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创设一个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并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其实,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这些学习方式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相互交叉和贯通的,应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学习方式 学生掌握
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力图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局面,改变学生原来单纯接受知识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多元化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解答。这种问答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逐步丧失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学生在学习中很少有主动学习和合作互助的机会,合作的意识和动机显得十分淡薄。这样使他们缺乏主动性,缺乏合作的愿望和冲动,不愿与他人一道分享学习成果。更难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应让学生努力运用以下一些学习方式:
1.自主性学习
自主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参与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就是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若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想法一定自己说出来。
2.合作性学习
合作式学习就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相互沟通。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这样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即使是学困生他的自卑感和紧张的压力也会消失,通过小组同学积极发表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其他组的汇报如有不同见解,可以自由提问、辩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种形式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会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3.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打破传统教学的老框架,鼓励学生多发问。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努力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不仅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4.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就是要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看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高于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奇心使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允许学生独立从事探索活动,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有些甚至是可笑的、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公平公正对待每位学生。于是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尽情飞翔,在深化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创设一个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并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其实,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这些学习方式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相互交叉和贯通的,应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学习方式 学生掌握
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力图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局面,改变学生原来单纯接受知识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多元化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解答。这种问答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逐步丧失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学生在学习中很少有主动学习和合作互助的机会,合作的意识和动机显得十分淡薄。这样使他们缺乏主动性,缺乏合作的愿望和冲动,不愿与他人一道分享学习成果。更难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应让学生努力运用以下一些学习方式:
1.自主性学习
自主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参与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就是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若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想法一定自己说出来。
2.合作性学习
合作式学习就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相互沟通。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这样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即使是学困生他的自卑感和紧张的压力也会消失,通过小组同学积极发表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其他组的汇报如有不同见解,可以自由提问、辩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种形式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会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3.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打破传统教学的老框架,鼓励学生多发问。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努力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不仅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4.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就是要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看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高于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奇心使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允许学生独立从事探索活动,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有些甚至是可笑的、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公平公正对待每位学生。于是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尽情飞翔,在深化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创设一个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并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其实,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这些学习方式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相互交叉和贯通的,应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