种子只需120元,比传统种植方式节约600元,效果极其明显。
  “我们不仅是种萝卜,更重要的是种思想。”扎西次仁说,要打开村民的思路,让老百姓知道地是值钱的。过去很多劳动力都拴在农田或者牛羊上,大规模生产后,现在一家来一个人操作机器,其他劳动力解放出来,村里的老百姓基本都在市区打工,不仅地里产量增收,还额外赚了打工钱。
  潘思晓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援藏能把青岛的先进思想和理念、技术以及先进模式带到西藏,那才是最大贡献!”
  “藏家乐”改变贫困村
  71岁的年木乡罗林村群培老人每月领到3500元的工资,他每天从事的工作就是在自己家里打制50多壶酥油茶,供日均300多名内地游客品尝。他说:“没想到自己这么大年龄,还能像年轻人一样挣钱,更没想到的是每月能挣3500元这么高的工资。”   28岁的格桑卓玛每月领到1600元的工资,她每天从事的工作就是身着民族服饰,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热情大方地引领着内地游客前往她家做客。她说:“以前自己要到外地去打工挣钱,现在可好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格桑卓玛的家因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前去参观、做客,她家还获得了每月700元的房屋租金收入。
  52岁的德吉每月领到1600元的工资,她每天从事的工作就是与其他村民一起,在村里健身广场上跳锅庄,饶有兴致的游客或拍照留恋、或参与其中。
  到访过罗林村“藏家乐”的外地游客,都对该旅游项目展现日喀则农牧民民俗风貌的旅游定位给予了高度评价,游客们都认为“不虚此行”。来自杭州的游客赵先生在参观了罗林村“藏家乐”后说道:“到了西藏,我们不但要看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当地群众生活方式怎样、居住条件怎样,更是我们关心和好奇的地方。罗林村‘藏家乐’旅游项目抓住了我们游客的消费心理。”
  ……
  以上的几个场景,是“藏家乐”旅游项目促使年木鄉罗林村发生的可喜变化,村民们现金收入也得到了显著增加。
  据了解,年木乡地处318国道和雅鲁藏布江沿线、日喀则市机场旁边,也是拉萨进入日喀则的必经之地,每年过路游客众多。
  如何留住这些游客?进藏以来,青岛援藏干部便筹划指导和支持该乡发展乡村旅游业,培育打造“民俗旅游小镇”。罗林村是易地搬迁贫困村,投入援藏资金350万元,建设村内基础设施,如今该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度假村。
  旅游之外,该村还发展高原西瓜产业,村党支部书记普布次仁告诉记者,去年种植西瓜200亩,今年面积扩大到400亩,而这样的高原西瓜,“每斤能卖到5块钱”。
  普布次仁告诉记者,通过参观藏式村庄,体验藏家生活,观看藏戏表演,过林卡节,采摘高原西瓜等,罗林村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全村年旅游收入达90余万元,由昔日的整体搬迁贫困村变成了今天的小康示范村。
  小土豆,大生意
  “通过种植土豆,我增加了不少收入。”东嘎乡唐白村村民西洛罗布告诉记者。去年,他家种植土豆近20亩,每亩产量高达近7500斤,增收20万元左右。
  如今,东嘎土豆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东嘎土豆个头小,但好吃,品质高,标准的绿色食品,非常受市场青睐。只要上市,总是供不应求。
  以前,因为种得少,产量小,东嘎土豆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第八批青岛援藏干部进藏后,首先到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深入调研,然后为每个乡明确了一个主导产业。在东嘎乡,他们一下子就盯上了土豆,要把东嘎乡打造成“土豆小镇”。
  赵瑞介绍:“我们指导和支持东嘎乡成立了祺玛党庆合作联社,培育发展‘土豆小镇’。”以合作联社为纽带,带动全乡9个村种土豆。
  东嘎乡党委书记杜忠亮说,2017年,全乡共种植土豆6635亩,占全乡农作物实播面积近三成。户均种植4.3亩,每亩平均产量达到5000斤以上。按照当地生活习惯,如果以农户35%自用及留种,65%出售计算,预计农民借此增收达4312.8万元。
  祺玛党庆合作联社理事长次旺告诉记者,合作联社当年就实现盈利400万,今年预计能达到2000万,整个东嘎乡28个行政村的全体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此实现了脱贫。
  次旺表示,目前,青岛援藏干部指导和支持合作联社正在规划建设农民培训学校、土豆加工厂和冷库等项目,探索出一条以发展合作联社带动整乡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类似这样的产业小镇,在桑珠孜区还有很多。据了解,在建设“光伏小镇”“萝卜小镇”“土豆小镇”“民俗旅游小镇的同时,青岛市援藏干部和桑珠孜区继续培育发展“青稞小镇”“种子小镇”和“苗木小镇”等,形成特色产业小镇集群,让更多农牧民群众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走向富裕。
  潘思晓告诉记者,给予式援藏不仅解决不了西藏的贫困问题,还容易造成“养懒汉”现象,长期以来给农民留下了有困难找政府、找援藏的问题。青岛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把有限的援藏资金用在扶持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打造产业小镇上,通过组织培训和出台激励政策,激发了当地干部群众创新创业的热情,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发展现代农业,为当地精准脱贫找到了新路子。通过组织乡土能人带动和示范引领,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逐步改变了过去“等要靠”思想。
  “扶贫要扶志、扶智,通过引进现代农业产业,引导农牧民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树立与贫困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潘思晓说。
其他文献
最艰苦的地方才能绽放最美丽的雪莲。日喀则市自然条件恶劣,但山东省直卫生系统援藏人员在援藏期间,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受到了患者和当地卫生系统的广泛好评,来自齐鲁大地的医者精神在雪域高原上美丽绽放。  2016年8月,日喀则市卫计委发布的一则与联合国相关的消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公号内容如下:近日,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申报的“利用电子药盒及视频观察治疗提高西藏非耐药性结核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随机对
期刊
在日喀则桑珠孜区黑龙江北路东侧、那曲路南侧,一座体现山东与日喀则友好协作、帮扶发展的标志性建筑——齐鲁小学正在紧张地建设之中。  山东省援藏管理中心组项目组组长、日喀则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兵介绍,随着日喀则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棚户区改造规划的实施,日喀则市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已成为一项重大民生难题。  为进一步解决日喀则民生问题,补齐小学阶段教育短板, 2017年,山东省第八批援藏中心组决定从山东省援藏
期刊
这不是宋恩亮第一次来到日喀则,也不是他第一次接触援藏工作。  2014年,在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扎什伦布寺管理委员会主任萨龙·平拉的邀请下,他来到西藏扎什伦布寺奶牛场,对繁殖、饲养、产奶、防疫等方面实际问题进行释疑解惑,为下一步奶牛厂生产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016年,作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第一个援藏干部,宋恩亮来到日喀则,担任日喀则市农科所副所长,开始了他为期三年的援藏时光。  日喀
期刊
地炼企业,简而言之,就是相对于“两桶油”之外的地方炼油企业,既包括国有性质的垦利石化,也包括纯民资性质的京博石化、玉皇石化。  中国地炼看山东,由于山东拥有胜利油田,并毗邻中原油田,具有发展石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东营、滨州、淄博、菏泽等地陆续涌现出一批小炼油企业。几十年栉风沐雨,这些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产业支撑和财源支柱。  2016年前后,山东的地炼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期刊
六百多年前,自从杨氏先人从遥远的巴蜀辗转驻留浞水西岸,杨家埠便开始在古潍县的版图上演绎成一册经典。正如一位当地诗人咏诵的那般:“六百年的风雨/六百年的沧桑/历练一颗承重之心/一副苍劲身板。一部活着的历史/一曲画乡的绝唱/根深深扎在明朝/叶已融入今天……  近日,记者走进杨家埠,实地感受这座古村落的艺术之魅。高高飘扬的风筝、错落有致的年画,当它们被定位成一种文化,再集聚为一种产业,文化创意梦想便从小
期刊
2018年4月,有幸同夫人一起来到德国汉堡探望女儿,在德国三个月的时间里,抽闲暇之余,来到了附近的施塔德镇的豪岚村,见到了这里较大的果农贝克曼一家。全家有7口人,父母和他夫人及三个孩子,他今年38岁,有80公顷果园,以种植苹果和樱桃为主。家有一个超市和出租公寓,自制果酱和代卖蜂蜜、果酒。一家人从早晨7点开始工作,一直要到下午7点才结束。家有汽车十几辆,平时常年雇工五名,到了收获季节再临时雇工多人不
期刊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68年前,解放军部队扎根雪域高原的“老西藏精神”并未因时代而褪色。  山东省对口援建5个区县中,在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最恶劣的昂仁,淄博市第八批援藏干部迎难而上,以薪火相传的老西藏精神为力量,“快乐援藏、激情援藏”,创造出了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昂仁速度”。  “昂仁速度”之所以成为山东援藏项目建设的样本,不仅在其快,还在其援藏工作对当
期刊
珠峰脚下、年楚河畔,有一片热土格外耀眼。有着西藏“粮仓”之称的白朗,如今正成为西藏最重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五彩天域、有机白朗”的地域品牌正在奏响华章。  不产蔬菜的高原何以使瓜菜飘香?何以创造出“生态农业”的奇迹?把蔬菜大棚搬上海拔四千多米高的白朗县,是济南援藏干部的创举。“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口号享誉高原。  大美白朗,日新月异。如今,在济南第八批援藏干部的努力下,白朗蔬菜产業
期刊
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往“分散式”的教育人才援藏模式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西藏教育落后局面。从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出发,教育部等部门作出了“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决定,旨在集中建设一批示范性中小学,提升教育援藏的质量。  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实施“走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努力开创“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新局面。这种援藏模式的重要创新,经过在对口援助
期刊
随着山东西王男篮近况不佳、战绩下滑,出走美国的丁彦雨航恰在此时被发展联盟传奇队“除名”,上个赛季山东高速的“丁神”是否回归,回归是驰援母队还是另攀高枝,又成为舆论热点。  西王男篮本赛季从争冠劲旅降格为中游球队,打进季后赛的目标能否实现充满悬念,主因便是小丁和顶级小外援劳森的离开。与此同时,由于养伤被NBA达拉斯独行侠下放发展联盟的小丁,其名字突然从传奇队大名单上消失,所以,关于在美国打不上球的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