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学者们对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对莎剧的研究却很匮乏。本文基于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从名词化隐喻、动词化隐喻和形容词化隐喻三个方面对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中包含的隐喻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从新的角度解析经典,并且更好地解释隐喻的本质,从而加强读者对莎剧以及隐喻的理解。
【关键词】 隐喻;概念隐喻;《哈姆雷特》;莎剧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38-03
一、引言
从1980年开始,概念隐喻理论成为语言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之后,国内外的学者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更广泛的研究,他们使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各种类型的文本,其中包括对莎剧的分析。隐喻使我们认识到,要从人类语言体系出发来谈论语言的意义。
对于隐喻的研究,从古时候就开始了。最早进行隐喻研究的学者是亚里士多德,他最早认识到隐喻对语言感染力的提升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可以使措辞升华,使语言表现力高于普通语言。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学者们对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最大的问题是从事概念隐喻研究的大多数学者进行的是单向的研究。因此,他们的研究不乏存在偏见和局限性,或者不能对概念隐喻理论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
Lock是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的第一位学者,他在1689年在他的著作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
anding首次提出“概念隐喻”这个概念。莱考夫和约翰逊是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被认为是研究隐喻的经典著作。书中,他们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发生在思想和行动中。”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莱考夫认为“概念隐喻反映了一个普遍原则,这个普遍原则是英语概念体系的一部分。”莱考夫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还存在思维中。于宁认为概念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一个经验域(源域)映射到另一个经验域(目标域)。他同时也指出莱考夫和约翰逊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把概念隐喻分为三部分:实体隐喻、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但是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将隐喻分为三个范畴是不正确的,因为所有的隐喻都是实体性的,所有的隐喻都是方位性的,所有的隐喻都是结构性的。实体隐喻是将抽象的概念映射到与我们本身经验有关的实体和物质上的方式,即将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等化为有形的实体。方位隐喻将经验看作一种物质或实体,它们可以通过使用实体或物质对经验进行相应的物质描述。方位隐喻组织了一个完整的概念系统。方位隐喻使用一些空间词,比如,里和外,上和下,前和后,远和近等等来表达一些概念。结构隐喻根据一个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结构隐喻是指源域的结构可以转移到目标域,从而使目标域能够系统地理解源域。因为隐喻概念是系统性的,所以人们以系统的方式使用隐喻表达。
国内也有许多著名的学者研究概念隐喻理论。李福印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到一个抽象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层面的问题,而不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因此,隐喻是一种思维和认知工具模式。王寅认为隐喻是跨域映射过程中造成的混合结果。刘秀娥和邹金屏以隐喻研究为主线,以《哈姆雷特》中的隐喻为语料,使用传统修辞理论,认知理论和语法隐喻理论探索隐喻的不同效应。
莎士比亚的语言和文本几百年来一直在经受学者们的研究。首先是其中的词汇使用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其次就是莎剧中的语法使用。《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具有一些典型的语言特征。语言的使用丰富且生动,其中引用了俚语、谚语、格言、隐喻等等。本文主要研究其中包含的隐喻,剧中隐喻很多,尤其经过几百年的时间跨越,更难以被读者所理解,所以从概念隐喻角度研究《哈姆雷特》不仅重要,而且很有必要性。研究《哈姆雷特》中包含的隐喻的意义在于:1.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隐喻的理解能力,为研究《哈姆雷特》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鉴赏水平;2.隐喻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隐喻手段,也是莎士比亚语言艺术的一大亮点,《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有许多典型的语言特征。
二、《哈姆雷特》中的隐喻
根据词性,本文将隐喻分為三个范畴:名词化隐喻、动词化隐喻和形容词化隐喻。
(一)名词化隐喻
名词化隐喻是指包含名词的隐喻。一般来说,名词化隐喻具有名词的特征,它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谓语、同位语等。韩礼德认为名词化是形成名词化隐喻的一种有效手段。名词化隐喻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将表征“过程”的动词转换成名词化隐喻和将表征“特征”的形容词转换成名词化隐喻。名词化将过程和特征隐喻化,从而使它们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特征,而是以名词形式展现出来的实体。下面是《哈姆雷特》中的名词化隐喻的例子:
例1:But I have that within, which passeth show; These, but the trappings and the suits of woe. (Hamlet, 1.2)
隐喻“the suits of woe”在句子中充当谓语。“A is B”是最典型的隐喻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比明喻形式“A likes B”更具有隐喻效果。一般来说,名词化隐喻比动词化隐喻和形容词化隐喻更容易识别和理解,就像束定芳(2000)所说:“首先,大多数名词都是指称性表达,人们更容易捕捉到常规指称和非指称或者语义冲突;其次,名词性表达所指称的事物更容易想象,更有意象性。” 在剧中,哈姆雷特的父亲刚刚逝世,还穿着丧服,然而却又要参加母亲的婚礼,母亲的新婚对象竟然还是自己的亲叔叔。这种违背常理的事情令哈姆雷特难以接受,只能借“the suits of woe”这样的隐喻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痛苦。“the suits of woe”是“表情是哀愁的服饰”的源域概念。对哈姆雷特来说,表情是他哀愁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他来说,母亲的再婚令他内心的哀愁难以掩饰,通过表情表现了出来,然而他内心真正的哀愁却无法完全表现出来,这使他内心非常痛苦,通过表情表现出来的哀愁只是哀愁的外表,只是哀愁的服饰而已。
例2:Besides, to be demanded of a sponge, what replication should be made by the son of a king?(Hamlet, 4.2)
Take you me for a sponge, my lord? (Rosencrantz, 4.2)
Ay, sir; that soaks up the king’s countenance, his rewards, his authorities.(Hamlet, 4.2)
这个例子选自的主要背景是哈姆雷特在他母亲的寝宫杀死了波洛尼厄斯后,罗森格兰兹询问哈姆雷特尸体去处的一段对话。这是哈姆雷特和罗森克兰兹的对白,是《哈姆雷特》中很有名的一段对白。哈姆雷特将罗森克兰兹比喻为海绵。罗森克兰兹代指“贪婪的大臣们”,哈姆雷特这样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贪官污吏的厌恶。“to be demanded of a sponge”是“大臣是贪婪的海绵”的源域概念。此处使用“to be demanded of a sponge”这样一种新奇的用法,将“大臣们的贪婪无度”比喻为“吸水的海绵”。“大臣们的贪婪无度”和“吸水的海绵”之间具有共同的的特征,二者都容易膨胀,完成了名词化隐喻中源域“吸水的海绵”到目标域“大臣们的贪婪无度”的映射过程,形象表达了大臣们的贪婪丑相。这是在说明像罗森克兰兹这类人在飞黄腾达时尽可能多地获取国王的财富,获得国王的恩宠和赏赐,当国王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收敛的财富就立马被国王收回。国王赐予的财富和恩宠就像水分一样,大臣们就像海绵一样任国王揉捏。这个隐喻表达不仅表现了大臣们的贪婪,也表现了他们命运的悲惨结局。
(二)动词化隐喻
动词化隱喻是语言中动词和主语或宾语构成而形成的隐喻,动词化隐喻是一种新的认知类型,它主要表现在陈述句中主客体和动词的非常规搭配,通过这样的搭配,可以激活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从而产生隐喻意义。动词和其相邻的名词之间形成搭配关系,从而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一种非常规性语义关系,这种非常规性语义在语境中具有某种意义,而且与动词搭配的名词具有实际语义,这种情况下的动词就被称为动词化隐喻。王寅在《认知语言学》中指出动词化隐喻有三种形式:主谓搭配、动宾搭配和主谓宾搭配,其中以主谓搭配为主。在动词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不直接在句子中体现,而是通过动词折射出来的。相较于名词化隐喻,动词化隐喻更加难以识别,因为难以判断源域和目标域是否一致。对动词化隐喻的识别,先要明确话语中与动词相关的表层意义,然后确定与动词相关的主语和宾语的隐喻意义。Marion Trousdale在Shakespeare and the Rhetoricians中提出:“我们必须认识到戏剧并不仅仅是词汇的表征。反之,它是一种语言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不同行为之间的可能关系通过修辞阐述而得到暗示,在剧本的主体中创造出一种令人困惑的重要意义。”下面是《哈姆雷特》中的动词化隐喻的例子:
例3:Now cracks a noble heart. Good night, sweet Prince, And fights of angles sing thee to thy rest. (Horatio, 5.2)
这个例子选自的主要背景是哈姆雷特的母亲以及叔叔死后,他自己也喝毒药自杀,然后霍拉旭由此而发出的感慨。动词“cracks”与宾语“a noble heart”形成动宾搭配。“now cracks a noble heart”一句中,原意为哈姆雷特自杀,霍拉旭说出的话语,表达的是哈姆雷特的心碎裂了,隐喻哈姆雷特已经死亡。此处使用“cracks a noble heart”这样一种新奇的搭配,将“哈姆雷特的死”比喻为“一颗高贵的心碎裂了”。谓语动词“crack”激活了“a noble heart”和“Hamlet”之间共同具有的特征,二者都代表哈姆雷特本人,完成了动词隐喻中源域“a noble heart”到目标域“Hamlet”的映射过程,形象地阐述了哈姆雷特的死亡。
例4:Thus twice before, and jump at this dead hour, With martial stalk, hath he gone by our watch. (Hamlet, 1.1)
这个例子选自的主要背景是虽然哈姆雷特的父亲已经死了,但是为了复仇,他以幽灵的形态重新出现。这个例子使用了主谓搭配,“stalk”这个词被拟人化了,体现了鬼魂的昂首阔步。在“martial stalk”这一主谓搭配动词化隐喻中,主语为“ghost”,谓语为“martial stalk”。在该隐喻中,“martial stalk”这一动词使主语“ghost”与之产生语义冲突,因此形成了主谓搭配的动词化隐喻。通过该动词化隐喻,哈姆雷特的父亲以鬼魂的方式出现,并且鬼魂以军人的姿态行动,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体现了所呈现的哈姆雷特的父亲的生动形象。鬼魂和军人之间在行为特征上具有相似性,通过动词“martial stalk”对名词“ghost”的限制作用来体现句子的隐喻意义。 (三)形容词化隐喻
形容词可以作为隐喻。一般来说,形容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为谓语或者修饰名词。下面是《哈姆雷特》中的形容词化隐喻的例子:
例5:Horatio says, ‘tis but our fantasy, And will not let belief take hold of him. Touching this dreaded sight, twice seen of us. (Marcellus, 1.1)
這个例子选自的主要背景是哈姆雷特的父亲被他的叔父杀害以后,重新以鬼魂的形态出现在士兵面前以后,士兵们的谈话。上面这个例子中,“this dreaded sight”可以转化为“this sight is dreaded”。“this dreaded sight”指的是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因为哈姆雷特的父亲已经去世两个月了,所以人们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会感到害怕,尤其他还是以鬼魂的形态出现。
例6:The rugged Pyrrhus, he whose sable arms. Black as hispurpose, did the night resemble. When he lay couched in the ominous horse, Hath now this dread and black complexion smear’d. With heraldry more dismal: Head to foot. Now is be total gules, horridly trick’d. With blood of fathers, mothers, daughters, sons, Bak’d and impasted with the parching streets, That lend a tyrannous and a damned light. (Hamlet, 2.2)
这个例子选自的主要背景是哈姆雷特请来表演的伶人,然后哈姆雷特谈到了埃涅阿斯对狄多讲述的故事,在普里阿摩斯被杀的情节时讲述的这段话,哈姆雷特通过这段话阐述了他叔叔的罪恶以及丹麦社会的腐朽。在这个例子中,描写颜色的形容词“sable”“night”“black” “dismal”和“damned”都是概念隐喻“感情是有颜色的”的具体概念隐喻表达。暗黑的颜色代表着消极的情绪,比如,失望,愤怒,恐惧等等。通过这些表征消极情绪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克劳狄斯的残忍无情以及丹麦社会的腐朽不堪。这些颜色的形容词性隐喻表达,将暗黑色的颜色特征通过映射在目标域中凸显出来,然后可以通过凸显出来的颜色特征来表达情绪。
三、结语
隐喻具有深层次的认知意义,在人类的认知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清晰地解读隐喻,才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在莎剧中,隐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段,而且在莎剧中使用很广泛。《哈姆雷特》中隐喻的丰富使用,蕴含着莎士比亚富有创造力的思想,从而使语言更生动形象。莎士比亚尽量使《哈姆雷特》中每个隐喻的使用都具有独特性。本文所有关于隐喻的语料都来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通过研究,对《哈姆雷特》中的隐喻进行了分类,将《哈姆雷特》中的隐喻分为了三种类型:名词化隐喻、动词化隐喻和形容词化隐喻。从这三个方面对《哈姆雷特》中包含的隐喻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文本的背景,隐喻的具体使用场景,使用特征,所达成的效果都进行了分析,从而帮助读者彻底深入了解了莎剧语言的魅力。《哈姆雷特》中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自然的修辞现象,而且也是一种认知行为,它对于人们去认识和理解世界有潜移默化和深远的影响。在剧中,莎士比亚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是语言充满了感染力。
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文中仅仅对《哈姆雷特》中包含的隐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其他方面,比如,修辞方面,风格方面等等,并没有进行更深入和更彻底的研究。由于在隐喻方面的局限的研究,本文对隐喻的研究并没有深入太多,给以后研究的人留下了进步的空间。其次,局限的研究和局限的文本使深入研究受到了限制,并且不能充分利用文中的语料。因此,本文的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局限性。
总之,《哈姆雷特》中的隐喻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拓宽整个领域的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研究,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角度有很多,因此学者应该重读莎剧文本,并深入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M].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1998.
[2]朱生豪(译).哈姆雷特[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3]黄兴运,谢世坚.《哈姆雷特》隐喻辞格的认知识解及其汉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5):48-52.
[4]刘秀娥,邹金屏.论隐喻在《哈姆雷特》中的多重作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707-709.
[5]刘翼斌.《哈姆雷特》隐喻汉译认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56-60.
[6]彭玉海.动词隐喻构架中的文化概念格式塔[J].外语学刊,2014,(5):22-26.
作者简介:
贺志宏,女,汉族,山西柳林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9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关键词】 隐喻;概念隐喻;《哈姆雷特》;莎剧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38-03
一、引言
从1980年开始,概念隐喻理论成为语言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之后,国内外的学者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更广泛的研究,他们使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各种类型的文本,其中包括对莎剧的分析。隐喻使我们认识到,要从人类语言体系出发来谈论语言的意义。
对于隐喻的研究,从古时候就开始了。最早进行隐喻研究的学者是亚里士多德,他最早认识到隐喻对语言感染力的提升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可以使措辞升华,使语言表现力高于普通语言。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学者们对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最大的问题是从事概念隐喻研究的大多数学者进行的是单向的研究。因此,他们的研究不乏存在偏见和局限性,或者不能对概念隐喻理论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
Lock是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的第一位学者,他在1689年在他的著作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
anding首次提出“概念隐喻”这个概念。莱考夫和约翰逊是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被认为是研究隐喻的经典著作。书中,他们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发生在思想和行动中。”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莱考夫认为“概念隐喻反映了一个普遍原则,这个普遍原则是英语概念体系的一部分。”莱考夫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还存在思维中。于宁认为概念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一个经验域(源域)映射到另一个经验域(目标域)。他同时也指出莱考夫和约翰逊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把概念隐喻分为三部分:实体隐喻、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但是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将隐喻分为三个范畴是不正确的,因为所有的隐喻都是实体性的,所有的隐喻都是方位性的,所有的隐喻都是结构性的。实体隐喻是将抽象的概念映射到与我们本身经验有关的实体和物质上的方式,即将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等化为有形的实体。方位隐喻将经验看作一种物质或实体,它们可以通过使用实体或物质对经验进行相应的物质描述。方位隐喻组织了一个完整的概念系统。方位隐喻使用一些空间词,比如,里和外,上和下,前和后,远和近等等来表达一些概念。结构隐喻根据一个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结构隐喻是指源域的结构可以转移到目标域,从而使目标域能够系统地理解源域。因为隐喻概念是系统性的,所以人们以系统的方式使用隐喻表达。
国内也有许多著名的学者研究概念隐喻理论。李福印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到一个抽象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层面的问题,而不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因此,隐喻是一种思维和认知工具模式。王寅认为隐喻是跨域映射过程中造成的混合结果。刘秀娥和邹金屏以隐喻研究为主线,以《哈姆雷特》中的隐喻为语料,使用传统修辞理论,认知理论和语法隐喻理论探索隐喻的不同效应。
莎士比亚的语言和文本几百年来一直在经受学者们的研究。首先是其中的词汇使用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其次就是莎剧中的语法使用。《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具有一些典型的语言特征。语言的使用丰富且生动,其中引用了俚语、谚语、格言、隐喻等等。本文主要研究其中包含的隐喻,剧中隐喻很多,尤其经过几百年的时间跨越,更难以被读者所理解,所以从概念隐喻角度研究《哈姆雷特》不仅重要,而且很有必要性。研究《哈姆雷特》中包含的隐喻的意义在于:1.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隐喻的理解能力,为研究《哈姆雷特》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鉴赏水平;2.隐喻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隐喻手段,也是莎士比亚语言艺术的一大亮点,《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有许多典型的语言特征。
二、《哈姆雷特》中的隐喻
根据词性,本文将隐喻分為三个范畴:名词化隐喻、动词化隐喻和形容词化隐喻。
(一)名词化隐喻
名词化隐喻是指包含名词的隐喻。一般来说,名词化隐喻具有名词的特征,它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谓语、同位语等。韩礼德认为名词化是形成名词化隐喻的一种有效手段。名词化隐喻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将表征“过程”的动词转换成名词化隐喻和将表征“特征”的形容词转换成名词化隐喻。名词化将过程和特征隐喻化,从而使它们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特征,而是以名词形式展现出来的实体。下面是《哈姆雷特》中的名词化隐喻的例子:
例1:But I have that within, which passeth show; These, but the trappings and the suits of woe. (Hamlet, 1.2)
隐喻“the suits of woe”在句子中充当谓语。“A is B”是最典型的隐喻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比明喻形式“A likes B”更具有隐喻效果。一般来说,名词化隐喻比动词化隐喻和形容词化隐喻更容易识别和理解,就像束定芳(2000)所说:“首先,大多数名词都是指称性表达,人们更容易捕捉到常规指称和非指称或者语义冲突;其次,名词性表达所指称的事物更容易想象,更有意象性。” 在剧中,哈姆雷特的父亲刚刚逝世,还穿着丧服,然而却又要参加母亲的婚礼,母亲的新婚对象竟然还是自己的亲叔叔。这种违背常理的事情令哈姆雷特难以接受,只能借“the suits of woe”这样的隐喻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痛苦。“the suits of woe”是“表情是哀愁的服饰”的源域概念。对哈姆雷特来说,表情是他哀愁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他来说,母亲的再婚令他内心的哀愁难以掩饰,通过表情表现了出来,然而他内心真正的哀愁却无法完全表现出来,这使他内心非常痛苦,通过表情表现出来的哀愁只是哀愁的外表,只是哀愁的服饰而已。
例2:Besides, to be demanded of a sponge, what replication should be made by the son of a king?(Hamlet, 4.2)
Take you me for a sponge, my lord? (Rosencrantz, 4.2)
Ay, sir; that soaks up the king’s countenance, his rewards, his authorities.(Hamlet, 4.2)
这个例子选自的主要背景是哈姆雷特在他母亲的寝宫杀死了波洛尼厄斯后,罗森格兰兹询问哈姆雷特尸体去处的一段对话。这是哈姆雷特和罗森克兰兹的对白,是《哈姆雷特》中很有名的一段对白。哈姆雷特将罗森克兰兹比喻为海绵。罗森克兰兹代指“贪婪的大臣们”,哈姆雷特这样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贪官污吏的厌恶。“to be demanded of a sponge”是“大臣是贪婪的海绵”的源域概念。此处使用“to be demanded of a sponge”这样一种新奇的用法,将“大臣们的贪婪无度”比喻为“吸水的海绵”。“大臣们的贪婪无度”和“吸水的海绵”之间具有共同的的特征,二者都容易膨胀,完成了名词化隐喻中源域“吸水的海绵”到目标域“大臣们的贪婪无度”的映射过程,形象表达了大臣们的贪婪丑相。这是在说明像罗森克兰兹这类人在飞黄腾达时尽可能多地获取国王的财富,获得国王的恩宠和赏赐,当国王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收敛的财富就立马被国王收回。国王赐予的财富和恩宠就像水分一样,大臣们就像海绵一样任国王揉捏。这个隐喻表达不仅表现了大臣们的贪婪,也表现了他们命运的悲惨结局。
(二)动词化隐喻
动词化隱喻是语言中动词和主语或宾语构成而形成的隐喻,动词化隐喻是一种新的认知类型,它主要表现在陈述句中主客体和动词的非常规搭配,通过这样的搭配,可以激活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从而产生隐喻意义。动词和其相邻的名词之间形成搭配关系,从而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一种非常规性语义关系,这种非常规性语义在语境中具有某种意义,而且与动词搭配的名词具有实际语义,这种情况下的动词就被称为动词化隐喻。王寅在《认知语言学》中指出动词化隐喻有三种形式:主谓搭配、动宾搭配和主谓宾搭配,其中以主谓搭配为主。在动词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不直接在句子中体现,而是通过动词折射出来的。相较于名词化隐喻,动词化隐喻更加难以识别,因为难以判断源域和目标域是否一致。对动词化隐喻的识别,先要明确话语中与动词相关的表层意义,然后确定与动词相关的主语和宾语的隐喻意义。Marion Trousdale在Shakespeare and the Rhetoricians中提出:“我们必须认识到戏剧并不仅仅是词汇的表征。反之,它是一种语言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不同行为之间的可能关系通过修辞阐述而得到暗示,在剧本的主体中创造出一种令人困惑的重要意义。”下面是《哈姆雷特》中的动词化隐喻的例子:
例3:Now cracks a noble heart. Good night, sweet Prince, And fights of angles sing thee to thy rest. (Horatio, 5.2)
这个例子选自的主要背景是哈姆雷特的母亲以及叔叔死后,他自己也喝毒药自杀,然后霍拉旭由此而发出的感慨。动词“cracks”与宾语“a noble heart”形成动宾搭配。“now cracks a noble heart”一句中,原意为哈姆雷特自杀,霍拉旭说出的话语,表达的是哈姆雷特的心碎裂了,隐喻哈姆雷特已经死亡。此处使用“cracks a noble heart”这样一种新奇的搭配,将“哈姆雷特的死”比喻为“一颗高贵的心碎裂了”。谓语动词“crack”激活了“a noble heart”和“Hamlet”之间共同具有的特征,二者都代表哈姆雷特本人,完成了动词隐喻中源域“a noble heart”到目标域“Hamlet”的映射过程,形象地阐述了哈姆雷特的死亡。
例4:Thus twice before, and jump at this dead hour, With martial stalk, hath he gone by our watch. (Hamlet, 1.1)
这个例子选自的主要背景是虽然哈姆雷特的父亲已经死了,但是为了复仇,他以幽灵的形态重新出现。这个例子使用了主谓搭配,“stalk”这个词被拟人化了,体现了鬼魂的昂首阔步。在“martial stalk”这一主谓搭配动词化隐喻中,主语为“ghost”,谓语为“martial stalk”。在该隐喻中,“martial stalk”这一动词使主语“ghost”与之产生语义冲突,因此形成了主谓搭配的动词化隐喻。通过该动词化隐喻,哈姆雷特的父亲以鬼魂的方式出现,并且鬼魂以军人的姿态行动,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体现了所呈现的哈姆雷特的父亲的生动形象。鬼魂和军人之间在行为特征上具有相似性,通过动词“martial stalk”对名词“ghost”的限制作用来体现句子的隐喻意义。 (三)形容词化隐喻
形容词可以作为隐喻。一般来说,形容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为谓语或者修饰名词。下面是《哈姆雷特》中的形容词化隐喻的例子:
例5:Horatio says, ‘tis but our fantasy, And will not let belief take hold of him. Touching this dreaded sight, twice seen of us. (Marcellus, 1.1)
這个例子选自的主要背景是哈姆雷特的父亲被他的叔父杀害以后,重新以鬼魂的形态出现在士兵面前以后,士兵们的谈话。上面这个例子中,“this dreaded sight”可以转化为“this sight is dreaded”。“this dreaded sight”指的是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因为哈姆雷特的父亲已经去世两个月了,所以人们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会感到害怕,尤其他还是以鬼魂的形态出现。
例6:The rugged Pyrrhus, he whose sable arms. Black as hispurpose, did the night resemble. When he lay couched in the ominous horse, Hath now this dread and black complexion smear’d. With heraldry more dismal: Head to foot. Now is be total gules, horridly trick’d. With blood of fathers, mothers, daughters, sons, Bak’d and impasted with the parching streets, That lend a tyrannous and a damned light. (Hamlet, 2.2)
这个例子选自的主要背景是哈姆雷特请来表演的伶人,然后哈姆雷特谈到了埃涅阿斯对狄多讲述的故事,在普里阿摩斯被杀的情节时讲述的这段话,哈姆雷特通过这段话阐述了他叔叔的罪恶以及丹麦社会的腐朽。在这个例子中,描写颜色的形容词“sable”“night”“black” “dismal”和“damned”都是概念隐喻“感情是有颜色的”的具体概念隐喻表达。暗黑的颜色代表着消极的情绪,比如,失望,愤怒,恐惧等等。通过这些表征消极情绪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克劳狄斯的残忍无情以及丹麦社会的腐朽不堪。这些颜色的形容词性隐喻表达,将暗黑色的颜色特征通过映射在目标域中凸显出来,然后可以通过凸显出来的颜色特征来表达情绪。
三、结语
隐喻具有深层次的认知意义,在人类的认知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清晰地解读隐喻,才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在莎剧中,隐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段,而且在莎剧中使用很广泛。《哈姆雷特》中隐喻的丰富使用,蕴含着莎士比亚富有创造力的思想,从而使语言更生动形象。莎士比亚尽量使《哈姆雷特》中每个隐喻的使用都具有独特性。本文所有关于隐喻的语料都来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通过研究,对《哈姆雷特》中的隐喻进行了分类,将《哈姆雷特》中的隐喻分为了三种类型:名词化隐喻、动词化隐喻和形容词化隐喻。从这三个方面对《哈姆雷特》中包含的隐喻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文本的背景,隐喻的具体使用场景,使用特征,所达成的效果都进行了分析,从而帮助读者彻底深入了解了莎剧语言的魅力。《哈姆雷特》中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自然的修辞现象,而且也是一种认知行为,它对于人们去认识和理解世界有潜移默化和深远的影响。在剧中,莎士比亚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是语言充满了感染力。
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文中仅仅对《哈姆雷特》中包含的隐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其他方面,比如,修辞方面,风格方面等等,并没有进行更深入和更彻底的研究。由于在隐喻方面的局限的研究,本文对隐喻的研究并没有深入太多,给以后研究的人留下了进步的空间。其次,局限的研究和局限的文本使深入研究受到了限制,并且不能充分利用文中的语料。因此,本文的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局限性。
总之,《哈姆雷特》中的隐喻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拓宽整个领域的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研究,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角度有很多,因此学者应该重读莎剧文本,并深入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M].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1998.
[2]朱生豪(译).哈姆雷特[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3]黄兴运,谢世坚.《哈姆雷特》隐喻辞格的认知识解及其汉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5):48-52.
[4]刘秀娥,邹金屏.论隐喻在《哈姆雷特》中的多重作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707-709.
[5]刘翼斌.《哈姆雷特》隐喻汉译认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56-60.
[6]彭玉海.动词隐喻构架中的文化概念格式塔[J].外语学刊,2014,(5):22-26.
作者简介:
贺志宏,女,汉族,山西柳林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9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