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单靠某一方面,难以取得成效,必须建立起家长、学校、社会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网络。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管理 网络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和流动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调查显示:我国现阶段有1亿左右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民工多数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于是,就将孩子托付给祖辈或其他长辈抚养,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孩子”。据统计,“留守儿童”约占贫困地区中小学在校生的20%左右。
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亲情的缺失,监护权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在素质、品质、心理、个性等方面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有的已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所幸“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已引起了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两会”期间,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政府从政策层面、体制层面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笔者就此谈点看法:
一、学校应当成为对“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主要责任者
之所以如此,是由学校教育的特点与功能所决定。作为对“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主要方面,学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健全“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应掌握好“留守儿童”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家庭住址、家庭收入、父母务工处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寄养监护情况、寄养监护人的联系电话、“留守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同时,“留守儿童”是一个动态的群体,班主任还要随时了解是否有新的“留守儿童”产生。班主任与“留守儿童”的联系教师还要相互交流。联系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跟踪教育,电话家访,向寄养监护人或孩子的父母反映有关情况。
2、学校要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通过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中来。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特点,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指派心理教师及时了解这类儿童的心理问题,与他们随时保持心灵沟通,同他们进行心灵交流,帮他们排忧解难。
4、发动非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或与“留守儿童”交朋友。鼓励非留守儿童将“留守儿童”带回家中,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朋友的亲情。
5、教师对“留守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由于历史和家庭的原因,个别比较突出,其表现可能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教师要排除自身心理障碍,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的爱心与宽容,对他们的教育更深入、更细致,切不可粗暴对待。
6、实行寄宿制教育,多让“留守儿童”生活在集体之中,并从中感受到温暖。学校可安排专职人员管理他们的生活起居,行政每天24小时值班,安排专任教师辅导其学习。
7、开展多种活动,让众多的“留守儿童”参与到活动之中。学校可以组织师生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爱心资助,可以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联谊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温暖,体验成功。丰富多彩的活动,对教育转化“留守儿童”必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8、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办“家长学校”、“寄养监管人学校”。寄养监管人面对面交流,对家长、寄养监管人就“留守儿童”的有关问题进行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9、在师资培训内容中增加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技能培训。“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与一般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难度较一般学生更大,这就要求实施教育和管理的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二、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有着直接、持久和潜在的影响
“留守儿童”家长虽与“留守儿童”在空间上相距甚远,但也应该通过不同的形式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
1、通过学校的联系和引导,外出务工经商的家长应每周与“留守儿童”通话一次以上,学校可提供“亲情电话”,每月应相互之间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人联系一次,每学期与科任教师联系一次,尽量每年回家一次。除此,可随时随地随时随地手机短信联系。这些工作是解决“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情感冷漠的有效方法。在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亲情联系中具有不能替代性。父母对子女的亲情教育是现代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不通音信,必然会割裂这种亲情纽带,使再见到父母时,感到十分陌生,最主要的是容易使“留守儿童”形成孤僻、怪异的性格。
2、“留守儿童”父母不能用金钱代替对“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缺失的补偿。
3、寄养监护人要经常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及时反映“留守儿童”的情况。
三、社会教育是学校、寄养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补充
1、社区、村要建立校外辅导站。双休日,寒暑假期间学校教育基本上处于空白期。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安心学习、开阔眼界、拓展知识的场所,村、社区应组织办起校外辅导站和假期乐园,让其成为增长知识,拓宽兴趣爱好的“民间知识库”
2、各级关工委组织要把关爱“留守儿童”纳入工作日程,尽力关爱“留守儿童”。要动员老同志,特别是老教师同“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结成对子,关心他们思想、学习和生活。
3、政府及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资金投入,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4、派出所民警应加强与学校的联系,整治好学校的周边环境,尤其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避免“留守儿童”走上歧途。
5、政府应从政策层面上寻求解决“留守儿童”的办法,为进城务工农民将孩子接到打工地方上学创造条件,减轻压力,减少障碍。如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财政供给制度,合理分担农村来的流动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入学限制,规定对农民工随父母异地上学的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责任等。从而从整体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中的个体数量。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新时期的特殊弱势群体,其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难度是较大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创人人关心“留守儿童”、个个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社会真正和谐。
主要参考文献:
周宗奎 孙喜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作者单位:445701湖北省来凤县绿水乡中心学校)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管理 网络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和流动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调查显示:我国现阶段有1亿左右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民工多数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于是,就将孩子托付给祖辈或其他长辈抚养,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孩子”。据统计,“留守儿童”约占贫困地区中小学在校生的20%左右。
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亲情的缺失,监护权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在素质、品质、心理、个性等方面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有的已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所幸“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已引起了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两会”期间,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政府从政策层面、体制层面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笔者就此谈点看法:
一、学校应当成为对“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主要责任者
之所以如此,是由学校教育的特点与功能所决定。作为对“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主要方面,学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健全“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应掌握好“留守儿童”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家庭住址、家庭收入、父母务工处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寄养监护情况、寄养监护人的联系电话、“留守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同时,“留守儿童”是一个动态的群体,班主任还要随时了解是否有新的“留守儿童”产生。班主任与“留守儿童”的联系教师还要相互交流。联系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跟踪教育,电话家访,向寄养监护人或孩子的父母反映有关情况。
2、学校要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通过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中来。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特点,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指派心理教师及时了解这类儿童的心理问题,与他们随时保持心灵沟通,同他们进行心灵交流,帮他们排忧解难。
4、发动非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或与“留守儿童”交朋友。鼓励非留守儿童将“留守儿童”带回家中,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朋友的亲情。
5、教师对“留守儿童”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由于历史和家庭的原因,个别比较突出,其表现可能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教师要排除自身心理障碍,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的爱心与宽容,对他们的教育更深入、更细致,切不可粗暴对待。
6、实行寄宿制教育,多让“留守儿童”生活在集体之中,并从中感受到温暖。学校可安排专职人员管理他们的生活起居,行政每天24小时值班,安排专任教师辅导其学习。
7、开展多种活动,让众多的“留守儿童”参与到活动之中。学校可以组织师生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爱心资助,可以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联谊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温暖,体验成功。丰富多彩的活动,对教育转化“留守儿童”必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8、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办“家长学校”、“寄养监管人学校”。寄养监管人面对面交流,对家长、寄养监管人就“留守儿童”的有关问题进行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9、在师资培训内容中增加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技能培训。“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与一般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难度较一般学生更大,这就要求实施教育和管理的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二、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有着直接、持久和潜在的影响
“留守儿童”家长虽与“留守儿童”在空间上相距甚远,但也应该通过不同的形式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
1、通过学校的联系和引导,外出务工经商的家长应每周与“留守儿童”通话一次以上,学校可提供“亲情电话”,每月应相互之间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人联系一次,每学期与科任教师联系一次,尽量每年回家一次。除此,可随时随地随时随地手机短信联系。这些工作是解决“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情感冷漠的有效方法。在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亲情联系中具有不能替代性。父母对子女的亲情教育是现代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不通音信,必然会割裂这种亲情纽带,使再见到父母时,感到十分陌生,最主要的是容易使“留守儿童”形成孤僻、怪异的性格。
2、“留守儿童”父母不能用金钱代替对“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缺失的补偿。
3、寄养监护人要经常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及时反映“留守儿童”的情况。
三、社会教育是学校、寄养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补充
1、社区、村要建立校外辅导站。双休日,寒暑假期间学校教育基本上处于空白期。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安心学习、开阔眼界、拓展知识的场所,村、社区应组织办起校外辅导站和假期乐园,让其成为增长知识,拓宽兴趣爱好的“民间知识库”
2、各级关工委组织要把关爱“留守儿童”纳入工作日程,尽力关爱“留守儿童”。要动员老同志,特别是老教师同“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结成对子,关心他们思想、学习和生活。
3、政府及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资金投入,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4、派出所民警应加强与学校的联系,整治好学校的周边环境,尤其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避免“留守儿童”走上歧途。
5、政府应从政策层面上寻求解决“留守儿童”的办法,为进城务工农民将孩子接到打工地方上学创造条件,减轻压力,减少障碍。如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财政供给制度,合理分担农村来的流动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入学限制,规定对农民工随父母异地上学的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责任等。从而从整体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中的个体数量。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新时期的特殊弱势群体,其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难度是较大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创人人关心“留守儿童”、个个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社会真正和谐。
主要参考文献:
周宗奎 孙喜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作者单位:445701湖北省来凤县绿水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