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惯养成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小学阶段,孩子年龄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下的课堂内外的教育和谐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课内外教育;和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8-0153-01
一、勤奋——习惯养成的摇篮
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强调早期教育,强调要在少儿时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记得一位心理学家选择了1450—1850年400年间的301位名人,分成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画家、音乐家等十类人物,根据他们的自传或传记,以及同时代的各种记载,一一加以详尽地分析,特别着重分析他们的少儿时期的生活、行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这些人在童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超于普通人的智力,他们更富有自持力和自信心,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而且他们大都有优越的早期教育。
二、课堂——习惯养成的起点与归宿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强调良好习惯的养成。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就要让课堂成為主阵地,依托教材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课程整合的教育改革下,培养综合的优秀人才和引导学生养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老师们更加意识到“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乐园,是学生展示收获的舞台,教师要把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做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学生有困难了,教师应挺身而出;学生的表现不佳,教师应耐心指导……这样,学生学会了“学习”,久而久之便在身心中形成了学习的条件反射,养成了自主学习、科学学习的习惯。
三、课余——习惯的养成与收益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入,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发展,提倡“低年级学生没有家庭作业,中高年级学生的家庭作业也不超过1小时。”这种做法非常好,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许多孩子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特长,发展兴趣;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免于长时间埋头检查作业;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不再讨厌上学,不再认为学校是他们的“监管所”——迫使他们进行许多无意义的重复劳动。
但关键是我们该怎样理解和落实这种好政策,让其发挥百分百的效用?
许多人认为:由于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善,可以完全取消家庭作业。我们也认为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是非常简单的,教科书上的内容,比如道理、规则、定义……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或在校时间完成。那这样就代表学生一天的脑力劳动结束了吗?学生的全部脑力劳动都集中在3~4小时的上课时间内进行完毕,可以吗?答案是“没有,不可以。”
课堂上学生对接触的新知识是懂了,理解了,但学生要做到深刻地理解教材,运用知识,还要在课外努力。同样“勤奋刻苦和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也需要在课外得以巩固和养成。所以家庭作业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如读书、画画、观察自然界的现象,以及写一些观察周围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小作文,背诵他们所喜欢的短诗、文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收获“聪明的法宝”,又引导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决定作用。所谓的神童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和良好的早期教育是分不开的,但成了神童,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勤奋努力,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包括课内和课外,因此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成为祖国的栋梁就必须做到课内、课外教育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闫书广.素质教育实施的路径之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31-32.
作者简介:刘红娟(1979—),女,山东邹平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课内外教育;和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8-0153-01
一、勤奋——习惯养成的摇篮
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强调早期教育,强调要在少儿时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记得一位心理学家选择了1450—1850年400年间的301位名人,分成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画家、音乐家等十类人物,根据他们的自传或传记,以及同时代的各种记载,一一加以详尽地分析,特别着重分析他们的少儿时期的生活、行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这些人在童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超于普通人的智力,他们更富有自持力和自信心,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而且他们大都有优越的早期教育。
二、课堂——习惯养成的起点与归宿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强调良好习惯的养成。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就要让课堂成為主阵地,依托教材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课程整合的教育改革下,培养综合的优秀人才和引导学生养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老师们更加意识到“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乐园,是学生展示收获的舞台,教师要把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做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学生有困难了,教师应挺身而出;学生的表现不佳,教师应耐心指导……这样,学生学会了“学习”,久而久之便在身心中形成了学习的条件反射,养成了自主学习、科学学习的习惯。
三、课余——习惯的养成与收益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入,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发展,提倡“低年级学生没有家庭作业,中高年级学生的家庭作业也不超过1小时。”这种做法非常好,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许多孩子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特长,发展兴趣;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免于长时间埋头检查作业;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不再讨厌上学,不再认为学校是他们的“监管所”——迫使他们进行许多无意义的重复劳动。
但关键是我们该怎样理解和落实这种好政策,让其发挥百分百的效用?
许多人认为:由于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善,可以完全取消家庭作业。我们也认为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是非常简单的,教科书上的内容,比如道理、规则、定义……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或在校时间完成。那这样就代表学生一天的脑力劳动结束了吗?学生的全部脑力劳动都集中在3~4小时的上课时间内进行完毕,可以吗?答案是“没有,不可以。”
课堂上学生对接触的新知识是懂了,理解了,但学生要做到深刻地理解教材,运用知识,还要在课外努力。同样“勤奋刻苦和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也需要在课外得以巩固和养成。所以家庭作业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如读书、画画、观察自然界的现象,以及写一些观察周围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小作文,背诵他们所喜欢的短诗、文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收获“聪明的法宝”,又引导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决定作用。所谓的神童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和良好的早期教育是分不开的,但成了神童,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勤奋努力,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包括课内和课外,因此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成为祖国的栋梁就必须做到课内、课外教育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闫书广.素质教育实施的路径之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31-32.
作者简介:刘红娟(1979—),女,山东邹平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