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教育是促进个人品质发展,帮助建立正确人生观的一种理念,它与功利性的教育是相对的,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育目标重合,目前正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广泛渗透。于很多教师而言,生态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还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重新摸索方法。本文将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生态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引言:
生态教育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教育的生态学过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一些新的理论作为支撑,生态教育论符合该门课程的特征,将对课程改革和发展起到有效的推进作用,就看教师能否成功的在课程中融入该理论,寻找到二者融合的衔接点。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1.创设具有生态环境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散发出感情味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充满人文性的,课堂不应该被理论填满,要多一些情感性。通过过去的教学实践我们已经意识到,学生在理论化的课程中不仅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所学的内容也很难产生认同感,这样的授课对他们思想情感及价值观的转变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渗透生态教育,我认为应当以生态教育理论为根据,创建出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将学生最真实的情感调动起来。
例如,在教学生《走近老师》这节内容时,在导入教学内容之前,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这样的公益广告:一位教师到边远山区支教,她的爱心和行动温暖了大山里的孩子们,她把丰富多样的教学特色带给了学生,让学生开阔了学习视野,在艰苦的生活和教学环境中,这位教师不怕艰苦,把知识和快乐传递给了孩子们。看完这段视频,所有的学生都为之动容,体会到了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这使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认同了教师职业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并培养了学生尊敬老师、理解老师、体谅老师,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的道德品质。生态型课堂建设,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情感注入课堂,并用自己良好的教学行为和思想感染学生,平时要以正面的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情绪,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情感去探究学习,只有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出快乐,才能逐渐提升教师教学的自信心,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使生态型课堂环境散发出浓浓的感情味[1]。
2.自主与合作学习,让课堂活力四射
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过程不应该是背诵理论,或者听教师长篇大论的讲解,而是需要学生们真正用心去思考,以自主为前提,学生的思想态度才能真正随着所学内容转变。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式学习等形式为主,激发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的情感认同,自觉形成良好的意识、品质、态度,构建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2]。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集体生活邀请我》这一节课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要讲的内容,之后我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然后给每组学生分发一只一次性纸杯,每组安排一个学生把纸杯里倒满水,倒完水之后,每组由第一位同学将装满水的水杯传递给下一位同学,要保证水杯里的水不溢出来,每组同学依次做这个动作,学生参与时,我引导每组学生要团结、要稳。通过这一活动引出要学习的内容:集体的力量是很大的。比如,我们在参加拔河比赛、校运动会、校园团体活动、校外志愿活动时,都能感受到集体生活带来的温馨、团结、快乐、温暖和自豪。我们每个人在集体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真挚的情感,雨天忘记拿雨伞,学为我撑伞,我搭你肩膀、你搂我腰,我们一起回家;生病了不能上学,同学打电话问候和关心,并告诉我老师的讲课内容,帮助补习。
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学活动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在这样的教学互动设计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激发出来,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平等和开放,提高了生态课堂的有效性[3]。
3.打造生活化的生态型课堂,让课堂有序、有效
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否发挥出真正有效的教育作用,取决于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是否紧密。课本中的内容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总结出来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行为准则。因此,生态教育理论下,教师应当突出生活化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能够将所学转化为实践行动。基于课本中内容,教师应当选取一些具有时代代表性的真实案例,透过案例引发学生的反思。
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节内容时,我给学生观看了一则引发学生思考的案例:一名男乘客在高铁上不对号入座,抢占了女乘客的座位,经过乘警和列车长的百般劝说,仍无结果,并声称不能将座位归还,视频被传到网络之后男乘客引起大量网友的谴责。某铁路公安处对该男子的“霸座”行为给予治安处罚200元,同时该男子被铁路客运部纳入了黑名单,该男子在180天内不能乘坐火车。看到这个社会热点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了这样的人,该怎么做?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守哪些社会规则?通过这一新闻事件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社会和规则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通过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和其他学生相互探讨,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道德和法治知识探究这一事件给人的教训[4]。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才会有序进行。
可见,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生活化教学案例,不仅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识到知法、懂法的重要性。
4.结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态型课堂的建设,有助于唤醒沉闷的课堂教学,使课堂焕发出平等、自然、开放的教学魅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才能构建出高效的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吴红.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实践[J].求知导刊,2016,43(3):108.
[2]王益龙.探索和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J].教师,2015(6):14.
[3]雷在文.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究[J].吉林教育,2014(14):12-13.
[4]孟峰.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J].中国农村教育,2019(5):6.
关键词:生态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引言:
生态教育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教育的生态学过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一些新的理论作为支撑,生态教育论符合该门课程的特征,将对课程改革和发展起到有效的推进作用,就看教师能否成功的在课程中融入该理论,寻找到二者融合的衔接点。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1.创设具有生态环境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散发出感情味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充满人文性的,课堂不应该被理论填满,要多一些情感性。通过过去的教学实践我们已经意识到,学生在理论化的课程中不仅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所学的内容也很难产生认同感,这样的授课对他们思想情感及价值观的转变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渗透生态教育,我认为应当以生态教育理论为根据,创建出富有感染力的情境,将学生最真实的情感调动起来。
例如,在教学生《走近老师》这节内容时,在导入教学内容之前,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这样的公益广告:一位教师到边远山区支教,她的爱心和行动温暖了大山里的孩子们,她把丰富多样的教学特色带给了学生,让学生开阔了学习视野,在艰苦的生活和教学环境中,这位教师不怕艰苦,把知识和快乐传递给了孩子们。看完这段视频,所有的学生都为之动容,体会到了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这使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认同了教师职业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并培养了学生尊敬老师、理解老师、体谅老师,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的道德品质。生态型课堂建设,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情感注入课堂,并用自己良好的教学行为和思想感染学生,平时要以正面的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情绪,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情感去探究学习,只有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出快乐,才能逐渐提升教师教学的自信心,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使生态型课堂环境散发出浓浓的感情味[1]。
2.自主与合作学习,让课堂活力四射
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过程不应该是背诵理论,或者听教师长篇大论的讲解,而是需要学生们真正用心去思考,以自主为前提,学生的思想态度才能真正随着所学内容转变。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式学习等形式为主,激发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的情感认同,自觉形成良好的意识、品质、态度,构建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2]。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集体生活邀请我》这一节课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要讲的内容,之后我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然后给每组学生分发一只一次性纸杯,每组安排一个学生把纸杯里倒满水,倒完水之后,每组由第一位同学将装满水的水杯传递给下一位同学,要保证水杯里的水不溢出来,每组同学依次做这个动作,学生参与时,我引导每组学生要团结、要稳。通过这一活动引出要学习的内容:集体的力量是很大的。比如,我们在参加拔河比赛、校运动会、校园团体活动、校外志愿活动时,都能感受到集体生活带来的温馨、团结、快乐、温暖和自豪。我们每个人在集体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真挚的情感,雨天忘记拿雨伞,学为我撑伞,我搭你肩膀、你搂我腰,我们一起回家;生病了不能上学,同学打电话问候和关心,并告诉我老师的讲课内容,帮助补习。
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学活动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在这样的教学互动设计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激发出来,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平等和开放,提高了生态课堂的有效性[3]。
3.打造生活化的生态型课堂,让课堂有序、有效
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否发挥出真正有效的教育作用,取决于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是否紧密。课本中的内容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总结出来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行为准则。因此,生态教育理论下,教师应当突出生活化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能够将所学转化为实践行动。基于课本中内容,教师应当选取一些具有时代代表性的真实案例,透过案例引发学生的反思。
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节内容时,我给学生观看了一则引发学生思考的案例:一名男乘客在高铁上不对号入座,抢占了女乘客的座位,经过乘警和列车长的百般劝说,仍无结果,并声称不能将座位归还,视频被传到网络之后男乘客引起大量网友的谴责。某铁路公安处对该男子的“霸座”行为给予治安处罚200元,同时该男子被铁路客运部纳入了黑名单,该男子在180天内不能乘坐火车。看到这个社会热点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了这样的人,该怎么做?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守哪些社会规则?通过这一新闻事件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社会和规则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通过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和其他学生相互探讨,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道德和法治知识探究这一事件给人的教训[4]。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才会有序进行。
可见,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生活化教学案例,不仅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识到知法、懂法的重要性。
4.结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态型课堂的建设,有助于唤醒沉闷的课堂教学,使课堂焕发出平等、自然、开放的教学魅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才能构建出高效的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吴红.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实践[J].求知导刊,2016,43(3):108.
[2]王益龙.探索和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J].教师,2015(6):14.
[3]雷在文.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究[J].吉林教育,2014(14):12-13.
[4]孟峰.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J].中国农村教育,20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