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语言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培养学生语感具有诸多意义,包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章的审美水平以及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等。教师要进一步落实好学生语感培养的具体要求,结合问题成因,制定更为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新教育背景下,我们进一步探讨初中语文阅读学生语感的培养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与必要。
一、语感的特征
(一)直观性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最基本的特征便是它的直观性。语感的直观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本能反应和本能意识,从而去识别和理解他人话语中所包含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通常情况下认为,当一个人具有较强的语感时,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是没有必要去着重分析阅读中的表达方式、语言、语句等,也能够凭借感觉来推理出文章的含义。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在阅读中,能够做到“一目十行、出口成章”,这些都是语言直观性与表现力的一种体现。
(二)整体性
语感的整体性主要是基于语言的直观性而延伸出来的一种属性。当读者能够抛开语言的表达方式、语法、字词等刻意的理解,仅通过感觉来把握语言的内涵,便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理解的完整性和角度性,既能够把握住语言的浅层含义,也能够把握住语言的深层含义,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三)深刻性
通常情况下认为,在利用语感进行阅读时,往往是需要学生投入一定程度的感性思维的。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对学生语言的培训,不仅仅帮助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判断,以及把握文章的内涵,也能够实现学生通过作者情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感悟力,以及思维力,达到更高质量的阅读效果。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
从相关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往往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二者之间也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日常的交际,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的。包括人类思维活动成果的传承也需要依托于语言来完成。由此可见,通过对学生的语言培养,以及语感培养,也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水平
从初中语文教材阅读内容的安排来看,往往融入了很多的生活经验,以及生活场景。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自身的感性思维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引导,以及自身审美情趣的开发等。由此可见,语感教学更多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借助语言这一载体,同时引导学生的正确审美,推动初中审美教育的发展。同时,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也秉承着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设。新课改标准的要求是要落实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当下互联网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低门槛的不良信息。初中生作为网络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的思维、认知、审美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同时,初中生由于年龄较小、心智不成熟,经历也比较少,往往很难建立起正确的判断,从而在被包装后的不良信息作用下,走向了错误的道路。由此可见,语感培养所延伸出来的审美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摒弃这些不良信息,规正学生的价值观。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目的
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来看,不仅仅是需要学生能够阅读课文,还要能深刻理解课文,以及把握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同时,通过语文阅读来延伸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那么从这一要求来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仅仅是使用方法来进行感知,必然会导致自身情感和内涵把握不到位的。由此可见,语感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也承载着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更好地落实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三、閱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
(一)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
全美“最佳教师奖”获得者雷夫老师说过一句话:“一间教室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取决于桌椅之外的空白,流动着什么。”回想我中学时代的彷徨,无奈、空白、单调,再看到眼前孩子们眼眸里的清澈,勇敢和渴望,我决心把我所有的努力和深深的思考化为深入的行动和教育的智慧,和孩子们一起缔造一间完美的教室。
一间完美的教室应该有郎朗的读书声。于是结合我的课堂,就有了“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我们一起购买统一的笔记,统一的书籍,不厌其烦地圈点勾画,分享感悟。在这条别人看似无为枯燥的路上,因为有了彼此的陪伴,我们读诗,读文,读传记,读故事,丰盈精神,深邃思想。
而在“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活动中,也要做好师生的分享工作。教师可在班级里开展读书分享会,定期组织学生分享阅读心得、阅读感悟。期间,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切勿由教师先说,从而给学生造成了先入为主的影响,以及干扰学生的认知。而当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先是要摘取学生表述中具有共性和差异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之后教师再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直指主题核心。
(二)开设“曲苑杂坛”说书场栏目
一间完美的教室应该有爽朗的笑声。为了给读书活动增加仪式感,我们结合课本,开设“曲苑杂坛”说书场栏目。买来长衫,折扇,每天课前6分钟,孩子们“说西游”,“道三国”,“演水浒”。每晚视频同步上传,家长们随时观看点赞。说书场让平面的文字成为立体的音,声、色的图像,让阅读插上了翅膀,让课堂值得期待。
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表演的《西游记》说书场,依托“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获得了甘肃省优质课一等奖的荣誉。消息一公布,我第一时间邀请家长给所有人挑选礼物,礼盒小巧精致,卡通U盘还刻有自己的名字。我相信就算年华老去,我们终将分离,这份齐心协力的荣誉永远都不会忘记。
(三)开设“小先生讲堂”
新教育就像扁担,一头担着课程,一头担着生命。当我们的课程指向生命,我们的教育才能完成真正的使命——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最大的张扬最大的成长。于是在这间完美的教室里又有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每学期,我们开设“小先生讲堂”,挑出浅显易懂的篇目分配给学生,要求或自我,或组合查找资料,制作PPT。二十分钟讲解完毕后,还有自评,互评、老师总评环节。同学们直面大庭广众进行讲解和自评,还要承受可能一针见血的互评,心理生理都得到了极大的考验。就这样,我坚持了近六年,记录的影像资料也有七百多条。
当看到他们的眼神由青涩懵懂到自信勇敢,当他们的表达由胆小结巴到侃侃而谈,当他们从看热闹嬉笑,到学会倾听,思考、尊重,我才真正明白了,何为课程是指向生命的,教育的使命是如何让生命得到最大的张扬和成长。一间完美的教室就是教育人的愿景,就是教育人想要到达的彼岸。我们守在这里,用才情,学养、智慧和行动,缔造着这样一间完美教室:充满温度与智慧,宽容与感恩,探索与创造,理想与诗意,让勃勃的生命绚烂开放。新教育是行动的教育,只有朝向,没有终点。我愿永远在路上,和孩子们一起迎接属于我们的一次又一次庆典。
学生语感的培养,需要多方面、长期的坚持,针对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语言培养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成因,找寻解决方法,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策略,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建花.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新教育,2013(5):40-40.
[2]王军礼.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写作能力培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001):137-138.
[3]史志友.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3(10):6-6.
[4]彭延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科普童话,2013(06X):P.65-65.
段萍,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六中学教师。
一、语感的特征
(一)直观性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最基本的特征便是它的直观性。语感的直观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本能反应和本能意识,从而去识别和理解他人话语中所包含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通常情况下认为,当一个人具有较强的语感时,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是没有必要去着重分析阅读中的表达方式、语言、语句等,也能够凭借感觉来推理出文章的含义。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在阅读中,能够做到“一目十行、出口成章”,这些都是语言直观性与表现力的一种体现。
(二)整体性
语感的整体性主要是基于语言的直观性而延伸出来的一种属性。当读者能够抛开语言的表达方式、语法、字词等刻意的理解,仅通过感觉来把握语言的内涵,便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理解的完整性和角度性,既能够把握住语言的浅层含义,也能够把握住语言的深层含义,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三)深刻性
通常情况下认为,在利用语感进行阅读时,往往是需要学生投入一定程度的感性思维的。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对学生语言的培训,不仅仅帮助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判断,以及把握文章的内涵,也能够实现学生通过作者情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感悟力,以及思维力,达到更高质量的阅读效果。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
从相关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往往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二者之间也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日常的交际,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的。包括人类思维活动成果的传承也需要依托于语言来完成。由此可见,通过对学生的语言培养,以及语感培养,也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水平
从初中语文教材阅读内容的安排来看,往往融入了很多的生活经验,以及生活场景。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自身的感性思维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引导,以及自身审美情趣的开发等。由此可见,语感教学更多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借助语言这一载体,同时引导学生的正确审美,推动初中审美教育的发展。同时,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也秉承着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设。新课改标准的要求是要落实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当下互联网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低门槛的不良信息。初中生作为网络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的思维、认知、审美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同时,初中生由于年龄较小、心智不成熟,经历也比较少,往往很难建立起正确的判断,从而在被包装后的不良信息作用下,走向了错误的道路。由此可见,语感培养所延伸出来的审美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摒弃这些不良信息,规正学生的价值观。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目的
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来看,不仅仅是需要学生能够阅读课文,还要能深刻理解课文,以及把握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同时,通过语文阅读来延伸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那么从这一要求来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仅仅是使用方法来进行感知,必然会导致自身情感和内涵把握不到位的。由此可见,语感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也承载着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更好地落实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三、閱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
(一)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
全美“最佳教师奖”获得者雷夫老师说过一句话:“一间教室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取决于桌椅之外的空白,流动着什么。”回想我中学时代的彷徨,无奈、空白、单调,再看到眼前孩子们眼眸里的清澈,勇敢和渴望,我决心把我所有的努力和深深的思考化为深入的行动和教育的智慧,和孩子们一起缔造一间完美的教室。
一间完美的教室应该有郎朗的读书声。于是结合我的课堂,就有了“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我们一起购买统一的笔记,统一的书籍,不厌其烦地圈点勾画,分享感悟。在这条别人看似无为枯燥的路上,因为有了彼此的陪伴,我们读诗,读文,读传记,读故事,丰盈精神,深邃思想。
而在“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活动中,也要做好师生的分享工作。教师可在班级里开展读书分享会,定期组织学生分享阅读心得、阅读感悟。期间,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切勿由教师先说,从而给学生造成了先入为主的影响,以及干扰学生的认知。而当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先是要摘取学生表述中具有共性和差异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之后教师再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直指主题核心。
(二)开设“曲苑杂坛”说书场栏目
一间完美的教室应该有爽朗的笑声。为了给读书活动增加仪式感,我们结合课本,开设“曲苑杂坛”说书场栏目。买来长衫,折扇,每天课前6分钟,孩子们“说西游”,“道三国”,“演水浒”。每晚视频同步上传,家长们随时观看点赞。说书场让平面的文字成为立体的音,声、色的图像,让阅读插上了翅膀,让课堂值得期待。
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表演的《西游记》说书场,依托“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获得了甘肃省优质课一等奖的荣誉。消息一公布,我第一时间邀请家长给所有人挑选礼物,礼盒小巧精致,卡通U盘还刻有自己的名字。我相信就算年华老去,我们终将分离,这份齐心协力的荣誉永远都不会忘记。
(三)开设“小先生讲堂”
新教育就像扁担,一头担着课程,一头担着生命。当我们的课程指向生命,我们的教育才能完成真正的使命——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最大的张扬最大的成长。于是在这间完美的教室里又有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每学期,我们开设“小先生讲堂”,挑出浅显易懂的篇目分配给学生,要求或自我,或组合查找资料,制作PPT。二十分钟讲解完毕后,还有自评,互评、老师总评环节。同学们直面大庭广众进行讲解和自评,还要承受可能一针见血的互评,心理生理都得到了极大的考验。就这样,我坚持了近六年,记录的影像资料也有七百多条。
当看到他们的眼神由青涩懵懂到自信勇敢,当他们的表达由胆小结巴到侃侃而谈,当他们从看热闹嬉笑,到学会倾听,思考、尊重,我才真正明白了,何为课程是指向生命的,教育的使命是如何让生命得到最大的张扬和成长。一间完美的教室就是教育人的愿景,就是教育人想要到达的彼岸。我们守在这里,用才情,学养、智慧和行动,缔造着这样一间完美教室:充满温度与智慧,宽容与感恩,探索与创造,理想与诗意,让勃勃的生命绚烂开放。新教育是行动的教育,只有朝向,没有终点。我愿永远在路上,和孩子们一起迎接属于我们的一次又一次庆典。
学生语感的培养,需要多方面、长期的坚持,针对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语言培养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成因,找寻解决方法,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策略,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建花.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新教育,2013(5):40-40.
[2]王军礼.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写作能力培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001):137-138.
[3]史志友.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3(10):6-6.
[4]彭延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科普童话,2013(06X):P.65-65.
段萍,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六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