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国际传播:挑战与机遇并存

来源 :新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_bo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其他文献
本研究在整合“反连接”概念及其流变的基础上,通过对18位具有“反连接行为”受访者的访谈发现,个体的反连接行为是由于长时间、全平台的数字劳动造成的,而个体的劳动过载与劳动异化源于结构性的社会加速.个体(用户)在与“加速社会”和“平台”的关系中作为资源的产出者既受到来自互联网连接文化的诱惑,也承受着社会加速的压力,因此“断开”连接作个体对自身劳工化的“反抗”,可以被比作一种“数字罢工”.虽然个体通过节点切换、空间规训和接口关闭等三种“罢工”方式暂缓了过度劳动的异化病症,削弱了社会加速带来的压力与紧张感,但作为
谣言的治理是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为例,从谣言的内容生产、社会心理、传播主体等方面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特征,并提出了谣言治理的对策.
互联网成为人们开展维权抗争行动的新工具和场域,技术赋权被认为是互联网带给权利抗争的红利,这一红利是否有助于形塑政治机会结构呢?本文通过对上访人微博的内容分析,探讨上访人如何利用微博上访的关系网络、抗争策略和政治机会结构改变效果.研究发现,上访人借助微博所开展的抗争行动是一种具有本土概念特征的“微抗争”,在抗争发生的场域、抗争手法和抗争效果等方面都体现了“微”的特征;“以理抗争”“以势抗争”“摆事实”等是上访人惯用的抗争策略;在政治机会结构方面,由于微博作为政治参与通道的局限、“有影响力的盟友”介入抗争效果
基于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社交媒体市场的现实,对中国社交媒体的研究迅速成为国际学术前沿.本文根据被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研究文献,并以对中国社交媒体商业营销功能研究为例分析得出如下观点:英美学界从2009年至2021年上半年对中国社交媒体研究经历了涉入、拓展、深化三个阶段,其现实功利性特征贯穿于这十余年研究历程的始终;英美学界中国社交媒体研究既有为跨国公司为主的商业资本服务的目的 ,也有维护其在国际社交媒体研究领域话语主导权的意图;英美学界对中国学研究的一贯立场和趋向充分体现在这些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