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依旧在每天预期降准与降息,让人感叹,这种执着堪比爱情,甚至更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痛,他们没发现,他们追求了很久的情人,已经变了,而且可能再也回不到从前。
笔者之前就多次提到,大量投放货币的大货币政策,实际是在温总理的任内发扬光大的,货币政策成为优先于财政政策的经济调控手段。而在此之前的朱镕基总理时代,则依然是以窗口指导、财政政策这种计划类方式为经济调控主要手段,在更早之前,当然就是更加浓厚的计划经济了。而现今,温总理任期即将结束,新的调控方式也必将逐渐形成,在此背景下,依旧痴情的以老套路追求改变的情人,恐怕得到的总是失望吧。
从外部因素来看,实际上原有的调控方式正面临困境,一方面是政策效果边际递减,高投入只能带来逐渐降低的回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原有的货币政策主导的模式开始面临着极大的限制,施展空间实在有限,甚至引发了市场对于过于强势的政府干预的失望及不满。这个问题的大背景在于,中国经济模式逐步陷入困境,大政府大投资的模式造成的重垄断、重投入、重资产、轻效率的企业运营方式,伴随着投入成本的显著提高,已难以面对新的经济格局,以此为基准的政策调控方式,自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回到眼前,面对着实体经济的逐步下滑,其实各方心急如焚,而且很明显的是,似乎地方政府比中央积极的多,不断报出地方政府的各种版本的刺激计划,但市场并不买账,这与大家屡被忽悠有关,现在不见兔子不撒鹰,其实大家看的很清楚,如果要刺激,就需要钱,这是核心问题。
资金从哪里来呢?
指望地产,但调控很难放松,卖地这种预算外收入难以为继,虽然屡有地方政府想突破此限制,解决自己的资金饥渴,但一场博弈下来,似乎没有突破,在此问题上,中央态度较为坚决,也使大家对于地产调控的短期放松放弃希望,当然,政策空白期还是有的。
找银行,但是银行信贷总量控制,结构控制,其2008 年的贷款现在面临各种风险,融资难度很大,降准缓慢,利差缩减,以及与政治周期同步的考核周期,使得目前的银行,很难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帮扶。况且,经济下行-系统性风险-银行坏账增加-信贷减少-经济下行,俨然有恶性循环之势,自身难保。
指望中央财政的,可能也不行,据了解,对于地方的刺激措施,中央是支持的,但却只能给政策,钱是没有。
还有一个就是指望民营资本接盘,用民营资本的钱,解决政府的问题,民营三十六条之类就是此意,因为在政府的眼中,如果政府不需要,就没有扶持民营资本的意义,难道是为了市场经济么,幼稚。只不过民营资本也日渐成熟与冷静,被利用了无数次后,现在冷静得多,观望为主,没有保障、没有退出,恐怕就难以形成进入的吸引力。而且,民营企业整体实力还是太弱,没积累下太多财富。积累下来的也多是靠当初的银行杠杆,现在没有银行的杠杆,民营资本也不行。
还有个方向性的问题,就是在换届之前,中央的政策方向本身就是模糊的,地方政府如此积极,很难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而且从结构上看,中央降杠杆,地方加杠杆,中央有点钱,地方没钱,中央靠税收,地方靠地产,都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诉求、方向、手段很难互相搭配,要想使出合力,还需要时间,而且,一旦通胀重新回归,地方政府的刺激计划是否会被当作罪魁祸首,遭到中央清算,也是一种风险。
现在就回到终极手段了,就是增发货币,重用2008 的重手,可惜的是,之前透支太多,空间实在有限。目前通胀弹性极大,随时会反弹,而且房价如此,谁会轻易动货币呢,谁还敢?
所以,目前明显处于一个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型期,旧有的难以为继,困则思变,但最终会形成哪种方式,还需要时间观察,但可以明确的是,事情正在发生改变,各个领域的老经验,都有可能造成意外的风险。
笔者之前就多次提到,大量投放货币的大货币政策,实际是在温总理的任内发扬光大的,货币政策成为优先于财政政策的经济调控手段。而在此之前的朱镕基总理时代,则依然是以窗口指导、财政政策这种计划类方式为经济调控主要手段,在更早之前,当然就是更加浓厚的计划经济了。而现今,温总理任期即将结束,新的调控方式也必将逐渐形成,在此背景下,依旧痴情的以老套路追求改变的情人,恐怕得到的总是失望吧。
从外部因素来看,实际上原有的调控方式正面临困境,一方面是政策效果边际递减,高投入只能带来逐渐降低的回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原有的货币政策主导的模式开始面临着极大的限制,施展空间实在有限,甚至引发了市场对于过于强势的政府干预的失望及不满。这个问题的大背景在于,中国经济模式逐步陷入困境,大政府大投资的模式造成的重垄断、重投入、重资产、轻效率的企业运营方式,伴随着投入成本的显著提高,已难以面对新的经济格局,以此为基准的政策调控方式,自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回到眼前,面对着实体经济的逐步下滑,其实各方心急如焚,而且很明显的是,似乎地方政府比中央积极的多,不断报出地方政府的各种版本的刺激计划,但市场并不买账,这与大家屡被忽悠有关,现在不见兔子不撒鹰,其实大家看的很清楚,如果要刺激,就需要钱,这是核心问题。
资金从哪里来呢?
指望地产,但调控很难放松,卖地这种预算外收入难以为继,虽然屡有地方政府想突破此限制,解决自己的资金饥渴,但一场博弈下来,似乎没有突破,在此问题上,中央态度较为坚决,也使大家对于地产调控的短期放松放弃希望,当然,政策空白期还是有的。
找银行,但是银行信贷总量控制,结构控制,其2008 年的贷款现在面临各种风险,融资难度很大,降准缓慢,利差缩减,以及与政治周期同步的考核周期,使得目前的银行,很难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帮扶。况且,经济下行-系统性风险-银行坏账增加-信贷减少-经济下行,俨然有恶性循环之势,自身难保。
指望中央财政的,可能也不行,据了解,对于地方的刺激措施,中央是支持的,但却只能给政策,钱是没有。
还有一个就是指望民营资本接盘,用民营资本的钱,解决政府的问题,民营三十六条之类就是此意,因为在政府的眼中,如果政府不需要,就没有扶持民营资本的意义,难道是为了市场经济么,幼稚。只不过民营资本也日渐成熟与冷静,被利用了无数次后,现在冷静得多,观望为主,没有保障、没有退出,恐怕就难以形成进入的吸引力。而且,民营企业整体实力还是太弱,没积累下太多财富。积累下来的也多是靠当初的银行杠杆,现在没有银行的杠杆,民营资本也不行。
还有个方向性的问题,就是在换届之前,中央的政策方向本身就是模糊的,地方政府如此积极,很难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而且从结构上看,中央降杠杆,地方加杠杆,中央有点钱,地方没钱,中央靠税收,地方靠地产,都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诉求、方向、手段很难互相搭配,要想使出合力,还需要时间,而且,一旦通胀重新回归,地方政府的刺激计划是否会被当作罪魁祸首,遭到中央清算,也是一种风险。
现在就回到终极手段了,就是增发货币,重用2008 的重手,可惜的是,之前透支太多,空间实在有限。目前通胀弹性极大,随时会反弹,而且房价如此,谁会轻易动货币呢,谁还敢?
所以,目前明显处于一个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型期,旧有的难以为继,困则思变,但最终会形成哪种方式,还需要时间观察,但可以明确的是,事情正在发生改变,各个领域的老经验,都有可能造成意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