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浪潮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高职教师作为职教改革实践者,其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亟待提升。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导—训—研—赛”一体化培养体系,并应用于实践,不断修正完善,全面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路径研究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职业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在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评价多元等多方面优化教学过程,改进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复合能力,以促进学生获得职业技能。[1]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互联网 ”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各行各业信息化融合步伐加快,我国经济社会面临转型升级,这股技术浪潮也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我国先后出台了系列文件,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方向性,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评体系。[2]这些都指明了信息化教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二)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和要求
高职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者,职业教育改革只是借助信息技术,其内核还是要打破传统教学弊端,重在更新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变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建设课程资源等方面,意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也是高职教师纵深发展的内驱动力。
(三)高职学生培养的方式和途径
信息化教学方式归根结底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即在学习环境智能化、学习主体协作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资源数字化等改变的情况下,帮助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探索”,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以期实现自我意识建构。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本文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苏旅财高职校”)为研究对象,拟从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出发,发现问题、改变现状、形成体系、落到实践,从而实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苏旅财高职校现有教职工322人,本次调查共有254人次完成有效填写,调查对象占教师总人数的78.9%,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分析调研结果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如下。
(一)信息化教学意识较强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信息意识素养”层面,每道测量题目的均值稳定在3.89至3.984分之间,得分接近良好水平,分值4分。其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的意识”平均分最高,为3.984分,说明大部分教师已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意识。分析原因,主要是国家层面重视教育信息化宣传普及,学校积极开展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相关培训和比赛,使教师有更多渠道接触信息化教学,潜移默化中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意识。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弱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层面上,平均分值分布在3.685分至3.783分之间,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技术问题预见、处理”等方面分值最低,说明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较薄弱。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停留在PPT课件展示、网页搜索资源、简单文字处理和用QQ、微信进行交流等简单层面,对于图像处理、音视频剪辑、海量资源整合、云平台使用、交互软件开发等方面还比较陌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融合度不够。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不均衡
教师因为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任教学科不同,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差异。结果显示,男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高于女教师,年龄低于40周岁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最高,教龄在5—10年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高,学历层次越高,教师信息化能力越高。职称方面,初、中级的教师信息化能力较高。综合分析这些结果,发现该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不均衡,学历层次较高,并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较年轻教师信息化能力较高,但他们课程开发设计实施能力较弱。
(四)信息化教学培训机制不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65.4%的教师参加过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培训,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相关调研中,“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平均分为4.016分,说明该校教师具有较强的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需求,但参培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存在培训时间太短、内容重复化、过于理论化、实用性不强、缺乏连续性等问题,不完善的培训机制也进一步打击了教师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系统工程,苏旅财高职校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成立了由分管领导负责,教务处牵头,系部、現代教育技术中心、督导处等多个职能处室协同配合的专项工作小组,尝试构建“导—训—研—赛”一体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确保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稳步提升。
(一)“导—训—研—赛”一体化培养体系的理论依据
我们从高职院校的特点出发,关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及人才培养目标,在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和《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等相关文件,把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细分为意识与态度、技能与素养、应用与实践、研究与发展四个要素,围绕这四个要素,构建“导—训—研—赛”一体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注重以理念开拓为主的学习积累、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应用迁移、以协作教研为主的对话交流和以教学比赛为主的锻炼提升,四方面互为因果、融通共进。具体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关键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路径研究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职业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在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评价多元等多方面优化教学过程,改进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复合能力,以促进学生获得职业技能。[1]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互联网 ”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各行各业信息化融合步伐加快,我国经济社会面临转型升级,这股技术浪潮也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我国先后出台了系列文件,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方向性,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评体系。[2]这些都指明了信息化教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二)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和要求
高职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者,职业教育改革只是借助信息技术,其内核还是要打破传统教学弊端,重在更新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变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建设课程资源等方面,意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也是高职教师纵深发展的内驱动力。
(三)高职学生培养的方式和途径
信息化教学方式归根结底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即在学习环境智能化、学习主体协作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资源数字化等改变的情况下,帮助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探索”,养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以期实现自我意识建构。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本文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苏旅财高职校”)为研究对象,拟从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出发,发现问题、改变现状、形成体系、落到实践,从而实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苏旅财高职校现有教职工322人,本次调查共有254人次完成有效填写,调查对象占教师总人数的78.9%,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分析调研结果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如下。
(一)信息化教学意识较强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信息意识素养”层面,每道测量题目的均值稳定在3.89至3.984分之间,得分接近良好水平,分值4分。其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的意识”平均分最高,为3.984分,说明大部分教师已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意识。分析原因,主要是国家层面重视教育信息化宣传普及,学校积极开展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相关培训和比赛,使教师有更多渠道接触信息化教学,潜移默化中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意识。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弱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层面上,平均分值分布在3.685分至3.783分之间,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技术问题预见、处理”等方面分值最低,说明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较薄弱。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停留在PPT课件展示、网页搜索资源、简单文字处理和用QQ、微信进行交流等简单层面,对于图像处理、音视频剪辑、海量资源整合、云平台使用、交互软件开发等方面还比较陌生,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融合度不够。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不均衡
教师因为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任教学科不同,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差异。结果显示,男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高于女教师,年龄低于40周岁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最高,教龄在5—10年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高,学历层次越高,教师信息化能力越高。职称方面,初、中级的教师信息化能力较高。综合分析这些结果,发现该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不均衡,学历层次较高,并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较年轻教师信息化能力较高,但他们课程开发设计实施能力较弱。
(四)信息化教学培训机制不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65.4%的教师参加过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培训,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相关调研中,“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平均分为4.016分,说明该校教师具有较强的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需求,但参培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存在培训时间太短、内容重复化、过于理论化、实用性不强、缺乏连续性等问题,不完善的培训机制也进一步打击了教师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系统工程,苏旅财高职校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成立了由分管领导负责,教务处牵头,系部、現代教育技术中心、督导处等多个职能处室协同配合的专项工作小组,尝试构建“导—训—研—赛”一体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确保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稳步提升。
(一)“导—训—研—赛”一体化培养体系的理论依据
我们从高职院校的特点出发,关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及人才培养目标,在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和《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等相关文件,把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细分为意识与态度、技能与素养、应用与实践、研究与发展四个要素,围绕这四个要素,构建“导—训—研—赛”一体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注重以理念开拓为主的学习积累、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应用迁移、以协作教研为主的对话交流和以教学比赛为主的锻炼提升,四方面互为因果、融通共进。具体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