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探究,并对新教材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帮助教师理解新教材的特点,以期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更好的体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本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特点;研究
G633.2
21世纪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备受争议,思想品德课教师一直处于风口浪尖。如何培养“四有”公民,如何落实“三观”教育,如何培养“公民的核心素养”等都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思想品德教材版本也出现多样化。从思想品德,到品德与生活,再到品德与社会,最后到道德与法治课,这不仅是名字的改变,更应该是教育思想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将道德与法律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清晰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应当追求的,什么是做人做事的底线。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希望我们老师能以这次的课改为契机,改变以前的说教、灌输模式,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让法律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表现,将他们培育成合格的公民。
初中政治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疑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积极响应。但真正要实现法治教育的良好效果,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极力避免以下几种做法:一是把法律压缩为干巴巴的文字,让孩子死记硬背,这样只会让孩子对法律心生厌恶;二是把法治课上成遵纪守法课,偏重刑法、处罚法等义务性规范的宣教,这样可能令学生对法律心生恐惧;三是把法律教成一种纯粹的工具,而缺乏培育精神层面的信仰基因,这样将会加剧法律工具主义的流行。那么,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面对新的课标、新的教材,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新内涵呢?如何才能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课堂呢?如何才能上好一节学生喜欢的课呢?下面就以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知识梯度明显,注重从小学到中学的衔接。
纵观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的内容都以加强道德修养为基础,注重生活化、情景化的体现。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教材结构合理,知识梯度明显。从成长的节拍,到友谊的天空,再到师长情谊,最后到生命的思考。整个教材思路非常清晰。把初中学习生活作为起点,注重培养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以及挫折意识、生命意识的教育。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形式具有动力性的特点。随着环境和有机体自身的变化,智力的结构和功能必然不断变化,以适应变化的条件。在七年级上册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各个单元的内容真正体现了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的特点,适应了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实际。
二、加强对知识点的整合,贴近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共分为四个单元,内容与旧教材《思想品德》相比更加完善,充实。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把原来思想品德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在第一单元成长中的节拍中增加了少年有梦,终身学习等知识。要求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要怀揣梦想,树立坚定的人生理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实现梦想、理想而努力奋斗。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中增加了与同学、朋友之间的相处,竞争,网络交往等内容。强调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正确的方法,通过正当的竞争促进共同成长,特别是面对网络交往的新特点,加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增加了与老师、长辈之间的内容,通过走进老师,了解老师最终形成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通过对家的理解、体味亲情,了解父母的爱。让学生懂得正确面对爱的碰撞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让生命得以延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是对旧教材《思想品德》的内容进行整合,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情感的升华。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同,注重知识点的引导。
三、教材内容比较灵活、生活化,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教师喜欢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目的是帮助学生记忆,便于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道德与法治课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其内容较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有较大的改变,究其特点主要体现内容灵活性、事例生活化、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在教材的内容上,原先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道德与法治中只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如第三单元中如何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如何孝亲敬长;和父母沟通的技巧;如何调节调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在案例中、活动中去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不是强调课堂教师的说教、知识点的灌输。
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共同发布的《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指出,最受重视的公民七大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今天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新教材《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是否达到了情感的升华,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新教材就要有新的教法、学法。作为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践行者,就要担当起教材赋予我们的使命,承担起我们应有的责任。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在谈到“新教育”时指出:“新教育”之“新”,并不是前所未有的横空出世,而是归真返朴和与时俱进,也就是说,今天所进行的新教育实验是让教育回到起点,将过去无数教育家所憧憬的教育理想变成现实。道德与法治正是体现这一教育理念课堂能否归真返朴和与时俱进,学生能否真正从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形成自己人生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新时期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特点;研究
G633.2
21世纪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备受争议,思想品德课教师一直处于风口浪尖。如何培养“四有”公民,如何落实“三观”教育,如何培养“公民的核心素养”等都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思想品德教材版本也出现多样化。从思想品德,到品德与生活,再到品德与社会,最后到道德与法治课,这不仅是名字的改变,更应该是教育思想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将道德与法律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清晰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应当追求的,什么是做人做事的底线。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希望我们老师能以这次的课改为契机,改变以前的说教、灌输模式,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让法律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表现,将他们培育成合格的公民。
初中政治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疑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积极响应。但真正要实现法治教育的良好效果,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极力避免以下几种做法:一是把法律压缩为干巴巴的文字,让孩子死记硬背,这样只会让孩子对法律心生厌恶;二是把法治课上成遵纪守法课,偏重刑法、处罚法等义务性规范的宣教,这样可能令学生对法律心生恐惧;三是把法律教成一种纯粹的工具,而缺乏培育精神层面的信仰基因,这样将会加剧法律工具主义的流行。那么,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面对新的课标、新的教材,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新内涵呢?如何才能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课堂呢?如何才能上好一节学生喜欢的课呢?下面就以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知识梯度明显,注重从小学到中学的衔接。
纵观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的内容都以加强道德修养为基础,注重生活化、情景化的体现。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教材结构合理,知识梯度明显。从成长的节拍,到友谊的天空,再到师长情谊,最后到生命的思考。整个教材思路非常清晰。把初中学习生活作为起点,注重培养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以及挫折意识、生命意识的教育。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形式具有动力性的特点。随着环境和有机体自身的变化,智力的结构和功能必然不断变化,以适应变化的条件。在七年级上册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各个单元的内容真正体现了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的特点,适应了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实际。
二、加强对知识点的整合,贴近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共分为四个单元,内容与旧教材《思想品德》相比更加完善,充实。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把原来思想品德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在第一单元成长中的节拍中增加了少年有梦,终身学习等知识。要求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要怀揣梦想,树立坚定的人生理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实现梦想、理想而努力奋斗。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中增加了与同学、朋友之间的相处,竞争,网络交往等内容。强调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正确的方法,通过正当的竞争促进共同成长,特别是面对网络交往的新特点,加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增加了与老师、长辈之间的内容,通过走进老师,了解老师最终形成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通过对家的理解、体味亲情,了解父母的爱。让学生懂得正确面对爱的碰撞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让生命得以延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是对旧教材《思想品德》的内容进行整合,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情感的升华。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同,注重知识点的引导。
三、教材内容比较灵活、生活化,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教师喜欢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目的是帮助学生记忆,便于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道德与法治课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其内容较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有较大的改变,究其特点主要体现内容灵活性、事例生活化、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在教材的内容上,原先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道德与法治中只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如第三单元中如何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如何孝亲敬长;和父母沟通的技巧;如何调节调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在案例中、活动中去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不是强调课堂教师的说教、知识点的灌输。
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共同发布的《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指出,最受重视的公民七大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今天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新教材《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是否达到了情感的升华,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新教材就要有新的教法、学法。作为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践行者,就要担当起教材赋予我们的使命,承担起我们应有的责任。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在谈到“新教育”时指出:“新教育”之“新”,并不是前所未有的横空出世,而是归真返朴和与时俱进,也就是说,今天所进行的新教育实验是让教育回到起点,将过去无数教育家所憧憬的教育理想变成现实。道德与法治正是体现这一教育理念课堂能否归真返朴和与时俱进,学生能否真正从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形成自己人生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新时期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