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商业诱惑 坚守大学精神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ei83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校园里,一条评选“校园女神”的活动横幅吸引了不少学生关注,活动承办方北师大珠海分校化妆协会表示,将评选出“校园女神”并发放5000元“女神励志奖学金”。此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网友对“女神励志奖学金”现身高校的质疑与热议。尽管主办方PBA品牌宣称,“女神”是气质优雅、清新脱俗、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但是很多网友认为,评选“校园女神”实质上是一场商业活动,“女神励志奖学金”是赤裸裸的选美,不该打着奖学金的旗号。也有鼓掌的网友认为,这是青春的色彩,应该让大学生与社会接轨。
  虽然,今天的大学早已不是“净土”,无孔不入的商业活动盯住大学生群体搞营销原本不足为怪,但像PBA品牌此次跨12个城市36所大学评选“校园女神”的营销活动,阵容、声势之巨大令人咂舌,如此把大学校园当成自由市场,确实有些出格了。哈佛大学前校长洛韦尔明确指出:“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求。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住漫長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但是,如果大学难以抵御类似“女神励志奖学金”的商业诱惑,恐怕就会距“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求”愈来愈远,也就经受不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了。这确实是值得我国大学深刻反思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大学校园商业活动之滥
  2012年,朋友网举行大学校园选美盛会——朋友国民校花评选大赛,以“青春、活力、美丽、梦想”为宗旨,寻找“美丽与智慧兼具、青春与梦想同行”的大学校园美丽代言人。事实上,近年评选“校园女神”之风越来越火,嫣然已泛滥成了一种社会现象。2013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官网刊登出一张女大学生的毕业照,因为该生形象高雅、青春、美丽,就被网友纷纷捧为“人大女神”,人大官网也因此流量暴增导致服务器瘫痪。
  PBA品牌以“谁是校园女神”为主题的“女神励志奖学金”年度校园营销活动,先后在天津、大连、杭州、重庆等12个城市36所大学巡展,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吐槽。尽管校方回应称,此举并非校方所为,校方也不完全赞同,但不可否认,类似的以美女、励志、公益之名的商业活动,在大学校园内粉墨登场,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除此之外,还有赤裸裸的商业活动。早在2007年,南开大学曾因在通知书中夹带“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宣传光碟和价值10元的优惠卡”而引起轩然大波。2009年《长江商报》曾报道,湖北省10余所大学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都夹带了特定的手机卡。2013年有媒体报道,一份印着“理工性爱报告”的小报纸,出现在厦门理工学院的学生宿舍内。事实上,每年开学季,大学校园里最活跃的是各种类型的校园代理,向新生推销各种商品,从被子、电话卡、衬衫到各种文具用品、报纸杂志,无所不包。不仅如此,大学校园的球赛、文化艺术节、英语角、各类社团等活动,处处都可以看到商业活动的影子。
  二、大学校园商业活动之惑
  “女神”一词,最早出现西方神话故事中,指女性的神明或至尊。现代网络上的“女神”,多指网友对其女性偶像的爱称。今天,林林总总的“校园女神”何以受到追捧?也许是满足了时下大众对于清纯之美和往日情怀的一种审美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许多大学生认为,通过评选“校园女神”活动,唤起女大学生喜欢美、装扮美的意识,也不是什么坏事。美不是错,爱美也不是错,用美丽让别人愉悦更不是错。
  但许多网友认为,以“励志奖学金”为噱头评选“校园女神”,实质是“美貌大比拼”,其创意不仅违背了大学的人文主义理想,也玷污了大学精神。如果任其自由泛滥下去,必将导致学风的庸俗化。更有网友呼吁,此风不可长,必须予以正视。
  尽管今日的大学已经不是“象牙塔”,不必对商业活动避之不及,大学也应是多元价值的熔炉,向商业敞开一个口子也无妨,但是,大学毕竟不是商场,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什么样的商业活动可以进校园应当有个准则,商业活动进校园后框在何种尺度内应有严肃的评估。
  三、大学校园商业活动之弊
  其实,评选“校园女神”与颁发“女神励志奖学金”是“校花评选”的升级版。事实上,为了激励家庭困难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2007年我国首次设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女神励志奖学金”现身大学校园,这种庸俗的“商业噱头”还要挂着“奖学金”的名义,再冠以“校园女神”之美称……有网友直言,把风马牛不相及的励志和容颜拼凑到一起,真的是作践了“励志”两字的美好含义。人们不禁要问,大学面临商业诱惑,何以会如此轻易上钩?
  大学是社会公共资源的组成部分。校园商业活动致力于扩大商家的知名度,不仅阻碍了学校公益性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也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台湾大学前校长陈维昭曾说:“过去几十年台湾的迅速工业化和商业化,已经使大学校园带有一种明显的实用主义气息……如果不尽早采取措施,我担心大学所崇尚的人文主义理想和精神会丧失殆尽,大学会降格为一种庸俗的教育场所。”大学是学生求知的殿堂,是培养社会栋梁的地方,应该做到“负载价值,守望文明”。
  四、大学校园商业活动之觞
  大学受商业侵蚀的问题何等严重,足以引起大学与社会的高度警惕。有学者认为,一是伤害了大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若过分热衷于拉赞助赚钱,莫说“高深”,“学问”也将难以立足。二是伤害了大学为社会率先探索、领时代风气之先的独立精神。若把大学异化为给钱就冠名的赚钱公司,谈何大学独立精神?三是伤害了孜孜求学的莘莘学子的纯洁灵魂。倘若放纵商业活动在校园畅行无忌,势必误导学子纷纷“拜金”,玷污了大学精神。不论从哪个角度讲,大学都应在接受商业赞助时,对商业过度侵蚀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应虚心接受媒体与社会的批评监督。
  人们也早从一些大学的行为中嗅到了浓浓的铜臭味。譬如,为数不少大学屈身向官员、老板等出卖学历和学位,为满足其“学历升级”的需要,举办名目繁多的学历班、学位班,助推了学历泛滥、学位贬值的狂澜;某些专家教授为了骗取科研成果奖励而弄虚作假甚至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还有的甘心成为资本和权势的附庸;一些大学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偏向发展短平快的学科,许多基础学科缺乏投入和发展后劲……   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提出的“泡菜理论”认为,大学文化好比泡菜汤,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取决于大学文化。大学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自信自在、悠然自得、荣辱不惊的禀性……大学在浮华尘世里,要拒绝世俗与庸俗、虚荣与贪婪,面对滚滚红尘,要默默地保持清醒和理性,自觉坚持着自己的使命,脚踏实地守护大学精神,激发着大学生对高深学问热情和追求……
  五、大学校园商业活动之因
  大学校园商业活动是商家根据学校的需求,通过与校方合作开展的商品营销活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赞助学校的一些活动,以取得冠名权;二是为大学生设置一些冠以商家名的奖学金与助学金等,以达到提高商家品牌的知名度与认同度的目的。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看,校园商业活动也不是没有积极作用。比如,一些商家在获得学校的许可后,根据学校与商家的需要,在学校的相关区域举行一些商业活动,既可以活跃校园的文化氛围,推动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又为商家的品牌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大学为何不能开展商业活动呢?黄炎培曾说:“实业为教育之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与商业活動完全隔绝是不可能的。如果大学校园商业活动不会使大学变成一个捞钱的工具,而是让学生最终获益,那么大学校园商业活动就不会远离思想自由和独立精神。而更多人则迟疑,大学毕竟是传授文化知识、交流学术思想的场所,如果被过度的商业活动裹挟,怎能不令人心生透支大学精神的忧虑?
  近几十年,尽管英国政府一直希望把大学从不食人间烟火的圣殿里拉出来,涂上一些商业色彩,灌入一些商业精神,摆脱资金欠缺的困境。然而,英国大学校园内外始终有一种强大的传统力量,不允许“神圣的大学”沾上“商业的污点”,不允许“珠光宝气的财富标签”污损“金光闪耀的大学精神”。
  六、大学校园商业活动之治
  当前,社会上扭曲的价值观甚嚣尘上,无时无刻不在熏染着大学生。这应该引起大学的高度警惕。从文化传递的视角看,大学是整理、保存、传递、发展文化的场所,无论是哪一项活动,都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从探索高深学问的视角看,大学应当在社会批判和监督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作为负有社会批判责任的机构,大学不仅要召唤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要担当起引领社会价值取向的使命。
  当我国社会完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大学如果继续墨守成规不与市场发生关系,就不是与时俱进、富有生命力的社会机构了。只不过,大学需要市场而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如果大学的商业活动泛滥,校园何来书香之气?大学需要的是学术气、真理气、文化气,不需要商业气、娱乐气、铜臭气。大学是一个自由的地方,但是这里的自由是学术研究的自由,真理探索的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绝对不是商业活动的自由。因此,商家不要再把大学作为自己的商业策划阵地,有钱可以向大学捐助,这是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对大学的责任。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指出:“大学究竟是为社会服务还是批评社会?是依附于社会还是独立于社会?是一面镜子还是一座灯塔?是迎合眼前的实际需要,还是传播及光大高深文化?”他认为,大学应该独立、深入地思考社会发展中令人困惑、费解的重大问题;揭示社会客观存在的矛盾、弊端或行将到来危险;对政府和社会提供咨询、建议、甚至批评。大学可以与市场接轨,更主动培育适应市场精神和拥有市场能力的学生,但大学更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但不能等同于社会,还要尽可能避免受到市场的功利影响,以保持自己的尊严、操守与责任。
  责编:赵 东
其他文献
编者按:十年,对于一个年轻的民办本科院校来说,或许只是一个节点,但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2014年4月16日,是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她即将迎来十周岁的生日,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关心与大力支持下,在成功人团结拼搏与携手共建下,年经的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渐走向了成熟,不但拥有了丰硕的办学成果,而且创下了强劲发展的良好势头。本期“聚焦”栏目特别推出郑州成功财经
期刊
一年一度的高考,一年一度的燥热,一年一度的关注,一年一度的煎熬。而就在那年的6月,他们第一次成为这场战役的主角。当夏天的骄阳懒洋洋地去探寻秋天的脚步时,那个9月,他们相约走进大学。也就在那一刻,“90后”“大学生”,最敏感的两个词语在他们头上交汇,沉甸甸的,颤悠悠的。这个年度,他们当上了主角。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冲击下,在四通八达的网络包围中,他们的视线、神经时刻被新奇的、突发的事件挑战着,包围他
期刊
《河南教育》(高校版):张院长,您好!据我们所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即将迎来十周年校庆。十年,对一个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新世纪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和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作为院长,您怎么看学院这十年的发展?  张鑫:我院是由出生于巩义的台湾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博士回馈桑梓、造福家乡,于2004年捐资创建的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006年
期刊
一、案例简介  小飞曾是我的学生,我当时担任她的班主任,很欣赏这位端庄秀丽,聪颖过人的学生,因为从入学以来,她就一直勤奋好学,表现突出,得到当时所有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我发现她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有些困难。当时我没有过多干涉,从周围同学中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后,认为可能是刚到一个新环境还不太适应的缘故。  可是,事情变复杂的速度远超过我的预料。有一天,与她同寝室的四位同学一起找到我
期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创业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完善城乡公共均等创业服务体系,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目前,创业教育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河南农业大学以服务河南“三大战略”、服务“三农”为办学宗旨,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大力推进创业教育,经过近12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四
期刊
清晨,校园里书声琅琅,沁人心田;夜晚,自修室里座无虚席,图书馆内灯火通明,蔚为壮观。“见面问好,待人礼貌,踏实勤奋,专业扎实……”一串串褒奖的词汇,都是对这里学生的肯定;一句句真诚的话语,都是对这所学校的赞誉。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创办人王广亚博士,深谙教育之规律,以“伦理、创新、品质、绩效”为办学理念,以“勤俭、朴实、自力、更生”为校训,以“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为办学精神,激励着每一个学
期刊
摘 要:目前,网络公开课在大学生群体中被热捧,其火爆的背后,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网络技术的驱动,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心理动机使然。  关键词: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网络公开课;素质  收稿日期:2013-06-10  作者简介:晏玉珍(1977- ),女,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传统的理解中,公开课作为一种教研形式是
期刊
编者按:九十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师范大学坚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涵盖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作为河南省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均取得了突出成绩,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系统人事工作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这所豫北名校究竟有何发展秘诀?从本期起,我刊特别推出河南师范大学内涵发展系
期刊
一、案例简介  一名性格偏执的大二学生在党员发展期因没能被按期发展而导致情绪失控。在危机爆发之初,该同学打电话向我追问:“不如我的人都被发展了,为什么我却没被发展……”情绪十分激动,言语非常偏激,存在自残倾向,处于应激状態。同学们也反映该同学前段时间比较好,近期突然就不怎么说话,对事物非常敏感,而且固执己见。  二、解决方案  (一)案例分析  通过走访和调查,我了解到:该学生是独生子女,母亲从小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其生存与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高离职率不仅对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用人单位事业的发展,而且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心理资本;工作嵌入;助学贷款;还款行为  收稿日期:2013-06-20  作者简介:许增巍(1982- ),男,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研究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