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缺少管理方面的培养过程展开讨论,目前学设计类的生源不断增多,但是在设计专业中管理方面的知识却涉及较少;设计类是一个就业十分灵活的专业,有过实践经验后很容易自主创业,这就要求培养过程涉及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这也是设计人员应该具备的拓展能力,通过分析艺术类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的对应关系,设计与管理的关系,解决设计公司管理不完善的体制,提出“艺术人生、艺术管理”的理念,试图探求适应于所有艺术专业发展的管理层教育思路。
关键词:艺术设计 培养模式 自主创业 艺术管理
全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多年来本着从设计培养体系完善、成熟的教学目标出发,在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定位时都会考虑到如何使设计师技能更成熟、更完善;但是对设计类人员从业市场分析地还不够透彻;懂设计的人才在管理方面不够专业,管理专业人员又与设计专业方向衔接断层;目前设计公司的项目管理层人员,或是设计类转为管理层,或是管理类但要懂得设计流程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其实需要既懂设计又懂管理的专门型人才来担当这个职位,但在当前的人才市场,这样的设计人才匮乏,即使有也不够专业化,这也跟设计类专业是刚刚兴起,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和产业链条比较复杂有直接的关系。
艺术设计专业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并一直属于社会的边缘性学科,有人说学设计的学生是“万金油”,不但懂设计,很多设计类边缘的工作都做过,思维敏捷,适应多种层面。
设计类专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工作环境?这是我们一直探讨并不断去完善的一个课题;尤其对高职类专业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来说。国内教育界专业人士也一直在借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和填补国内教育的空白,但我们的效仿在很多层面上达不到西方教育的水准,例如:硬件设备,软件技术,环境与市场的配置等。这些导致设计人才培养误区,有些地域人才需求量过大,导致本地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在其它地域技术不够专业。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与会专家指出,面对存在的问题,艺术设计教育机构要进一步密切与行业的合作,认真调查研究艺术设计市场的具体需求,调整完善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懂设计又能管理的多层次人才,从不同层次以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进设计人才从事管理方向的培养。通过本人对艺术类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高职设计类专业的五个对接,得到培养设计管理层次的人才的以下几点建议:
1 深入职场,了解企业设计部门到底需要什么层次的管理人才
在这个环节上,要针对未来专业面临的就业方向,充分了解人才的需求层面,院校派教师进入企业下场锻炼学习,掌握企业在管理层的经验。
不同公司有着不同的经营体制,对设计类人才的要求不同,那么管理相对地就有区别,经过调研考察、专业分析、整理整合,掌握不同地域、相同类型企业的设计类管理层相关需求,制定出以管理设计团队位主线的人才管理制度。
2 针对性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课程标准
本环节由企业第一手资料获取,体现出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制度,但是因为市场体制下同一行业的管理手法基本相似,针对管理与设计相结合,在设计类培养目标中添加相关管理类内容知识;培养目标涵盖应具备能力素质,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并以项目贯穿的形式,引入课程教学,在项目设计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设计类的各种知识,还要在项目中锻炼学生的管理技能,分团队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等各项能力,并在不同的项目中进行轮岗训练,这样使得项目设计与管理能力同时得到训练与发展,培养属于设计类自己的管理人才。
3 高职课程必须经过企业检测,才能符合职业标准
设计型管理人才要适用于各类设计公司,必须经过企业定岗锻炼,完成设计类到管理层的转变。设计类公司规模一般处于中小型规模,中型企业人数在20人以下,小型的5人左右。这都要求学生在不同公司进行训练,检测从设计类到设计管理所学知识是否能为公司服务及体现自身价值。
经过以上三点讲述了设计类人才向设计管理类人才转变的培养模式。高职的教育目标都体现在五个对接的主题上;学历只能说明受过高等教育。但个人未来发展的拓展能力却是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做好设计类管理人员的培养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职设计类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有利于设计类市场的完善与稳定。
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态度已从“阳春白雪”转化为广普需求,人们的环境意识也从美化生活逐渐上升到品味精神。艺术教育必须依循传统文化的本源和应用美学的定位,注重多层面人才培养,发挥群体优势,体现地域特征,综合各学科资源,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现实意义并具备发展潜力的新鲜血液。在现代高职教育模式中逐步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并以此提高整个艺术设计领域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努力开创建立独树一帜的设计类管理型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
[2]易崇英.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中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
[3]曾宪凯.校企合作共同进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大家,2011.
关键词:艺术设计 培养模式 自主创业 艺术管理
全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多年来本着从设计培养体系完善、成熟的教学目标出发,在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定位时都会考虑到如何使设计师技能更成熟、更完善;但是对设计类人员从业市场分析地还不够透彻;懂设计的人才在管理方面不够专业,管理专业人员又与设计专业方向衔接断层;目前设计公司的项目管理层人员,或是设计类转为管理层,或是管理类但要懂得设计流程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其实需要既懂设计又懂管理的专门型人才来担当这个职位,但在当前的人才市场,这样的设计人才匮乏,即使有也不够专业化,这也跟设计类专业是刚刚兴起,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和产业链条比较复杂有直接的关系。
艺术设计专业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并一直属于社会的边缘性学科,有人说学设计的学生是“万金油”,不但懂设计,很多设计类边缘的工作都做过,思维敏捷,适应多种层面。
设计类专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工作环境?这是我们一直探讨并不断去完善的一个课题;尤其对高职类专业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来说。国内教育界专业人士也一直在借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和填补国内教育的空白,但我们的效仿在很多层面上达不到西方教育的水准,例如:硬件设备,软件技术,环境与市场的配置等。这些导致设计人才培养误区,有些地域人才需求量过大,导致本地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在其它地域技术不够专业。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与会专家指出,面对存在的问题,艺术设计教育机构要进一步密切与行业的合作,认真调查研究艺术设计市场的具体需求,调整完善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懂设计又能管理的多层次人才,从不同层次以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进设计人才从事管理方向的培养。通过本人对艺术类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高职设计类专业的五个对接,得到培养设计管理层次的人才的以下几点建议:
1 深入职场,了解企业设计部门到底需要什么层次的管理人才
在这个环节上,要针对未来专业面临的就业方向,充分了解人才的需求层面,院校派教师进入企业下场锻炼学习,掌握企业在管理层的经验。
不同公司有着不同的经营体制,对设计类人才的要求不同,那么管理相对地就有区别,经过调研考察、专业分析、整理整合,掌握不同地域、相同类型企业的设计类管理层相关需求,制定出以管理设计团队位主线的人才管理制度。
2 针对性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课程标准
本环节由企业第一手资料获取,体现出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制度,但是因为市场体制下同一行业的管理手法基本相似,针对管理与设计相结合,在设计类培养目标中添加相关管理类内容知识;培养目标涵盖应具备能力素质,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并以项目贯穿的形式,引入课程教学,在项目设计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设计类的各种知识,还要在项目中锻炼学生的管理技能,分团队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等各项能力,并在不同的项目中进行轮岗训练,这样使得项目设计与管理能力同时得到训练与发展,培养属于设计类自己的管理人才。
3 高职课程必须经过企业检测,才能符合职业标准
设计型管理人才要适用于各类设计公司,必须经过企业定岗锻炼,完成设计类到管理层的转变。设计类公司规模一般处于中小型规模,中型企业人数在20人以下,小型的5人左右。这都要求学生在不同公司进行训练,检测从设计类到设计管理所学知识是否能为公司服务及体现自身价值。
经过以上三点讲述了设计类人才向设计管理类人才转变的培养模式。高职的教育目标都体现在五个对接的主题上;学历只能说明受过高等教育。但个人未来发展的拓展能力却是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做好设计类管理人员的培养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职设计类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有利于设计类市场的完善与稳定。
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态度已从“阳春白雪”转化为广普需求,人们的环境意识也从美化生活逐渐上升到品味精神。艺术教育必须依循传统文化的本源和应用美学的定位,注重多层面人才培养,发挥群体优势,体现地域特征,综合各学科资源,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现实意义并具备发展潜力的新鲜血液。在现代高职教育模式中逐步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并以此提高整个艺术设计领域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努力开创建立独树一帜的设计类管理型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
[2]易崇英.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中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
[3]曾宪凯.校企合作共同进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大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