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名人照相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YLK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年11月20日全国科普美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后,中国科协和中国美协决定,1980年元旦后再举办一次在京科学家与美术家新春联谊会。当时,我已经从科普美展办公室回到了本单位接手新的展览工作了,中国科协领导又急召回去,参与联谊会的筹备工作。我到了之后,立即给了我一份中国科协开具的有茅以升(1896—1989)、钱伟长(1912—2010)、林巧稚(1901—1983)等50位科学家的名单和一份中国美协提供的有江丰(1910—1982)、吴作人(1908—1997)、华君武(1915—2010)等50位美术家的名单,命我尽快亲自到这些人家里一一拜会,送上请柬,落实出席情况。那时,这些人家中有电话的极少,只得登门拜访,用了整整两周时间顺利完成了任务。如此密集地接触这么多的高级知识分子,给了我一次难得的近距离学习机会,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联谊会于1980年元月5日在政协礼堂如期召开。开会的时候,我坐在角落里作记录,看到两个协会的专业摄影人员在为科学家和美术家们拍照,暗想,我若有台照相机该多好,就能记录下当时和这些人在家中见面的情景,更富有生活情趣。
  自从参加了工作,我就开始与科技界的一些名人接触,中年之后又与美术界各种各样的名人打交道,能够“接触”,并不是我自身因素所致,而是工作平台决定的,工作结束了,我也就失去接触机会了。因此也形成了淡定的视野,在我眼里,名人与平常人都是社会的人,是平等的。何况,什么是“名人”有我自己的定位,我看重学术成就,不在意社会光环。
  在1980年代以前是使用胶片的时代,照相机也不普及,摄影视为“技术”,大的单位都配备专业人员、器材、暗室等,以满足工作需要。由于成本高,对老百姓来说则属于高消费,因此,生活中我自己家的“留影”都不多,和名人合影的事情更少了。1990年代之后,人人都有了各类摄影器材,各种名人(特别是文艺圈)也突然多了起来,照相成了“技能”,成了玩的事情。现在打开一个画家的个人画册,都会印有与各种“名人”的合影,大都是近20多年拥有的。其实,名人为社会所知,自有仰慕者,而与名人合影不过是一种社会行为,并不具备学术意义。
  新时期到中国美协工作之后,我经常见到人们与名画家合影的场面,也萌生过和心仪之人留影的欲念。但协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工作人员(领导人除外)不许向画家索要作品,不能随意拜会和打搅画家们的生活和创作。我胆小,怕犯错误,就不想这事了,所以我至今手中没有几张单独和名人合影的照片。
  不过有三个人,即使处分了我,也得留个影,一位是我仰慕的理论家王朝闻(1909—2004),一位是我崇敬的油画家罗工柳(1916—2004),一位是我年轻时的偶像华君武。
  1986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上,我和罗工柳先生合了影。
  1987年在桂林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中,我和王朝闻先生合了影。
  这两位学人和蔼可亲,从容地满足了我的愿望。
  要和“君武同志”(当时在我们单位须如此称呼)合影,我有点“肝儿颤”,除了协会有上面说的潜规则,在机关里君武同志是个严厉的“家长”,不管是谁做错了什么,批评起来从不留情面。果然,我提出后,他就训斥道:“我又不是电影明星,天天和你在一起上班,照什么相!”
  我不管!誓死也要和他照一张。
  谢天谢地!后来还是与君武同志合影了,而且不止一次。
  1988年秋天,终于让我等来了第一个难得的机会,距我有这个念头足足八年了。这年11月7日至14日第五届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华君武是美术家代表团(中直单位为主)团长,我是这个团的秘书。记得在人民大会堂的开幕大会结束后,各省市区的美术家代表见到华君武都很高兴,纷纷过来问候,有的就请求与他合影,那天华君武情绪很好,热情潇洒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由于工作需要我会随时跟在他身边,看到别人照时,我趁机提出要和他合影,华君武瞪了我一眼,但不好当众拒绝,我一看有戏,就赶紧抢着照了一张。虽然在陪他回会议住地的路上被他责备了几句,毕竟了却心愿,毫不在意,别提多兴奋了。
  会后,等到我拿到照片一看,高兴不起来了。原来是张非常模糊的照片。心里真不是滋味,我从17岁认识华君武有32年了,到他身边工作也8年了,如此漫长的时间盼望着的照片怎么会是这样子的?
  没办法,只好等机会再照吧。
  1989年我奉命为第七届全国美展集资,一家赞助商提出要见吴作人、华君武等,于是我就带着他们去拜会,畅谈后就一起合影留念。到华君武家时,他们都照完了,我又向君武同志提出能不能单独照一张,他说,不是照过了吗?我说,上次那张是模糊的。这次华君武态度很好,高兴地与我合影了。这让我喜出望外,落空的愿望终于又实现了。
  待拿到照片一看,又是一帧模糊的照片。
  (见所附照片)
  1989年春未夏初杨悦浦与华君武,看上去彼此的情绪很好为这事,让我责怪了很长时间那个为我照这两张照片的同事。他说:“真是邪了,我前后照了那么多的胶卷,没有一张是模糊的,怎么到你这张就模糊了呢?”我说,见你的鬼!再也不让你照了。
  1990年君武同志离开了机关,见他的机会少了,我的愿望还能实现吗?
  六年后在一次画展中与华君武相遇,恰好在我身边的一位画友提出要和他照相,君武同志答应了。我又试探性提出,能否再和他照一张?华君武奇怪地看着我——你怎么没完没了?不过,君武晚年变得亲和多了,沒有责难我。又照了一张。
  可是照片冲洗出来后一看,又是张奇怪的照片:华君武闭着眼。这样的照片是绝对不能拿给人看的。等于没拍呀!
  事不过三哪!怎么办?
  想到第三次拍照时华君武已经81岁了,不久我也要退休赋闲。恐怕我的愿望无法实现了,索性打消了再和华君武照相的念头。
  没想到又遇上一次机会。   2001年画家杨长槐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开幕时华君武应邀出席。他真是个明星,“粉丝”极多,人们见了他都热情地和他握手,问好,有的就要和他照相留念,华君武都大度地应允了。我看到这种状态,照相的念头又蹦了出来!可心里又犯嘀咕,前几次照成那个样子,是不是我命里注定不该有这张合影?想到这里,竟不敢再向老人家提出了。
  我忽然看到长槐的一个家人拿着相机在为长槐与华君武照相时,便灵机一动,我就求她:你帮我个忙,我悄悄地跟在华君武的身后,别让他知道我要和他照相,你就给我多拍一些,总会有一张是好的,行不行?她说:“杨伯伯,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了。”我就想方设法向华君武靠拢,她就努力抓镜头,咔嚓咔嚓地少说也拍了十几张。
  這回是绝对保险了!十几张总有一张是清楚的吧?在如此“机智”的状态下把事办成了,高兴得我就差手舞足蹈了。
  第二天一早,长槐的家人给我打来电话,急切地说:“杨伯伯,真对不起!”
  我预感不好!是不是又照虚了?
  “怎么啦?”
  “昨天晚上,我那个装着照相机和胶卷的包,被人偷走啦!”
  “……”
  2015年中国美协纪念华君武诞辰100周年时,会场放置了一帧他的巨幅半身像,散会后,我站在照片下面,请同事为我拍了一张再也不会出问题的与华君武的“合影”。
  可是,心情极为沮丧……
  杨悦浦,画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193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招远东曲城村。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审,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中国美协“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并被表彰,《昆嵛》文艺艺术顾问。
  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秘书处处长,《美术家通讯》主编、编审。其中国画创作,多作白描。30多年来以白描为表现手法,创作了许多具有独特画风的中国画白描作品。其中中国画《五主席图》《阅——无言的对话》入选第七、八届全国美展,《菩萨图》在2001年全国中国画展特邀展出,《玄奘取经》入选2001年黄河·中国画创作展,《尼泊尔诗人》参加2001年《荣宝斋》邀请展。作品有《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迹》等。出版《杨悦浦白描菩萨》《杨悦浦白描花卉》等画集。近几年,转向非虚构散文写作,相继在《当代散文》《昆嵛》《齐鲁晚报》《烟台日报》等发表了《台灯》《小龚》《青草地》《山丹丹》《寻常日子》《我和养马岛的故事》等非虚构散文随笔20余篇,以“介入现实、观照当下、主张在场”的非虚构散文写作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
其他文献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共享理念,是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行动指南,是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根本。本文就共享理念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就如何更好的理解共享理念,如何将共享发展理念应用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做一些阐述。  【关键词】共享发展;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共享理念的概念和含义  (一)共享理念的提出  共享发
期刊
冬冬奶奶  离开济南半年多了,直到今天,冬冬奶奶谭姐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  拨不通她的电话,很奇怪怎么回事?  本想和她聊聊天,聊不成了,就拿起了笔,说说她的事吧!  她是重庆人,生养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老伴随身带着。18岁结婚后,就一直养孩子、下地干农活。在村子里当了多年的妇女主任,会抽烟、能喝酒,特别会做重庆的地方特色饭菜,拿手的营生是做腊肉和腌制各种辣椒菜。  她说:“大妹子,早就想和你
期刊
2016年,《昆嵛》走过了她的第四个年头,这一年,《昆嵛》以更稳健的步履走过,带给我们精彩连连,硕果累累,值得回味。  专题活动 精彩纷呈  自2009年举办首届养马岛读书节,每年一届的养马岛读书节至2016年已举办八届,读书节作为一个品牌,成为牟平乃至烟台一个响亮的名片。第七届养马岛读书节于2015年6月6日拉开帷幕,读书节以“传承经典文化、打造诚信牟平”为主题,开展了多项特色活动,其中,“蓝色
期刊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多媒体资源在互联网中大量传播使用。如何保障这些数字多媒体的安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是使用方便且快捷的数字图像信息。为了保护图像等多媒体数据的隐私安全,可以对图像进行加密或者信息隐藏。前者可以保护图像的内容安全,但是加密图像仍然可能遭受篡改、盗版以及伪造等攻击。后者可以在图像中嵌入秘密信息,为图像提供存储管理、版权保护、内容认证、篡改检测甚至篡改恢复等功能,但是不能保护攻击者对图像内容的访问。因此,在实际的图像存储和传输使用中,可以
杨长槐,侗族,贵州天柱人,1938年12月12日出生。中国美协三、四、五、六届理事,贵州美协三、四届主席,中国文联六、七、八届委员。1983年至2008年,历任贵州省文联秘书长、副主席、主席,贵州省文联党组副书记、书记,中共贵州省委候补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曾任全国第八届美展总评委、中国国家画院杨长槐工作室导师、中国德泰书画院院长,为
期刊
“一个年轻的阿富汗女人跪在街道中心嚎啕大哭,她面前躺着被打死的婴儿。大概只有受了伤的野兽才能嚎得这么凄惨。  “我乘车经过一个个被摧毁的村庄,村庄活像被翻耕后的土地……  “我在军医院里看到,一个俄罗斯姑娘把一个绒布小熊放在阿富汗男孩床上。他用牙叼着玩具在玩、在微笑,他的两条胳膊都没有了。有人把他母亲的话译给我听:‘是你们俄国人开枪打的。’又问:‘你有孩子吗?是男孩还是女孩?’我怎么也无法弄明白,
期刊
2015年6月16日晚,廖静文先生溘然长逝,享年92岁。  提起廖静文,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徐悲鸿。他们的旷世爱情已被载入历史,成为代代相传的佳话。1942年冬,19岁的廖静文在桂林遇见了徐悲鸿,从此开始了一段艰辛的传奇。当时廖静文从家乡湖南只身来广西报考大学,但由于战火的影响,赶到桂林时报名日期已过,她只好先找一份事做。人生有时就是一份机缘,这时徐悲鸿恰好为中国美术学院招聘图书管理员,廖静文得到
期刊
S.A.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记者、作家,2015年10月8日,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她以独特风格记录了二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瑞典文学院在宣布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为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后,又发布了诺奖官方对她的简介:  1948年5月31日,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生于乌克兰城市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她的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父亲服
期刊
今年8月份,我在单位的官网看到了龙源期刊网里边有《昆嵛》文学杂志,所以我把写成的短篇小说投去。短篇小说《爱是什么?》是我今年10月份国庆节开始构思的,小说的出发点是:我的小学同学于今年9月份,大约有20多人,使用微信的方式联系,集体去了旧时的小学。我们回访了曾经在一起读过的小学,还在曾经的教室开了会,并且在教室里和小学的大门前都合了影,打出了横幅“20年后的相逢”,参加同学都在横幅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期刊
说到煎饼,往往会联想到葱和大酱,认为这是山东人的标配,其实不然,真正的煎饼只分布在鲁南、鲁中和苏北一带,接下来,就让出生在鲁东南的我跟您说道说道。  追根溯源,有人说在五千多年前的文化遗迹里就发现了我们的老祖宗已经吃上了原始的煎饼,有人说是莒县的姜子牙发明了煎饼,有人说是临沂人诸葛亮摊出了第一张煎饼,甚至有传闻说孔子在《论语》里大讲煎饼的好处、孟子是吃他母亲摊的煎饼才成圣人的。当然,也有各种神话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