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课堂思考的主体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n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的教学生涯让笔者深深感觉到学生课堂思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思考才能让学生拓展思维,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根据文章不同体裁和题材,教师相机应用问题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肯定他们的思考成果,让学生成为课堂思考和文本解读的主体。
  在此仅以《我与地坛》为例,展示笔者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探究法的具体操作运用。
  《我与地坛》是一篇很优秀的“生命体验”散文。高一学生对散文阅读缺乏兴趣,就目前的阅历来说,还不足以对生命作出很好的解读。在阅读本文之前对作者史铁生的长篇散文几乎茫然无知,即使是有所预习的学生,一般也都缺乏整体阅读的意识。因此教师从题目入手探究文章,先整体把握文意,在初步阅读后进一步探究文字背后的生命体验,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恩父母。
  鉴于第一课时,学生对文本并不熟悉,所以从题目入手探究“我是什么样的人”“地坛是怎样的地方”等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示学生带着问题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关键词句,整理概括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简介根据文本把握作者心路历程,分析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四人小组再次讨论后修改板书,解决问题。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思考成果被老师和同学认可采纳,能够代替教师为同学们呈现文本解读时,发现了自己思考的价值,增加了自信,打消了先前的不自信和唯师为尊的思想,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文本学习中去。
  初步阅读后,进一步探究“‘我’在地坛思考了什么问题?”“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等问题。基于第一部分思考成果的肯定,学生在进一步研习的过程中讨论更热烈,方向更明确,各抒己见,平日懒于思考的学生也参与进来,感受到思考的乐趣。虽然有的思考还不完善,较粗浅,但就学生目前的阅历来讲,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一个共性问题,学生不理解第三段中关于描写地坛的这段文字:“四百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时,教师最容易越俎代庖。笔者在这里采取重点字词理解分析法,并不急于仔细讲解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剥蚀”“浮夸”“淡褪”“炫耀”“坍圮”“散落”这几个词下加点,小组讨论含义。有了字词的指引,他们很快找到了理解方向,得出了较好的思考成果,对于景物描写的作用更明确,对第五段和第七段的景物描写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明白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写母亲的,这最容易让学生有感触,理解难度不大。可以通过探究“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为什么‘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来考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概括能力。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问“日常生活中,你们和父母的关系融洽吗?当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呢?”,让学生通过回顾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用心感受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反思反省日常生活中自己对父母的不敬行为,学会理解和体谅父母,学会回报和感恩。进而深切感受文本中作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悔恨,让学生珍视与父母的相处,感受家人在一起幸福。最后,在学生情感被充分调动的基础上,让他们结合解读文本的感受,写一篇有关感恩父母的文章,以此结束全文。
  以上就是笔者以《我与地坛》为例展示的问题探究法的具体操作运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不以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为准,尝试分层次教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以不同的思考引导,让他们能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思考体验和收获,日积月累必然会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提高。语文是慢工出细活的,来不得半点急躁和粗暴,要想让学生真正提高,必须耐得住性子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思考的主体。
其他文献
从近三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的命题趋势来看,高考作文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生发展、关注自我完善的人文性。在作文评分中,也突出了鼓励探究的原则:  1.看重考生开展独立的思考能力与思维水平;  2.看重考生关于“回到原点”的独立“生活体验与认识”的水平;  3.看重考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  4.看重考生进行创造性表述的思路与结构的能力。  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
期刊
“个性化作文”是指师生撰写的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它必须具备思想的个性化、思维方式的个性化、构思的个性化、语言风格的个性化等特点。语言和构思受思维方式的制约 ,思维方式受思想(即思维过程的内容)的制约。由此可见作文有无个性归根结底取决于思维有无个性。而个性的积累是进行个性化创作的前提。   一、以尊重与保护学生的个性为前提   进行中学生作文个性化思维训练时,我们首先要学会尊重与保护
期刊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写啥像啥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
期刊
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 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对学生的有效提问,直接关系到一节课质量的高低。通过师生之间的这种有效联动,使他们学生积极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充分重视课堂提问。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素质亦得到了提高。  一、语文课堂上常见的几种不能开展有效提问的表现  1.课堂提问随意性强。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
期刊
中学语文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阅读和写作,作文向来被称为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作文写不好,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就会有很大的影响。  记叙文的写作,无非分为两大类,写人和记事。其实,这两类作文有时又相互“纠缠”在一起:也就是说,你写人总得要通过写这个人物的事迹来表现这个人物吧?只写写人物的外貌行不行呢?远远不够。记事也得有主人公吧?所以,有时候这两大类作文很难彻底分清界限,这样的话,写作的要求就有
期刊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学好语文,关键是要有想象。怎样培养好学生的想象力呢?现将自己的一点看法谈一谈,以求和大家共勉。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
期刊
一、关心爱护学生,献出自己满腔的爱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心学生的座右铭。注重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不同思想状况,分析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选取能力强的学生建立班干部组织辅助班级管理。注重每次主题班会的实效性,使每次活动都让学生得到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留下深刻印象并指导以后的言行,学生
期刊
2011年12月30日下午,“成都——资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活动在我资阳中学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成都市的优秀青年教师张文惠老师和我们资阳中学八年级一班的学生亲密合作,为现场的老师和嘉宾献上了一堂精彩而富有启迪意义的心理健康体验课——《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句句精心的讲解,一次次积极的引导以及虽显稚嫩却颇具大胆创新的回答,赢得了阵阵掌声。  示范课后,来自成都市的四川省特
期刊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也可以点亮整篇文章。在现行初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成功运用细节描写的例子。这些成功的细节描写,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学经典的魅力。我们可以通过品读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内涵和作用,掌握常见的细节描写的方法,从而在习作中尝试运用细节描写来提升文章品质。  一、明确概念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