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的魅力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ajian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日趋广泛的应用,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在信息技术向课程整合挺进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经历着从“对传统教学的冷却与漠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热衷与追捧”到“信息技術手段与传统方法进行有机融合、渗透、实现优势互补”的理性回归。
  一、优势与不足——共存与互补
  (一)传统教学的优势与局限性
  传统教学是指教师利用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张挂图、一些简易道具,通过语言描述和身体动作来传授知识。
  传统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首先,教师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按照教育学理论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实施;其次,教师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能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的学习能力;第三,教师十分重视言传身教,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言谈举止、品格行为等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另外,传统教学操作简单、易于实施、投资少、效率高。以上等等都是传统教学特有的优势,也是网络教学难以替代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枯燥单一的课堂,无法满足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经验的需要。认知活动的优化受到阻滞,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的有限、封闭,使学习者失去探究学习、个性化发展的时空条件和必要的资源支持。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学评价的偏颇,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使学校教育滞后于社会的需求。
  (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与局限性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即充分运用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录像、电视等)、计算机软件(如画图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等)、网络(如学校现在使用的局域网络等资源),将固定的、静止的、抽象的,肉眼看不到、看不清的,以直观、动态的加以表现出来、放大出来,让学生感知、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能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看到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实现了教学的双向性,对传统教学进行了革新,所以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学生借助这种教育技术,可以主动获取学习资源,体验学习过程,自主建构知识,探索学习方法,参与协作交流和学习实践,完成学习评估与检测。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整合知识、再创造的机会,有利于实现独具个性、富有创新的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实践中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如:有些老师在观摩课、评优课时大肆运用多媒体技术,课堂成了信息技术展示秀;课堂教学出现“满堂电灌”现象,课堂变成声、光、色的展示,学生完全欣赏,缺乏思考,教学失去原有的功能;学生需用传统的调查、操作实验等完成的学习,被信息技术的展示所替代,学生的探究学习落不到实处……
  (三)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互补
  从教育发展史上看,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出现,都不是被全盘否定的,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变革、日趋完善的。因此,“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互相融合”是必然趋势。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即是在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将两者有机地整合对接,就可以以彼之长,克己之短,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效果。
  二、实践与探索——渗透而融合
  (一)图片音乐与教师语言的融合,激发学习兴趣
  在《会走路的树》教学中,教学伊始教师以图片呈现一片繁茂的树林,晨曦从树缝中洒落,同时播放苗岭的早晨的音乐,配以教师语言声情并茂的叙述:“一个春天的早晨,七彩的阳光洒向幽静的树林,雾气渐渐散去,树林从一夜的沉睡中醒过来了。你听(媒体播放鸟叫声),树林里有一只小鸟在放声歌唱,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学生进入情境,开始迫切地想知道接下来将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语言文字来诠释情境,三者有机结合,化静为动,虚实结合,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引发想象,营造了一个无比美妙而又崭新教学时空,从而开启了愉快的学习之旅。
  (二)内容链接与品读想象的整合,突破教学难点
  如在教学1-4小节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和驯鹿的美好情谊。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朗读相关段落,思考读懂了什么。接着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当然可以,来吧!”“送”“玩了好一会儿”“天天”等关键词来感受驯鹿的友好热情,以及对小鸟的喜爱之情。学生在汇报时,教师相机把这些重点词句呈现在屏幕上,引起学生聚焦,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齐读、教师创设情境的引读、分角色读)来强化这种感受。而第四小节的“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则是一个文本的留白处,它能重点展现驯鹿和小鸟快乐相处,幸福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则是这一环节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处理:出示各种地点的图片,如果园、大海、竹林、星空、油菜地、大草原等,配以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静静地欣赏。然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小树带着小鸟来到了分别来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各式精美的的图片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丰富的想象令人叹为观止。在这一教学环节,多媒体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打开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通道,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突出课文的重点,加深学生对课文难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信息资源与文本内容的对接,拓展教育时空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其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优势,能为学生提供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教师精心选择一些质量上乘、内容适切、可读性强的资源,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地延伸了课本知识,也能拓展课堂的时空界限。
  在《会走路的树》的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学习活动的展开,师生反复地研读文本内容,感悟两个小动物之间纯洁、美好的友谊。课末,教师适时点出“和睦相处,幸福生活”的文章主旨,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动物和谐共处的图片。然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既然动物们能和睦相处,我们人类也应该和睦相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文本内容与课外资源的有效对接,可以将学习内容导向更加深远的社会生活,从而实现“语文即生活”的观念,拓展教育的空间。
  (四)动态展示与板演示范的结合,传承汉字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经历了从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到现代汉字漫长的发展历程,它的演变以及沿用至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可以说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浸润着厚重的文化。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用动态展示演绎汉字的起源、发展、变化,让学生了解汉字,喜爱汉字。同时,汉字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性,每一个字形匀称美观,电脑的动态展示不能也无法替代教师示范书写,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汉字,更利于学生观察汉字的起笔、行笔,汉字间架结构的摆放,更利于学生书写端正、美观。将两者结合起来,更便于学生传承和弘扬汉字文化。
  如,教师板书“陶”字,用多媒体动态展示字的演变过程:一个人蹲坐在地上,用一根木棍给黏土做造型,造型做好后,放到火里烧一烧就成了陶,这个陶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一块陶片上。渐渐地,就演变成现在的这个“陶”字。动态的形象演示,再加上适当的讲解,让学生自然而然中掌握了“陶”字的起源和来历。同时激发了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使本来很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了,巩固加强了学生对“陶”字的记忆,而教师黑板上的示范书写,又为学生提供了写字的范本,提高了学生的书写水平和审美能力,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的目标。
  传统教学媒体与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各有其优点和不足,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恰当的综合运用,能实现优势互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开辟语文教学的崭新天地!
其他文献
一、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深度学习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应该是以学的活动作为基础来研究教的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通过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活动应该是丰富的,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听、说、读、写,突破文本理解的障碍,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将课堂教学不断推向深入。  深度参
期刊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莫泊桑拜师》一课中有这样的片段: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文学大师福楼拜用一连串九个问句启发教导莫泊桑,让他明白观察之于写作的重
期刊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农村小学的学生阅读量少,阅读兴趣不浓,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面对现状,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呢?  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将多种电教媒体优化组合,对学生不断形成新异的刺激,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教《乌鸦喝水》一课,我用三幅复合投影在教学时演示,将课本上的静态图变为动态,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乌鸦喝水的过程。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从讲故事入手,先选
期刊
一堂有效的音乐欣赏课,应该能让学生享受到优美的旋律带来的幸福,更能让学生从中得到鼓舞和力量,而这种鼓舞和力量就蕴含在歌曲的“情”中。  那么,如何才能让音乐欣赏课发挥极大的情感熏陶潜能呢?将不同情感的歌曲进行归类欣赏成了破解此矛盾的一条蹊径。  一、撩拨心弦——关注歌曲中的“亲情”  现行各版本的音乐教科书中,都安排了与亲情有关的歌曲。人音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游子吟》为唐代大诗人孟郊所作
期刊
劳技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与技术素养,培养学生“能动手、能设计、能创新”的能力。  劳技课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水果拼盘》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拼盘实例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对一幅幅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拼盘进行欣赏,学生感到十分惊奇和欢喜,猜想这肯定是一位艺术家创作的。在学生的赞美中,教师抓住时机问学生:“看了这些水果拼盘,你们
期刊
依托语文教材,开发法治教育资源,可以为法治教育开辟一条蹊径。  留心插图,巧妙渗透。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这些精美的插图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且有些插图中还蕴含着丰富法治教育资源。比如,统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封面上的图画就藏着法治教育资源。初看这幅插图,一下子就会被图上洋溢着的浓浓的节日气氛所吸引。图上三个孩子穿着漂亮的新衣服,女孩拿着拨浪鼓,
期刊
自读课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得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教师在过程中要保证两个要素:一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读;二是教授方法,让学生会读。  笔者在教授《台阶》一课时,充分利用小说与电影的关系,在导入时就告诉学生小说《台阶》已经改编成电影了,拍摄工作已经开始了,不久就要搬上银幕了。一下子,语文课堂从学一篇小说,变成了读一本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直观,进而让学生在与教师、课本对话时产生情感共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语文教学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挖掘情境资源。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理解阿炳精神是本课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年龄限制,他们并没有相似的经历,于是我便创设了这样的说话情境:想象一下,夏日炎炎,当人们在____,阿炳卻在
期刊
现在的孩子惰性强,学习的动力不够,加之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自我认同感。只有建立了比较充分的自我认同感,才能有效建立信心和自尊。建设“学习银行”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怎么设立“学习银行”呢?学期初,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存单,存单划分成一个学期的周次,每周分成学习日的5天。每一堂课的举手发言,每一次正确的课堂练习,每一次及时的订正,每一个默
期刊
一、通过图、联、诗,了解诗人。  师:同学们,读一则对联。(展示:世上疮疾,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部沫若)  师:一幅画,两副对联,一看便知是谁。(板书:杜甫)读了这副对联,你们一定觉得杜甫的一生都是非常苦涩艰辛的,其实不是,他有一个天才的童年。(展示: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  师:他有一个快乐的少年时代,那时的杜甫和你们一样天真、快乐、顽皮。(
期刊