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加快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目前,农村的土地利用率和粮食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笔者认为,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水污染治理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这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和提高当前新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农村水污染主要特点
1.规模小且分散
与城市和小城镇污水处理相比,农村的居民相对居住密度小,而且有些户与户之间居住较分散,而且相当部分住户仍然养殖禽畜,这些禽畜每年产生大量粪便,由于禽畜尚难以完全圈养,都会对地表水产生影响。
2.水量水质变化大
农村水质特点是水量变化较大,且比较集中;特别是早、中、晚集中做饭时间,污水量达到高峰,是平时污水排放量的2~3倍;同时,由于排水设施相对薄弱,雨污混排,受雨季影响,水量变化系数较大。生活污水的来源主要是厨房用水和洗涤用水,COD、BOD5普遍高于城镇生活污水。
3.管理水平低、资金短缺
污水处理需要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目前农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如沼气站,主要由农民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急需要提高,维护管理技术人员及运行管理经验严重缺乏。此外,供水排水设施建设与运营缺乏可靠的资金来源,也是阻碍农村水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如许多地方曾经广泛使用的小型沼气池,由于使用维护不当,缺乏维护资金,大多仅使用2~3年便被弃之不用。
4.不确定因素较多
因为地处偏僻,加上农民普遍缺乏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对法律法规知之又少。因此,农村常常成为一些不良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地。这些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多,很难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二、农村污水处理工艺要求
1.选择合适的规模和工艺
要重视前期调研论证工作。设计单位要根据管理区的规模、实际用水需求和排水特点,设计时照搬城市居民用水规范,造成污水处理规模不合适,避免“小马拉大车”或 “大马拉小车”现象。
要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其出水水质、运行成本、维护成本、管护要求差别很大,工艺不同,运行成本不等,污水处理工艺必须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2.污水处理运行费用要低
污水处理站的运行费用一般包括人员电费、工资、药剂费和消耗费。由于每年的新农村建设经费有限,因此,运行费用成为建站单位的沉重负担,其结果是建了站却用不起。因此,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应首先选择运行费用低的污水处理工艺。
3.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量要少
污泥处理是污水处理站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污泥处理工艺对污水处理站投资和运行费用有重要影响。在传统污水处理工程造价中,污泥处理部分投资一般占工程总投资的15%左右,且污泥的浓缩和脱水等环节技术水平要求高,操作管理复杂,环境条件差,若操作管理不当,容易引发二次污染。因此,在确定污水处理工艺时应优先选择产生污泥量少的工艺,治理技术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应尽量简单粗放
4.处理深度排放标准要适当
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与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关系密切,但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取决于当地环保部门的排放标准。根据国家规定农村污水排放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同时应根据所在区域的不同,参照地方标准确定污水排放标准,排放标准可根据当地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如在封闭及半封闭水体区域,可考虑脱氮除磷的要求,以简化运行管理、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以求建成后产生实效。
5.要关注电力增容问题
进行污水处理,电力消耗增大,因此,要加强与电力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确保电力能够满足供应。
三、对搞好农村污染治理工作的建议
1.本地环保局要掌握设计规范和技术政策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是当地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因其有较强的专业性、复杂性和规律性,对乡镇领导来说仍是“新生事物”。因此,负责环境执法的当地环保局要把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口前移,与城建部门一起,摸清新建排水系统与污水处理设施间的密切关系,统筹兼顾,避免应用不适合当地实际的技术,减少单位运行管理上的困难,同时还要慎重考虑污泥的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2.加强引导,增强群众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地位
当前,相当部分人民群众,甚至一些乡镇管理干部对污水处理认识还很肤浅,他们欢迎企业投资污水处理设施,但不愿意支付污水站运行管护费用,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存在着不积极配合,甚至收取场地费、临时设施费等不和谐现象。
农村水污染问题的解决,与国家对于新农村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群众自身的生活习惯、支付意愿、认识程度等软件环境支撑密切相关。特别是人民群众素质的提升和他们自身参与的积极性是更为关键。如果群众素质没有得到提升,对污水治理的认识程度不够,那么基础设施的建设效果会因此而大大削弱,甚至是出现大量的投资浪费,结果与预期相背离。
3.强化经济手段,确保污水处理站长效运行
要在国家为群众提供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鼓励和引导群众逐渐支付力所能及的运行管护费用,政府的资金补助不仅是在投资方面,还需要在后期的运营补助上有充分的准备。此外,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逐渐完善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同时,可发挥收取的自来水费反哺作用,对运行较好的污水处理站进行补贴;相反,可对那些未经批准私自关停污水站的地区,可采取一定的经济处罚措施,以此保持污水站良好运行。
总之,新农村建设中,水污染的治理程度的好坏,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着当地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大局,同时,也应该是当地政府应该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为确保新建的污水处理“建得起、用得起、管得好”的目标,促进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在水污染治理工作中应从当地实际特点出发,坚持“低投入、低成本、重回用、易管理”的原则,从工艺选择、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做好统筹规划,使农村的水污染治理步入 “建得起、用得起、管得起、有长效” 的良性发展轨道。
笔者认为,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水污染治理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这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和提高当前新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农村水污染主要特点
1.规模小且分散
与城市和小城镇污水处理相比,农村的居民相对居住密度小,而且有些户与户之间居住较分散,而且相当部分住户仍然养殖禽畜,这些禽畜每年产生大量粪便,由于禽畜尚难以完全圈养,都会对地表水产生影响。
2.水量水质变化大
农村水质特点是水量变化较大,且比较集中;特别是早、中、晚集中做饭时间,污水量达到高峰,是平时污水排放量的2~3倍;同时,由于排水设施相对薄弱,雨污混排,受雨季影响,水量变化系数较大。生活污水的来源主要是厨房用水和洗涤用水,COD、BOD5普遍高于城镇生活污水。
3.管理水平低、资金短缺
污水处理需要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目前农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如沼气站,主要由农民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急需要提高,维护管理技术人员及运行管理经验严重缺乏。此外,供水排水设施建设与运营缺乏可靠的资金来源,也是阻碍农村水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如许多地方曾经广泛使用的小型沼气池,由于使用维护不当,缺乏维护资金,大多仅使用2~3年便被弃之不用。
4.不确定因素较多
因为地处偏僻,加上农民普遍缺乏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对法律法规知之又少。因此,农村常常成为一些不良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地。这些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多,很难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二、农村污水处理工艺要求
1.选择合适的规模和工艺
要重视前期调研论证工作。设计单位要根据管理区的规模、实际用水需求和排水特点,设计时照搬城市居民用水规范,造成污水处理规模不合适,避免“小马拉大车”或 “大马拉小车”现象。
要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其出水水质、运行成本、维护成本、管护要求差别很大,工艺不同,运行成本不等,污水处理工艺必须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2.污水处理运行费用要低
污水处理站的运行费用一般包括人员电费、工资、药剂费和消耗费。由于每年的新农村建设经费有限,因此,运行费用成为建站单位的沉重负担,其结果是建了站却用不起。因此,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应首先选择运行费用低的污水处理工艺。
3.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量要少
污泥处理是污水处理站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污泥处理工艺对污水处理站投资和运行费用有重要影响。在传统污水处理工程造价中,污泥处理部分投资一般占工程总投资的15%左右,且污泥的浓缩和脱水等环节技术水平要求高,操作管理复杂,环境条件差,若操作管理不当,容易引发二次污染。因此,在确定污水处理工艺时应优先选择产生污泥量少的工艺,治理技术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应尽量简单粗放
4.处理深度排放标准要适当
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与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关系密切,但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取决于当地环保部门的排放标准。根据国家规定农村污水排放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同时应根据所在区域的不同,参照地方标准确定污水排放标准,排放标准可根据当地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如在封闭及半封闭水体区域,可考虑脱氮除磷的要求,以简化运行管理、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以求建成后产生实效。
5.要关注电力增容问题
进行污水处理,电力消耗增大,因此,要加强与电力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确保电力能够满足供应。
三、对搞好农村污染治理工作的建议
1.本地环保局要掌握设计规范和技术政策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是当地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因其有较强的专业性、复杂性和规律性,对乡镇领导来说仍是“新生事物”。因此,负责环境执法的当地环保局要把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口前移,与城建部门一起,摸清新建排水系统与污水处理设施间的密切关系,统筹兼顾,避免应用不适合当地实际的技术,减少单位运行管理上的困难,同时还要慎重考虑污泥的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2.加强引导,增强群众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地位
当前,相当部分人民群众,甚至一些乡镇管理干部对污水处理认识还很肤浅,他们欢迎企业投资污水处理设施,但不愿意支付污水站运行管护费用,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存在着不积极配合,甚至收取场地费、临时设施费等不和谐现象。
农村水污染问题的解决,与国家对于新农村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群众自身的生活习惯、支付意愿、认识程度等软件环境支撑密切相关。特别是人民群众素质的提升和他们自身参与的积极性是更为关键。如果群众素质没有得到提升,对污水治理的认识程度不够,那么基础设施的建设效果会因此而大大削弱,甚至是出现大量的投资浪费,结果与预期相背离。
3.强化经济手段,确保污水处理站长效运行
要在国家为群众提供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鼓励和引导群众逐渐支付力所能及的运行管护费用,政府的资金补助不仅是在投资方面,还需要在后期的运营补助上有充分的准备。此外,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逐渐完善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同时,可发挥收取的自来水费反哺作用,对运行较好的污水处理站进行补贴;相反,可对那些未经批准私自关停污水站的地区,可采取一定的经济处罚措施,以此保持污水站良好运行。
总之,新农村建设中,水污染的治理程度的好坏,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着当地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大局,同时,也应该是当地政府应该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为确保新建的污水处理“建得起、用得起、管得好”的目标,促进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在水污染治理工作中应从当地实际特点出发,坚持“低投入、低成本、重回用、易管理”的原则,从工艺选择、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做好统筹规划,使农村的水污染治理步入 “建得起、用得起、管得起、有长效” 的良性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