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不同播量与稻秸秆还田对嘉麦1号生育进程及产量影响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vbqjxti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稻秸秆全量还田为处理,设不同播量,分别为135、150、165和187.5kg/hm2;不还田为对照,播量为150kg/hm2。处理和对照并设不同耕作方式即压板和浅耕灭茬播种,探索稻秸秆还田情况下嘉麦1号的最佳种植方式。结果表明,无论是压板还是浅耕耕作方式,稻秸秆还田对嘉麦1号的越冬期及返青期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长势均好于秸秆不还田对照。压板耕作方式下播量165kg/hm2,嘉麦1号越冬期及返青期长势最好且产量最高;浅耕耕作方式在嘉麦1号生长前期即越冬期长势较慢,明显不如压板播式种植,但到了返青期,播量150、165kg/hm2浅耕播种已经和播量165kg/hm2压板播种情况下长势相当。2种耕作方式下,播量150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
  关键词:秸秆还田;耕作方式;播量;嘉麦1号;产量;生育进程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5-0043-03
  嘉麦1号是由上海市嘉定区原农科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稳产性比较理想,春发好、便于管理,也比较适合嘉定区种植户的栽培习惯,因而在嘉定区得到大面积推广,成为全区小麦的主栽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部分年份达到100%。
  上海市嘉定区属于稻麦两熟地区,常年种植水稻面积4667hm2左右,年产稻秸秆约0.42万t,稻秸秆如何处理成为了一道难题。稻秸秆还田种麦,一方面可以有效杜绝秸秆焚烧现象,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1-2]。本试验旨在探索稻秸秆还田下嘉麦1号的最佳种植方式,为大面积稻秸秆还田小麦种植方法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小麦品种为嘉麦1号。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以稻秸秆全量还田为处理,以稻秸秆不还田为对照。处理设不同播量,分别为135、150、165和187.5kg/hm2;对照设标准播量150kg/hm2,处理和对照设不同耕作方式即压板播种和浅耕灭茬播种。试验每个小区面积0.03hm2,3次重复。
  1.3 测定内容 每个小区定3个点,考察小麦主要生育期茎蘖动态变化、干物质积累、产量结构及土壤性状变化。
  1.4 数据处理 用SA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不同播量与秸秆还田对嘉麦1号越冬期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嘉麦1号在越冬期浅耕和压板2种耕作方式以及135、150、165、187.5kg/hm24个播量下,稻秸秆还田的植株地上部干鲜重均高于不还田植株且多数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稻秸秆不还田处理20株地上部干鲜重只有5.3、5.2和25.4、23.6g。叶龄、株高趋势相似,稻秸秆还田植株都高于不还田植株,说明稻秸秆还田下嘉麦1号在越冬期的生长要明显好于秸秆不还田。稻秸秆还田情况下,压板耕作方式135kg/hm2播量的植株地上部干鲜重最低只有6.6和32.6g/20株,150、165和187.5kg/hm2播量植株地上部干鲜重明显增加且达到显著水平,3者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135kg/hm2的播量在压板耕作方式下越冬期干物质积累太少;浅耕耕作方式各个播量之间植株地上部干鲜重均无明显差异。150、165、187.5kg/hm2中同一播量情况下,压板播种的植株地上部分干鲜重均高于浅耕耕作方式,且在播量150kg/hm2时达到显著水平。稻秸秆还田的植株分蘖数均高于不还田植株,稻秸秆还田压板耕作方式随着播量的增加植株分蘖数也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播量150和165kg/hm2时植株分蘖较多;浅耕耕作方式各个播量之间植株分蘖数无明显差异。150和165kg/hm2中同一播量情况下,压板播种的植株分蘖数均略高于浅耕耕作方式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2.2 不同耕作方式、不同播量与秸秆还田对嘉麦1号返青期的影响 嘉麦1号返青期生长表现如表2所示,压板耕作方式下,随着播量的增加,植株地上部干鲜重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播量165kg/hm2时嘉麦1号植株地上部干鲜重最大为12.5和74.7g/20株,并显著高于稻秸秆不还田;播量187.5kg/hm2时植株地上部干鲜重反而下降,与稻秸秆不还田播量为150kg/hm2时的植株地上部干鲜重无明显差异。浅耕耕作方式下,播量135kg/hm2植株地上部干鲜重与播量150kg/hm2稻秸秆不还田情况相当,无明显差异;播量在150、165kg/hm2时,植株地上部干鲜重最大分别达到12.2、71.3和12.0、70.7g/20株且呈现显著水平,随着播量增到187.5kg/hm2时,嘉麦1号植株地上部干鲜重反而下降,即浅耕播式下播量150、165kg/hm2和压板播式下播量165kg/hm2的嘉麦1号植株地上部干鲜重最大,且3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分蘖数浅耕耕作方式播量150kg/hm2以及压板耕作方式播量150、165kg/hm2时较多,均显著高于对照,3者无明显差异。叶龄、主茎绿叶数以及株高均无明显差异。
  2.3 不同耕作方式、不同播量与秸秆还田对嘉麦1号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稻秸秆还田压板耕作方式135~187.5kg/hm2任一播量嘉麦1号的有效穗都远多于对照秸秆不还田,其中播量150和187.5kg/hm2有效穗最多,播量135kg/hm2次之。而稻秸秆不还田的植株实粒数最多高达44.8,秸秆还田中以播量165和150kg/hm2实粒数较多,最大播量187.5kg/hm2及最小播量135kg/hm2的实粒数最少,只有35.4和34.7。理论产量数据显示压板耕作方式下稻秸秆还田135-187.5kg/hm2任一播量产量均高于对照,尤其是在播量150kg/hm2时产量最高达7345.5kg/hm2,其次是播量187.5kg/hm2时产量为6556.5kg/hm2,播量在135和165kg/hm2时产量略高于对照。实割实测数据也表明播量150kg/hm2时产量最高为7233kg/hm2。   浅耕耕作方式播量135~187.5kg/hm2时有效穗均多于对照,实粒数也均高于对照,因此理论产量对照最低;有效穗以播量135和150kg/hm2最高,165kg/hm2次之,播量最大187.5kg/hm2有效穗与对照相差不大;播量135~187.5kg/hm2时嘉麦1号植株实粒数均多于对照,因此理论产量均高于对照,且在播量150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为6960kg/hm2;从表3实际产量也可以看出,在浅耕耕作方式下,稻秸秆还田播量从135~187.5kg/hm2,嘉麦1号产量均高于稻秸秆不还田的对照产量,且在播量150kg/hm2时实际产量达到最大为6300kg/hm2。
  2.4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图1为试验土壤容重及孔隙度情况,分别是试验前稻秸秆还田及不还田处理的基础土样,以及试验后稻秸秆不还田和还田压板、浅耕2种耕作方式的土样。从图1可以看出,试验前稻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处理的基础土样的容重和土壤孔隙度分别为1.34g/cm3和1.35g/cm3以及49.27%和48.94%,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试验测定,秸秆还田无论是压板还是浅耕2种耕作方式,土壤容重只有1.1g/cm3和1.048g/cm3,明显低于秸杆还田基础土样1.34g/cm3,土壤孔隙度58.08%和60.46%也显著大于秸杆还田基础土样49.27%,而稻秸秆不还田土样容重及土壤孔隙度和不还田基础土样相比虽有变化但无显著差异。说明稻秸秆还田耕作能改善土壤容重,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增强,从而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2种耕作方式浅耕和压板相比,浅耕播种的土样容重更低、土壤孔隙度更大,但没达到显著效果。
  [还田基础土样][不还田基础土样][不还田][压板][浅耕][容重(g/cm3)][a][a][ab][b][b][1.6][1.4][1.2][1][0.8][0.6][0.4][0.2][0][容重(g/cm3)][还田基础土样][不还田基础土样][不还田][压板][浅耕][土壤孔隙度(%)][a][a][ab][b][b][70][60][50][40][30][20][10][0][土壤孔隙度(%)][图1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3 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压板和浅耕2种耕作方式,稻秸秆还田对嘉麦1号越冬期及返青期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长势均好于秸秆不还田对照。
  稻秸秆还田下浅耕耕作方式,越冬期各分蘖无明显差异,随着播量135~187.5kg/hm2变化,植株干鲜重也没有明显差异;压板耕作方式,越冬期播量150kg/hm2和165kg/hm2虽然播种量较小,但因其分蘖数较多,因此植株地上部干鲜重较大;187.5kg/hm2播量虽然分蘖数和135kg/hm2相当,但因播种量较大,因此植株地上部干鲜重也较大,即随着播量135~187.5kg/hm2变化,植株地上部干鲜重呈现增加趋势。
  压板耕作方式下播量165kg/hm2嘉麦1号越冬期及返青期生长最好产量最高;浅耕耕作方式在嘉麦1号生长前期即越冬期长势较慢,明显不如压板播式种植,但到了返青期,播量150kg/hm2和165kg/hm2浅耕播种已经和播量165kg/hm2压板播种情况下嘉麦1号长势相当,说明浅耕耕作方式下,前期越冬期生长较慢,但到了返青期植株已经能和压板耕作方式持平。
  有研究表明:实施秸秆还田稻麦一般增产5%~8%[3-6]。本试验研究表明,压板耕作方式下稻秸秆还田135~187.5kg/hm2任一播量产量均高于对照,尤其是在播量150kg/hm2时产量最高达7345.5kg/hm2;浅耕耕作方式播量135~187.5kg/hm2时有效穗均多于对照,实粒数均多于对照,因此理论产量均高于对照,且在播量150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为6960kg/hm2。
  本试验还表明,稻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容重,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增强,从而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这可能与稻秸秆还田下嘉麦1号生育进程及增产有关。2种耕作方式浅耕和压板相比,浅耕播种的土样容重更低土壤孔隙度更大,但没达到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新红,叶玉秀,许仁良,等.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和产量品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9(1):54-56.
  [2]曾洪玉,唐宝国,蔡建华,等.秸秆还田对耕地质量及稻麦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4):499-501.
  [3]季陆鹰,葛胜,朱伟,等.稻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4):79-80.
  [4]刘世平,陈后庆,陈文林,等.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5):859-863.
  [5]赵亚丽,郭海斌,薛志伟,等.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10:1797-1807.
  [6]朱萍,顾艾节,王华,等.稻麦秸秆连续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18,34(2):60-64.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羌活作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是多种药物必不可少的原料,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挖,优质羌活药材资源逐渐短缺。该文在探讨羌活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种子后熟处理、分株、组织培养等繁殖技术,以及土壤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保种等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今后对羌活的研究重点,以期为羌活的人工培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羌活;繁殖技术;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
摘 要:该文根据安庆市宜秀区荸荠的生产实际情况,总结了荸荠无公害栽培技术:选好地选好种,适期带芽播种,分苗培育壮苗,整地施基肥、适期栽插,开展水位调节、肥料运用、除草除杂等大田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人工采收,选留种球、贮存催芽,从而实现优质高产的目的。  关键词:安庆市郊;荸荠;无公害;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3-04-00
摘 要:开发利用油菜多功能性,探索油菜多功能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是提高油菜种植效益,推动油菜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该文通过对安庆市油菜多功能利用的技术模式、效益,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发展油菜多功能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油菜;多功能利用;对策和建议;安庆市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6-0038-03  油菜是
摘 要:该文介绍了太湖县直播水稻发展现状,分析了太湖县近年来直播水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直播稻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直播水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栽培技术;太湖县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2-0034-2  太湖县地处皖西南大别山南缘,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体上呈“六分山地一分水,三分丘陵与平原
摘 要:该文介绍了小麦新品种徽研22的特征特性,提出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施足基肥、进行种子处理、适时适量播种、科学追肥及田间管理等,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徽研22;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4-0032-02  徽研22是由安徽新世纪农业有限公司以周麦16和烟农19为材料选育的高产、抗
摘 要:通过对品种的农艺性状、抗逆性、产量等要素的综合比较,进一步掌握各品种在太湖县的性状表现和适应性,太湖县种植业管理局于2016—2017年组织实施了中稻新品种展示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综合性状表现突出品种是两优688、晶两优534、隆两优3463、望两优361,可以选择以上品种作为目前太湖县畈区主推品种。  关键词:太湖县;中籼杂交稻;新品种;展示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11.21 文献标
摘 要:中药的道地性是评价中药品质、保证中药临床疗效的关键。祁白术,产于祁门山区的野生白术,为安徽省著名道地药材。该文从生态环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开发应用等方面对道地药材祁白术进行了综述,为祁白术资源的深入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祁白术;道地药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R28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5-0035-03  Abs
摘 要:在有机种植模式下,对参试的10个品种(系)进行对比试验,对各品种的生育期、抗逆性、米质外观及食味品质、产量等进行测定,筛选出适合本地有机种植的品种,以逐步取代生育期较长、抗病能力不强的南粳46。  关键字:有机种植;粳稻;筛选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1-0027-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的需求从“要吃饱”转到“要吃好
摘 要:该文对参试的11个杂交组合进行了对比试验,测定了各组合的生育期、抗逆性、外观米质、产量等,结果表明,隆两优华占、两优5916、两优566等品种综合表现较优,适合马鞍山市博望区种植。  关键词:中籼杂交组合;对比试验;马鞍山市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7-0041-2  为了筛选出适合马鞍市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抗的中籼杂交组合,笔
摘 要:该研究结合烤烟大田生产,研究了不同打顶时期对烤烟外观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探讨适宜于喜德烤烟生产的最佳打顶时期。结果表明,现蕾-抽蕾期打顶能得到烤烟农艺性状、桔色烟比例和经济效益上的最大化,更有利于烤烟的实际生产工作。  关键词:烤烟;打顶时期;农艺性状;外观质量;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1-0032-02  烟草(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