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声与生命相比,哪个更珍贵?生命与财物相比,哪个价值更大7获得名利与失去生命相比,哪个有害々过分地追求名利必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多地积藏财物必定要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招致危险,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圣人不秘,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圣人没有私藏,尽其所有来帮助人民,自己反而更充实:倾其所有给与人民,自己反而更富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第九章》
满屋子的金玉财宝,并不能长久拥有;身处富贵而骄狂自大,等于给自己留下祸殃。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
稀有难得的东西,会使人行为不轨。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祸患莫过于不知道满足,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为止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俭故能广。《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俭啬,所以能宽广。
知足者富。《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
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于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所希望得到的,若不是按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也不要。贫困和下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但若不是按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君子也不摆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我来说,就如同天上的浮云。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篇》
贫困却没有抱怨,很难:富有却不骄纵,容易。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第十四》
看到利益就想到是否符合道义。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篇》
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的人怎样?”孔子说:“好是好,但还比不上贫穷却能明道自乐、富贵却能节制好礼的人啊!”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大学·第十章》
发财致富有一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速度快,使用得缓慢:那么国家的财富就能经常保持充裕了。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第十章》
有仁德的人,以财物帮助他人,来充实生命,完善自我,不仁德的人,却以牺牲生命去聚敛财富。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第十章》
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末梢。如果国家表面讲道德,实际上贪婪财富,那么就会出现民众相互争利、抢夺财富的事情,所以,财富聚集在国家,平民百姓就会离散,财富散落在民间,民众就会归附国家。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礼记·大学》
国家不应该以利益为根本利益,应该以正义为根本利益。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富国》
使国家富足的途径是:节省费用,使百姓富裕,并妥善贮藏好剩余的财物和粮食。
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大智度论》[注:五家是指水灾、火灾、官府、盗贼、不肖子]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堕。是为六损财业。《善生经》
一个人用钱应该合理,并且跟他的收入成比例,不可浪费也不可吝啬。不可处心积虑贪图财富,也不可挥霍奢侈。《佛陀的格言》
在家人应该把财产分为四份:一份供日常使用,两份作为储蓄或施舍之用,另—份留作紧急备用。《佛陀的格言》
财富会毁灭愚笨的人,但不能毁灭想断除烦恼的人;当愚笨的人渴爱财富时,他不但害了自己,同时也损了别人。《佛陀的格言》
名声与生命相比,哪个更珍贵?生命与财物相比,哪个价值更大7获得名利与失去生命相比,哪个有害々过分地追求名利必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多地积藏财物必定要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招致危险,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圣人不秘,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圣人没有私藏,尽其所有来帮助人民,自己反而更充实:倾其所有给与人民,自己反而更富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第九章》
满屋子的金玉财宝,并不能长久拥有;身处富贵而骄狂自大,等于给自己留下祸殃。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
稀有难得的东西,会使人行为不轨。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祸患莫过于不知道满足,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为止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俭故能广。《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俭啬,所以能宽广。
知足者富。《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
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于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所希望得到的,若不是按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也不要。贫困和下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但若不是按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君子也不摆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我来说,就如同天上的浮云。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篇》
贫困却没有抱怨,很难:富有却不骄纵,容易。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第十四》
看到利益就想到是否符合道义。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篇》
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的人怎样?”孔子说:“好是好,但还比不上贫穷却能明道自乐、富贵却能节制好礼的人啊!”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大学·第十章》
发财致富有一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速度快,使用得缓慢:那么国家的财富就能经常保持充裕了。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第十章》
有仁德的人,以财物帮助他人,来充实生命,完善自我,不仁德的人,却以牺牲生命去聚敛财富。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第十章》
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末梢。如果国家表面讲道德,实际上贪婪财富,那么就会出现民众相互争利、抢夺财富的事情,所以,财富聚集在国家,平民百姓就会离散,财富散落在民间,民众就会归附国家。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礼记·大学》
国家不应该以利益为根本利益,应该以正义为根本利益。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富国》
使国家富足的途径是:节省费用,使百姓富裕,并妥善贮藏好剩余的财物和粮食。
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大智度论》[注:五家是指水灾、火灾、官府、盗贼、不肖子]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堕。是为六损财业。《善生经》
一个人用钱应该合理,并且跟他的收入成比例,不可浪费也不可吝啬。不可处心积虑贪图财富,也不可挥霍奢侈。《佛陀的格言》
在家人应该把财产分为四份:一份供日常使用,两份作为储蓄或施舍之用,另—份留作紧急备用。《佛陀的格言》
财富会毁灭愚笨的人,但不能毁灭想断除烦恼的人;当愚笨的人渴爱财富时,他不但害了自己,同时也损了别人。《佛陀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