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磊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致公党山东师大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山东省十二届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重彩画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致公书画院副院长。
  2019年的冬天,很冷,给人感觉特别漫长;2020年的春天,来得很晚,而且来得特别的艰难。
  岁末年首的交接中,一场肆虐全球的疫情,完全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以至于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能自由自在地随时出门上街,原来是这么奢侈和幸福的一件事。中国人最为看重的春节,也在疫情的侵扰下无声无息地度过了。
  在回老家过年的那几天,疫情刚刚开始,但已经是住在哪里都不踏实了,感到不安的我向老母亲和亲朋辞行,准备回济南。
  大年初三,去和一个发小告别。我们两家是世交,我们家都是搞文艺工作的,他们家则好几代都是大夫,他在当地最大的一家医院当医生。
  发小是医院呼吸科和重症监护室的主任。此时疫情已经开始发酵,几乎没有人敢去医院了。整个医院的办公区和宿舍区都空荡荡的,原来最拥堵、最热闹的一条街,忽然间就冷清了下来。
  从他父母家里出来,发小送我时,塞给我一包口罩,说了几句话,“我要去带全科室做准备了,培训抗疫防护措施。防疫,我们是整个医院包括全市的第一梯队,一旦有突发问题,要求二十分钟内必须到岗。疫情期间,多多保重。等疫情过去了,咱们好好聚!”
  看着医院空荡荡的路上,他从家属院走向医院办公楼的孤独背影,我忽然感觉要重新认识他。这到底是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还是一个走出了最美逆行的大夫?在生与死的面前,是什么力量让他毅然选择了第一线。难道我就真的应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那句话?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不能做吗?于是在我的心底里,忽然就有了一种创作的冲动。
  回到济南,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和哥们要了他们的防疫培训的图片资料,连夜动手,用最快的速度开始了创作。于是就有了《第一梯队》这张作品。画这张作品的时候,我是把画面中的形象当哥们、当亲人画的。这种创作速度,也只有在有切身感受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
  后来的日子,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全国各地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防疫抗疫,各种英雄和抗疫事迹层出不穷,全中国都被各种英雄事迹感动着。于是,我的抗疫创作也一发不可收拾,前后大大小小画了十几幅抗疫题材的作品。
  在我的创作中,有我认识的朋友,更多的是我不认识的人,还有因为这次疫情永远离开了我们的英雄。不管是有感而发,还是接到的创作任务,每一个题材、每一个事迹都让我感动着。这次的抗疫创作,也让我真实的体会到,绘画技法永远是为主题和内容服务的。很多时候,创作的冲动会让我忘记了技法的要求,每次直到画完了,才发现,真情流露才是一幅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
  創作的时候,我经常会想到我的发小和那些医护人员,以及前线的工作人员们,内心的情感就像《诗经》中的那首《无衣》所表达的一样: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没有过不去的冬天,即使那个冬天真的很冷;没有迎不来的春天,即使这个春天来得晚一些!最艰难的日子,已经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的努力下,一天天过去了。大家都已经看见,那些傲立枝头的花蕊,已经悄然地开了!
  冬已尽,万物晴朗,一切皆有希望。
  (编辑/张玉杰)
其他文献
潍坊豪宸物业和春住小区绿化工人  一大早,潍坊市坊子区和春住小区的绿化工人徐会青就准备好了消毒器材,开始对小区道路、垃圾箱以及健身广场进行全方位消杀。今年58岁的徐会青原本只负责小区绿化维护工作,疫情发生以来,小区防疫人手紧缺。这时,她主动站了出来,扛起了防疫消杀这份重活。  为了保证防疫效果,消杀工作要分早中晚三次进行,这就意味着徐会青每天要背着沉重的消毒箱近6个小时,“一天各喷3遍,1遍就2桶
期刊
在支援湖北黄冈的队伍中,有一位特殊的“勇士”,她就是来自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感控专家、感染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孔立。孔立是援鄂医疗队感控专家,负责医疗队感控制度流程的制定、医护人员培训、感控督导等工作,虽然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很辛苦很累,但她却说:“做好医院感染控制,提前为队友们做好防护,让他们能在安全的环境内工作,是一名感控人员应该做的事情。”  医疗队到达黄冈后,孔立犹如一位严师,又像一位慈母,每天
期刊
临邑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科员  德州市临邑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科员王振国,是一名“90后”,疫情发生后,他每天负责疫情信息核对、汇总、上传下达。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自腊月二十九开始,王振国吃住都在办公室。  今年29岁的王振国,2016年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公安民警。自临邑县公安局疫情防控工作专班成立以来,王振国主动请缨到专班工作。  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工作量与日俱增,王振国每日汇总上报人员、车辆信息千
期刊
泰山『瞻魯台』,位于日观峰南。又名『爱身崖』『舍身崖』,题刻年代不祥。三面悬崖峭壁,下临万丈深渊。登临者可俯瞰齐鲁胜境(曲业芝/摄影)
期刊
王言森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面对困难,我们要敢为人先,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今年已经56岁的王言森是山东省立三院呼吸内科知名专家。抗击非典,阻击甲流,每逢“大敌当前”,这位“沙场老将”总是冲锋在前。  若有战,召必应!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王言森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向党支部写下请战书。他在请战书中这样写道:“医疗前线是战场,疫情面前我们是战士,
期刊
24小时不间断的监护、此起彼伏的仪器报警声、冰冷的抢救设备、生命垂危的病患……这里是ICU,蒋进皎工作的地方。这里常常被人称为是离死神最近的地方,在这里,生死常常只是一线之间。这里也是离生的希望最近的地方。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下,这里更成了“前线的最前线”。  46岁的蒋进皎,温婉大方,小小的身体里有着大大的力量,她治得了病人,带得了团队。从2001年山东省立医院ICU开始筹建时她就在这里工作,如今已
期刊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这是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合写的《平郊建筑杂录》中的一段文字。诚如二位先生所描述的那样,每一座穿越时光而来的建筑,都是曾经过往时光的见证者。  流淌了千年的大运河,有城市因她而兴,有建筑因她而起,有太多东西因为她被写进了厚厚的历史里。但唯有留存下来的建筑,能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长河,触摸历史的痕迹。  百年前
期刊
中华民族是重视教育的民族。《礼记·字记》中言:王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术有序,国有字。从专注儿童启蒙教育到“以教学为先”“以教化为大务”,“美教化,移风俗”的观念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付出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四十多年前,山东黄县(今龙口市)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前宋家村(后改名南山村)。村里有一群仅受过小学教育的年轻人,虽然他们看似与其他年轻人没多大区
期刊
运河沿线的城市与建筑布局,因其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呈现着不同的风格与面貌。延续到今天,展示给我们的便是不同的文化信息。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老建筑、老城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何更好地去认识她,并加以开发和利用,成为运河保护的重要内容。  聊城、济宁、台儿庄,三座貌似相同的运河之城,却让我们看到了运河山东段截然不同的历史风景。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姜波就对运河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
期刊
没有体验过饥饿的年轻人,只能从道德评判的角度来定义节约与浪费的社会价值。但是,他们的父辈,却对饥饿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与体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因为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带来的粮食短缺,让一代人,对粮食充满了尊重。而今天的我们,则能够从一个时代的记忆中,找到新时代的中国,弘扬节约精神、杜绝粮食浪费的理由。  今天的都市,进入粮食过剩的时代,粗粮、野菜,已经成为钟情养生的人们之心头所好。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