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强化朗读训练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_YA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朗读教学现状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朗读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从学生角度看,就是语调平淡,表情漠然。从教师方面看,表现为目标不明,要求不清。
   读课文时,学生要么一词一顿拖调子,要么词语连成一片无停顿。无轻重缓急,无感情起伏,根本反映不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集体齐读在语调上更显刻板。
   有些教师虽然在课上也经常让学生朗读,但对朗读教学的目标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只是随意为之。公开教学中,往往用齐读装饰点缀,或为了问题而读,或为了凑补时间而读,这种盲目随意的处理,又如何能取得朗读教学的硕果呢?
   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传统的分析式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为了片面追求课堂效率,教师总认为讲得越多越好,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上。学习语言,主要不是靠理性分析,更重要的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讲过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那就是——给学生读书并指导学生朗读。不读,如何品味词句之精妙,达到理解之深刻?而没有深谙文章的生动与遣词造句的精当,又怎么会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讲析是死的,朗读是活的。
   其次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中不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所以学生朗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忆。
   再次是朗读教学方法单调。许多语文教师不重视朗读,甚至害怕范读,教学中过多地使用齐读,学生读完后,不给予确切评价。这种有读无导的做法,对理解课文,提高朗读水平,培养语感,没有多大益处。
   二、优化课堂朗读的策略
   (一)范读,树立榜样。文章的腔调、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含的意义,都可以通过朗诵来表达。而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获得了对文章最初的也是最直觀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自己诵读的欲望。
   (二)导读,领悟主旨。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扫除知识障碍;然后,把握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诵,让学生领悟文章内容,找到美的感觉。
   (三)品读,传情达意。品读就是在赏析中品味情感意境,升华对文章的理解。课堂上,抓住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精神面貌的语段指导学生细细品读,才能训练学生的语感,准确把握语言的特点,感悟文章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大多数学生特别喜欢朗读古诗词,因为古诗词精练的语言,整齐的句式,优美的韵律吸引着他们。但对作品中的诗情、诗意不是很理解。于是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可以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想象诗中的画面,进入诗句所描绘的境界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
   三、结语
   在教学中,朗读形式应以个别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个体独立性。默读、范读、引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伴读、轮读等多种方法灵活使用。哪一部分适用于哪种读法要做好周密的考虑。这样,才能收到最好的朗读效果。
其他文献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说明“典型题示例”中,现代文阅读部分保留了2017年江苏高考题《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其中最后一题是:“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2018—2019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第一次调研卷《老妇与猫》最后一题也是“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盐城市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日晷》最后一题以及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婉言相告》最后一题均为“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
期刊
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教育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精神的指导下,探究性学习成为人们研究的重點话题。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现知识所经历的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而对探究的结果,不仅仅只局限于知识,还包括技能、态度以及情感的体验。   也就是说,
期刊
语文教师的工作强度总是超乎你的想象,备课要查阅大量资料,上课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批改作业需要花大把时间,这让他们不得不费尽心力,而最后的教学效果却并不佳。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越来越在乎孩子的学习状况,然而受自身知识能力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使语文教师的工作更高效,家长们能更加便捷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长沙几十名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打破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经过
期刊
从多元智能理论中汲取精华,“用多元智能来教”,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才能真正提高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角色游戏”   相比直接的视觉或者触觉,在运动中所进行的思维能够产生直观、真实且活灵活现的感觉。将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身体-运动智能中的“角色游戏”应用到高中作文教学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如将“角色游戏”应用于故事型题材为主的材
期刊
摘要:农村高中生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视野无法开阔,语文素养亟待提升。文章主要论述了针对农村高中生阅读现状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兴趣导航;优质阅读;平台分享;对策初探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而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质量。   一、兴趣导航,个性培养   我校组织的语文课外阅读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农村高中生课外阅读兴趣浓
期刊
一、文化的力量   就文章而言,文化可以呈现为两种形态:文化因子、文化论断。文化因子是文化元素的植入与重组,侧重于知识层面,营造的是一种文化气息。文化论断是文化命题的思考与主张,侧重于见识层面,彰显的是一种文化情怀。   二、思想的力量   人们常说“思想深刻”,其实是思想性决定深刻性。深刻,在于由表及里,洞幽烛微,离不开丰厚的积累、敏锐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作为高中生,如果想在议论文写作方面
期刊
我的外婆今年60出头,她中等个子,多年的操劳让她脸上的皮肤暗暗的,皱皱的,像榴梿的外壳一样。她戴着一副金丝边的眼镜,厚厚的镜片后隐藏着犀利、洞察一切的目光。虽然历尽沧桑,她却依旧精神矍铄,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她对自己要求严格,是一个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人;对别人也不例外,在我看来,她对我的态度,就像带刺的榴梿,直接而又尖锐。   放学回家,我总喜欢先吃些零食。吃点饼干,再来瓶酸奶,发现还有当明天
期刊
教师职业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其职业特点呼唤着教师对教育的全身心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教学相长,把学生当作自己事业追求的明灯。   那是一节很平常的语文课。刚进教室,我就感觉班长情绪不佳,以前我已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但我都故意忽略掉了。今天又看到她心不在焉的样子,这让我的内心无法平静,于是,借着她回答不出问题而对她大加批评。看到她憋红的脸,我心想:决不能助长你这种
期刊
一、家长忽视自身诚信行为对儿童诚信品格影响表现的调研数据   在针对家长层面的调研中,认为自身诚信行为符合要求的家长人群仅占69%,认为自身言行基本诚信但有时需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占28%,认为自己不诚信的占3%。综合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大多数家长都能够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但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无法约束自己,出现过不诚信的言行,甚至有少部分家长经常会言行不一。尤其是对孩子承诺约定或者做错事情需要向孩子进行
期刊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总书记在很多会议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一理念赋予了高中语文教学新的思想。   一、在中西文学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中西文学观念有巨大的差异。在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